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 : 飲食 > 四時
目錄
來源
  指春夏秋鼕四季。農歷以正月、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鼕季以此類推。歐陽修《醉翁亭記》:“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四時養生法
  四時養生法就是按照一年四季的變化規律和特點,調節人體各部分的機能,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中國古代順應自然的養生方法,其思想基礎,來源於老莊哲學。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人要順應自然。
  莊子繼承老子的自然觀,主張象天學地、順應自然,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規律。《莊子·天運》中說:“自樂者,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然後調理四時,太和萬物,四時迭起,萬物循生。”主張順天應時,在掌握四時規津的情況下,調理養生。
  在這種符合自然環境、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古代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必須順應四時的陰陽消長、轉化的客觀規律,從而提出以“春夏養陽、秋鼕養陰”為總原則的四季養生原則。
  自然界的陰陽變化、四季更替、日夜輪回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生理和病理,因此養生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鼕藏,人也須順應生、長、收、藏的特點。
  春天
  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之特點,節制宣達春陽之氣,重點保護肝髒。
  夏季
  陽氣最盛易於新陳代謝,要使肌體氣機通暢,宣泄自如,要表現出一種開放的心胸,重點保護心髒,保護陽氣。
  秋天
  保持陰氣內守,保持內心的平靜,收斂神氣,保護肺髒。
  鼕天
  當固密心志,早睡晚起,保養精神,保護腎髒。
  “春夏養陽,秋鼕養陰”,這是我們的祖先在四時養生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養生原則。春夏陽氣盛,應順其生長之氣養陽,秋鼕陰氣盛,應順其收藏之氣養陰。而春夏所保養的陽氣,又對秋鼕的收藏作準備;秋裏所保養的陰氣,又為翌年春夏的生長作準備。如此則陰陽平衡,保持了自然界和人體的自然狀態。
  自然環境(包括氣候環境和地理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地理位置、經緯高低、水分、空氣、土壤、光照、溫度、濕度等自然環境,不僅是類賴以生存的空間,同時還是塑造人類,影響人類生理、病理和生命的重要條件。《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早就指出:“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早在幾千年前,中國古人就指出了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認為衹有天時地利,才能人和。
  四時環境的養生原則是中醫理論中非常重要的一條,是構成中醫養生學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鼕病夏治”法以及“生物鐘”養生法,都是“春夏養陽,秋鼕養陰”和“四時環境”原則的具體運用。事實證明,在春夏之時采用溫補脾腎的方法,治療秋鼕季節容易發作的慢性哮喘病,往往可以收到好的效果。而用生物鐘療法治療便秘、失眠等,效果比吃任何藥物都好。
  人體的節律,主要是受太陽、地球、月亮等宇宙自然的節律影響。人與自然具有相通相應的關係,自然界有利的因素可以用來養生,而自然界不利的因素如“虛邪賊風”,則要積極防禦,“避之有時”。大暑、大寒均為不利因素,都應盡量避免。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故四時養生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苛(痾)病不起,是(此)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背)之。”這是對四時養生的高度總結與評價,是中國古代養生的重要理論與精華,值得我們認真地學習與遵循。
相關詩
  四時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食荔枝
  作者: 陶淵明 楊萬裏 蘇軾
  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秋月揚明暉,鼕嶺秀寒鬆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英文解釋
  1. n.:  the four sea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