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四川省博物館投訴電話成都市旅遊投訴電話:028-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素享“天府”盛譽的四川省,擁有秀麗的山川和遼闊的沃土,遍布各地的名勝古跡和豐富多彩的出土文物,反映着四川歷史的發展進程,它是我國文化寶庫的組成部分。四川省博物館便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場所之一。四川省博物館初建於1941年,時稱四川博物館。創辦伊始,設備簡陋,經費不敷開支,專業人員甚少,直至1949年底,全部藏品僅近萬件。解放初期,該館更名為川西博物館,1952年定名為四川省博物館。經過三十年來的建設,現已初具規模,全部藏品達十六萬件之多。四川省博物館是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綜合性省級歷史博物館。在過去的四十年內,該館曾發掘、清理了數以千計的古代遺址和墓葬。目前這裏除經常陳列展出三千三百多件古代和近、現代文物外,還舉辦各種臨時性或紀念性的專題展覽。通過這些陳列展覽對群衆進行生動形象的歷史知識和革命傳統教育,使人們從中瞭解四川歷史發展簡況和地方文化的特徵。 |
|
素享“天府”盛譽的四川省,擁有秀麗的山川和遼闊的沃土,遍布各地的名勝古跡和豐富多彩的出土文物,反映着四川歷史的發展進程,它是我國文化寶庫的組成部分。
四川省博物館便是收藏和展出四川省文物的重要場所之一。
四川博物館創建於1941年3月。創辦伊始,設備簡陋,經費不敷開支,專業人員甚少,直至1949年底,全部藏品僅近萬件。1950年改稱“川西博物館”,1952年改為“四川博物館”。
2009年5月新館落成後,易名“四川博物院”。現有館藏文物30萬件,位居全國前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巴蜀青銅器、張大千繪畫作品、四川漢代畫像磚和陶塑、書畫、佛教造像、少數民族文物民俗文物、近現代革命文物皆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四川省博物館的藏品是經過幾代考古人的辛勤工作積纍而成的。1941年,原館長馮漢驥教授主持發掘前蜀永陵,開啓了四川省博物館文物收藏的先河。
建國後,四川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當時擔負着四川地區主要考古任務的我館在幾十年的田野工作中獲得了大量文物資料,豐富了館藏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産。1951年。在資陽黃鱔溪發現了“資陽人”古人類頭骨化石,後又在漢源富林、資陽鯉魚橋、銅梁縣西廓水庫等地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和遺物。四川境內新石器時代遺址遍及全川主採集點已發現300多處,其中以公元前4400-公元前3300年巫山大溪遺址最具代表。該遺址1955年初次發掘,後又經歷了兩次發掘,從200餘座墓葬出土了1250餘件石器、陶器、骨器等物。它的發現,使長江中遊地區以紅陶為主並含彩陶的地區性文化得以命名,並為認識兩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打下了基礎。
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考古取得了較大成果,出土的實物證明,巴蜀地區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區域,同時又與中原及周邊地區存在廣泛的文化聯繫。1956年,我館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新繁水觀音商周時代遺址,出土了三角援戈長 矛、空首斧等青銅器是研究早期巴蜀文化與戰國的巴蜀文化承接關係的重要物證,有着獨特的藝術魅力。1957年、1959年兩次試掘中,出土了陶 、豆形器、鉢、平底罐、紡輪及銅戈等物,為研究早期的蜀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1959年和1980年在彭州市蒙陽鎮瓦瓦街,兩次發現西周早期銅器窖藏,出土了40餘件青銅器,其中獸面象首紋銅罍、羊首耳渦紋銅罍、牛紋銅罍不僅形體碩大,造型和紋飾也十分精美,堪稱重器。其與北方所出形似而色質有別,應為蜀仿中原器型而造。兩件銅觶的內底分別銘有“覃父癸”和“牧正父已”,字體與中原地區出土的銅器銘文相同,應為中原傳入。蟠竜蓋饕餮紋罍,其形製、紋飾基本與1973年在遼寧喀左出土的1件商周銅罍相同,亦應為中原文化之物。
1965年,在成都百花潭戰國墓中出土的“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通體用金屬嵌錯出豐富的圖案,從上至下共四層,第一層為“習射、采桑”、第二層為“宴樂、弋射”;第三層為“水陸攻戰”;第四層為“獰獵”及裝飾圖案,成為戰國時期的戰爭、生産等方面的全景圖,具有極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1972年在郫縣獨柏樹出土了一件有代表性的虎紋銅戈,上鑄一組銘文,類似符號也見於巴蜀其它銅器,這種尚未被解讀符號被稱為“巴蜀圖語”,可能是甲骨、金文係統以外流行於巴蜀地區一種文字符號。1954年在廣元市寶輪鎮清理出土9座戰國時期的船棺墓,共出土銅器29件及陶器、漆器。在巴式劍上,有“巴蜀圖語”,其時代與重慶巴縣鼕筍壩晚期船棺墓相同。 般棺葬的發掘,從地下證明了“巴蜀文化”的存在。此外在成都白馬寺、峨嵋符溪、成都琉璃廠等地也出土大量戰國時期的巴蜀青銅器。1972年在涪陵小田溪巴人墓中,出土了銅鉦、錯錫銅缶、嵌錯雲水紋銅壺、虎紐錞於等。其中14枚鈕鐘組成的一套編鐘是音樂考古的最大成果。《樂書》載:“倍七音而為十四者,小架所用也”這套編鐘各鐘的尺寸正是依次遞減。其上還有精細錯金紋飾,筍 上有巴族常有的符號,文化內涵有楚文化的某些因素。應是兩種文化相互影響的産物。1980年,從新都縣馬家乡戰國木槨墓的腰坑中出土青銅器188件,禮器的形製、紋飾多與楚器相似,說明蜀楚文化的交流。兵器、工具等九件、五件成組並鑄有類似族徽的符號。從九器的組合以及銅印上的鐸象徵王權來看,它又明顯具有中原的影響。說明戰國中期,蜀文化與其它文化的整合加劇了,1955年在成都羊子山172號戰國墓出土鼎、釜、甑、罍等銅器50餘件,另還有相當數量的金、銀器,其中,銅器上亦有“巴蜀圖語”。從工藝來看,它不僅受中原影響,也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秦漢時期,四川自秦並巴蜀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迅速具有的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先進的水利工程,形成以成都平原為中心,自流灌溉、沃野千裏的“天府”20世紀50年代以來,巴蜀地區已發掘漢墓2000餘座,出土的大量文物,成為我們研究漢代人們的精神世界、思想觀念和信仰習俗等方面重要的資料。
四川漢代的畫像磚,畫像石(石棺)以及陶俑以品種數量多,分佈範圍廣,題材豐富多彩,雕塑精美著稱於世,也是四川美術發展史上繼三星堆青銅器群後又一座高峰。1974年在都江堰外江水閘附近發現高達2.9米的李冰石像,從紀年可知造成公元168年。
四川省漢代崖墓多,出土的畫像石棺占全國像石棺的90%以上。我館1974年在郫縣新勝鄉發掘的“宴樂百戲”石棺四面滿二,前後檔為雙闕和伏羲、女媧,左右一則是宴樂、樂舞、雜技,另一側為漫衍、角抵、水嬉。1974年同在新勝鄉出土的竜虎戲璧石棺蓋,圖中驕竜猛虎極富動感,竜虎上方刻牛郎織女,似為我國已見最早的牛郎織女圖。
四川漢代石棺是以傑出的雕刻藝術,成為古代雕塑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畫像磚與畫像石、石闕並稱為四川漢代藝術的三大頂峰。它以分佈地域廣、時間連續性強以及藝術形式的變化多樣聞名於世。我館從成都彭州市、新都縣、大邑縣、彭山縣、德陽市、什邡市等地發掘和收集各類題材的畫像磚數百種,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它所透示的思想和樸素美。它反映了漢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最為可貴的是把勞動人民的生産活動作為美的事物來表現,從而構成一幅長的漢代的社會風俗畫。四川漢代畫像磚誇張變形的造型、力量、動感構成了其古拙的美學風貌,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更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瑰寶。
漢代陶俑有灰陶、紅陶、釉陶,多為模製,也有捏提塑或兩都兼有。其題材廣泛,有說唱、庖廚、樂舞、侍者、勞作、部麯,還與車馬、樓房、禽獸等,四川東漢陶俑具有單純、質樸的美,它不求細部的刻劃,更多地運用誇張的手法追求神似。
南北朝考古最重要的成果是1953年在成都西郊萬佛寺遺址了石刻造像200餘件,年代自梁至唐。造像雖多殘缺不全,仍為研究這一時期佛像造像和四川石刻藝術發展史的重要資料。如梁普通四年、梁中大同三年石刻造像龕都是南朝佛像造像的精品,從萬佛寺石刻藝術表現手法的活潑與雋逸,可以看到它與四川漢代石刻藝術的承傳關係。另我館所藏南齊永明元年造像,為四川造像中有年號之最早者。1957年在廣元市寶輪鎮清理了32座南北朝墓,出土陶器76件,銅器24件,青瓷器30件及一些鐵器、錢幣等物。另外,在郫縣出土的有銘文的銅弩機以及“成漢”墓出土的陶俑。都是這一時期重要的實物資料。
唐宋時期的文化遺存最重要的發現,當推我館建館之最,馮漢驥教授於1942年主持發掘的前蜀永陵,出土有玉哀册、謚寶、玉大帶和一些銀器,王建石像、棺床上所刻24使樂像,為這一時期雕塑藝術的傑作,也是音樂史研究的重要資料。1971年清理後蜀和陵(孟知祥和妻福慶長公主合葬墓);1974年清理晉暉墓;1977清理張虔釗墓,都出土了一定數量的文物,為兩蜀史提供珍貴物證。
1959年在德陽孝泉鎮窖藏出土銀器32件,在萬縣唐冉常纔墓發現青瓷百餘件。蜀瓷的遺存的發掘,也是這一時期考古工作的特點。唐宋時期,四川瓷窯星羅棋布,燒造地區極廣。1953年廣元瓷窯鋪古窯,1976年彭州市瓷峰窯以及邛崍市邛窯、成都市琉璃窯的考古成果都反映出宋代四川製瓷發展的水平。
元代文化遺存,有1956年成都保和鄉元墓。清理的四座墓中,出土陶俑及瓶香爐等30餘件。1974年簡陽市東溪園藝場元墓出土青釉、影青、白釉、黑釉等各類瓷器525件,青銅器60餘件,硯臺17方,從産自不同地方的瓷器,可以看出四川與各地的商貿活動。
明清考古成就主要有1955年在成都白馬寺6號明墓出土隨葬俑82件,瓷器20餘件,部分金、銀飾品。1970年在成都北郊鳳凰山發掘的明蜀王朱椿長子朱悅廉墓,墓中出土各類彩俑500餘件,儼然一個儀仗方陣1974年在平武縣古城鄉發掘王璽傢族墓,出土金器129件,銀器49件,其中王瀚妻朱氏墓所出鏤雕人物金發式,分三層雕樓臺亭閣及40餘人的樂舞表演,做工細膩,層次豐富,堪稱明代工藝美術中的精品。此外,在成都及其附近地區發掘多處明代太監墓,出土了大量陶、瓷器。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聚居之地,有14個少數民族,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大量珍貴文化遺産,這也是我館藏品的一大特色。館藏僅彝、藏、羌族的文物就有6000餘件。彝族漆器集彩繪、雕刻、鑲嵌、堆漆等工藝,造型和色彩都極具民族特色。藏族的金銀器、木板經書、鎏金藏戲面目等,是藏文化寶庫中的奇葩。我館收藏的金銅佛像和唐卡不僅數量多,品質亦精,其中《格薩爾王畫傳》為全國罕見。1978年,我館茂汶城關進行了兩次規模較大的考古發掘,出土各類文物1400餘件,為研究羌族的文化淵源提供了依據,此外羌綉、羌笛等都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載體。
四川省博物館所藏歷代法書名畫位居全國前列,宋徽宗的《臘梅雙禽圖》、劉鬆年的《秋山行旅圖》、唐棣的《攜琴遠眺圖》、文徵明的《高人名園圖》、唐寅的《虛閣晚涼圖》、八大、石濤的巨幅山水……,件件珠璣,數百件張大千的畫作,更是為世人關註。
此外,四川省博物館的近現代文物、歷代錢幣、民俗文物也極具特色。本書所選文物衹是館藏的極小部分,但它已展示出四川歷史文化的豐厚和博大。撫捲追昔我們應嚮為四川文博事業的繁榮做出巨大貢獻的幾代考古工作者緻以崇高的敬意。
四川省博物館原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現已遷至浣花南路251號,浣花溪公園旁。一期工程已於2008年12月10日通過工程驗收,現正在進行二期修建當中,將於2009年5月1日對公衆開放。 |
|
四川博物院新館(以下簡稱川博新館)位於成都市青華路與浣花南路十字路口西南側,北鄰青華路,南面為規劃的圖書館,東鄰浣花南路,西側是規劃的白鷺洲公元,川博新館正好處在青羊宮到杜甫草堂之間,屬浣花溪歷史文化風景保護區,川博新館規劃總用地58603.52㎡。
該項目是四川省重點文化項目,也是新世界四川文化的形象工程,巴蜀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一定程度上講,川博新館將成為今後研究巴蜀歷史、傳統及文化、感知和把握未來的文化中心。 |
|
目前四川省博物館館藏文物達26萬餘件,其中國傢一級文物1399餘件,將輪流在館內展出。新館首次布展文物達3000餘件。展示中心共計15個陳列館,除去4個臨時展館(用於與兄弟博物館的交流性短期展出),其餘均為主題性陳列館。
第一層:蜀風漢韻館 展廳復原漢崖墓造型
第一層共計5個陳列館,除去3個臨時展館,《蜀風漢韻——四川漢代陶石藝術展》占據了兩個館,分為粗獷古樸、氣勢撼人的石刻藝術,多姿多彩、神韻俱佳的陶塑藝術,以形傳神、風情盡現的畫像磚藝術三部分,共展出文物200餘件。展館展廳
第二層:青銅館,大風堂,書畫精品,瓷器館從博物館位於青華路的正大門拾階而上,正好進入展示中心的第二層。
●巴蜀青銅館:分竹瓦煙雲、馬傢王氣、百花流芳、涪陵遺韻、羊子餘暉五個部分,共展出自西周至戰國文物共271件(套)。
●大風堂:“大風堂”為張大千作品的專門陳列館。省博物館是國內藏有張大千作品最多的博物館,展廳分為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寫意畫和大千用印三部分,共展出文物90餘件。
●中國書畫精品館:展示省博物館所藏歷代書畫精品,分為唐宋元、明、清、近現代四個部分,共計113件(套)文物,包括宋徽宗的《臘梅雙禽圖》、劉鬆年的《秋山行旅圖》、唐寅的《虛閣晚涼圖》、石濤的巨幅山水等。
●瓷器館:該館主題為“泥與火的藝術”,將陳列展示歷年來出土的蜀瓷。分摶泥為陶、寓巧於拙;質樸自然、魅力盡現;群芳爭豔、瓷苑薈萃三部分。自新石器時代至清末,時間跨越了數千年,充分展示了四川各個歷史時期出土的陶瓷珍品以及部分傳世的精品。
第三層:藏佛之光、萬佛寺石刻、工藝美術、大山回響、百年回眸
第三層的樓梯從南面進入。位於左後側的室外平臺,將建成咖啡廳,供遊客休閑使用。
●藏佛之光:分藏傳佛教金銅造像、藏傳佛教聖殿、藏傳佛教繪畫藝術和典籍三部分,共展出文物200餘件,大多數都是第一次對外公開展出。 ●萬佛寺石刻館:分南北朝造像、唐代造像、五代造像、四川其它地區石刻造像四個部分,共展出自南北朝至五代石刻造像65件,以萬佛寺石刻造像為主。 ●古風雅韻——工藝美術館:館藏工藝美術精品展分玉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器、漆器、皮影、鼻煙壺、蜀綉、古琴等十一類,共展出文物252件。時間跨度早至商代,晚至清末民初。它們不僅是精美的工藝品,也是生活中的實用之物,其造型獨特、色彩絢麗、雕飾華美,堪稱藝術瑰寶。 ●大山回響:該館為四川各少數民族文物專題館,分為山裏彝傢、羌寨人傢、高原藏族、錦簇苗鄉四部分,所陳列的200餘件展品是從館藏7000多件民族文物中精選出來的。 ●百年回眸:該館將通過圖片、文字及實物,展現四川一百年來的歷史。 |
|
四川博物院新館位於浣花溪風景區,占地80餘畝,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總投資3億元人民幣。規模是老館的4倍,展廳15個,面積1.3萬平方米。新館正大門通過一座跨越浣花溪的古樸石橋連接青華路,正門右側是浣花南路,左側為浣花溪公園,開車從青羊宮、清江路、光華村等方向均可方便抵達。坐公交車309、319、901、35、47、82、301、407、503路等在送仙橋站下車即到。
將實行免費對外開放。不過,為保護館藏文物,博物館將限製人流量,按免費不免票原則,博物館開放初期將每天限量送出4000張門票,市民可在博物館大門口免費領取。此外,博物館方面還在抓緊官網建設,待官網開通後,市民可以在傢中登陸省博網站,通過網絡預訂門票。
新省博的任何一個展廳都很開闊,再加上科學的觀展路綫,穿梭其間輕鬆愜意。“我們把大部分空間留給了參觀者,這樣人們才能從不同的角度舒適地觀看每一件展品。”李江濤表示,參觀者還能夠通過在重要文物前的“語音導覽係統”輸入文物編號,獲得相應文物的自動語音解說。此外,博物館的人工講解員還能熟練地為遊客提供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日文、韓文等多語種解說。對於殘疾人士,新省博的設計更為人性化——樓梯一側都有供輪椅通行的坡道,主展館還配備有四部電梯,殘疾人坐輪椅入館,完全暢通無阻。 |
|
1、四川省博物館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社會歷史與文化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創建於1941年3月,館址在皇城明遠樓。
2、1949年改名為“川西人民博物館”,館址遷至人民公園內。1952年改為“四川省博物館”。
3、1965年,由人民公園遷至人民南路四段。1984年5月,鄧小平題寫了館標“四川省博物館”。
4、2001年,四川省博物館被國傢計委列入“十五”發展計劃,决定在浣花風景名勝區建新館。
5、2002年7月,四川省博物館老館閉館。
6、2004年12月30日,四川省博物館新館建設破土動工。
7、2007年10月底開始規模龐大的文物搬遷工作。
8、2009年5月1日新館開館。 |
|
四川博物院院長、黨委副書記:盛建武
四川博物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盧越
四川博物院副院長、黨委副書記:燕丹
四川博物院副院長:魏學峰
(一)業務部門
四川博物院文物保管部:全院共有近26萬件(套)文物,共計11個門類,文物保管實行專人專庫管理;專人負責清理維護、藏品登記、電腦數據庫建設、文物攝影、文物檔案管理等,根據文物尺寸,定製囊匣。
歷史研究部:本院學術研究牽頭實施部門,是進行古代史、近現代史和革命史進行研究的核心部門。策劃展覽,編寫陳列展覽的內容大綱、展品目錄、形式設計任務書等;承擔各自專業的文物科研任務以及文物鑒定;負責文物刊物的編輯工作。
陳列展覽部:承擔本院各類展覽的形式設計、場景設計、三維設計、美術設計、燈光設計等;參與策劃各類展覽設計、製作、保管展覽所需的各類用品,指導市、縣級博物館陳列展覽工作。
宣傳聯絡部:負責與各新聞媒體建立廣泛聯繫,撰寫展覽的各類新聞稿件,與社會各界建立廣泛聯繫;負責推廣介紹博物院所能承擔的各類展覽;負責外展接待工作;文化旅遊、觀光休閑宣傳推廣和外事工作。
宣傳教育部:本院有14個展廳,每個展廳配備專職講解員;負責“博物館之友”的管理;負責對國內、國外觀衆講解和專業講解工作。
信息資料中心:負責文物信息資料收集整理;全院局域網絡、各部門計算機、網絡博物館、陳列展覽多媒體的運行維護;博物院研究資料、藏書管理;文物攝影工作。
開放管理部:對14個展覽廳共18635平方米和4000平米展廳公共區域以及視聽中心進行日常維護、管理,對展覽陳列設施、設備等進行維護,負責貴賓室、考古模擬現場的管理。
(二)行政管理部門
院領導:包括院長、黨委書記、副院長。
辦公室:負責黨務、紀檢、工會工作,和文電收發、文秘、印章、檔案、公務接待、對外聯繫、車輛管理等工作。
人事部:負責職工離退休人員進行管理;負責人事檔案管理、人員調配、職稱評定、工資、勞動紀律等工作。
財務部:設專職會計、出納對博物院資金實行管理和文物博物培訓中心、各類經營場所的財務管理。
(三)後勤保障部門
行政部:對全院固定資産、設施設備進行管理;負責房屋進行維修、保養監管;負責辦公用品的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的管理。
設備部:對全院供水係統、供氣係統、供電係統進行日常維護;對通信設施、中央空調、電梯設備、消防設備、安防設備進行維護管理。
(四)安全保衛部門
安全保衛部:按照國傢規定,作為一級風險單位的博物院,專職保衛人員數量不得低於編製數的10%,負責全院文物安防工作,實行24小時值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