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四川省東部的紫砂岩盆地。四周山地環繞,西為竜門山、邛崍山,北為大巴山,東為巫山,南為大婁山,面積18萬平方公裏。盆地海拔多在500公尺以下,南部長江沿岸降到230公尺左右。盆地西部為成都平原,地勢低平,由岷江、沱江挾帶的泥沙衝積而成,土質肥沃,西北部灌縣建有都江堰水利工程,農業發達,是四川盆地的重要糧倉。盆地東部有許多東北、西南走嚮的低山丘陵,華鎣山最高海拔1,800公尺,為盆地的最高點。盆地中部為方山丘陵,占總面積的62%,主要由紫紅色砂岩、頁岩組成。岩性疏鬆,其風化物富含磷鉀,自然肥力較高,適宜種植多種農作物和經濟林木。
四川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盆周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間;盆底地勢低矮,海拔200米~7 50米 ,是中國地勢劃分的第二級階梯上相對凹下的部分;因為地表廣泛出露侏羅紀至白堊紀的紅 色岩係,又稱為紅色盆地。西部是大幅隆起、地域遼闊的高原和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 ,屬中國地勢劃分的第二級階梯。
四川盆地位於亞熱帶,北有秦嶺、大巴山阻擋寒潮侵襲,鼕季溫和,少見冰雪,最冷月平均溫度較同緯度的長江中下遊高出2∼4℃,春季亦早來一個月,利於鼕小麥、油菜、蠶豆等越鼕作物和亞熱帶多年生植物生長。夏季長約5個月,年降水量約1,000公釐,對水稻生長有利。南部長江河𠔌地帶溫度條件更好,無霜期320∼365天,有利於甜橙、甘蔗、雙季稻的栽培。瀘州、合江一帶更産竜眼、荔枝等南亞熱帶水果。盆地歷來以農産豐饒著稱,被譽為「天府之國」。盆地內還藴藏煤、石油、天然氣以及????、磷灰石、硫磺等礦産,已發展為中國西南部重要工業基地。舊時對外交通不便,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今已修建成渝、寶成、成昆、川黔、襄渝等鐵路,整治長江航道,開闢成都、重慶飛往全國各主要城市的航空綫,交通形勢有了根本的改變。成都、重慶是重要經濟和交通中心。
四川盆地在四川省東部,西面是青藏高原,南面有雲貴高原,東面是巫山,北面有大巴山,面積10多萬平方千米,是我國典型的盆地。盆地內部丘陵,低山很多,海拔多在500米左右,其北納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支流,南納烏江。四川盆地在形成的過程中,周圍山地,高原的細沙和泥土被流水衝積到盆底,含鐵,磷,鉀的物質經過氧化,變成紫紅色,所以四川盆地又被稱“紫色盆地”。四川盆地的土壤多為紫色土,富含磷,鉀等養分,這裏氣候暖和,利於亞熱帶作物生長,是我國古代重要農耕地區,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旅遊勝地
四川盆地裏有重要的省會城市成都,西南最大的工業重鎮重慶,鋼鐵新城攀枝花,及其它地區中心城市:自貢,內江,瀘州等。名勝有成都的都江堰,道教青城山,佛教名山峨眉山,三峽,川北劍門蜀道,大足石刻,樂山,金佛山等。 |
|
四川盆地由連結的山脈環繞而成,面積約16萬平方千米。四川盆地聚居着四川、重慶的絶大部分人口,是中國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搖籃。號稱“天府之國”。蜀相諸葛亮曾贊其為「沃野千裏,天府之土」。李白曾有詩為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巴蜀地區也是中華華夏文明的的一部份。
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於四川省東部,長江上遊,海拔500米左右,長江把它和東海一脈相連,它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26萬餘平方公裏,占四川省面積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地,北靠秦嶺山地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這裏的岩石,主要由紫紅色砂岩和頁岩組成。這兩種岩石極易風化發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豐富的鈣、磷、鉀等營養元素,是我國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國紫色土分佈最集中的地方,嚮有“紫色盆地”的美稱。
四川盆地底部地區
四川盆地底部面積約16萬平方公裏,按其地理差異,又可分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東平行嶺𠔌三部分。
(1)在竜泉山和竜門山、邛崍山之間的盆西平原,係斷裂下陷由河流衝積而成,面積約8000平方公裏,為我國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於平原之中,故稱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50米~750米,地勢由西北嚮東南傾斜,地表平坦,相對高差一般不超過20米~50米,它由氓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條河流衝積聯綴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稱。
(2)在竜泉山和華瑩山之間的盆中丘陵,地勢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間,相對高差50米~150米,地勢由北嚮南傾斜,岩層近於水平,在流水的長期侵蝕切割作用下,形成臺階狀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淺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軟硬相間的紫紅色砂、頁岩極易風化為紫色土,富含磷鉀,自然肥力較高,宜種性廣,是全省糧食、經濟作物主産區。
(3)華鎣山以東為盆東平行嶺𠔌區,由多條近東北西南走嚮的條狀背斜山地與嚮斜寬𠔌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華鎣山高1704米,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頂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蝕後,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嶺一槽"或"一山三嶺二槽"的特色。山嶺間的𠔌地寬而緩,海拔300米~500米,其間丘陵、平壩交錯分佈,是平行嶺𠔌區工農業生産主要地區。
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區
四川盆地邊緣山地區屬強烈上升的褶皺帶。地貌顯著特徵是,海拔高,過渡性明顯,均為一係列中山和低山所圍繞。盆地北緣米倉山、大巴山近東西走嚮,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間,山勢雄偉,山坡陡峭,溝𠔌深切,相對高差可達500米~1000米;南緣大婁山屬氣勢磅礴的雲貴高原之一部分;西緣有竜門山、邛崍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對高差可達1000米,峨眉山頂峰高3099米,與附近的平原相對高差達2650米,山勢巍峨秀麗,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
|
四川盆地位於長江上遊四川省東部,四周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脈和高原所環繞,北面是大巴山、米倉山、竜門山,西面是青藏高原邊緣的邛崍山、大涼山,南面是大婁山,東面是巫山。無論從構造還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它從震旦紀以來就是地殼比較穩定的大型拗陷區。晚三迭紀的印支運動中成為一個內陸湖盆,但範圍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積了厚達3000~4000米的紫紅色的砂岩和頁岩,因此人們又稱它為“紅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運動使盆地周圍褶皺成山,中間相對下陷,四川盆地的輪廓基本形成,並使盆地內部地層也發生大規模的變形。東部出現一組北東嚮的褶皺,稱盆東褶皺帶;中部形成穹窿構造,稱盆中穹窿帶;西部表現為沉陷,成為盆地沉陷帶,這為今天盆地的三個地貌區奠定了基礎。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周圍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對下陷,成都一帶下陷更深。同時,長江切穿巫山,滾滾東流,完成了統一的長江水係,使內流盆地轉變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盆地內部丘陵、平原交錯,地勢北高南低。由於地表形態的不同,以華鎣山、竜泉山為界,可分為三部分:①華鎣山以東為大致平行的川東嶺𠔌,由東北—西南走嚮的許多條狀山體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𠔌地中多低丘與平壩,海拔200~500米,是川東農業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華鎣山和竜泉山之間為方山丘陵。區內由於紫紅色砂頁岩傾角平緩,受切割後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對高度幾十米。當地勞動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層深厚的特點,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頂。③竜泉山以西為平原。稱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積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海拔約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開發較早,成為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 |
|
四川盆地屬揚子準地臺四川臺坳。古生代時相對隆起,缺乏泥盆係和石炭係。印支運動轉換為大型拗陷,晚燕山運動,特別是喜馬拉雅運動後發生褶皺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東—南西嚮及北西嚮兩條構造綫控製,構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廣元、雅安、敘永、雲陽為菱形的四頂點,東西兩邊稍長,為380~430公裏,南北兩邊略短,為310~330公裏。以上菱形四頂點的連綫與盆地內650~750米的等高綫大體相當,盆地底部與邊緣山地也以此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億年以前,還是內陸湖盆。至距今6.6千萬年時,盆地邊緣山地迅速隆升,長江中上遊水係開始溝通。盆地內湖水東瀉奠定了現今之地貌形態。
盆地邊緣多低山和中山,山勢陡峻,發源盆地邊緣山地的河流大多為“V”型𠔌,嶺𠔌高差都逾500~1 000米,地表崎嶇,故歷史上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與西部可超過3000~4000米,如竜門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嶺4 791米。地表廣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為板岩、片岩、結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礫岩,局部有花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佈區可見石林、溶洞、暗河、槽𠔌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緣興文縣素有“石林洞鄉”之稱(見興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發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崗岩等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礫岩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稱,為中國著名遊覽勝地。
盆地底部海拔多數在250~700米,地勢東南傾,盆地內各河流均由邊緣山地彙聚盆地底部的長江幹流,形成嚮心狀水係。地表為大面積的中生代紫紅色砂岩與泥岩所覆蓋,故稱“紅層盆地”,是中國中生代陸相紅層分佈最集中地區。四川盆地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為主,次為低山和平原。 |
|
四川盆地地形閉塞,氣溫高於同緯度其他地區。最冷月均溫5~8℃,較同緯度的上海、武漢及緯度偏南的貴陽高2~4℃。極端最低溫-6~-2℃。霜雪少見,年無霜期長280~350天,位於長江河𠔌中的長寧全年無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於5月底,夏長4~5個多月,最熱月氣溫高達25~29℃,長江河𠔌近30℃,盆地東南部極端最高溫往往超過40℃,重慶、彭水曾出現44℃,故重慶亦為長江流域的三大“火爐”之一。盛夏連晴高溫天氣又造成盆地東南部嚴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溫16~18℃。10℃以上活動積溫4500~6000℃,持續期8~9個月,屬中亞熱帶。東南部的長江河𠔌超過6000℃,如綦江超過6100℃,相當於中國南嶺以南的南亞熱帶氣候。盆地氣溫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邊緣低,等溫綫分佈呈現同心圓狀。盆地邊緣山地氣溫具有垂直分佈特點,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氣溫遞減0.55℃和0.61℃。峨眉山頂年均溫僅3℃,10℃以上活動積溫586℃,氣候上相當於寒溫帶和亞寒帶。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 300毫米,盆地邊緣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樂山和雅安間的西緣山地年降水量為1 500~1800毫米,為中國突出的多雨區,有“華西雨屏”之稱。但鼕幹、春旱、夏澇、秋綿雨,年內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於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達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聞名,夜雨占總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區霧大濕重,雲低陰天多。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國霧日最多地區,年相對濕度之高也為中國之冠。盆地年日照僅900~1300小時,年太陽輻射量為370~420千焦耳/平方釐米,均為中國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說。 |
|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萬種,古老而特有種之多為中國其他地區所不及。在盆地邊緣山地及盆東平行嶺𠔌尚可見水杉、銀杉、鵝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樹、連香樹、領春木、金錢槭、蠟梅、杜仲、紅豆杉、鐘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紅等珍稀孑遺植物與特有種。在濕熱河𠔌可見桫欏、小羽桫欏、烏毛蕨、華南紫萁、裏白等古熱帶孑遺植物。已在金佛山和縉雲山分別設立了自然保護區。盆地東南緣的酉陽還有世界上最高大的白花泡桐,最高者達44米。
四川盆地的地帶性植被是亞熱帶常緑闊葉林,其代表樹種有栲樹、峨眉栲、刺果米櫧、青岡、曼青岡、包石櫟、華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頭茶、楨楠、潤楠等,海拔一般在1600~1 800米以下。其次有馬尾鬆、杉木、柏木組成 的亞熱帶針葉林及竹林。邊緣山地從下而上是常緑闊葉林、常緑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寒溫帶山地針葉林,局部有亞高山灌叢草甸。
國寶——大熊貓四川盆地是中國動物種類最多、最齊全的地區之一。據統計,除魚類外,盆地底部共有動物417種,盆地西緣、北緣和南緣山地分別為487種、317種與288種,其中經濟動物均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緣山地是中國特有而古老動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區,屬於一類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灰金絲猴、白唇鹿等。還有珍貴特有動物小熊貓、雪豹、鬣羚、短尾猴、獼猴、毛冠鹿、水獺及鴛鴦、血雉、紅腹角雉、緑尾虹雉、白腹錦雞、紅腹錦雞等。
盆地西緣的平武、青川、北川、寶興、天全、洪雅、馬邊等地,均為中國大熊貓的主要分佈區。已設立唐傢河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王朗國傢級自然保護區、臥竜國傢級自然保護區、蜂桶寨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喇叭河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等7處大熊貓、金絲猴國傢級自然保護區。
酉陽、馬邊、平武、青川等盆地邊緣山地溪溝中的大鯢及長江、金沙江中的中華鱘、白鱘也為四川所特有,均屬國傢保護動物。 |
|
盆地有煤、鐵、天然氣、石油、????、芒硝、石膏、磷、鋁、硫及銅、錳、金、石墨、汞等礦産,其中天然氣、芒硝為中國之冠,並有中國重要的鍶礦。川中????岩礦儲量達2~3億噸。盆地區水力資源藴藏量近0.5億千瓦。工業集中,主要工業城市有成都、重慶、綿陽、自貢、宜賓、內江、南充、瀘州等市。
盆地為中國著名農業區。盆地分佈的紫色土面積達14萬平方公裏,具中性或中性偏鹼,富含磷、鉀等礦物養分,質地適中,有較好的透水、通氣性。早在西漢時期,即開墾種植。
盆地區的土地利用率高達30~40%以上,是中國最大的水稻、油菜籽産區。蠶桑、柑橘、油桐、白蠟、五棓子、銀耳、黃連等産量均居中國第一。 |
|
四川盆地可明顯分為邊緣山地和盆地底部兩大部分,其面積分別為10萬和16萬平方公裏。邊緣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觀各要素過渡性明顯,如動植物組成上分別滲透了華中區、西南區、青藏高原區和華北區的成分。邊緣山地區從下而上一般具有2~5個垂直自然分帶。邊緣山地是四川多種經濟林木和用材林基地。農業上水土流失嚴重。
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和平原。地表組成物質新而單一,多砂泥岩與第四紀沉積物。氣候上屬中亞熱帶,熱量遠比邊緣山地為高,但降水量不及邊緣山地。植被為人工的次生林木所代替,覆被率低,耕地連片,夏伏旱和洪澇是這一地區最大災害。盆地底部又可分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𠔌三部分,三者以竜泉山和華鎣山為界。 |
|
四川盆地屬揚子陸臺一部分,稱為四川陸臺,屬較穩定的地區,但仍經過兩次大規模的海浸。第一次從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開始,延續到3.7億多年的志留紀,不斷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紀時發生加裏東運動,除了西部的竜門山地槽繼續下陷外,其餘地區上升為陸。2.7億年前的石炭紀末,發生範圍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為海洋占據。二疊紀時海陸交替,形成重慶附近的南酮、鬆藻、天府等煤礦。二疊紀末,盆地西部岩漿噴出,峨眉山小金頂及清音閣一帶的玄武岩就在這時生成。
距今1.9億年的三疊紀,“印支運動”使盆地邊緣逐漸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逐漸上升成陸,由海盆轉為湖盆。當時湖水幾乎占據現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稱為“巴蜀湖”,從此結束了海浸的歷史。在中生代漫長的1億多年裏,盆地氣候溫暖濕潤,到處生長蕨類、蘇鐵和裸子植物,是又一個成煤期,永榮煤礦即在三疊紀和侏羅紀時形成。東起長壽、墊江,西到江油、邛崍,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貴州赤水,還是天然氣富集區。這一時期爬行動物恐竜稱霸一時。1957年在合州發現的“合州馬門溪竜”身長22米,高3.5米,是我國亞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竜化石。
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發生又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燕山運動”。盆地四周山地繼續隆起,同時産生不少大斷層,如西部的竜門山大斷層和東部的華瑩山大斷層,把盆地分為三部分。巴蜀湖縮小為僅有2萬平方公裏的蜀湖。封閉的盆地地形及急劇縮小的水面,使氣候逐漸變得幹熱,沉積物由海相、海陸交替相變為陸相,大量風化、侵蝕、剝蝕的物質在盆地堆積了數千米厚,形成紅色和紫紅色的砂、泥、頁岩。裸子植物不斷衰退,恐竜滅絶了。內陸湖泊在乾燥條件下,經強烈蒸發,濃度增大,????分不斷積纍,形成????湖,後來泥沙掩埋而保存於地層之中,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形成岩層,自貢一帶是著名的井????産地。
2000多萬年前的新第三紀,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影響。距今二、三百萬年的第四紀,地殼再次發生構造運動。巫山兩側水係溯源侵蝕,共同切穿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盆地之水納入長江水係。從而,四川盆地由內流盆地變為外流陸盆,由封閉的內流區變為外流區,由以堆積為主變為侵蝕為主,經歷了海盆——湖盆——陸盆的滄桑之變。
第四紀是冰川廣布的時代,盆地西北山地發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後,大量沉積物由岷江、沱江等攜帶,堆積在西部的凹陷區,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終形成了成都平原。
四川盆地地貌豐富平原7%,丘陵52%,低山41%。 |
|
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成了中國歷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故稱“天府”。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嶺,交通閉塞,古稱“四塞之國”,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這就有利於她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傢,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亂,當時的成都,在他們的眼裏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當時就被稱為“天府之國”了。那麽,“天府之國”的名稱到底是怎麽得來的?據考證,“天府”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本是一種官名,是專門保管國傢珍寶、庫藏的一種官吏,後人用以來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特産富饒的地方。歷史上最早稱四川為“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所著《華陽國志》中稱:“蜀沃野千裏,號稱“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天府之國”在歷代文人學者筆下逐漸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 |
|
Sichan Pendi
四川盆地
Sichuan Pendi
中國著名紅層盆地。中國各大盆地中形態最典型、緯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於四川省東部,長江上遊,面積26萬餘平方公裏,占四川省面積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橫斷山地,北靠秦嶺山地與黃土高原相望,東接湘鄂西山地,南連雲貴高原。
地質與地貌 四川盆地屬揚子準地臺四川臺坳。古生代時相對隆起,缺乏泥盆係和石炭係。印支運動轉換為大型拗陷,晚燕山運動,特別是喜馬拉雅運動後發生褶皺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東—南西嚮及北西嚮兩條構造綫控製,構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廣元、雅安、敘永、雲陽為菱形的四頂點,東西兩邊稍長,為380~430公裏,南北兩邊略短,為310~330公裏。以上菱形四頂點的連綫與盆地內650~750米的等高綫大體相當,盆地底部與邊緣山地也以此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 1.4億年以前,還是內陸湖盆。至距今6.6千萬年時,盆地邊緣山地迅速隆升,長江中上遊水係開始溝通。盆地內湖水東瀉奠定了現今之地貌形態。
盆地邊緣多低山和中山,山勢陡峻,發源盆地邊緣山地的河流大多為“V”型𠔌,嶺𠔌高差都逾500~1000米,地表崎嶇,故歷史上就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說。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與西部可超過3000~4000米,如竜門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嶺4791米。地表廣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為板岩、片岩、結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礫岩,局部有花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佈區可見石林、溶洞、暗河、槽𠔌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緣興文縣素有“石林洞鄉”之稱(見興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發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崗岩等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礫岩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稱,為中國著各遊覽勝地。
盆地底部海拔多數在250~700米,地勢東南傾,盆地內各河流均由邊緣山地彙聚盆地底部的長江幹流,形成嚮心狀水係。地表為大面積的中生代紫紅色砂岩與泥岩所覆蓋,故稱“紅層盆地”,是中國中生代陸相紅層分佈最集中地區。四川盆地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為主,次為低山和平原。
四川紅層盆地
氣候 四川盆地地形閉塞,氣溫高於同緯度其他地區。最冷月均溫5~8℃,較同緯度的上海、武漢及緯度偏南的貴陽高2~4℃。極端最低溫-6~-2℃。霜雪少見,年無霜期長280~350天,位於長江河𠔌中的長寧全年無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於5月底,夏長4~5個多月,最熱月氣溫高達26~29℃,長江河𠔌近30℃,盆地東南部極端最高溫往往超過40℃,重慶、彭水曾出現44℃,故重慶亦為長江流域的三大“火爐”之一。盛夏連晴高溫天氣又造成盆地東南部嚴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溫16~18℃。 10℃以上活動積溫 4500~6000℃,持續期8~9個月,屬中亞熱帶。東南部的長江河𠔌超過6000℃,如綦江超過6100℃,相當於中國南嶺以南的南亞熱帶氣候。盆地氣溫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邊緣低,等溫綫分佈呈現同心圓狀。盆地邊緣山地氣溫具有垂直分佈特點,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氣溫遞減0.55℃和0.61℃。峨眉山頂年均溫僅3℃,10℃以上活動積溫586℃,氣候上相當於寒溫帶和亞寒帶。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盆地邊緣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樂山和雅安間的西緣山地年降水量為1500~1800毫米,為中國突出的多雨區,有“華西雨屏”之稱。但鼕幹、春旱、夏澇、秋綿雨,年內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於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達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聞名,夜雨占總雨量的60~7 |
|
- n.: Sichuan Basin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