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高臺民居聯繫方式地址:喀什噶爾老城東南端黃土高崖上。
郵編:844000喀什高臺民居投訴電話喀什市旅遊投訴電話:0998-2830551
新疆旅遊投訴電話:0991—883190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喀什高臺民居節慶活動古爾邦節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意為“宰牲”或“血祭”。維吾爾民族的古爾邦節同漢族的春節一樣,節日氣氛特別濃郁。
關於古爾邦節的起源,民間流行着一則古老的宗教傳說:先知易卜拉欣要按真主安拉的“啓示”犧牲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作祭禮,當他正要舉刀宰殺時,安拉派遣的特使牽着一隻公羊從天而降,示意以宰羊代替殺子,這一天正是阿拉伯太陰歷12月10日。伊斯蘭教創立後,穆罕默德將太陰歷12月10日定為伊斯蘭教的節日之一,這個日子恰恰是麥加朝覲活動的最後一天。這樣,古爾邦節逐漸成了從11世紀初開始改信伊斯蘭教的維吾爾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
古爾邦節前,人們要做各種準備,特別是作為“獻牲”的牲畜要預先買好。節日的早晨進行沐浴全身的“大淨”,然後盛裝到清真寺參加聚禮;再後,人們直接上麻紮爾(墓地)為亡故的先人祈禱。最後還要“換哈達”,即拔去墳頭上的枯木,栽根新枝,澆些水再回傢。
按傳統,節日聚禮之後早晨是獻牲祭祀,取悅安拉的最佳時機。通常,人們把血祭的牲畜宰好入鍋之後,男子們開始互相拜節,婦女們則留在傢裏燉肉,擺節日食品,燒茶等,準備迎接客人。節日的第一天,首先給在近期內發生過喪葬等傢難的左鄰右捨或鄉親拜節,表示慰問;其次是給夫妻雙方的長輩拜節;再次,就是給近鄰和長者拜。其它的拜節活動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別進行(在維吾爾民間禮俗中,一般是不允許男女混雜的)。
拜節之後,纔是同輩的親朋好友之間的拜節。大傢除了互相道賀,彼此問候之外,還共餐痛飲,吹拉彈唱,一起娛樂。喀什高臺民居最佳旅遊時間喀什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幹旱氣候,四季分明,夏長鼕短;夏不甚熱,鼕無酷寒。喀什高臺民居特別提醒喀什旅遊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喀什市區以外的地方住宿不是很方便,自助旅的背包族一定要帶好野外露營帳篷。參觀清真寺女士未經過同意不得入內,周五禮拜女性一概不得入內。喀什高臺民居美食喀什的風味小吃,是中國食苑中一簇帶有濃郁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的奇葩。喀什的風味小吃做工精細,古樸無華,主副兼備,營養豐富,經濟實惠,食用方便。特別是獨具一格的烤全羊、烤羊肉串、饢坑烤肉、烤包子、抓飯、拉麵、油塔子、饢、饊子、麯麯、烤魚、灌面肺和灌米腸等,聲譽斐然,深受國內外遊客的喜愛和贊賞。羊肚、羊心、羊肝、羊頭、羊蹄等,噴香可口。這些都是維吾爾飲食文化中的佳品。
喀什最有名的的清真餐廳是人民西路的茶園大酒店,晚上有民族歌舞表演。解放南路一帶有漢餐館,其中伍氏罐罐香很有特色。
小吃
灌面肺和灌米腸烤包子烤全羊烤羊肉串烤魚拉麵饢饢坑烤肉麯麯饊子油塔子抓飯喀什高臺民居住宿喀什市區的賓館業發達,有涉外星級賓館,凡是發達地區賓館擁有的現代服務設施此地應有盡有,並且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喀什色滿賓館歷史悠久,環境幽雅;以巴基斯坦風味菜餚為特色的中巴友誼樓;離著名的艾提尕爾清真寺很近的其尼瓦剋賓館、喀什華僑賓館等交通便利,並提供特色濃郁的地方舞蹈。
喀什市區以外的地方住宿不是很方便,自助旅的背包族要註意,有些地方沒有賓館或招待所,甚至沒有居民,一定要帶好野外露營帳篷。喀什高臺民居購物喀什的民族工藝品種類繁多,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這裏因此被中外學者盛贊為“小民間藝術中心”。這些工藝品主要有:地毯、英吉沙小刀、艾德萊斯綢、花帽、木模彩色印花布、土陶、首飾、民族樂器等。即然到了有“水果之鄉”美稱的喀什,石榴、巴旦杏、無花果、葡萄、甜瓜等水果也是旅遊購物單上不可缺少的部分,特別是石榴,又甜又酸,其他地方是買不到這樣的好石榴,花上五六塊錢就能買到一公斤。
行知提示:買東西的時候可以還價,但如果價格談不攏的話,可以把右手放在心口行個禮說聲“不要了,謝謝”,這樣就行了,千萬不要對少數民族同胞失禮。喀什高臺民居玩法參觀、遊玩、攝影、旅遊、
喀什噶爾老城東南端黃土高崖上有一處維吾爾居民小巷;維吾爾名:闊孜其亞貝希巷。意為高崖上的土陶;位於喀什老城內地勢最高的這一條長達數百米的高崖,在歷史上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己存在。相傳東漢名將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跡。公元九世紀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時,就把王宮建在這個高崖的北面,高崖的南面與北面原來都是連在一起的,分南北兩端。住在高臺民居的94歲高齡土陶藝人買買提阿西木講述,高崖分成現在兩個互不相連的南崖和北崖的來歷。據說在數百年前一次從帕米爾高原突如其來的大山洪把高崖地帶衝出一個大缺口,從此南北割斷,分成各自獨立的兩個高坡,現在高臺民居就建在南坡上。
高臺民居現有居民603戶,人口2450多人,全都是維吾爾族。到高臺民居參觀、訪問的遊客對維吾爾的風俗習慣要尊重。這裏,簡單介紹一些維吾爾民族的風俗習慣和一些註意事項。首先給大傢講一下在進入高臺民居,註意的一些事項:l、高臺民居地勢崎嶇,人口密集,小巷很多、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巷內還有很多百年前的老宅住房,有的還是二、三層簡易樓房,樓梯多半沒有護欄,甚至還有一些危房,為安全起見,希望遊客同志們在導遊引導下遊訪,不要離開隊伍私自進入居民或者在巷內迷失方向走失而找不到團隊。
2、巷內的維吾爾族居民對來訪客人熱情好客,而且都很註重禮貌,見面時須熱情問候,在小巷內遇到維吾爾居民可以說一聲“亞剋西嗎”(維吾爾語問好),見面時要握手問候。
3、維吾爾民族忌諱養豬,不吃豬肉。在傢訪交談中切忌問為什麽不吃豬肉等這類話題。以免引起他們的反感。還有一點,見面時不要問“吃飯沒有”這會引起他們的誤解。
4、與維吾爾族群衆交談,或者到傢中做客吃飯最忌諱當着人的面擤鼻涕、吐痰,否則會被認為是對人的不尊敬。走進庭院,我們會看到各種不同的院落,有的大、有的小,地形高低不同,空間利用也多有不相同,無論是走進任何一所院落內,首先看到院內地上栽種維吾爾人民喜愛的桑樹、無花果、石榴、杏樹、葡萄、玫瑰、月季、夾竹桃等樹和花卉。果樹成蔭,環境幽雅。有些面積大的庭院,多種葡萄,搭成涼棚,既能吃到水果,又是夏季乘涼的好場所。院落內一般都有前廊,建有土炕,上面鋪草席、毛氈或地毯。夏季炎熱時人們多住在前廊土炕上。
維吾爾族非常喜愛養花種草,庭院裏沒有空地可種花草,則種在花盆,擺在院內或樓上涼臺。以及可以放置花盆的空間上到處都擺滿了花盆。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高臺無處不落花。可見維吾爾族人愛美、愛花的習俗,尤其維吾爾婦女與花更有不解之緣,與花結下深厚感情。維吾爾婦女的生命和生活是和花聯繫在一起的。頭戴花帽、頭圍花巾、身穿花裙,用鮮花裝扮自己,用大自然花草作化妝品,用一種維語叫“烏斯曼”的緑草擠出的汁液來畫眉,據說此種草的汁液可以促進眉毛長濃發黑。更為有趣的是維吾爾人用花給出生的女嬰起名,如:阿力同古麗(金花)、齊曼古麗(紅梅花)、阿娜古麗(石榴花、)塔吉古麗(雞冠花)等。從庭院進入主人的住室、客廳,看看室內建築藝術和建築風格。主人臥室比較簡樸,維吾爾人喜歡睡在土炕上,土炕的面積大都占去房間一半地方,不同於我國北方農村的火炕,用土磚砌成,平整厚實,炕上鋪有草席、花氈、地毯以及和炕一樣大的棉褥。敞開式的墻壁櫃上整齊的排放着很多被褥。墻上挂着地毯,以作裝飾。熱情的主人邀請我們去客廳,請把鞋脫在門外,入客廳席地就座。客廳內沒有任何桌椅陳設,四周地毯上鋪有長條棉坐墊,中間鋪着餐布,入座時要盤腿或跪着坐,不要把兩腿伸嚮餐席,更不要把腳底朝着別人。餐席上擺着民族風味的清真糕點、糖果以及核桃、杏幹、葡萄幹等幹果。如果客人提出想品嚐一下維吾爾族風味飲食,家庭主婦會給客人們做傳統的抓飯、手抓羊肉、薄皮包子、拉麵、炒面、麯麯(餛純)、居瓦瓦(水餃)等風味小吃。按照維吾爾人的就餐習俗,餐前主人用延續下來的傳統待客禮俗“給洗手水”,負責“給洗手水”的通常是位衣着整潔的年輕人,肩上搭着條毛巾,右手提着專門用於洗浴的水壺“阿普圖瓦”,左手端着與之配套的接水盆“其拉普恰”按習慣一般倒水三次,洗手三次,人們認為搓洗三遍是為達到最高潔淨的下限,不能少於此數。洗手次數不能是偶數,如四次,六次等,這是穆斯林通行的風俗,如果客人來自異地民族,多洗手兩三遍也無妨,不會為人見怪。洗手時最重要一條是不可甩水。洗手後甩水是新疆各兄弟民族的一大忌諱。洗手禮俗之後,開始進餐,進餐時或者與維吾爾族群衆交往中,請註意不要當他們的面吐痰、挖鼻涕、打哈欠,也不要把食物抓來用鼻子嗅來間去,即使不想吃喝也要嘗一口,表示尊重。就餐結束後,主人中的長者帶領客人作“都瓦”(祝福語)大傢可以學着主人的動作跟隨作一下,比較簡單,(伸開雙手在臉面從上而下合十而過)以表示對主人全家和所有人的祝福。離席時,不要急忙走出,更不要踏過或跨過餐布。離開主人傢時,要熱情與主人告別,可用維語說聲“熱合買提”(謝謝之意)和“浩西”(再見之意)親切握手告別。
走進小巷,就猶如走進了維吾爾族的風情畫中。那些並未經過規劃的、隨意建造的、根據住宿要求和在原住地嚮四周延伸,嚮高隨意加層樓上樓、樓外樓,民居錯落有緻的排列出幽深卻四通八達的小巷。小巷幽幽,小巷深深,初進小巷的人都會認為走進了迷宮;七繞八彎,左轉右拐,爬上爬下,從一個小巷口走進去,可走大半天還出不來。有些外地遷入小巷的人因不熟悉小巷佈局,出外購物竟然找不到住地,人穿行在縱橫交錯的巷裏,走了好多圈又回到出發地,小巷內的民居與麯麯彎彎忽上忽下,有寬有窄,有長有短的形形色色的小巷連為一個整體的民居奇觀。喀什市被列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高臺民居是名城諸多景觀中既有文物價值,又有觀賞價值的有着深厚的維吾爾民族文化內涵和深厚歷史、文化底藴的民俗景觀。維吾爾族人居住文化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對傢和故土的依戀,最早開始在高臺落戶的祖祖輩輩世世代代在這裏生息,繁衍。走進小巷中的任何一戶居民傢中,他都會指着歷經滄桑的泥土院墻告訴人們,我的祖輩就是在這裏生息、繁衍一直延續到我們這一代。想到當初這院落在祖上手裏時,該是十分寬敞的。
隨着人口增加得越來越多,逐漸增多住房,使占去院落的一部分。隨着代代繁衍、生息,僅有院落內再無地方擴展修房,於是就嚮院落四周連接墻體擴建住房,到了四周已形成民居群體。小巷,再也無法擴大傢族的住宅,便開始嚮高空延伸,聰明的維吾爾人就在原來住房上加建一層,甚至加二層,從此在民居中有了土樓房。人口多的住戶連樓房也不夠用時,想出一個奇特的辦法,有些人在修二樓時,將樓延伸出去,跨過小街小巷搭建到對面,這種頗具創造性的建築形式逐漸被推廣開來,經過數百年,漸漸形成了喀什小巷特有的“過街樓”景觀,“過街樓”的巧妙之處在於既不影響樓下行人行走,也不影響樓上人居住,是一種在有限的範圍內極大的利用空間的建築。充分反映維吾爾人的聰明才智。除了最多見的“過街樓”外,還有占街面一半的“半街樓”。在小巷深處還可看到將樓房蓋在小巷十字路口上的“懸空樓”。從遠處望去就象立在小巷內的炮樓或是碉堡。看過小巷街景各式樓臺後,沿着小巷內的任何一條小道走去,便可看到沿巷道修建的民居院落大門依墻外而開,門都是兩扇的,一戶挨着一戶。
維吾爾民居有着濃厚的維吾爾族建築風格,其風格特點的形成是喀什的特殊環境和自然條件下,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並經過數百年歷史的演變而逐漸形成的。高臺民居有樣幾個特點:一.民居院落平面佈局自由靈活,居民建築的室內外空間佈置都是根據具體條件的實際需要而定,不受對稱等概念的束縛,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間修建,高臺民居裏的院落住宅有平房、二層樓房、三層樓甚至有七層樓,崖上建有三層、崖下四層,從崖上、崖下都可上,宅主絶妙設計充分利用了地形,土崖上的三層可以從崖上出進,崖下四層即可從三層下到最底層,也可從最底一層沿上下互通的樓階到達任何一層。二、庭院有強烈的封閉性。既能滿足維吾爾族人民家庭生活的要求,又適應當地自然環境。起到防風防雨的遮蔽作用。三、簡樸變化多端的外形。維吾爾族建築組成建築外墻凹凸綫腳不多,墻面大方流暢,戶外大門,多為兩扇門,莊重厚實,門上鑲有、刻有圖案花紋的銅質、鐵質護板壓條。吊裝兩個碗大的門環供上鎖用。沿街外墻用土坯砌成,抹上麥草泥,數十年甚至百年依舊如故。也有用白石灰塗刷的。四、室內建築分為主人居住室、客廳、兩側多為子女和同代傢族的住房。住室內不設木床,幾乎都睡在土坑上。不同於我國北方農村的火坑,而是填實的平整土坑,占去整個面積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墻壁上則建有敞開式的墻壁櫃,有許多層,放置生活用品。客廳墻壁上壁櫃更有伊斯蘭建築裝飾風格。多為拱形,大小不同的壁龕,數層不等。四周有維吾爾傳統的石膏花邊圖案。有的壁龕則是石膏樓空花紋圖案鑲嵌在整個壁龕上。石膏雕花呈蘭底白色花紋圖案,一眼望去就是一幅民族特色鮮明的雕刻藝術品。住宅和客廳墻壁上還挂有和田地毯。大一點的庭院屋前一般有回廊、回廊立柱上雕刻有各種花卉圖案,回廊下有護欄條都是木匠旋製出來的,圓形粗細間隔長短不一的木質護欄。回廊裏有土坑,鋪上花氈地毯,院內的葡萄架連架回廊,葡萄藤依架爬上回廊頂,是絶好的納涼好地方。
五、高臺民居的悠久歷史,有些古老的民居大多都有數百年歷史,也有一些民居世代相傳,至今保留了三四百年。房的結構、屋頂、墻體、門窗,甚至顔色都依然如故。一戶民居就是一部傢族繁衍、生息、興衰、後代延續的傢族歷史。許多民居都七、八代人傳下來的,由於維吾爾族的宗族觀念很強,民居文化中的核心的一點就是對傢眷故土的依戀。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內住房多達一、二十間樓上樓下,兩側廂房幾代人同住一個院落,是真正的四世同堂。看過民居小巷景觀,瞭解維吾爾族民居文化特色,領略、體驗小巷深院裏藴藏着一個民族生活的歷史和民宅的文化內涵。高臺小巷除了民居奇觀外,還有一個更為古老、歷史悠久,原始泥土手工製作陶器的土陶作坊,現在己保存有十七、八傢古老作坊,高臺民居所在地,維吾爾語叫“闊孜其亞具希”,漢語意思是“高崖土陶”。土崖上獨特的民居和古老的土陶作坊成為高臺上兩個最具有文物和觀賞價值的景點。
高崖距地面高三十多米,居高臨下,空氣清新,可免受洪水,暴雨災害,優越的地形,千百年以來,維吾爾先民最早一千多年前就來此定居,在此後的歲月中,陸陸續續有很多維吾爾人先後來高崖建房安傢。在修房中就地取土和泥,在高崖土層中有一種維吾爾人叫“色格孜”的土質,這種泥土質地細膩,粘性強牢,是製作土陶器的絶好材料。大約在800年前有一個燒製土陶的匠人首先發現了“色格孜”土,於是就在土崖上建造了第一個土陶作坊。隨後相繼有很多土陶藝人在高崖上開設土陶作坊。在過去的歲月有,土陶製品與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習俗緊密相連。生活中一日三餐不能分離的泥巴碗,維吾爾人叫“塔瓦剋”,和面盛飯放食物的陶盆,洗浴用的土陶臉盆,洗手用的“吾肉剋”(陶壺),盛水的“庫甫(陶缸),洗衣用的“臺西臺剋”(陶洗衣盆)、挑水用的“庫紮”(土陶水桶)。夜晚用的各式土陶油燈、燭臺、以及嬰兒搖床便具,甚至還有土陶製的捕鳥獵具等等,其土陶製品品種多達百種,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土陶器伴隨着維吾爾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貢獻之大,可謂功不可沒。
土陶歷史上鼎盛時期,高臺上有一百多傢土陶作坊,全喀什市土陶作坊全部集中在這土崖上,所以維吾爾人叫“土陶崖”。隨着歷史的前進,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陶業處在衰落階段,現在高臺上僅現存古老土陶作坊不足三十傢,從事土陶製作的師徒從最多的五、六百人,現在剩下五十多人,雖然很多陶器都已退出生活舞臺,現在衹生産少數幾種仍有市場需求的陶器外,很多品種都已絶跡,大有失傳的危機。但是至今仍在從事土陶業的十幾傢作放坊主人,繼承祖輩留下的手藝,癡迷於土陶製作。這僅存的十幾傢土陶作坊,都是經過五、六代祖輩留傳下來的,其泥土選料、過篩、和泥拌揉、坯體成形、彩繪、琢雕刻花、上釉、入窯燒製,出窯晾幹等十數道工序,全是手工工藝,甚至,現在可以用電動裝置旋轉成型轉盤,可以省去繁重的體力勞動,但是這些陶器藝人仍在沿用相傳了800多年的古老傳統方法,地下的千年泥土,木製的腳踏旋轉坯盤,用手捏塑、用草木燒窯。用於給土陶彩繪,上釉的顔色及加工方法也是祖傳配方,釉色顔料都是礦物質的,從戈壁灘或山上採集的各色石頭粉碎、石碾研磨而成,經過十余道繁重的體力勞動加工而成的土坯造型最終成為一件精美的彩釉陶器或藝術品。雖然土陶製品不值幾個錢,不在土陶本身的質地,直說了吧,值錢的那糅合其中的歷史。這一點從國內外來的考古傢、藝術傢、收藏傢、為喀什土陶而不遠萬裏癡迷親近中便可見一窺。這便是歷經千年歷史,直到今天,其製作工藝沒有改變的魅力所在。高臺民居現有居民603戶,人口2450多人,除了從事土陶製作業的以外,還有許多居民從事綉花帽、刀具製作、皮革加工、紡織、鐵匠、縫紉等多種手工業人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