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四川吊鐘花
  種中文名:四川吊鐘花
  種拉丁名:enkianthus sichuanensis t. z. hsu
  國內分佈:産四川東部。生於海拔約1400米的山坡上。模式標本采自奉節。
  海拔:1400
  命名來源:(雲南植物研究)[acta bot. yunnan. 4(4): 358.f.1. 1982]
  中國植物志:57(3):015
  組中文名:吊鐘花組
  組拉丁名:sect.enkianthus
  屬中文名:吊鐘花屬
  屬拉丁名:enkianthus
  亞科中文名:緁木亞科
  亞科拉丁名:andromededoideae(drude)e.busch
  浦形拿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喬木,高達5米;小枝圓柱形,黃褐色,無毛。葉密集枝頂,互生,橢圓形或菱:狀橢圓形,革質,長6—8釐米,寬2.5一3釐米,先端漸尖而成尾狀,基部漸狹成楔形,全緣或具疏鋸齒,中脈在兩面清晰,側脈6—8對,連同網脈在兩面明顯,除背面中脈下部被柔毛外,其餘均無毛;葉柄長8一12毫米,無毛。3—5朵花組成傘形花序,花未見。蒴果橢圓形,直立,高9一12毫米,直徑約7毫米,具5棱。密被柔毛,宿存花柱長3—5毫米;果梗長2—2.6釐米,無毛。 果期6月。
  産地分佈:産四川東部。生於海拔約1400米的山坡上。模式標本采自奉節。
  本種提示:本種近吊鐘花e. quinqueflorus lour,但葉背面中脈下部兩側具柔毛,果密被柔毛而異。
  參考文獻:enkianthus sichuanensis t.z,hsu in act bot.yunn 4:358.1982.
  本組概述:花序傘形;果柄直立;果直立。本組含5種。其中4種分佈於亞洲大陸東南部,1種分佈於日本。本組模式種:吊鐘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 lour.
  本屬概述:lout.in fl.cochinch.1 276.179a:j.palibin in script.bot. hort:univ.petrop.15:1--18.1899;fang in contr.bi0l.lab. sci.soc.china bot.ser.10:13--28.1935;t.z.hsu in act.bot. yunn.4:355--362.1982. 蔣葉或極少常緑灌木,稀為小喬木,枝常輪生;鼕芽為混合芽。葉互生,全緣或具鋸齒,常聚生枝頂,具柄。單花或為頂生、下垂的傘形花序或傘形總狀花序;花梗細長,花開時常下彎。果時直立或下彎,基部具苞片;花萼5裂,宿存;花冠鐘狀或壇狀,5淺裂;雄蕊10枚,分離,通常內藏、花絲短,基部漸變寬,常被毛,花藥卵形,頂端通常呈羊角狀叉開,每室頂端具1芒,有時基部具附屬物,頂孔開裂;子房上位,;室,每室有胚珠數枚。蒴果橢圓形,5棱,室背開裂為5爿。種子少數,長橢圓形,常有翅或有角。 約13種,分佈於日本、中國東部至西南部、越南北部、緬甸北部至東喜馬拉雅地區。我國有9種,分佈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以西南部種類較多。 本屈模式種:吊鐘花enkianthus quinqueflorus lour. 本屬多數種類花美麗,可供觀賞。吊鐘花e quinqueflorus lour.是花卉中的珍品。
  亞科概述:e.busch in kom.f1,urss 18:66. 1952.--andromedeae drude inengler u.prantl,nat.pflanzenfam.4(1):40.1897,pro trib. 通常為常緑灌木,植株大多無毛,稀有鱗片或腺毛;花通常5數;花萼與子房分離,花受精後花萼大小幾無變化;花冠壇狀或鐘狀,花後脫落;花藥頂孔裂或縫裂,背部有芒或鈍形無芒;蒴果室背開裂,果瓣中部有隔膜;種子有翅或無翅。 約含16屬,主産美洲,大多數産暖溫帶,少數種類産歐洲和北西伯利亞,亞洲分佈於東喜馬拉雅,南至東南亞巽他群島,1屬産非洲,限於馬達加斯加。我國有7屬:岩須屬、吊鐘花屬、木藜蘆屬、馬醉木屬、珍珠花屬、金葉子屬及地桂屬
  本科概述:木本植物,灌木或喬木,體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緑,少有半常緑或落葉;有具芽鱗的鼕芽(主産非洲的歐石南亞科除外)。葉革質,少有紙質,互生,極少假輪生,稀交互對生,全緣或有鋸齒,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鱗片,或無覆被物;不具托葉。花單生或組成總狀、圓錐狀或傘形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兩性,輻射對稱或略兩狀或高腳碟狀,稀離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狀排列;雄蕊為花冠頂部通常有芒狀或距狀附屬物,或頂部具伸長的管,頂孔開裂,稀縱裂;除吊鐘花屬enkianthus為單分體外,花粉粒為四分體;花盤盤狀,具厚圓齒;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數,稀1枚;花柱和柱頭單一。蒴果或漿果,少有漿果狀蒴果;種子小,粒狀或鋸屑狀,無翅或狹翅,或兩端具伸長的尾狀附屬物;胚圓柱形,胚乳豐富。染色體基數x=(8--)12或13(--23)。約103屬3350(d.j.mabberley,1996.the plant-book.),全世界分佈,除沙漠地區外,廣布於南、北半球的溫帶及北半球亞寒帶,少數屬、種環北極或北極分佈,也分佈於熱帶高山,大洋洲種類極少。我國有15屬,約757種,分佈全國各地,生産地在西南部山區,尤以四川、雲南、西藏三省區相鄰地區為盛,這裏也是杜鵑屬rhododendron、樹蘿蔔屬agapetes的多樣化中心,且極富特有類群。此前曾記載國産屬還有伏地杜鵑屬chiogenes[見《中國植物志》57(3)]、雲間杜娟屬therorhodion(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鑒》3,《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詞典》)、扁枝越桔屬hugeria(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鑒》3)。這3個屬名在本志及日後出版的《flora 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訂:chiogenes=gaultheria,國産的1種恢復其本來名稱: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 subgen,therorhodion(maxim.) 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許多屬、種是著名的園林觀賞植物,已為世界各地廣為利用,我國常見的有杜鵑屬、吊鐘花屬、樹蘿蔔屬的種類。杜鵑屬的木材是優良的工藝用材。産我國北方的一些越桔屬植物的漿果,有極好的食用價值。此外從本科植物中提出過多種化學成分:主要有黃酮類、揮發油類、香豆素類、酚類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黃酮類、香豆素類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從白珠樹屬中提取鼕緑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於醫藥工業和日用品工業。但已知杜鵑屬、馬醉木屬、金葉子屬的一些種,其葉、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強的成分為四環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時必須註意去毒問題。本科植物是環北極植物區係的重要組成成分,並在世界植被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國西部、西南部高山、亞高山的濕潤山坡以上的北極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叢、大西洋沿岸的歐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蘚沼澤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葉常緑灌木群落等等,它們建群種或優勢種均為本科不同屬、種的植物。杜鵑花科分類係統的建立與發展已有漫長的歷史。o.drude (1889.in engler's 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個亞科: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為本科的係統分類奠定了基礎。benth.et 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於子房下位,果為漿果特徵,將越桔這一類從杜鵑花科獨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紀以來也有衆多學者以各個學科角度再研究o.drude係統,並提出各自的見解,如h.f.copeland (1944)、h.t.cox(1948)、l.watson (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 係統仍被傳統地應用。本志亦采納了o.drude的概念,並認同e.busch(1952.in fl.urss.vol.18)所作等級上的更動。
  亞科概述:e.busch in kom.f1,urss 18:66. 1952.--andromedeae drude inengler u.prantl,nat.pflanzenfam.4(1):40.1897,pro trib. 通常為常緑灌木,植株大多無毛,稀有鱗片或腺毛;花通常5數;花萼與子房分離,花受精後花萼大小幾無變化;花冠壇狀或鐘狀,花後脫落;花藥頂孔裂或縫裂,背部有芒或鈍形無芒;蒴果室背開裂,果瓣中部有隔膜;種子有翅或無翅。 約含16屬,主産美洲,大多數産暖溫帶,少數種類産歐洲和北西伯利亞,亞洲分佈於東喜馬拉雅,南至東南亞巽他群島,1屬産非洲,限於馬達加斯加。我國有7屬:岩須屬、吊鐘花屬、木藜蘆屬、馬醉木屬、珍珠花屬、金葉子屬及地桂屬
  本科概述:木本植物,灌木或喬木,體型小至大;地生或附生;通常常緑,少有半常緑或落葉;有具芽鱗的鼕芽(主産非洲的歐石南亞科除外)。葉革質,少有紙質,互生,極少假輪生,稀交互對生,全緣或有鋸齒,不分裂,被各式毛或鱗片,或無覆被物;不具托葉。花單生或組成總狀、圓錐狀或傘形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兩性,輻射對稱或略兩狀或高腳碟狀,稀離生,花冠通常5裂,稀4、6、8裂,裂片覆瓦狀排列;雄蕊為花冠頂部通常有芒狀或距狀附屬物,或頂部具伸長的管,頂孔開裂,稀縱裂;除吊鐘花屬enkianthus為單分體外,花粉粒為四分體;花盤盤狀,具厚圓齒;子房上位或下位,(2--)5(--12)室,稀更多,每室有胚珠多數,稀1枚;花柱和柱頭單一。蒴果或漿果,少有漿果狀蒴果;種子小,粒狀或鋸屑狀,無翅或狹翅,或兩端具伸長的尾狀附屬物;胚圓柱形,胚乳豐富。染色體基數x=(8--)12或13(--23)。約103屬3350(d.j.mabberley,1996.the plant-book.),全世界分佈,除沙漠地區外,廣布於南、北半球的溫帶及北半球亞寒帶,少數屬、種環北極或北極分佈,也分佈於熱帶高山,大洋洲種類極少。我國有15屬,約757種,分佈全國各地,生産地在西南部山區,尤以四川、雲南、西藏三省區相鄰地區為盛,這裏也是杜鵑屬rhododendron、樹蘿蔔屬agapetes的多樣化中心,且極富特有類群。此前曾記載國産屬還有伏地杜鵑屬chiogenes[見《中國植物志》57(3)]、雲間杜娟屬therorhodion(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鑒》3,《中國種子植物科屬詞典》)、扁枝越桔屬hugeria(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鑒》3)。這3個屬名在本志及日後出版的《flora ofchina》中作下如下的修訂:chiogenes=gaultheria,國産的1種恢復其本來名稱:gaultheria suborbicularis w.w.smith;therohoodion=rhododendron subgen,therorhodion(maxim.) drude;hugeria=vaccinium。本科的許多屬、種是著名的園林觀賞植物,已為世界各地廣為利用,我國常見的有杜鵑屬、吊鐘花屬、樹蘿蔔屬的種類。杜鵑屬的木材是優良的工藝用材。産我國北方的一些越桔屬植物的漿果,有極好的食用價值。此外從本科植物中提出過多種化學成分:主要有黃酮類、揮發油類、香豆素類、酚類化合物及二萜毒素,研究工作表明,黃酮類、香豆素類化合物有平喘、消炎的功效,從白珠樹屬中提取鼕緑油(地檀香油)。上述成分用於醫藥工業和日用品工業。但已知杜鵑屬、馬醉木屬、金葉子屬的一些種,其葉、花含有程度不同的毒性,可引起人、畜中毒,毒性強的成分為四環二萜毒素、梫木毒素等,在利用上述植物時必須註意去毒問題。本科植物是環北極植物區係的重要組成成分,並在世界植被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我國西部、西南部高山、亞高山的濕潤山坡以上的北極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叢、大西洋沿岸的歐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蘚沼澤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葉常緑灌木群落等等,它們建群種或優勢種均為本科不同屬、種的植物。杜鵑花科分類係統的建立與發展已有漫長的歷史。o.drude (1889.in engler's pflanzenfamilien)建立的4個亞科:rhododendroideae,arbutoideae,vaccinioideae,ericoideae,為本科的係統分類奠定了基礎。benth.et hook.f.,gen.plant.(1876),j.hutch.(1932)等人基於子房下位,果為漿果特徵,將越桔這一類從杜鵑花科獨立出了越桔科vacciniaceae。本世紀以來也有衆多學者以各個學科角度再研究o.drude係統,並提出各自的見解,如h.f.copeland (1944)、h.t.cox(1948)、l.watson (1965)、o.hagerup等人,但drude 係統仍被傳統地應用。本志亦采納了o.drude的概念,並認同e.busch(1952.in fl.urss.vol.18)所作等級上的更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