中國哲學名詞 : 佛教用語 : 佛教教義 : 佛教唯識學法 > 因緣
目錄
因緣(《少林僧兵》插麯) Karma ("Shaolin Warriors" episode)
  基本信息:
  歌名:因緣
  詞麯:朱雅瓊
  演唱:朱雅瓊
  編麯:張毅
  混音:劉宇
  歌詞
  畫一個房子,你住在那裏面
  化一顆種子 ,種在你的花園
  三兩杯淡茶 ,相知就是永遠
  今生的夢想 ,如何將它實現
  緣分該有誰來作出判斷 ,因果該如何了斷
  愛總是短暫,情總是簡單
  為什麽麯終人會散
  如果還有來世 ,今生諾言算不算
  一生難得緣分 ,為何輕易留下遺憾
  來世不是虛幻 ,彼此相遇無法相認 ,又該怎麽辦
  願把來世圓滿換做今生的溫暖
  其他
  《因緣》這首歌的詞麯作者和演唱者為2006年超級女聲杭州唱區第四名的朱雅瓊。這首歌曾作為電視劇《少林僧兵》的插麯。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因緣】  謂六根為因,六塵為緣也。如眼根對於色塵時,識即隨生;餘根亦然,是名因緣。(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六塵者,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因緣】  佛教以“正因緣”遍破古代印度盛行的邪因緣,無因緣兩種法執。正因緣說一切法由內因外緣而生,邪因緣說一切法從時、方、梵天等而生,無因緣說一切法自然而生。既然一切法從因緣而生,生必有滅,故無常;生滅相異,故非一;非一則不自在,不能為主,故必無我;正報既非是我,則依報亦必非我所。以此由淺入深,最後導歸:“萬法是真如(宇宙萬有的終極實在),由不變故;真如萬法,由隨緣故。”因與緣的涵義:《摩訶止觀》捲五下:“招果為因,緣名緣由。”《止觀輔行傳弘决》捲一之三:“親生為因,疏助為緣。”後來詩文中以“因緣”泛指原因、緣故。唐·白居易《新豐折臂翁詩》:“問翁臂折來幾年,兼問緻折何因緣。”也用因緣來表示緣分,泛指人與人或人與事物之間發生的聯繫。如唐·韓愈《答張籍書》:“因緣幸會,遂得所圖。”(無名氏)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因緣】因與緣。世間的一切事物,皆由因與緣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緣指次要的助緣,例如稻穀,種子為因,泥土、雨露、空氣、陽光、肥料、農作等等為緣,由此種種因緣的和合而生長出𠔌子來。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因緣】 (術語)一物之生,親與強力者為因,疏添弱力者為緣。例如種子為因,雨露農夫等為緣。此因緣和合而生米。大乘入楞伽經二曰:“一切法因緣生。”楞嚴經二曰:“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長水之楞嚴經疏一之上曰:“佛教因緣為宗,以佛聖教自淺至深,說一切法,不出因緣二字。”維摩經佛國品註:“什曰:力強為因,力弱為緣。肇曰:前後相生因也,現相助成緣也。諸法要因緣相假,然後成立。”止觀五下曰:“招果為因,緣名緣由。”輔行一之三曰:“親生為因,疏助為緣。”【又】梵語尼陀那之譯意。十二部經之一。又云緣起。(參見:尼陀那)。【又】四緣之一。因即緣之意。此非因與緣各別而論,親因即名為緣。俱捨論七,謂:“因緣者,五因之性。”六因中,除能作因,餘五因雖總為因緣,而唯識論七唯名同類因為因緣。六因四緣及十二因緣,各(參見:本)
英文解釋
  1. n.:  karma,  predestined relationship,  principal and subsidiary causes,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uses (a Buddhist concept)
法文解釋
  1. n.  lien, attachement
相關詞
皮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