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嘉靖大地震
  明嘉靖關中大地震,簡稱嘉靖大地震,是發生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臘月十二(1556年1月23日)的大地震。現代科學家根據歷史的記錄,推斷當時的地震強度為地震矩8至8.3級,烈度為11度。
  這次地震的震中位於陜西華縣。由於地震於午夜(子時)發生,多數人還在熟睡之中,所以引緻83萬人死亡,死亡人數與黃河泛濫造成的傷亡相若,是中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高的地震,方圓二千裏(800公裏)的人口有六成死亡。據報是因為大多數死者都是居住在陜西黃土高原一些建在崖邊的窯洞裏,而當地震發生時,他們被坍塌的窯洞壓死。不過,西方歷史學家對這個數字抱懷疑態度。
  影響範圍
  地震禍延97個縣,包括山西、陜西、河南、甘肅、河北、山東、湖北、湖南、江蘇及安徽十個省亦受到影響。餘震在半年內每個月都有三至五次。
  唐錫仁引順治《鄧州志》,指當夜河南鄧縣、內鄉“分聞風雨聲自西北來,鳥獸皆鳴,已而地震轟如雷。”
  地震造成水位下降。邱仲麟引明代《露書》作者姚旅親身經歷,記到關中在地震後所出現的地下水位下降及地溫現象:
  “關中王孫長房招予遊(長安)麯江,不羈宗族,謂麯江昔時掘地三尺即及泉,自嘉靖末年地震後,十尺始及泉;昔時鼕無青草,地震後,鼕且原原芊芊,不殊春日。驗之,信然,蓋地氣漸暖耳。”
  而另一方面,他再引賀明靜關於這次地震的研究,談及關中地震後水位下降,僅言及渭南縣在地震後,“水泉半堙,而桔臯以廢”;亦及華縣鳳𠔌寺石泉涸廢,泉中養魚為此中斷。
  地震亦造成建築物毀壞。例如小雁塔本來樓高15層,地震後塔頂被震毀,衹餘下13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