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喜帕恰斯
  喜帕恰斯(hipparchus,約公元前190-前125),古希臘天文學家。生於小亞細亞半島西北的尼西亞,曾長期在羅得島工作。
  他是方位天文學的創始人。他算出一年的長度為365又1/4日再減去1/300日;發現白道拱點和黃白交點的運動,求得月亮的距離為地球直徑的30又1/6倍;編製了幾個世紀內太陽和月亮的運動表,並用來推算日食和月食。他發現公元前134年新星,由此推動他編出一份包括850顆恆星的位置和亮度星表。他把自己對恆星黃經的觀測結果同前人的進行比較,發現黃道和赤道交點的緩慢移動--歲差,並定出歲差值為每年45"或46"。還發明一經緯度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投影製圖的方法。為了研究天文學,他創立了三角學和球面三角學 。喜帕恰斯留下大量的觀測資料。後人在定出行星的各種周期與參數時,常常利用他的觀測結果。1718年,哈雷將自己的觀測與喜帕恰斯的記錄比較而發現了恆星的自行。喜帕恰斯的著作沒有流傳下來,現在所知的關於他的工作都是從托勒密的著作中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