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嘉應觀聯繫方式地址:河南焦作武陟縣城東南12公裏楊莊村南
電話∶(0391)7681095
郵編:454100嘉應觀投訴電話焦作旅遊投訴電話:0391-3992511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嘉應觀景區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應觀門票價格10元嘉應觀節慶活動農歷的二月初二,民間認為是竜欲升天的日子,故稱“竜擡頭節”或“青竜節”。這天,人們會到田野裏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以此來表示對竜的尊敬。河南農村的婦女在這一天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綫活,怕動刀剪傷竜體。
在豫東和豫南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這天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裏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鬥盛滿新收的小麥,然後焚香燃炮,以這種隆重的形式來慶祝豐收、並祀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還要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十分盡興。
六月初六,又稱“望夏節”、“炒面節”、“閨女節”等,這天傢傢戶戶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傢,款待後再送回婆傢。俗語有:“六月六,請姑姑”,“六月六,挂鋤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由於上述兩個節日時間間隔極短,所以人們一般把從六月初一到六月十五這段時間總稱為“收穫節”或“豐收節”,成為中原農耕地區很受重視的農事節日。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漢族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傢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緑豆、豇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嘉應觀開放時間8:00——17:00嘉應觀最佳旅遊時間年均氣溫為12.8~15.5°c。7月最熱,月均氣溫為27~28°c;1月最冷,月均氣溫為-2~2°c。全省無霜期大致在190~230天之間,一般可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年降水量從北到南大致在600~1200毫米之間。
嘉應觀特別提醒焦作市行政區域處沁河下遊,南瀕黃河,北依太行,土壤肥沃,四季溫差明顯,很早就有種植地黃、牛膝、山藥、菊花四種中藥材的傳統習慣。
嘉應觀美食焦作市區最有名的燒餅靳賢書燒餅是以製作人的名字命名的。其燒餅具有製作精細、配料嚴格、合理、黃焦酥脆不變形、不發硬的特點。此燒餅有10多個品種,大致可分四類:(1)大油酥(2)糖油酥、南豆油酥、山楂酥、水晶酥同屬一類。(3)肉油酥(4)三角酥。靳賢書燒餅有幾十年的歷史,風味獨特、享有盛譽,1980年在鄭州舉行風味小吃展銷時,被評為名味小吃,受到日本、德國、美國外賓的好評。
焦作最有名的延陵大蔥修武縣延陵大蔥,是以修武縣王屯鄉的薛延陵、賈延陵、張延陵、郜延陵、王延陵、夏延陵、祝延陵、蘆延陵、李延陵等九個自然村為主要産地。大蔥的特點是脖短、頭大、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最大者,一棵竟有1.8斤重。一刀切下"能自動崩開"形成花狀。細品其味,生蔥是由甜到香,熟蔥則香、濃、鮮兼而有之,實為調味佳品。
嘉應觀住宿酒店名稱地址電話星級
焦作賓館焦作市民主路85號(0391)2923876★★★
月季大酒店焦作市果園路48號(0391)2618888★★★
沁陽市賓館沁陽市懷府東路2號(0391)5617011★★
億萬飯店焦作市民主中路189號(0391)2616666★★★★
山陽賓館焦作市解放東路299號(0391)3929999★★★★
陽光大酒店焦作市焦東北路(0391)3518888★★★
金博愛迎賓館焦作博愛縣中山路東段(0391)8698888★★★
亞細亞大酒店焦作市解放中路333號(0391)3973388★★
孟州市賓館孟洲市大定路33號(0391)8100188★★
嘉應觀購物1、聞名中外的四大懷藥:焦作市行政區域處沁河下遊,南瀕黃河,北依太行,土壤肥沃,四季溫差明顯,很早就有種植地黃、牛膝、山藥、菊花四種中藥材的傳統習慣。
2、博愛竹器:博愛竹器(也叫清化竹器),以“清化竹器”而馳名。博愛竹器,包括許良、上莊、磨頭3個鄉30多個村莊的所有竹器産品約有200餘種。
3、海蟾宮鬆花蛋;
4、馳名國內外的武陟油茶;
5、最早種植的清化薑;
6、人稱菊花花心的焦作柿餅;
7、焦作最有名的延陵大蔥嘉應觀交通市內有旅遊專綫到達嘉應觀景區。嘉應觀玩法參觀、訪古、
嘉應觀位於河南焦作武陟縣城東南12公裏楊莊村南,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為紀念在武陟築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宮、廟、衙三位一體黃淮諸河竜王廟,建築風格形似故宮,主要包括山門、禦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閣等,規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宮”之美譽。
嘉應觀現占地140畝,中軸綫南北依次有山門、禦碑亭、前樓、更衣殿、竜王殿、風神殿、雨神殿,東西跨院為河臺、道臺衙署。嘉應觀山門為單檐歇山頂,頂部覆蓋蘭色琉璃瓦,檐下為五踩重昂鬥拱,用材甚小,玲瓏別緻。外檐木質上均有彩繪,筆調明朗,色彩鮮豔。門前門牌上書有“敕建嘉應觀”五個大字,為雍正皇帝手書聖旨。禦碑亭似清朝皇冠,富麗堂皇,亭內禦碑鐵胎銅面,二十四竜纏繞,底座為獨角獸,雍正皇帝親筆撰文書丹,製作精緻,稱得上是中華第一銅碑,堪稱國寶。中大殿,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築,殿內藻井彩繪六十五幅竜鳳圖,為純滿風格,堪稱一絶.殿內正中立"欽賜潤毓"金牌,經考證"潤毓"是雍正皇帝賜於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鈕的封號,牛鈕是雍正的皇叔,曾是嘉應觀首任住持。
治河功臣殿分東西兩個大殿,供奉着10位治河功臣。東大殿供奉的是西漢的賈讓,東漢的王景,元朝的賈魯,明朝的潘季訓和“白大王”白英。其中賈讓最早提出上中下治河三策,沿用至今。王景實踐治河三策,黃河800年沒有改道。西大殿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書宋禮,明朝兵部尚書劉天和,清朝三位治河總督齊蘇勒、稽曾筠和林則徐。人們都知道林則徐曾擔任兩廣總督,虎門銷煙大張民簇氣節,他又怎麽會當上了河竜王呢?原來在道光年間,他曾任河道總督,主管河南、山東黃河運河的修防事務。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撤了他兩廣總督的職務,發配新疆。途中,黃河决口,林則徐又受命堵口。“肝膽披瀝通幽明,億兆命重身傢輕。”林則徐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中大殿又叫大王殿,是北京太和殿的縮小型建築。中大殿天花板上的險65幅竜鳳圖為天下一絶。故宮裏也有竜鳳圖,但故宮的竜鳳圖為滿漢合壁,而這裏的竜鳳圖卻是清一色的滿族文化風格,天下獨此無二。禹王閣雕欄樓閣,典雅華貴,頗具南方風格。閣前有一碑為水清碑,也叫靈石碑。輕輕一擊,靈石碑聲若銅磬,蔚蔚動聽。
嘉應觀的建築藝術,集古代官式建築藝術之大成,規格之高,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為黃河第一廟.現內供奉的河神均為彪炳史志的歷代治河功臣,藴涵了中華五千年治河經驗,是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博物館。
2001年6月,嘉應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嘉應觀內的“三絶”實在令人神往。
鐘絶
嘉慶觀鐘樓上的鐘為銅鑄,鐘頭上鑄着二竜戲珠,鐘沿着周圍按照八個方位鑄着八卦圖。用棒擊,每個方位的音階都不相同,好像一架鋼琴,能奏出各種不同的聲音,違章格外清越、悠揚。在邙山公園遊覽就可聽到它的聲音。文管所老馮說,據說此鐘是雍正治理黃河,使黃河變清,感動了天宮裏的樂仙翁,他請求玉皇大帝,把天宮後花園裏供仙女們玩耍擊樂的銅鐘賞賜給了雍正皇帝,雍正親自把它挂在了鐘樓上。因為它是天賜,人們來嘉應觀遊覽,都想摸一摸,擊一擊,沾沾仙氣。
碑絶
嘉應觀有個禦碑亭,亭裏立着一座高達4.3米的銅碑,碑身下面額上,鑄着“御制”二字,中間是雍正皇帝親筆收發室的11行431個字的碑文。碑文記載了黃河的地理面貌、流域歷史、水患與治理情況,強調黃河與人民、黃河與朝廷的利害關係,對黃河的治理和建造嘉應觀的緣由加以說明。碑文周圍盡為千姿百態的竜雕,有飛竜、盤竜、臥竜、遊竜、降竜、升竜等,栩栩如生。碑下壓着一個銅鑄的獨角怪獸,竜頭、牛身、兔尾、鷹爪、全身肌肉豐滿,健壯有力,呈躍躍欲立之勢。毋庸置疑,這銅碑在全國是罕見的。文管所老馮告訴我:“據說這碑剛建造時,碑文周圍的竜上躥下跳,搖頭擺尾,互相嬉戲。”我好奇地問:“那麽,現在為什麽成死的了?”他說:“傳說雍正五年,皇帝帶着皇后、妃子、文武大臣來觀裏祭神,一個膽小的妃子看到碑上的活竜‘啊’地慘叫一聲就被嚇死了。雍正皇帝就下詔把它們釘死了。”獨角獸頭上有個小洞,我問是怎麽回事?老馮說:“有個地主,攔住它非叫給自己耕地不可。它掙脫不了,一氣之下,一頭朝地主抵支,那衹角紮進地主腸肚裏給折斷了。”我想:別看此獸樣子同兇惡異猛,心地倒琿正直善良。老馮說:“此獸很有靈性,誰若從小洞裏投進一枚硬幣,它就會發出一陣鈴聲,那意思是收到了。它就會保你大吉大利,大富大貴,萬事如意。不少善男信女都在此一試,我也不甘落後,投進了一枚。
圖絶
大王殿的天棚上是65副滿清彩繪竜鳳圖。構圖古樸典雅,色彩鮮豔明快,意藴深沉幽遠,充分體現了滿清民放的獨特文化氛圍。我遊覽過故宮、頤和園、避暑山莊、東陵等表代建築群,沒有發現一傢有此圖案的。據說圓明園有,可惜被當年入侵的作國聯軍燒了。因而它成了我國又一絶唱。我嘆服它保存的完善無缺。老馮又說:“其實也是經過急流險灘的。據說,民國初年,有人來盜它,金竜四大天王被激怒了,他們一人一口白霧,在上形成了一道屏障是,使盜者到不了跟前。盜賊衹好所長而去;日本入侵時,他們想獲此寶,來到門口,問守門老道:“這是什麽觀?”老道見日本兵打着太陽旗,靈機一動,答:“落陽觀!”他們也不敢進,便轉身走了;前幾年,托天花板的大梁變形,國傢撥60萬元專款朝廷了加固。看來,這65幅滿繪竜鳳圖真是無價之寶啊! |
|
嘉應觀位於河南焦作武陟縣城東南12公裏處,距焦作市區35公裏,總面積9.3平方公裏,始建於清雍正元年,是雍正皇帝為祭祀河神、封賞歷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宮、廟、衙三位一體黃淮諸河竜王廟,建築風格形似故宮,主要包括山門、禦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閣等,規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宮”之美譽。
嘉應觀山門為單檐歇山頂,頂部覆蓋藍色琉璃瓦,檐下為五踩重昂鬥拱,用材甚小,玲瓏別緻。外檐木質上均有彩繪,筆調明朗,色彩鮮豔。門前門牌上書有“敕建嘉應觀”五個大字,為雍正皇帝手書聖旨。禦碑亭似清朝皇冠,富麗堂皇,亭內禦碑鐵胎銅面,二十四竜纏繞,底座為獨角獸,雍正皇帝親筆撰文書丹,製作精緻,稱得上是中華第一銅碑,堪稱國寶;治河功臣殿分東西兩個大殿,供奉着10位治河功臣。東大殿供奉的是西漢的賈讓,東漢的王景,元朝的賈魯,明朝的潘季訓和“白大王”白英。其中賈讓最早提出上中下治河三策,沿用至今。王景實踐治河三策,黃河800年沒有改道。西大殿供奉的是明朝工部尚書宋禮,明朝兵部尚書劉天和,清朝三位治河總督齊蘇勒、稽曾筠和林則徐。人們都知道林則徐曾擔任兩廣總督,虎門銷煙大張民族氣節,他又怎麽會當上了河竜王呢?原來在道光年間,他曾任河道總督,主管河南、山東黃河運河的修防事務。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撤了他兩廣總督的職務,發配新疆。途中,黃河决口,林則徐又受命堵口。“肝膽披瀝通幽明,億兆命重身傢輕。”林則徐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中大殿又叫大王殿,是北京太和殿的縮小型建築。中大殿天花板上的險65幅竜鳳圖為天下一絶。故宮裏也有竜鳳圖,但故宮的竜鳳圖為滿漢合璧,而這裏的竜鳳圖卻是清一色的滿族文化風格,天下獨此無二。禹王閣雕欄樓閣,典雅華貴,頗具南方風格。閣前有一碑為水清碑,也叫靈石碑。輕輕一擊,靈石碑聲若銅磬,蔚蔚動聽。
嘉應觀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記述治黃史的廟觀,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築群,文化內涵豐富,是黃河文化的代表之一。
2001年06月25日,嘉應觀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黃河,母親的搖籃,嘉應觀,治黃史的見證,那就讓我們沿着歷史的足跡,走進嘉應觀,去追溯歷史的印跡,感受黃河文化的悠悠風情……
詳細地址:河南焦作武陟縣城東南12公裏處
嘉應觀,俗稱廟宮,實為淮黃諸河竜王廟。位於河南省武陟縣城東南13千米處的二鋪營村東,與邙山遊覽區隔河相望。偏東近京廣鐵路上的黃河大橋,偏西是雍正皇帝頒布修造的“禦壩”,正南是毛澤東主席視察過的人民勝利渠渠首閘。
嘉應觀始建於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據武陟縣志記載:“嘉應觀在二鋪營村東,雍正初年,以黃河安瀾,奉赦建,規模壯麗,有銅牌刻”康熙末年,黃河四次在武陟境內决口。雍正元年,又决馬營口,洪水逼京,淹天津,成清王朝心腹之患。為治黃安民,雍正皇帝派河道總督率兵堵口、修壩,親臨河防搬石。為祭祀竜王,封賞治河功臣,口堵壩成時,雍正皇帝特下詔,赦建嘉應觀。命河臣齊蘇勒,仿故宮,派禦匠調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安徽5省民工,大興土木,歷時四載,建成了這莊規模宏大,純滿族風格的官式建築群。
嘉應觀為仿赦宮赦建的官、廟、衙三體合一的清代建築群,占地140畝,分南北兩大院。北院為祭祀河神,巡河行宮建築群。中軸綫南北依次有山門、禦碑亭、嚴殿、中大殿、恭儀亭、舜王閣。兩側對稱有掖門、御馬亭、鐘、鼓樓,更衣殿、竜王殿、風雨神殿。東西跨院為河臺、道臺衙署。南院原有戲樓、牌坊。觀西原有陳公祠。禦碑亭酷似清代皇冠。內立雍正皇帝親自撰文書丹的大銅碑,高4.3米,鐵胎銅面,碑周雕竜,底座為蛟,工藝精湛,全國罕見,為國之瑰寶。大王殿為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築。殿內藻井彩繪六十五副竜鳳圖,為純滿族風格,堪稱一絶。殿內正立“欽賜潤毓”金牌,經考證“潤毓”是雍正皇帝賜予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鈕的封號。牛鈕是皇帝的皇叔,是嘉應觀的首任主持。
嘉應觀的建築藝術,集古代官式建築藝術之大成,規格之高,規模之大,保存之完整,為黃河第一廟。觀內供奉的河神均為彪炳史志的歷代治河功臣,藴涵了中華五千年治河經驗,是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博物館。著名文物專傢羅哲文、謝辰生1999年12月在考查時給予很高的評價,分別題詞:“治河豐碑,文物瑰寶”、“治河先賢,功在千秋”。1999年6月20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時指示:“珍貴啊,可要好好保護。”
嘉應觀在1963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委員會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嘉應觀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