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 : 藥品 : 建築 > 噯氣
目錄
胃裏的氣體從口裏排出,並發出聲音
  胃裏的氣體從口裏排出,並發出聲音。通稱打嗝兒。 明 虞摶 《醫學正傳·心腹痛》:“故胃脘疼痛,吞酸,噯氣。”
No. 2
  噯氣
  拼音:ǎiqì
  俗稱“打嗝”、“飽嗝”,是各種消化道疾病常見的癥狀之一。
  噯氣是胃中氣體上出咽喉所發出的聲響,其聲長而緩,古代稱為噫氣。亦屬胃氣失和而上逆的一種表現。與短促衝擊有聲的呃逆不同。飽食之後,偶有噯氣,無其他兼癥,不屬病態,多可自愈。臨床根據噯聲和氣味的不同,以辨證之虛實。噯氣酸腐,兼脘腹脹滿者,多為宿食停滯,屬實證。
  噯聲頻作而響亮,噯氣後脘腹脹減,噯氣發作因情志變化而增減者,多為肝氣犯胃,屬實證。
  噯氣低沉斷續,無酸腐氣味,兼見納呆食少者,多為胃虛氣逆,常見於老年人或久病體虛之人,屬虛證。
  噯氣頻作,無酸腐氣味,兼見脘痛者,多為寒邪客胃,屬寒證。
  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噯氣癥狀。呃逆,多因進食吞咽倉促、受涼或精神刺激等因素,引起膈肌暫時性痙攣而産生。
  噯氣在中醫一般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a.食滯停胃噯氣噯氣伴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噯聲悶濁或惡心,噯氣不連續發作,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大便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或便秘,舌苔厚膩,脈象滑實。治療可用枳實導滯丸或保和丸。
  b.肝氣犯胃噯氣噯氣頻繁,噯聲響亮,胸悶不舒,脅肋隱痛,舌苔薄白,脈弦。治療可用柴鬍疏肝散、氣滯胃痛顆粒、疏肝健胃丸。
  c.脾胃虛弱噯氣噯氣斷續,噯聲低弱,嘔泛清水,不思飲食,面色晄白或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治療可用人參健脾丸。
  噯氣,俗稱“打嗝”、“飽嗝”,是各種消化道疾病常見的癥狀之一。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噯氣癥狀。呃逆,多因進食吞咽倉促、受涼或精神刺激等因素,引起膈肌暫時性痙攣而産生。
  噯氣和呃逆,在中醫講,都屬於“氣機上逆”。
  噯氣在中醫一般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a.食滯停胃噯氣噯氣伴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噯聲悶濁或惡心,噯氣不連續發作,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大便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或便秘,舌苔厚膩,脈象滑實。治療可用枳實導滯丸或保和丸。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食積食滯證的飲食治療。
  b.肝氣犯胃噯氣噯氣頻繁,噯聲響亮,胸悶不舒,脅肋隱痛,舌苔薄白,脈弦。治療可用柴鬍疏肝散、氣滯胃痛顆粒、疏肝健胃丸。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氣滯證的飲食治療。
  c.脾胃虛弱噯氣噯氣斷續,噯聲低弱,嘔泛清水,不思飲食,面色晄白或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治療可用人參健脾丸。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脾虛證的飲食治療。
  呃逆在中醫分寒呃逆、熱呃逆和虛呃逆:
  a.胃寒呃逆:呃聲沉緩有力,胃脘不舒,得熱則減,得寒則甚,舌苔白潤,脈象遲緩。治療可用丁香柿蒂湯。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脾胃虛寒證的飲食治療。
  b.胃火呃逆:呃聲洪亮,衝逆而出,口臭煩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苔黃,脈象滑數。治療可用橘皮竹茹湯加大黃。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胃腸熱證的飲食治療。
  c.脾腎陽虛呃逆:呃聲不斷,氣不接續,手足不溫,面色蒼白,食少睏倦,腰膝無力,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質淡,苔白潤,脈沉弱。治療可用金櫃腎氣丸加旋復代赭湯。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脾腎陽虛證的飲食治療。
  d.胃陰不足呃逆:呃聲氣促而不連續,口舌乾燥,煩渴不安,舌質紅絳,脈象細數。治療可用益胃湯。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胃陰虛證的飲食治療。
  參考資料:http://www.wcbkf.com/zhongshi/04
概述
  噯氣
  拼音:ǎi qì
  俗稱“打飽嗝”、“飽嗝”,是各種消化道疾病常見的癥狀之一。
  噯氣是胃中氣體上出咽喉所發出的聲響,其聲長而緩,古代稱為噫氣。亦屬胃氣失和而上逆的一種表現。與短促衝擊有聲的呃逆不同。飽食之後,偶有噯氣,無其他兼癥,不屬病態,多可自愈。臨床根據噯聲和氣味的不同,以辨證之虛實。噯氣酸腐,兼脘腹脹滿者,多為宿食停滯,屬實證。
  噯聲頻作而響亮,噯氣後脘腹脹減,噯氣發作因情志變化而增減者,多為肝氣犯胃,屬實證。
  噯氣低沉斷續,無酸腐氣味,兼見納呆食少者,多為胃虛氣逆,常見於老年人或久病體虛之人,屬虛證。
  噯氣頻作,無酸腐氣味,兼見脘痛者,多為寒邪客胃,屬寒證。
  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噯氣癥狀。
噯氣的中醫分類
  噯氣在中醫一般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A.食滯停胃噯氣噯氣伴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噯聲悶濁或惡心,噯氣不連續發作,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大便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或便秘,舌苔厚膩,脈象滑實。治療可用枳實導滯丸或保和丸。
  B.肝氣犯胃噯氣噯氣頻繁,噯聲響亮,胸悶不舒,脅肋隱痛,舌苔薄白,脈弦。治療可用柴鬍疏肝散、氣滯胃痛顆粒、疏肝健胃丸。
  C.脾胃虛弱噯氣噯氣斷續,噯聲低弱,嘔泛清水,不思飲食,面色晄白或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治療可用人參健脾丸。
  噯氣,俗稱“打飽嗝”、“飽嗝”,是各種消化道疾病常見的癥狀之一。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噯氣癥狀。噯氣,在中醫講,屬於“氣機上逆”。
  噯氣在中醫一般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A.食滯停胃噯氣噯氣伴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噯聲悶濁或惡心,噯氣不連續發作,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大便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或便秘,舌苔厚膩,脈象滑實。治療可用枳實導滯丸或保和丸。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食積食滯證的飲食治療。
  B.肝氣犯胃噯氣噯氣頻繁,噯聲響亮,胸悶不舒,脅肋隱痛,舌苔薄白,脈弦。治療可用柴鬍疏肝散、氣滯胃痛顆粒、疏肝健胃丸。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氣滯證的飲食治療。
  C.脾胃虛弱噯氣噯氣斷續,噯聲低弱,嘔泛清水,不思飲食,面色晄白或萎黃,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治療可用人參健脾丸。中醫飲食療法:請瀏覽脾虛證的飲食治療。
  參考資料:http://www.wcbkf.com/zhongshi/04.htm
可能引起噯氣的疾病
  急慢性胃腸道炎癥、胃擴張、吸收不良綜合徵、幽門梗阻、腸梗阻、消化不良、肝炎、肝硬化、膽囊炎、膽結石、胰腺炎、肝癌、腸係膜血栓、腹膜炎、哮喘、低鉀血癥、結締組織病、粘液性水腫等。
  1.伴有噯氣、返酸、上腹部不適、腹瀉——首診消化內科;
  2.伴全腹疼痛、進行性加重、腹肌緊張、拒按、嘔吐——急診普外科;
  3.伴明顯腹部包塊、納差、消瘦——首診腫瘤外科或普外科;
  4.伴口苦、食欲不振、心悸、軟弱無力、抽搐——首診普外科;
  5.伴厭食油膩、疲乏——首診消化內科、肝病專科。
噯氣臨床檢查
  1.血尿便常規檢查; 
  2.胃液分析;
  3.膽汁檢查; 
  4.血生化檢查;
  5.腹部影像學檢查(X綫、B超、CT);
  6.內窺鏡檢查等。
噯氣常用治療方法
  一、茶療方治療噯氣
  1.雞內金3剋,研為細末,用開水衝泡,代茶飲,每日3次,主治油膩傷食。
  2.鬍蘿蔔250剋,水煎,加紅糖少許,代茶頻飲,主治噯氣、腹脹、食積不化等癥。
  3.山楂120剋,水煎,加紅糖少許,代茶頻飲,主治過食油膩食物而噯氣者。
  二、食療方治療噯氣
  1.雞內金粥:將適量雞內金用文火炒至黃褐色,研為細末,備用。取粳米100剋,加水500~800毫升,煮至米粒熟爛後,加入雞內金粉3~5剋,稍煮片刻即可,服時加少量白糖,分次溫服,連服5日。
  2.蘿蔔子粥:炒萊菔子(蘿蔔子)10剋,粳米50剋,先用炒萊菔子煎湯,然後加入粳米,文火煮成稀粥,每日1次,連服3日。
  3.山楂麥芽粥:生山楂、炒麥芽各10剋,粳米50剋,先將山楂、麥芽煎水,然後用此水加入粳米煮粥,服時加適量白糖,每日1~2次,連服數日。
  4.消食粥:蓮肉、芡實、神麯、麥芽各10剋,山藥30剋,扁豆20剋,山楂15剋,加入少許粳米煮粥,每日1次,連服3日,長期食用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
  5.淮山內金粥:淮山藥15~20剋,雞內金9剋,小米或大米150剋,將淮山藥、雞內金研成細末,與米共同煮粥,待米熟爛後,加適量白糖調味食用。
  三、按摩法治療噯氣
  1.摩腹:以一手掌面貼於上腹部,另一手掌面緊貼於該手背,雙手重疊,順時針方向揉3~5分鐘。
  2.按摩內關穴:以拇指指端按摩內關穴(腕橫紋上2寸處)3~5分鐘。
  3.指壓足三裏穴:用手指指端壓揉足三裏穴(兩腿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處),每日2次,每次3~5分鐘。
  4.治療燒心、噯氣的方法以指壓胸骨和肚臍連接綫中央的“中脘穴”,頗具效果。一邊吐氣一邊用拇指在此用力強壓6秒鐘,重複5次時,胸部的難受感就消失了。
  5.壓“第三厲兌”穴。第三厲兌穴位於腳第三根趾頭的第一關節和第二關節之間,使用前面的要領,用拇指和食指用力嚮下壓,如此重複3次即可。
英文解釋
  1. :  belching,  ructus,  belch
  2. n.:  eructation
近義詞
反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