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詞彙 : 中國倫理學 : 中國音樂 : 中國 >新疆 >阿勒泰 > 回族
顯示地圖
目錄
民族簡介
  回族,有人口約9,820,000人(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吸收了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 漢語為回族的通用語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大量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經常使用當地少數民族的語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點。在內地,回族主要與漢族雜居;在邊疆,回族主要與當地少數民族雜居;大都分佈於水陸交通綫上,因此經濟文化較為發達。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有的兼營牧業、手工業。回族還擅經商,尤以經營飲食業突出。喜愛摔牛的運動,喜食炸油香。【血統】回族是以中亞細亞阿拉伯、波斯族係為主體,兼容吸收了蒙、漢、維以伊斯蘭為強有力核心而凝結成的一個天授的穆斯林民族。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樣,以認主獨一為民族嚮心力。 其不可戰勝力由此可見一斑。【宗教習俗】回族人信仰伊斯蘭的生活方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動,經典主要是“古蘭經”,信徒稱“穆斯林”。生活習俗固守回族傳統,遵循教規,不吃豬肉。 伊斯蘭教在回族的形成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宗教活動的場所,有的還負有傳播宗教知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蘭教歷,每年1 2 月1 0 日為古爾邦節。每年的這一天,形成了宰牲獻祭的習俗沿襲至今。 另外,伊斯蘭教規定,每年教歷9 月定為齋月。在齋月裏要封齋,要求每個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後的時間裏,戒飲、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讓人們在齋月裏認真地反省自己的罪過,使經濟條件充裕的富人,親自體驗一下饑餓的痛苦心態。到教歷1 0 月1 日即齋戒期滿,舉行慶祝齋功完成的盛會,這一天就是開齋節。開齋節這天,人們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齊地到清真寺作禮拜,聆聽教長講經布道。然後去墓地“走墳”,緬懷“亡人”,以示不忘祖先。【飲食習慣】回族分佈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面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大鹵面、肉炒面、豆腐腦、牛頭雜碎、鱢子面等。多數人傢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産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 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發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傢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淨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緑豆皮等。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的萬盛馬糕點影響很大。河北石傢莊的金鳳扒雞、保定的馬傢鹵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瀋陽市的馬傢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陝西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緑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盛行於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海”是指四種帶湯汁的菜餚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謚美之詞。
  日常飲食習俗
  日常食品
  居住在城市的回族,一般都是一日三餐,早餐大多都是在傢烹製牛羊肉泡饃,或烙飥飥饃配炒鹹菜吃,或配臘牛羊肉吃,還有的老人喜歡配炒花生米吃。午餐吃牛羊肉泡饃的人也較多,還有很多家庭喜歡吃飥飥饃配炒菜。炒菜一般也較簡單的傢常菜,如蓮花白炒肉、芹菜炒肉、醋溜土豆絲、醋溜西葫蘆、辣子炒鹹菜、炒辣子醬等。晚餐大多數都吃麵條,麵條的種類很多,有碎面、長面、撈面、籠面等,也吃餃子、蒸包子、烙包子、韭餅等。
  散居在各地農村、山區、牧區的回族,其飲食習俗多受居住地的影響。例如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民,以土豆、蕎麥、莜麥、糜子、豌豆為主食,新疆阿爾泰地區回民吃馬肉和奶食品,米面食品退居次要地位,這顯然是受哈薩剋飲食習俗的影響,居住在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和西藏一帶的回民,主食與藏民一樣,吃青稞、豌豆、三餐離不開糌粑和酥油茶。西北地區農村的回族飲食,最有特色者當屬民間宴席。“九碗三行”就是回族的正宗宴席,一般在舉辦婚喪禮儀活動中,多用這種宴席招待衆多的客人及親屬。
  從總體上看,回族的日常食品有如下鮮明的特點:
  一是主食中面食多於米食。面食是回族人民的傳統主食,其品種之多,花樣之新,味道之香,技術之精,都是無與倫比的,顯示回族人民的聰明才智。據統計,回族飲食中,面食品種達60%多,而其他品種中,也或多或少地運用到面粉。拉麵、饊子、餄餎、長面、麻食、餛飩、油茶、餛饃等等,經過回族人的製作,都會成為待客的美味佳品,甚至外國人也是一吃為快,好不留戀。
  二是甜食占有一定的地位。這和阿拉伯穆斯林喜歡吃甜食有一定的淵源關係。阿拉伯穆斯林婦女生下小孩後,用蜜汁或椰棗抹入嬰兒口中,纔開始哺乳;寧夏回族嬰兒出生後,也有用紅糖開口之俗。回族著名菜餚中,有不少是甜菜,如它似蜜、炸羊尾、糖醋裏脊等。米面中的甜食就更多了,如涼糕、切糕、八寶甜盤子、甜麻花、甜饊子、糍糕、江米糕、柿子餅、糊托等,寧夏回族還把穆斯林的傳統美食油香做成了甜食,調製面團時,給裏邊加入蜂蜜、紅糖等。
  三是在菜餚中牛羊肉菜比重很大。回族特別喜愛吃牛羊肉,這和伊斯蘭教的飲食思想有關。伊斯蘭教倡導食用牛羊雞鴨魚等肉,禁戒豬驢騾及兇禽猛獸之肉。劉智在《天方典禮》中說“飲食,所以養性情也”,“凡禽之食𠔌者,獸之食芻者,性皆良,可食”,又說“惟駝、牛、羊獨具純德,補益誠多,可以供食”。伊斯蘭教所倡導的食物,都是佳美的食物。所謂“佳美的食物”,馬堅先生解釋說,就是純潔的、可口的、富於營養的食物,更具體地說就是要有良好的外觀形象、鮮香的嗅覺口感和豐富的營養價值。以羊為例,性情溫順,自身潔淨,其肉美味可口,同時還對身體有滋補食療作用。羊肉成份中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磷、鐵等礦物質。經常食用羊肉,可以開胃健力,散寒助陽,益腎補虛。
  日常飲品
  回族人民最喜愛的傳統飲料是茶。茶既是回族的日常飲料,又是設席待客最珍貴的飲料。茶是回族人民飲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您到西北東北或西南,也無論是城市鄉鎮或農村,衹要到回族傢做客,熱情的主人都會首先端上一碗熱騰騰的釅茶。回族很講究茶具,不少回族家庭都備有成套的各式各樣的茶具。過去煮茶或沏茶所用的壺,一般都是銀和銅製做的,形式多樣,別具一格,有長嘴銅茶壺、銀鴨壺、銅火壺等。現在沏茶一般都用瓷壺、蓋碗或帶蓋瓷杯,煮茶多用錫鐵壺,夏天講究用紫砂壺。
  蓋碗茶是西北回族一種獨特的飲茶方式,相傳始於唐代,相傳至今,頗受回族人民喜愛。蓋碗茶由托盤、茶碗和茶蓋三部分組成,故稱“三炮臺”。每到炎熱的夏季,蓋碗茶便成為回族最佳的消渴飲料;到了嚴寒的鼕天,農閑的回族人早晨起來,圍坐在火爐旁,或烤上幾片饃饃,或吃點饊子,總忘不了颳幾盅蓋碗茶。
  回族人還把蓋碗茶作為待客的佳品,每逢古爾邦節、開齋節或舉行婚禮等喜慶活動,傢裏來了客人時,熱情的主人都會給您遞上一盅蓋碗茶,端上饊子、幹果等,讓您下茶。敬茶時還有許多禮節,即當着客人的面將碗蓋打開,放入茶料,衝水加蓋,雙手捧送。這樣做表示這盅茶是專門為客人泡的,以示尊敬。如果傢裏來的客人較多,主人根據客人的年齡、輩份和身份,分出主次,先把茶奉送給主客。
  喝蓋碗茶時,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葉,而是左手拿起茶碗托盤,右手抓起蓋子,輕輕地“颳”幾下,其作用是一則可潷去浮起的茶葉等物,二則是促使冰糖融解。颳蓋子很有些講究,一颳甜,二颳香,三颳茶露變清湯。每颳一次後,將茶蓋呈傾斜狀,用嘴吸着喝,不能端起茶盅接連吞飲,也不能對着茶碗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地慢慢飲。主人敬茶時,客人一般不要客氣,更不能對端上來的茶一口不飲,那樣會被認為是對主人不禮貌、不尊重的表現。
  節日食俗
  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這些節日和紀念日都是以伊斯蘭教歷計算的。伊斯蘭教歷,以月亮盈虧為準,全年為12個月,平年354天,閏年355天,30年中共有1個閏年,不置閏月,與公歷每年相差11天,平均每32.6年比公歷多出1年。故回族上述三大節日一般每三年提前一個月。
  一、回族的開齋節
  在我國陝西、甘肅、青海、雲南等地的回民將開齋節亦稱為“大爾德”,流行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民族在過節時又有許多本民族的特點和習俗。
  回族的齋月,是伊斯蘭教歷九月(萊麥丹月)。回族為什麽要封齋呢?據《古蘭經》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40歲那年(伊斯蘭教歷九月),安拉開始把《古蘭經》的啓示給他。因此,回族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伊斯蘭教九月封齋一個月。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
  齋月裏,回族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時要豐盛得多。一般都備有牛羊肉、白米、白麵、油茶、白糖、茶葉、水果等有營養的食品。
  封齋的人,在東方發白前要吃飽飯。東方發曉後,至太陽落山前,要禁止行房事,斷絶一切飲食。封齋的目的就是讓人們體驗饑餓和幹渴的痛苦,讓有錢的人真心救濟窮人。通過封齋,回族逐步養成堅忍、剛強、廉潔的美德。
  當人們封了一天齋,快到開齋時,齋戒的男子大多數都要到清真寺等候。聽見清真寺裏開齋的梆子聲後,就在寺裏吃“開齋飯”了。開齋時,若是夏天,有條件的先吃水果,沒有條件的喝一碗清水或蓋碗茶,而後再吃飯。這主要是齋戒的回民在夏天首先感到的是幹渴,而不是饑餓。若在鼕天,有的人講究吃幾個棗子後再吃飯。相傳穆罕默德開齋時愛吃紅棗,所以回民現在也有這種習慣。 齋戒期滿,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之———開齋節。
  開齋節要過三天,第一天從拂曉開始就熱鬧起來。傢傢戶戶都要早早起來,打掃院子巷道,給人以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回族群衆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節日裏也都打掃得幹幹淨淨,懸挂起“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標語和彩燈。
  節日中,傢傢戶戶炸饊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風味的傳統食品。同時,還宰雞、羊,做涼粉、燴菜等,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
  新疆地區的回族,在節前要掃塵,粉刷房屋。男人要理發,男女都要沐浴、換新衣。全家吃“粉湯”。這種習俗,在全國各地都大體相同。 有許多回族青年在開齋節舉行婚禮,使節日更加熱鬧,展示出絢麗迷人的色彩。
  二、回族的古爾邦節
  “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忠孝節”。大部地區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
  回族為什麽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人類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間受到安拉的啓示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並問他的兒子:“兒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啊!你走吧。”但是,他的兒子儀斯瑪儀說:“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們是真主的僕人,來到這個世界衹為拜萬能至大的主。”當伊斯瑪儀側臥後,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這時,安拉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隻黑頭羚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這就是“古爾邦”的來歷。其中那種對主的忠誠,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决然,是後世人要學習的。是全人類學習的楷模 。
  古爾邦節,還要舉行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這就是節日裏,除了炸油香、饊子、會禮外,還要宰牛、羊、駱駝。一般經濟條件較好的,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峰駱駝。宰牲時還有許多講究,不允許宰不滿兩歲的小羊羔和不滿三歲的小牛犢、駱駝,不宰眼瞎、腿瘸、缺耳、少尾的牲畜,要挑選體壯健美的宰。所宰的肉要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親友鄰居,一份濟貧施捨。
  宰牲典禮舉行後,傢傢戶戶又開始熱鬧起來,老人們一邊煮肉,一邊給孩子吩咐:吃完肉,骨頭不能扔給狗嚼,要用黃土覆蓋。這在古爾邦節是一種講究。肉煮熟後,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燴成菜。而後訪親問友,饋贈油香、菜,相互登門賀節。有的還要請阿訇到傢念經,吃油香,同時,還要去遊墳,緬懷先人。這種慶賀節日的形式多種多樣,各地互有異同。有些地方除了參加聚禮和訪親問友外,還組織各種文娛體育活動。新疆地區的回民在古爾邦節,無論男女,喜歡組織各種遊藝活動,歡天喜地,格外熱鬧。
  三、回族的聖紀節
  聖紀節,是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由於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稱“聖紀”。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聖、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跡,之後,穆斯林自願捐贈糧、油、肉和錢物,並邀約若幹人具體負責磨面、採購東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雜活都是回族群衆自願來幹的。回民把聖紀節這一天義務勞動視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爭先恐後,不亦樂乎。
  儀式結束後,開始會餐。有的地方經濟條件較好,地方也寬敞,擺上十幾桌乃至幾十桌飯菜,大傢歡歡喜喜,一起進餐;有的地方是吃份兒飯,回族群衆叫“份碗子”,即每人一份。對於節前散了“乜貼”,捐散了東西,而沒來進餐的,要托親友、鄰居給帶一份“油香”去品嚐。【服飾特色】回族服飾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回族聚居區中,回族群衆依然保持着中亞人的傳統穿衣打扮。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回族特點的穆斯林服飾——男子多帶小白帽,女子帶各種花色的頭巾。男子多留有大鬍子!
  回族服飾概述
  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緑色的,顯得清新秀麗。不少已婚婦女平時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帶沿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用白漂布製成的,一種是用白綫或黑色絲綫織成的,往往還織成秀美的幾何圖案。服裝方面,回族老漢愛穿白色襯衫,外套黑坎肩(老鄉稱“馬夾”)。回族老年婦女鼕季戴黑色或褐色頭巾,夏季則戴白紗巾,並有紮褲褪的習慣。青年婦女鼕季戴紅、緑色或蘭色頭巾,夏季戴紅、緑、黃等色的薄紗巾。山區回族婦女愛穿銹花鞋,並有紮耳孔戴耳環的習慣。
  回族服飾歷史
  回族把服飾通常稱為“衣着”、“穿戴”。
  我國唐朝的杜環在唐和大食的一場戰役中,戰敗被俘,把他自己在其地的所見所聞作了記錄,其中談到大食的服飾:“(大食)一名亞俱羅,其大食王號暮門,都此處。其士女瑰偉長大,衣裳鮮潔,容止閑麗。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係銀帶,佩銀刀”。這些大食人有不少後來到中國經商,把這種服飾上的習俗自然也帶到了中國。《新唐書》第一次記載了伊斯蘭教教民的形象、服飾和宗教活動。據稱:“大食本波斯之地,男子鼻高,面黑而髯,女子白皙,出門障面,日五拜天神,係銀帶,佩銀刀……”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阿拉伯、波斯等地來中國的穆斯林,特別是穆斯林婦女的服飾打扮,還是很有特色的。
  宋代朱或在《萍洲可談》中載:“廣州蕃坊,蕃人衣裳與華異……”唐宋時期,有大量的阿拉伯、波斯來的穆斯林商人,一般都被稱為“蕃客”,這是回族的先民。這就看出,當時回族先民的服飾與漢族不同,是有自己特點的。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則記載得更明確:“宋時蕃商巨富,服飾皆珍珠羅綺,器用皆金銀器皿。”可見他們當時穿的是有花紋的絲織品,佩戴戒指,使用金銀器具等。
  回族男子頭纏“戴斯達爾”、戴白帽的習俗,也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宋代周輝《清波別志》說:“層檀,南海旁國也。貴人以好越布纏頭。人之言語如大食。”元代,回族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都比較高,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和其他習俗一樣,都是自由的,沒有任何限製,有着漢族服裝的,有穿阿拉伯、波斯等地樣式的,有自製的白帽、巾袍和鞋等,開始嚮民族服裝發展。但是,到了明代,回族人的服飾習俗就開始受到限製。回回民族不是依據信仰習俗和祖先的服裝樣式,結合在中國居住發展的實際來想穿什麽就穿什麽,想怎麽打扮就怎麽打扮,而是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強迫命令和限製。明太祖朱元璋建國後,采取禁止“鬍服”的政策,讓回族人民着漢裝,這樣,回回民族開始形成的服飾習俗就不能很快得到發展,也不能受到尊重。到了清代,統治階級對回族人民更存偏見。雍正初年,山東巡撫陳世宮和署理安徽按察司魯國華等地方大員嚮清廷上疏,對回民的服飾、信仰等橫加指責、干涉,妄加罪名,說回民“平日早晚皆戴白帽,設立禮拜……”因此,他建議:“請令回民遵奉正朔,服製,一應禮拜等寺,盡行禁革。……戴白帽者以違製律定擬。”
  這樣,回族的服飾,既受到了伊斯蘭的影響,又受到了統治階級的強迫限製。但是,回族服飾並沒有因為統治階級禁止就完全屈服而全部改着漢裝,而把一些帶有伊斯蘭教特色和民族特色較濃的服飾習慣,堅持和保留了下來。如清代袁大化《新疆圖志》記載:“阿訇之帽,上銳而高,檐以白布綻之,厚二三寸,脫帽為敬。人門必解履。婦女必障面。皆古製也。”又說“惟寺中禮拜,戴棱冠。上銳下圓,五色皆備,而白者為多”。直到今天,回民仍然頭戴白帽,有的頭纏“戴斯達爾”,女的搭蓋頭等,這都是回族服飾習俗發展變化的重要特徵。
  回族服飾作用
  回族的服飾具有多重作用。一是保護身體。這是人類生産、生活和生存的客觀的必然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服飾,夏天穿單衣,鼕天北方回族人多穿棉衣和皮衣、皮鞋等,東北和西北地區的回族人為了防寒還戴棉帽、皮帽或耳套等。回族婦女為了防風沙還戴蓋頭、搭圍巾等等。二是裝飾的作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回族人也不例外,這是人類美化自身的內在要求。如男子穿襯衫、套青坎肩,女子點額、染指甲,在衣服上綉花,都有裝飾的因素。三是具有信仰的因素,回族人去清真寺或過民族節日,需頭纏戴斯達爾、穿準白、穿麥賽襪子,婦女搭蓋頭等,因此回族服飾除了保護身體和裝飾的作用外,還有信仰的因素,這構成了回族服飾的民俗特點。
  回族的服飾,根據性別形成了男子服飾和女子服飾,且男女服飾區別很大;根據年齡形成幼兒服飾、成年服飾和老年服飾,回族女性服飾分未婚服飾、已婚中年服飾和已婚老年服飾;根據地區和季節、宗教職業形成不同的服飾等。下面就男女服飾兩大類中的主要服飾品目,作一概述。
  回族男子服飾
  回回帽: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禮拜帽”,回族傳統男帽,一種無沿小圓帽。回族在禮拜磕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着地,戴無沿帽行動更為方便,遂發展成為一種服飾習俗。
  回回帽從顔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藍、緑、紅、黑等顔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據季節和場合的不同選擇戴那種合適。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鼕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尋常的還是以白色為尋常帽式,結婚的新郎多戴紅色帽子,以示喜慶。
  回回帽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布料製作,也有用白棉綫鈎製的。黑色是用的多為平絨、棉粘毛氈、花達呢等材料,用毛綫鈎織也可。此外還有用牛羊皮革製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歡迎。
  戴斯他勒:波斯語音譯,意為清真寺的阿訇或教長頭上纏的布。
  回族除了戴白帽外,有些也用白、黃色毛巾或布料纏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相傳穆罕默德在早期傳播伊斯蘭時,頭纏戴斯他勒禮拜。戴斯他勒長度一般為9尺或12尺。纏頭時有許多講究,前面衹能纏到前額發際處,不能把前額纏到裏面,這樣不利於叩頭禮拜,纏巾的一端要留出一肘長吊在背心後,另一端纏完後壓至後腦勺纏巾層裏。
  過去回族頭纏戴斯達爾的較多,現在多數回族群衆習慣戴白帽,清真寺裏的阿訇、滿拉和常去寺裏鄉佬們則纏頭的比較多。
  麥賽海襪:亦稱麥賽襪子,是北方穆斯林老人鼕天穿的一種皮製襪子。“麥賽海”為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皮襪子”,一般用近似皮夾剋軟、薄的牛皮製成,潔淨光亮,結實耐用。如果穿上麥賽襪子可以免去小淨中的洗腳程序,而且用濕手在襪子的腳尖至腳後跟摸一下,即等於洗腳。所以回族穆斯林一般比較喜歡麥賽襪子。過去麥賽襪子都是自己縫製,現在甘肅臨夏等地有專門加工麥賽襪子的工廠,滿足了廣大穆斯林的要求,受到了好評。
  準白:阿拉伯語音譯,意即“袍子”、“長大衣”。這是回族滿拉、阿訇和回族老人喜愛的服裝。準白一般選用黑、白、灰等顔色的棉布、化纖料或毛料製作,有單、夾、棉、皮四種。其款式近似現代的長大衣,但領子一般都是製服領口。
  回族男子還喜歡穿白襯衫、白高筒布襪、白布大襠寬鬆褲等。
  坎肩:是回族男子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現了回族簡樸、大方的民族特點。
  回族男女都愛穿坎肩,特別是回族男子喜歡在雪白的襯衫上套一件適體的對襟青坎肩,黑白對比鮮明,清新、幹淨、文雅,也有很多帶有精美伊斯蘭圖案和各種花色的坎肩,穿在身上給人感覺很利索、幹練。
  回民根據不同的季節,穿不同的坎肩,有夾的、棉的,還有皮的。既可當外套,又可穿在裏面。回族男子的青坎肩,在襟邊、袋口處用針紮出明綫,使衣服各邊沿平挺工整,突出服裝造型的綫條美,同時,用相同的衣料做小包扣,顯得雅緻。皮坎肩選料頗講究,要用胎皮和短毛羊皮,縫成後輕、柔、平、展。鼕天穿上這種皮坎肩,再穿上一件外套,既輕便保溫,又感到和諧、不臃腫。特別是回民愛清潔,講衛生,又有尚武習俗,經常要洗臉、洗手、洗小淨、練武,穿上坎肩,輓袖子洗手洗臉、幹活、習武既方便,又保暖。
  回民對在清真寺念經畢業的滿拉,舉行了“穿衣”儀式的,本坊的教民則給他準備一身新衣服、緑帽、緑袍等,讓他穿上。這個風俗起源於波斯(伊朗一帶),因為波斯即舊時的緑衣大食,北方回民鼕天還用黑色棉布或狐狸尾巴做耳套,用布料做的耳套。其外形似桃子,並綉有簡單的圖案。回民喜歡穿自己縫製的搭面子二毛皮大衣、老羊皮大衣。
  傳統回族男子的鞋,一般都是自製的方口或圓口布鞋,也有用麻和綫自製的涼鞋。隨着社會的發展;大多數回民現在到商店購置各種布鞋和牛皮鞋、涼鞋等,但忌穿豬皮鞋。農村男子的襪跟、鞋墊一般都是綉花的。回族老人有紮綁褲腿的習慣。
  回族男子還喜歡隨身佩帶一把小刀,俗稱腰刀。回民挂腰刀,一是為了裝飾,二是為了隨時宰牲、救牲。這種習俗與唐代杜環記載的阿拉伯人“係銀帶,佩腰刀”的習俗是一樣的,是從阿拉伯傳人我國回族人民當中的,後來逐漸成為回族人民的習慣。
  回族女子服飾
  回族婦女的衣着打扮也是很有特點的。一般頭戴蓋頭(也叫搭蓋頭)。
  蓋頭,旨在蓋住頭髮、耳朵、脖頸。回族認為這是婦女的羞體,應該加以遮蓋。戴蓋頭的習俗,一是受阿拉伯國傢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較少,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淨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製了能遮面護發的頭巾。後來許多阿拉伯、波斯商人把這種習俗帶到中國。二是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古蘭經》說:“你對信女們說,叫她們降低視綫,遮蔽下身,莫露出首飾,除非自然露出來的,叫她們用面紗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飾……”中國回族女性雖然已棄用面罩,但也以頭巾護頭面,一般把頭髮、耳朵、脖子都遮掩起來,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慣。回族在戴蓋頭前,有的將頭髮盤在頭頂,有的留把把頭,將頭髮盤在腦勺後,戴上帽子,爾後再戴蓋頭。回民的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通常有緑、青、白三種顔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緑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戴緑蓋頭顯得清俊嬌麗;戴白蓋頭顯得幹淨持重;戴黑色蓋頭顯得素雅端正。回族婦女的“蓋頭”,講究精美,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在樣式上,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回族婦女還喜歡在蓋頭上嵌金邊,綉風格素雅的花草圖案,看上去清新、秀麗、明快、悅目。如今隨着時代的發展,有些青年回族女性的蓋頭也有了一些樣式、色彩上的變化,顯得更加活潑和大方。
  回族婦女的傳統衣服一般都是大襟為主,裝飾內容卻很豐富。少女和媳婦很喜歡在衣服上嵌綫、鑲色、滾邊等,有的還在衣服的前胸、前襟處綉花,色彩鮮豔,形象逼真,起到畫竜點睛的作用。回族女裝都是右邊扣扣子,紐子是自己用料子製作的。傳統回族女子的鞋喜歡在鞋頭上綉花。襪子主要講究遛跟和襪底,遛跟襪大都綉花,襪底多製成各種幾何圖案,也有綉花的。
  回族婦女衣服的顔色不喜歡妖豔,一般老年人多着黑、藍、灰等幾種顔色;中、青年喜歡穿鮮亮的,如緑、藍、紅等顔色。
  回族婦女老少一般都備有節日服裝;經常禮拜的人,還專門有一套禮拜服。
  大部分回族女子從小就要紮耳朵眼子,七八歲時要戴耳環;同時,還喜歡戴戒指、手鐲,有的還點額、染指甲等等。已婚婦女還要經常開臉,顯得清秀、幹淨。
  回民戴戒指的講究與土耳其、巴基斯坦、埃及等中東阿拉伯國傢的穆斯林和中國漢族的講究相同:戴無名指上表示已婚,戴中指上表示沒有對象,戴小拇指上表示已有對象還未結婚。除此以外,回族婦女還喜歡戴手鐲與耳環。傳說是在很早以前,有位回族媳婦兒養活着一個老婆婆,因為傢裏很窮,連飯都吃不飽,她就到一個商人傢去打短工,給人做飯。每次和完面,這位媳婦兩手都捨不得洗手,沾兩手面偷偷回來洗掉給婆婆做面糊糊吃,這樣可以勉強果腹。過了一段時間後,突然有一天天空中電閃雷鳴、烏雲翻滾,婆婆和媳婦都很害怕,媳婦不禁懺悔不應該吃人傢的東西,於是把手伸出去,把兩眼一閉,想讓雷劈掉算了。一聲巨雷響過後,媳婦睜開雙眼,發現自己的雙手不但絲毫未損,而且兩個手上都戴上了金手鐲。從此,回族媳婦戴手鐲也成了孝順老人的象徵。現在有的回族女性沒金手鐲的,也可以用其他材質的代替,如銀手鐲、玉手鐲等。
  回族婦女喜歡戴耳環,除了裝飾以外,據說還能使人心明眼亮。回民當中有句順口溜說:“姑娘眼睛亮,耳環子挂兩旁。”這話確有道理。眼部穴位在耳垂中央,戴耳環可以刺激耳部眼睛的穴位。
  回族女性還喜歡用鳳仙花染指甲。這個習俗也是由阿拉伯、波斯等地傳來的,因為中國在漢朝以前沒有鳳仙花。漢武帝時,張騫聽說西方有一個條支國(阿拉伯),後來甘英奉使西域,中國與阿拉伯之間纔有了交通。從此以後,互相往來,鳳仙花也從西域傳到中國。
  鳳仙花的阿拉伯名為“海葫”。周密的《癸辛雜識》對此有詳細的記載:“鳳仙花,紅者,用葉搗碎,入明礬少許在內,先洗淨指甲,然後以此付甲上,用片帛纏定過夜。初染,色淡,連染三五次,其色若胭脂,洗滌不去,可經旬,直至退甲,方漸去之。或云此亦守宮之法,非也。今回回婦女多喜此。”
  回族形成後,仍襲祖先的習俗,代代相傳,時至今日,許多回族女性還喜歡用鳳仙花染指甲,以示美觀。
  回族服飾文化
  回族服飾是回族特有的文化現象,回族服飾文化是一個歷史悠久、絢爛多彩、積澱豐厚的寶庫。回族服飾的發展變化及多種形態,潛移默化地受到時代、地域以及周邊兄弟民族習慣等影響,但在根本上或者說整體上,是受到伊斯蘭文化對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響。人類服裝史權威、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布蘭奇·佩尼曾深有感慨的表示:“對服裝歷史的研究,可以說,等於從事一項探險活動,它涉及的領域很廣,而且饒着有興趣。”由於回族服飾是半隨着發展的節奏,就可以幫助我們從宏觀上把握回族歷史發展的主脈。回族服飾的研究沒有局限在衣飾、頭飾等直觀服飾的層面上,而是拓展視野,把回族的鞋飾、佩飾、婚禮與喪葬服飾、舞臺表演服飾及學生樣服都收納到考察範圍之內,從而豐富了回族服飾文化的研究內容。各民族服飾這所以千姿百態,除了受到地域環境的影響和社會變革的牽動,還由於各民族具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觀。
  回族服飾現狀
  如今,隨着社會環境的發展,城鄉回族的服飾較之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六十年代有了很大變化。特別是居住在城市裏的中青年男女,穿戴打扮豐富多樣。回族男子的衣服由單一的白汗衫、青坎肩、便裝、中山裝嚮西裝、夾剋衫等款式新穎的方向發展。城市裏的一些回民打扮,已很難從服飾上辨清他們的族屬了。
  回族服飾的傳統文化和多數其他民族的一樣,也面臨着如何很好的保持沿襲的的問題,在此希望廣大回族同胞關註我們的民族服飾傳統文化和習俗,讓我們民族的燦爛文化永遠的傳承和發展下去,這是我們當代回族青年一代義不容辭的責任!
  國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回族服飾傳承
  回族服飾是回族宗教信仰、生存環境、文化活動的生動寫照,也是回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但根據調查,銀川市現有回族服飾樣式古板,色調單一;回族服飾缺乏專門人才,研發力度不夠;信息採集傳播不快,缺乏必要的溝通,發展回族特色産業又缺乏一定文化氛圍。銀川商會的一項初步統計顯示,銀川市從事服裝經營、生産加工的企業、個人約12000多傢,絶大多數從事經營流通,專事服裝生産加工的企業衹有30余家,僅有的4傢民族服飾生産企業也瀕臨倒閉。
  多年研究回族服飾的寧夏社會科學院圖資中心副研究館員陶紅老師說,發展回族服飾,首先要在有需求的回族群衆中去挖掘市場,有了這個固定的市場,各相關服裝企業在做工、面料選擇上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此基礎上,開展回族服飾的設計,比如回族婚禮服、禮拜服、高檔生活裝等纔可能有所作為。甘肅臨夏、青海循化等地着回族服飾的人比寧夏多,這些地區除回族外還有信仰伊斯蘭教的東鄉、撒拉等民族,他們的服飾與回族的服飾一樣,能形成一定的氛圍。另外,我區回族居住比較分散,隨着社會的發展,除特定場合外,大多數回族群衆不着回族服飾,因此發展回族服飾的市場太小。
  2005年,寧夏舉辦了全國首次回族服飾展演大賽,一些設計高雅與時代發展同步的回族服飾,得到了寧夏廣大回族群衆的贊賞。中國音樂學院國際一級舞臺美術設計師、大賽評委馬書敏認為,回族服飾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步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但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服飾風格。她認為,回族的服飾文化底藴很深厚,之所以沒有形成自身風格,與回族的散居有很大關係,加上受漢文化影響比較大,民族特徵不是很明顯。她希望設計師們能推出一批具有回族風情的服飾,同時廠傢能夠以低利潤對回族服飾進行推廣。陶紅老師告訴記者,發展回族服飾首先要有自己的設計師,在回族服飾的基調和設計上大膽創新,把民族文化與市場結合起來,把回族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方式結合起來,把開發高檔服飾與中、低檔服飾結合起來。【民族禁忌】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傢裏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顔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襢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裏。回族的日常飲食很註意衛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後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回族在飲食方面最突出的習慣就是禁食一些食物,而且有比較嚴格要求。在肉食方面,回族衹食蹄分瓣反芻的動物肉。如牛、羊、駱駝、鹿、山兔的肉等;禽類中衹食雞、鴨、鵝、鳩、鴿的肉等;在水産中衹食魚、蝦。在這些可食 動物中,不吃自死的,也不吃外族人屠宰的;必須是清真寺四掌教(刀師傅)或阿訇屠宰的方可食用。
  在可食的牛羊動物身上,像筋、骨、油、肉、肝、肺、皮、心、腰、腸、肚、管、頭、蹄等這些部位是可食的;像兩門(肛門、生殖門)、須(鼻須)、耳、脊(脊髓)、爪(蹄殼)、腦(腦汁)、鞭(牛鞭)、胞(膀胱)、胰、虎(睾丸)、二血衣(血液、衣包)等,都是不可食的部位。
  回族除了不吃豬肉外,還不吃下列動物的肉:有爪子的、不反芻的獸類,如馬、騾、驢、貓、狗、象、虎、豹、熊、狼、狐狸、鼠、貉的肉;性情兇暴的禽類,如鷹、鷂、鷲、梟、烏鴉的肉;兩棲類的蟒肉,爬行類動物中的蛇肉;水産類中奇形怪狀的生物,如龜、泥鰍、魚、蛙、蚌、海參、蜇、蟹等(但海産品的禁食範圍有些變化)。
  回族禁食豬肉等,直接起源於伊斯蘭教。它本是居住在熱帶幹旱的阿拉伯半島上的一些遊牧民族的古老生活習慣。後來穆罕默德把它列入《古蘭經》,作為伊斯蘭教教規。《古蘭經》認為,禁食豬肉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豬是“穢物”,“確是不潔的”。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信仰和法律的源泉,是穆斯林行為的最高規範。《古蘭經》上既規定禁食,那麽,所有穆斯林就必須遵守這些教規。這些禁食的教規,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逐漸演變為回族的生活習慣。這些食物禁忌習慣,已被廣大回族所接受歷代相襲。【回族為什麽禁食豬肉】關於可食用的食物,安拉在《古蘭經》中說:“信仰安拉的人們啊!你們可以吃我所供給你們的佳美食物,你們當感謝安拉,如果你們衹崇拜他。”
  關於禁止的食物,安拉在《古蘭經》中說:“他衹禁止你們吃自死物、血液、豬肉、以及誦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
  又說:“信仰安拉的人們啊!飲酒、賭博、拜偶像、求簽屬於惡魔的行為,故當遠離。”
  伊斯蘭飲食規定以佳美為原則,所謂“佳美”除一般通常理解的色、形、味或營養滋補外,更主要的是指該食物的“潔淨與性格”穆斯林是講“衛生與衛性”的,正可謂“食以養性”。舉凡食草類動物其性善,其食潔,如牛、羊、駝等。而尖齒、獠牙的食肉類動物或食腐屍、腐食之動物其性貪、惡,其食污,如豬、狗烏鴉等。
  關於禁止的食物,《古蘭經》原則性地提到的有“豬、血液、酒、自死物、誦非安拉之名宰殺的動物”。在此基礎上,先知穆罕默德又進一步地作了具體的闡述,以後的穆斯林教法學家又在此二項基礎上作了些規定,構成了穆斯林的飲食戒律。在此,我們衹闡明《古蘭經》所提出的飲食戒律。
  酒。禁止的原因在於酒能使人暫時喪失理智,神經處於麻醉狀態,對自己的言行失去自控能力,從而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危害,這種傷害對穆斯林而言不僅是身體、物質上的,還在於有時因語言、精神失控而導致信仰的喪失,因此《古蘭經》嚴格禁酒,將之和賭博等看作是導致社會危害、引起人與人之間爭鬥、人際關係惡化的惡魔行為。昔日的古代社會是這樣,今日世界也是如此,據一份報紙報道:上海市青少年流氓鬥歐的犯罪案件中百分之六十是因酗酒而引發的。離婚案中也有不少是因一方酗酒而導致夫妻失和、家庭破裂。象一些酒後開車造成的傷害事故更是與酒有關。“酒”正成為一些國傢和地區的重大社會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也不斷加大力度宣傳禁酒。而伊斯蘭早已將酒及一切飲用後導致人喪失理智的食品一概禁止,如鴉片、海洛因等。至於有人問到啤酒等一些低度酒或少喝一些的問題,毫無疑問也一並禁止,因為,法律禁止一樣事物是根據其性質本身,量的問題衹是程度問題。
  血。血液在一些宗教經典中被視為生命之源而禁止飲用,例如《舊約》。《古蘭經》禁止飲用血液還關係到人身體健康這一方面。科學的發展、顯微鏡的發明促使了醫學的發展,通過顯微鏡觀察血液,可檢查出無數的各類病菌,小小一滴血可作幾十個項目的化驗、分析,為西醫診斷疾病提供了便利。血液也是疾病傳播的直接方式,如血漿中含有病菌,則被輸血者即刻便會感染。當今愛滋病的傳染途徑之一便是血液傳染。人的血液如此,則飲食、生活習性污穢、髒亂的動物的血又當怎樣呢?而《古蘭經》早於醫學發現十幾個世紀,這點難道不令人深思嗎?!《古蘭經》說:“真理來了,謬誤便消失”。
  自死物。自死物指未經屠宰放血、非正常死亡,如病死、摔死、壓死等。禁食自死物乃因其非正常死亡,血液浸留其體內,或因病而亡,食用後對人健康不利。今日人們無論食用什麽食物都選用新鮮的,蔬菜、魚類如此,更何況傢畜、傢禽呢?!
  誦非安拉之名宰殺。這是指非穆斯林屠宰時口念安拉之名以外的禱詞、誓語、神靈的名字,作為違反伊斯蘭信仰安拉獨一的信條而被列為禁食。為什麽穆斯林在宰牲時要口誦“安拉之名呢?”因為穆斯林認為宇宙中的人、動、植物等一切都來自於安拉的創造,人因稟賦安拉賜予的靈氣、理智而為萬物之靈。大千世界,人可盡享其樂,賞玩、騎乘、食用。安拉允許人們食用一些動物以補充人體營養之需,但不允許人們妄殺、濫殺,更防止人類産生一種唯人獨尊、目無創造之主的狂傲之氣。動、植物與人類一樣均由安拉創造,其身命的結束也應以創造之主的名義結束。這就提醒人類,時時、事事應知安拉的存在與崇高之權威,杜絶滋長高傲之氣,防止産生人是宇宙主宰的狂妄之念,不準誦安拉以外的人杜撰出的任何神靈之名以防止信仰偏差。以安拉的名義方可宰牲同樣藴涵了自然界中的一切具有神聖性,將這些動、植物也看作是具有靈性的被造物可促成人熱愛自然,對維護生態平衡具有積極進步的意義。這可以從實施宗教教育的社會人們愛護動、植物中看出。相反,否定或忽略動、植物由安拉創造,忽略它們也有靈性則會導致人們虐待、摧殘動、植物及自然界中的一切,濫砍、濫捕、濫殺,甚至包括人的生命。
  豬。談到不吃豬肉,今日世界恐怕無人不知這是穆斯林禁止食用的。在中國,衹要人們知道你不吃豬肉則馬上想到你是回民,提到回民則立刻知道你不吃豬肉,不吃豬肉幾乎已成穆斯林的標識,回民的代稱。
  事實上,不吃豬肉並不是穆斯林的專利,也不是《古蘭經》首倡禁止。人類厭豬、禁豬的歷史可追述到五千年前的文明古國埃及。在一幅古代壁畫上,可看到凡是作惡之人的靈魂全送給豬吃。距今有三千年的猶太教經典被基督教視為《聖經》的《舊約》利未篇十一章七至八節說:“……豬因為蹄分兩瓣卻不反芻,就與你們不潔淨,這些獸的肉你們不可吃,死的你們不可摸,都與你們不潔淨。”所以猶太人不吃豬肉,信奉《舊約》的基督教徒也不吃豬肉,如基督教中的“安息日復靈派”。我們也可在《新約》中看到,凡是描寫豬的地方均用極低*的詞彙去形容,由此足證《新約》也厭豬無疑。
  先知穆罕默德在距耶穌六百多年後,奉安拉之名開始傳播伊斯蘭,安拉下降的《古蘭經》涉及到社會人生的各個方面,禁豬乃屬於繼承以往先知、經典的一條飲食方面的規定,而非伊斯蘭的全部內容或根本信仰。往上追溯五千多年,綜觀各宗教及文化,人類為何普遍厭豬、禁豬呢?擬從以下幾方面談起:
  豬貌醜、怪異,性貪婪、愚笨。世界各民族語言在形容人貌醜、懶散、愚笨方面無不以豬諭之。
  豬喜污穢。其生活區域骯髒不堪,食用的飼料也是污穢的,難與食草類動物相比。
  性惡無常。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豬一旦餓極連所聲豬崽也照食不誤。一般動物,即便小鳥也會與飼養它的人建立某種感情,義犬救主等動物助人的故事廣為人知,但豬卻有時連飼養它的人的嬰孩也有拱死吃掉的現象,其性較之虎狼有過之而不及。
  亂倫交配。幼豬一旦到發情期,有的會同生養他的母(公)豬交配,繁衍後代無上下、尊幼之分,在一般動物中也鮮有此事。
  事實上對穆斯林而言,不僅不養豬、不食其肉,還要在生活習性方面杜絶污穢、骯髒、貪婪、懶散、愚蠢等豬及其與之相似的動物所具有的惡習,象以上這些惡習,《古蘭經》無一不加譴責,其它社會文明也同樣唾棄,不吃也就意味着遠離它所具有的惡習。這也就是為什麽穆斯林同樣也不吃兇禽猛獸等怪異、貪婪、殘忍動物的原因。穆斯林可以食用的標準就是“佳美”,正所謂“貌俊、性溫、潔淨”可食,“貌異、性惡、污穢”不食。
  【回族的婚禮習俗】
  婚姻方面,實行一夫一妻製。回族婚禮很隆重,且有許多宗教和民族的特點。如舉行婚禮,要請阿訇念"尼卡哈"即因阿拉伯經文進行證婚和祝賀。
  回族信仰伊斯蘭教,認造物主為最高主宰,一切生活、行為無不受伊斯蘭教清規戒律所製約。飲食方面,以牛、羊為主,禁食豬、馬騾、驢、狗、猛獸肉和自死之物及宿食,以及各類生物之血,禁止喝酒和抽煙(特別是草煙);行為方面,禁止賭博、鬥毆、姦淫盜竊、損人利已,遭受侵犯可反攻,開殺戮。清真寺是回族節日活動和宗教活動的中心,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節,在不同的地方還有阿舒拉節、姑太節、雲人節等,以上節日都以教歷(回歷)計算。回族由於長期與漢族雜居,在住房、服飾、語言等方面大致與漢族相同,衹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雖有經文,但也是阿拉伯文。
  回族的婚姻與其他九種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一樣受伊斯蘭教的約束。穆罕默德說:"結婚是我們定製,背棄我的定製,不是我的教生。"回族的婚姻必須遵循伊斯蘭教的規定,把結婚視為天命和聖行。婚姻須雙方同意,在自願的原則下,經傢長和媒人施以聘禮,合乎教規手續,才能舉行婚禮。認為夫妻之道,必須彼此相敬相愛,愛之以德,敬之以禮,夫治一外,妻治於內,相互謙讓,相互幫助,反對互相猜忌,更不允許夫妻雙方不忠,精誠一致,傢道乃成。夫妻應孝順雙方的父母,教育子女遵守伊斯蘭之道,愛國愛傢,奉公守法,盡國民應盡之義務,贊助公益事業,夫妻共勉,才能保證家庭的和睦幸福。
  回族青年婚前要由男方下聘訂親,並擇婚禮日期。訂新叫吃糧茶,結婚要請阿訇贊聖證婚,"贊聖"就是贊美安拉促成了這一對青年的美滿婚姻,並由阿訇嚮新郎、新娘講授伊斯蘭教常識,要求男女雙方遵守"依瑪尼"(信德),背誦清真言,問他們各自的"經名"(宗教名字),若無經名便由阿訇為他們命名,部新郎是否已送新娘"邁赫爾"(禮物),因為禮物是夫妻恩愛的象徵。最後由阿訇正式含"尼柯哈"是婚禮必行之禮,有了證婚詞,才能說明婚姻得以宗教的正式承認。其後還要舉行扒果活動,由阿訇事先把象徵長生不老的長生果、早生貴子的棗子、表示富貴的金屬小錢及花生、水果糧、米花、核桃等吉祥物放置桌上,抓三把執於新郎事先準備的帕布中,(有的地方撒在新郎內衣內),再交給新娘。待客人走後,夫妻共享,表示夫妻恩愛,同甘共苦,白頭諧老,也是阿訇對新婚夫婦的良好祝願。
  婚禮結束,可根據家庭經濟狀況,舉辦較豐盛飯菜待客,開宴前得請阿訇(或師傅)"光道口",後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才能開始就餐,但禁止渴酒(近代受漢民族影響,很多都在師傅阿訇走後飲酒狂歡)。晚間一般的也鬧房,但不過分。【語言】華語為回族通用語言,阿拉伯語為族群第二語言,在族群內部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動中,回族保留了大量的阿位伯語和波斯語的詞彙,在邊疆民族地區,回族人民還通曉並使用當地民族的語言。
中國服飾
  回族服飾
    回族在服飾上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禮拜帽,一般是用白布製做,式樣為無檐小圓矛,也有戴黑色的,最初是作禮拜時戴,現在以成為民族標志,平日也隨處可見。回族婦女習慣戴披肩蓋頭,衹把臉露在外面,根據年齡的不同,選用的顔色有所不同,姑娘用緑色的,中年用青色的,老年用白色的。
百科辭典
  huizu
  回族
  Hui nationality
    中國的少數民族。(見彩圖回族) 人口為7219352人(1982),是中國少數民族中散居全國、分佈最廣的民族。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以及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分佈也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區。
    族源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是由中國國內及國外的多種民族成分在長時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民族。伊斯蘭教的傳入及其在中國的發展,對回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紐帶作用。
    約在唐高宗永徽二年 (651)伊斯蘭教正式傳入中國,大批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陸續由海路來華,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及長安等城市定居。他們建築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禮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並闢建了穆斯林的墓地。當時,他們被稱為蕃客或土生蕃客,至元代纔被稱為回回蕃客或南蕃回回,成為回回人的一部分。
    “回回”一詞最早在北宋瀋括《夢溪筆談》和南宋彭大雅《黑韃事略》中出現,主要指蔥嶺東、西處於喀□(哈拉)□朝統治下的回紇(回鶻)人。回回和回紇、回鶻音近,應是後者的音轉或俗寫。其時,伊斯蘭教已由喀什噶爾嚮東南傳播到和田、葉爾羌、英吉沙爾等地。因此,回回原應包括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回紇(回鶻)人在內的含義。12世紀30年代,喀□(哈拉)□朝亡於西遼,其居民大部分仍是穆斯林。13世紀初葉蒙古西徵,西遼破滅。蔥嶺東喀什噶爾等地信仰伊斯蘭教的回紇(回鶻)人的後裔,同蔥嶺西的中亞及波斯、阿拉伯廣大地區不同民族的穆斯林,大批被簽發或自動遷徙到東方來。他們主要以駐軍屯牧和以工匠、商人、學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中國的西北、中原及江南、雲南等地區,被稱為回回人,成為元代色目人中的重要部分。後來,他們也以回回自稱,是形成回回民族的主要部分。
     銀川市郊區回族農民辦起家庭奶牛飼養場
    元代到明代前期,回回人中包含有信仰伊斯蘭教的回紇(回鶻)人的後裔,他們同當時高昌及河西一帶仍信仰佛教的畏兀兒人相區別。明中葉以後,維吾爾族普遍接受伊斯蘭教的信仰,而當維吾爾人遷到內地之後,自然地漸漸同化於回回之中。元、明以來,不少蒙古貴族及其士卒因接受伊斯蘭教信仰而逐漸同化於回回之中。明代哈密地區的哈□灰人,原是蒙古人,正德(1506~1521)以後由哈密遷到肅州,到萬歷年間已經“不食豬肉,與回回同俗”。另外,由於通婚的和政治的原因,以及接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的原因,回回中不斷吸收了相當多的漢族成分。由於同樣原因也有不少回回逐漸同化於漢族之中。回族與維吾爾、蒙古、漢等族有着源遠流長的親緣關係。
    元、明、清時期的社會經濟 從元代到明代,各種不同來源的回回逐漸形成為一個民族。元代有“四等人”製, 回回的地位一般高於漢族。 回回中的貴族、官宦、學者及商人的活躍,對於元朝的開國和中西交通的開拓,以及軍事、政治、經濟諸方面都有很大影響,同時也為回回在全國各地的分佈和在各項事業中的長期發展打下了根基。然而元朝回回人又是被徵服者,在蒙古貴族劫持下輾轉流徙,生活上不穩定,風俗習慣有時也不被尊重,為回回人形成對環境變遷的適應性以及抗爭性的共同心理提供了主要條件。明代曾把回回稱作“回夷”,說明回回已經作為一個民族共同體而存在。回回人與蒙古人的地位相似,“善加撫□,密切防閑”,反映了明朝統治者對於各地陸續內附和歸化的蒙古人和回回人的政治待遇。清代,在嚴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刺激下,回族人的民族意識愈趨強烈,為了民族自尊和民族生存而進行着頑強的搏鬥。
    回族是在中國形成的民族,但它又不同於自古以來就居住在中國的那
英文解釋
  1. n.:  the Hui nationality,  the Moslem population (in China)
法文解釋
  1. n.  ethnie hui, les Hui
近義詞
回族
回族
相關詞
歌麯行政區劃地理自治區常識民俗回回民族音樂
民歌百科辭典民族風格作傢文學家北京人伊斯蘭教人物
民族英雄甲午戰爭清朝京劇個人老生中國甘肅
自治州名人歌手影星華人明星歷史學家日曆歷法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