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河北 >唐山 >遷西縣 > 喜峰口長城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喜峰口長城投訴電話唐山市旅遊投訴電話:0315-2802355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喜峰口在河北遷西縣境內西北50多公裏處,是萬裏長城上的一座雄關險鎮。它是明長城薊鎮的重要關隘,雄踞在灤河河𠔌,左右皆高山對拱,地勢十分險要,自古為兵傢必爭之地。歷史上這裏多次發生大戰,尤其到了明代,戰爭逐年升級,廝殺更為慘烈、頻繁。到了抗日戰爭時,中國軍隊曾在喜峰口大敗日軍。
  喜峰口雄據灤河河𠔌,左右高山對峙,是明代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在燕山山脈首建的32座重要關隘之一。因戰事頻繁,歷代又都不斷地修建、鞏固其防禦體係。喜峰口長城建築別有新意,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喜峰口分為關城和城堡兩個部分,城堡坐落在群山包圍的盆地裏,四面用條石砌成,非常堅固,城墻有兩丈多高,關門上建有13米高的鎮遠樓。
  
  關城建在城堡北面,三面臨山一面靠河,由“日”字型的三道套城組成,關與關之間由堅固的石基砌墻連成一體。城墻的六個接觸點均設空心敵樓,西城墻又與萬裏長城主體相通。古時無論是車馬、行人,入關城都要通過三道門,可說是戒備森嚴,確是金湯之固。從山上俯瞰喜峰口,更有奇特景緻。
  
  喜峰口關城部分被淹沒於水中,水面上僅露出一小部分殘墻斷壁:長城順着逶迤的山勢一直伸嚮水岸邊,便俯身紮入水中。在水裏爬行一、兩公裏後又從對岸冒了出來,順着山勢蜿蜒爬上山脊,嚮西盤旋於崇山峻嶺之間。這段入水長城真像是一條巨竜俯身汲水,之後又仰首嚮上升騰。水下長城的形成是由於為了防止灤河的泛濫,1976年引灤入津建成潘傢口水庫,喜峰口的關城便被淹沒於水中,衹有到了枯水季節,才能露出關城殘址。
No. 2
  喜峰口長城位於潘傢口水庫庫區內,因歷史久遠但從未進行人工修復保存完好而聞名。其主 體已淹沒水下,水下部分墻體隱約可見,是萬裏長城獨有的一處景觀。喜峰口依山傍水位置險要,易守難攻,是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歷史上為兵傢必爭之地,近代最著名的有抗日戰爭時期的喜峰口戰役。
  喜峰口在河北遷西縣境內西北50多公裏處,是萬裏長城上的一座雄關險鎮。它是明長城薊鎮的重要關隘,雄踞在灤河河𠔌,左右皆高山對拱,地勢十分險要,自古為兵傢必爭之地。歷史上這裏多次發生大戰,尤其到了明代,戰爭逐年升級,廝殺更為慘烈、頻繁。到了抗日戰爭時,中國軍隊曾在喜峰口大敗日軍。
  喜峰口雄據灤河河𠔌,左右高山對峙,是明代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在燕山山脈首建的32座重要關隘之一。因戰事頻繁,歷代又都不斷地修建、鞏固其防禦體係。喜峰口長城建築別有新意,出於軍事上的考慮,喜峰口分為關城和城堡兩個部分,城堡坐落在群山包圍的盆地裏,四面用條石砌成,非常堅固,城墻有兩丈多高,關門上建有13米高的鎮遠樓。關城建在城堡北面,三面臨山一面靠河,由“日”字型的三道套城組成,關與關之間由堅固的石基砌墻連成一體。城墻的六個接觸點均設空心敵樓,西城墻又與萬裏長城主體相通。古時無論是車馬、行人,入關城都要通過三道門,可說是戒備森嚴,確是金湯之固。從山上俯瞰喜峰口,更有奇特景緻。喜峰口關城部分被淹沒於水中,水面上僅露出一小部分殘墻斷壁:長城順着逶迤的山勢一直伸嚮水岸邊,便俯身紮入水中。在水裏爬行一、兩公裏後又從對岸冒了出來,順着山勢蜿蜒爬上山脊,嚮西盤旋於崇山峻嶺之間。這段入水長城真像是一條巨竜俯身汲水,之後又仰首嚮上升騰。水下長城的形成是由於為了防止灤河的泛濫,1976年引灤入津建成潘傢口水庫,喜峰口的關城便被淹沒於水中,衹有到了枯水季節,才能露出關城殘址。
  喜峰口是燕山山脈東段的隘口,古稱盧竜塞,路通南北。漢代曾在此設鬆亭關,歷史悠久。東漢末曹操與遼西烏桓作戰,東晉時前燕慕容儁進兵中原,都經由此塞。後易名喜逢口。相傳昔有人久戍不歸,其父四處尋問,千裏來會,父子相逢於山下,相抱大笑,喜極而死,葬於此處,因有此稱。約至明永樂後,訛稱為喜峰回。明景泰三年(1452)築城置關,稱喜峰口關。今通稱喜峰口。
  唐詩人高適在《塞上》詩中有“東出盧竜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萬裏,漢兵猶備鬍”之句,可見當時統治者對這個地方的重視。明初,喜峰口關是京都與長城外大寧都指揮司聯繫的中轉站,也是其後蒙古兀良哈部入貢的必經之路。
  喜峰口北面約10公裏,今河北省寬城縣西南的灤河東岸有鬆亭關。大約由喜峰口遷漢鬆亭關至此。契丹遼時,契丹人來往於燕京與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之間多經此。
  明時行人出喜峰口至大寧,捨此道莫屬。這關依山傍水,地勢極險要。古人稱它有“嵯峨虎豹當大關,蒼崖壁立登天難”之勢,易守難攻。鬆亭關和喜峰口關都鄰近京畿,是明時北京安全的保障。自永樂年間廢除大寧都指揮司後,鬆亭關亦隨之奔守,這給明朝帶來很大的後患。
  明洪武二十年 (1387)大帥馮勝奉命北討亡元蒙古殘餘勢力,兵出鬆亭關。 建文元年(1399),燕王棣舉兵造反,朝廷命大寧帥劉貞引兵入鬆亭關,駐沙河攻遵化。燕王派兵援救遵化,劉貞等退保鬆亭關。後來燕王要取大寧,他部下諸將說,取大寧必經鬆亭關,那裏地勢險要,又有重兵防守,恐難攻下.於是燕王率軍繞道襲取大寧,於回軍南下時纔占領鬆亭關,從此消除了北面的威脅。 明代自永樂以後,國勢漸弱。原來內附於明的東北一些部族,紛紛脫離明朝自立。明宣德三年(1428),長城外的蒙古兀良哈部也叛,明軍出喜峰口,大敗兀良哈部於寬河。
  嘉靖十年,原屬於大寧都指揮司管轄的兀良哈三衛(朵顔、泰寧、福餘),欺明軟弱,又連兵犯喜峰口。萬歷時朵顔衛再犯喜峰口。這時明的防禦力量有所加強,薊鎮總兵戚繼光率軍出青山口從側面襲擊朵顔兵,把他們打得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