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 : 清朝 : 三字經 : 文藝 : 軍事 > 唐高祖
目錄
生平簡介
  李淵(566~635在世,618~626在位),唐朝開國皇帝,漢族。李淵,字叔德。公元566年(北周天和元年)生於長安,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先世本為趙郡隆慶(今河北隆堯縣)李氏。鮮卑姓大野。
  祖父李虎,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封隴西郡公,死後追封唐國公。李虎西魏時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隋朝的唐公,死後諡唐仁公。母為隋文帝獨孤皇后姐,李淵是隋煬帝的姨表兄弟,北周明帝明敬皇后與他的母親和隋文帝文獻皇后分別是鮮卑貴族獨孤信的長女、四女和七女,他曾深受隋煬帝的重用。隋煬帝即位後,李淵任滎陽(今河南鄭州)、樓煩(今山西靜樂)二郡太守。後被召為殿內少監,遷衛尉少卿。大業十一年(615),拜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當時,隋末農民起義遍布全國。李淵自知無力鎮壓農民起義,又深曉煬帝猜忌嗜殺,政局動亂,難於自保,便與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五月起事,並從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召回長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李淵起兵後,一面遣劉文靜出使突厥,請求始畢可汗派兵馬相助,一面召募軍隊,並於七月率師南下。此時瓦崗軍在李密領導下與睏守洛陽的王世充激戰方酣,李淵乘隙進取關中。
  十一月攻拔長安,在關中站穩了腳跟。李淵入長安後,立煬帝孫代王侑為天子(恭帝),改元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又以楊侑名義自加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綜理萬機。次年(618)五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定都長安。不久唐統一了全國。李淵在位時期,依據隋文帝舊製,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頒布均田製及租庸調製,重建府兵製,為唐代的職官、刑律、兵製、土地及課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礎。武德年間,統治集團內部充滿了復雜的鬥爭。裴寂和劉文靜都是太原起兵時的佐命元從,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寵信;劉文靜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勳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李淵藉故殺了劉文靜。秦王世民自認為在唐王朝建立的過程中,他的功業超過太子李建成,但因是次子無法繼承皇位;太子建成亦深知世民是自己皇儲的地位的重大威脅。於是,雙方展開了劇烈的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在這場政爭中,李淵則經常站在建成一邊。太子的心腹楊文斡受命召募壯士送長安,以供李建成發動政變時使用。
  武德七年(624),有人嚮李淵揭穿這件事,李淵盛怒之下産生了廢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的念頭,但查出是李世民派手下為奪太子之位而精心設計的一個陰謀,所以並未實現。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爆發了玄武門之變。在這次政變中,李世民殺李建成和李元吉,逼李淵立己為太子。不久,李淵退位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李淵在度過一段閑散失意生活後,死於太安宮。廟號高祖。葬於獻陵。
內禪詳述
  唐高祖逐鹿的群雄紛紛敗於戰陣,朝廷上也已形成一種相對穩定和寧靜的氣氛,這時以太子建成及支持他的幼弟李元吉為一方,以建成之弟李世民為另唐高祖一方的早在戰爭時期即已潛滋暗長的仇恨終於表面化了,並且發展為你死我活的權力鬥爭。
  建成和元吉兩人在正史上都被說得無甚是處。根據這些史書的記載,元吉酷嗜射獵,在戰爭上反復無常,又是個好色之徒和一個虐待狂;太子建成則冥頑不靈,桀驁難馴,沉湎酒色。這些貶詞至少是傳統史料中這一時期的記載對他們故意歪麯的部分結果。例如,宋代大歷史學家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就深知當時的實錄對建成和元吉有偏頗不實之語。①
  到了公元621年,李世民由於戰勝了竇建德和王世充而聲譽驟隆,太子建成則因大部分時間在北方邊疆防禦突厥人,未能樹立同樣的聲望。也就在這一年,唐高祖把李世民的地位提高到全國其餘一切貴族之上,命他掌握東部平原文、武兩方面的大權,並且命他開府洛陽。李世民立即組成一個聽命於他的約有文武官員50人的強大的隨從人員集團,其中許多人來自東北部平原原來已被他消滅的敵人營壘;他開始嚮太子建成的高於他人的地位挑戰了。②
  李世民很可能也從其他方面威脅建成。公元621年他設立了自己的文學館,其中有十八學士當他的國事顧問。文學館的創辦很可能提醒太子建成,世民有繼登大寶的野心。③
  從這時起,建成想方設法挖李世民的墻腳,把後者班子中的幾個人調往別的崗位上去。①與此同時,他招募兩千多名少壯人員來增強他在長安的力量,這支力量稱長林兵,因為他們駐紮在太子住地東宮內的長林門附近。建成與他的反李世民的同盟者元吉還獲得高祖後宮中許多妃嬪的支持,他們在不間斷的宮廷陰謀中在皇帝面前給他們說好話。另一方面,李世民因有軍務經常不在首都,他在長安城內和宮廷內部沒能成功地得到支援。但他卻在洛陽的軍政官員中建立了支援的基礎,以此來與太子建成在長安的優勢相抗衡。②
  最初,太子建成的策略進行得很得手。可是公元624年陰歷六月,原任太子東宮侍衛的慶州總管楊文幹謀反。據說,有人曾勸楊文幹應為太子建成起兵並擁立太子為帝;是時太子正留守京城,唐高祖則住在離宮。陰謀被揭露,太子建成和楊文幹分別從長安和戍地被召赴行在。當高祖的使者到達時,太子建成拒絶了一位部屬勸他奪取帝位的進言,反而前往行宮請求皇帝寬恕。可是,楊文幹卻舉兵反叛。按照史書上的某些記載,唐高祖答允立李世民為太子,並派李世民和另外幾位將領率兵去討伐楊文幹;官軍一到,楊文幹即為其部下所殺。
  與此同時,太子的支持者李元吉、後宮的妃嬪們和宰相封德彝(封倫)等人成功地掩飾了整個事情的真象;而且儘管太子的幾名顧問和李世民的至少一位隨從都被放逐,李建成仍被遣回長安當太子。有些歷史學家很懷疑李建成是否真正與聞這次事件,而且至少有一位現代學者相信,指控李建成的罪名是李世民及其同黨羅織起來的。①
  唐高祖曾想法緩和諸子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他試圖讓李建成和李世民脫離直接接觸,並且曾作過某些微弱而不成功的努力以彌補他們之間的裂痕。但是,他陷入了宮廷內和朝堂上精心策劃的爾虞我詐的交叉火網之中而不能自拔,每一方都設法詆毀對方,而唐高祖本人對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態度又極端搖擺不定,對他們的態度看來取决於他們各自成功地利用他的程度。同時,局勢也急轉直下,直到最後以兵戎相見。
  到了公元626年,李世民對李建成和李元吉耍弄花招所取得的成就越來越驚恐不安,因為後二人意在使皇帝反對他,並且想挖空他的一幫人馬。楊文幹事件後不久,唐高祖得知李世民的覬覦之心日漸增強,他便召李世民進宮並明白地告訴他,他不可能從高祖本人那裏得到什麽幫助。②李世民的兩個最重要的謀士房玄齡和杜如晦,己因建成和元吉玩弄陰謀而被開革。他的將軍尉遲敬德被建成和元吉雇人行刺,幾乎喪生,而當他後來被他們在朝中詆毀時又是經李世民說情纔免於一死的。當突厥人於公元626年初入侵邊境時,經建成提議,元吉被派往抗禦突厥人;他隨身帶走了李世民手下最優秀的將軍們和精銳士兵。建成和元吉並且厚賂李世民的關鍵人物,希望他們倒戈相嚮。唐高祖似乎並不反對他們搞這些名堂。最後,據說李建成想毒死李世民,雖然對行事的時間——甚至對這個事件本身——都一直有人爭論不休。
  一個時期以來,李世民的最有影響的官員們曾敦促他對他的兩個兄弟采取強硬的立場。但是,他在製訂進攻性策略時行動是緩慢的。可是,他謙恭下士,慷慨大方地籠絡了洛陽地區的地方軍事精英人物(豪傑),而且用自己的一千人馬警衛着這個城市。可能他是在想,如果一旦被迫逃出京城的話,他可利用洛陽做避風港,或者用它作為反對建成和元吉的基地。
  最後,刺激李世民采取行動來反對他的兄弟們的事件終於出現:據他的探子報告,他們計劃在李世民送元吉出徵突厥人之際將他殺害。唐高祖這時,他秘密地把扮成道士的房玄齡和杜如晦召進他的營地以協助他製定計劃,同時,他又賄買玄武門禁軍將領常何,使之聽命於己。玄武門位於長安北面城垣之中心,是出入禁城的要道。由於它地處衝要,所以禁軍都駐紮在它的左近,以負責防止任何敢於政變的嘗試。①
  陰歷六月初三,李世民謊奏說建成和元吉淫亂後宮。唐高祖即對此事進行按驗。次日早,高祖的一個妃嬪把李世民對他們的控告通知建成和元吉,他們便决定不去朝廷而徑自去見皇帝求情,因此打馬直奔皇宮,想為自己辯護。
  可是正在這時,李世民領12名②心腹部署在他此時已控製的玄武門陣地。當建成、元吉到達宮門入口處玄武門時,他們被伏兵襲擊。建成被李世民砍死;元吉則被李世民的軍官尉遲敬德所殺。建成和元吉的隨從於是對玄武門發動攻擊,但當兩位被殺主子的頭被拿來曉示衆人時,他們的攻門努力便即刻瓦解了。
  在玄武門之變的前不久,唐高祖表現了頗不利於李世民的態度:他曾允許把李世民的幾個要員調走,同時他也默默地看着建成在京城發展部隊,使它的人數明顯地多於李世民的部隊。①緊接着玄武門的事變,李世民派了他的可靠的將軍尉遲敬德(即唐高祖前不久要處死的人)去嚮皇帝報告政變的結果。據說,在玄武門事件發生時,高祖正在宮內的湖面上划船。這時,尉遲敬德身穿全副甲胄荷戈而至(這一行動通常罪當處死),把高祖兩個兒子的死訊告訴了他。李世民用了這一戲劇性的手法告訴他的父親:唐廷內的潮流變了,他現在完全控製了局勢。②
  玄武門事變之後僅僅三天李世民便被立為皇太子,從他父親手裏接過政府的實際控製權。陰歷八月初九,唐高祖可能是由於被脅迫而放棄了皇位,李世民便做了唐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後來在中國歷史上被謚為太宗)。與此同時,唐高祖被尊為太上皇。
遜位之後
  唐高祖遜位之後,無論在事實上或名義上都變成了退隱皇帝,衹偶爾出席宮廷禮儀。關於公元626年以後的年代他們父子之間的關係到底如何,我們知道的很少,但是,最近事變所引起的創傷似未治愈。公元632年,監察御史馬周上疏訴陳:年邁的高祖住在宮城西部狹窄的大安宮內;雖然它去太宗之宮咫尺,但太宗已經好久沒有去省視他了。馬周還進一步指責說,當太宗要去夏宮避暑時,高祖卻被留在長安受熱天的煎熬。可是,後來太宗也要邀請高祖和他一起去避暑時,高祖謝絶了。太宗於是在宮城的東北面建造大明宮作為他父親的避暑離宮,但高祖在施工期間卻一病不起,而於公元635年陰歷五月死去,沒來得及住進他的離宮。貞觀七年(633年)鼕,李世民在未央宮舉行盛大宴會,邀李淵上座,十分恭敬,李淵高興之際,令在座的突厥頡利可汗跳舞,又令南蠻酋長唱歌,李世民還親自手捧酒杯,送到李淵面前,說現在鬍越一傢,四夷徵服,都是您老人傢教誨的結果。李淵又過了一回皇帝癮,也就心滿意足了。另外一件事情也一定很重要,即唐太宗給他父親建造的陵寢明顯地小於他為他妻子所建造的宏偉的陵墓,他也打算把那裏作為自己的安葬之地。這一舉措的含義肯定對唐太宗的一位官員有所觸動,他譏諷太宗為不孝。
歷史評價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唐高祖是中國一切史書中最受貶低的一位君主。他的聲譽之所以蒙受損失,第一是因為事實上他的統治時期很短,而且是夾在中國歷史上兩個最突出的人物的統治期的中間:-----------------------------他前面的統治者是志大才疏的隋煬帝,他後面的則是被後世史傢視為著名政治傢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績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蓋了。實際上,唐高祖舉兵反隋時儘管已年過五十,上了年紀,他仍然不失為一個有雄心壯志而又生氣勃勃的和幹練的領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證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負,而且毫無疑問,恰恰是他策劃了太原起事,並勝利地引導唐軍進抵隋都。他對李密和東突厥人的外交攻勢使得唐軍能奪取大興城,並且使得唐軍能組織和加強在陝西的力量而無虞敵軍的阻礙。後來,他的大赦、封官許願和大加賞賜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戰場上的勝利,有助於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並且促成了全國的重新統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從任何現實標準來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從其結果來看,唐王朝已經打下了堅實的行政、經濟和軍事基礎。總之,唐高祖為他兒子的輝煌統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
  所以,可以看出高祖是一個出色的創業之君,雖然比不上他兒子李世民,但是如果沒有他,就沒有以後的貞觀之治,李淵完全可以和文景二帝相媲美。
後妃子女
  皇后
  竇皇后
  妃嬪
  萬貴妃 生李智雲,
  尹德妃 生李元亨
  宇文昭儀 生李元嘉、第十九子李靈夔
  莫嬪 生李元景
  孫嬪 生李元昌
  崔嬪 生李元裕
  楊嬪 生李元祥
  小楊嬪 生李元名
  張婕妤
  薛婕妤 薛道衡女。後封河東郡夫人,後出傢為尼。載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捲第八》
  郭婕妤 生李元禮
  劉婕妤 生李元慶
  張美人 生李元軌
  楊美人 生李鳳
  王才人 生李元則
  魯才人 生李元曉
  張寶林 生李元懿
  柳寶林 生李元嬰
  張氏 生李元方
  子
  隱太子李建成 (母太穆皇后竇氏)
  太宗李世民 (母太穆皇后竇氏)
  衛王李玄霸 (母太穆皇后竇氏)
  巢王李元吉 (母太穆皇后竇氏)
  楚王李智雲 (母貴妃萬氏)
  荊王李元景 (母嬪莫氏)
  漢王李元昌 (母嬪孫氏)
  酆王李元亨 (母德妃尹氏)
  周王李元方 (母宮人張氏)
  徐王李元禮 (母婕妤郭氏)
  韓王李元嘉 (母昭儀宇文氏)
  彭王李元則 (母才人王氏)
  鄭王李元懿 (母寶林張氏)
  霍王李元軌 (母美人張氏)
  虢王李鳳 (母美人楊氏)
  道王李元慶 (母婕妤劉氏)
  鄧王李元裕 (母嬪崔氏)
  舒王李元名 (母嬪小楊氏)
  魯王李靈夔 (母昭儀宇文氏)
  江王李元祥 (母嬪楊氏)
  密王李元曉 (母嬪才人魯氏)
  滕王李元嬰 (母寶林柳氏)
  女
  長沙公主
  襄陽公主
  平陽公主(母太穆皇后竇氏)
  高密公主
  長廣公主(始封桂陽公主)
  長沙公主(始封萬春公主)
  房陵公主(始封永嘉公主)
  九江公主
  廬陵公主
  南昌公主
  安平公主
  淮南公主 李澄霞
  真定公主
  衡陽公主
  丹陽公主
  臨海公主
  館陶公主
  安定公主(始封千金公主)
  常樂公主
李氏子孫
  太祖 李虎
  世祖 李昞
  高祖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淵 618年-626年 武德 618年-626年
  太宗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李世民 627年-649年 貞觀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李治 650年-683年 永徽 650年-655年
  中宗 (被廢)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李顯 684年,705年-710年 嗣聖 684年
  睿宗 (被廢)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李旦 684年,710年-712年 文明 684年
  則天順聖皇后 武曌 684年-705年 光宅 684年
  垂拱 685年-688年
  永昌 689年
  載初 690年
  武周(690年-705年)
  則天大聖皇帝 武曌 684年-705年
  天授 690年-692年
  如意 692年
  長壽 692年-694年
  延載 694年
  證聖 695年
  天册萬歲 695年-696年
  萬歲登封 696年
  萬歲通天 696年-697年
  神功 697年
  聖歷 698年-700年
  久視 700年
  大足 701年
  長安 701年-704年
  唐朝(武周後) 705年—907年
  中宗
  (重祚)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李顯 684年,705年-710年 神竜 705年-707年
  景竜 707年-710年
  少帝 李重茂 710年 唐隆 710年
  睿宗
  (重祚)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李旦 684年,710年-712年 景雲 710年-711年
  太極 712年
  延和 712年
  玄宗 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712年-756年 先天 712年-713年
  開元 713年-741年
  天寶 742年-756年
  肅宗 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 李亨 756年-762年 至德 756年-758年
  乾元 758年-760年
  上元 760年-761年
  代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豫 762年-779年 寶應 762年-763年
  廣德 763年-764年
  永泰 765年-766年
  大歷 766年-779年
  德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適 780年-805年 建中 780年-783年
  興元 784年
  貞元 785年-805年
  順宗 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 李誦 805年 永貞 805年
  憲宗 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李純 806年-820年 元和 806年-820年
  穆宗 睿聖文惠孝皇帝 李恆 821年-824年 長慶 821年-824年
  敬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湛 824年-826年 寶歷 824年-826年
  文宗 元聖昭獻孝皇帝 李昂 826年-840年 寶歷 826年
  大和 827年-835年
  開成 836年-840年
  武宗 至道昭肅孝皇帝 李炎 840年-846年 會昌 841年-846年
  宣宗 聖武獻文孝皇帝 李忱 846年-859年 大中 847年-859年
  懿宗 昭聖恭惠孝皇帝 李漼 859年-873年 大中 859年
  鹹通 860年-873年
  僖宗 惠聖恭定孝皇帝 李儇 873年-888年 鹹通 873年-874年
  乾符 874年-879年
  廣明 880年-881年
  中和 881年-885年
  光啓 885年-888年
  文德 888年
  昭宗 聖穆景文孝皇帝 李曄 888年-904年 竜紀 889年
  大順 890年-891年
  景福 892年-893年
  乾寧 894年-898年
  光化 898年-901年
  天復 901年-904年
  天佑 904年
  哀帝 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李柷 904年-907年 天佑 904年-907年
  李柷原諡曰哀皇帝,後唐明宗李嗣源改諡曰昭宣光烈哀孝皇帝。
高祖先人
  高祖七世祖李暠,當晉末,據秦、涼以自稱王,是為涼武昭王。
  李暠生李歆,李歆為沮渠蒙遜所滅。
  李歆生李重耳,魏弘農太守。
  李重耳生李熙,金門鎮將,戍於武川,因留傢焉。儀鳳中,追尊宣皇帝。
  李熙生李天賜,為幢主。大統中,贈司空。儀鳳中,追尊光皇帝。
  李天賜生李虎,西魏時,賜姓大野氏,封隴西郡公,官至左僕射,太尉,與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為柱國,號“八柱國傢”。周閔帝受魏禪,李虎已卒,乃追錄其功,封唐國公,謚曰襄。至隋文帝作相,還復本姓。武德初,追尊景皇帝,廟號太祖,陵曰永康。
  襄公生李昺,襲封唐公,隋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卒,謚曰仁。武德初,追尊元皇帝,廟號世祖,陵曰興寧。
  仁公生李淵於長安,體有三乳,性寬仁,襲封唐公。隋文帝獨孤皇后,高祖之從母也,以故文帝與高祖相親愛。文帝相周,復高祖姓李氏,以為千牛備身,事隋譙、隴二州刺史。大業中,歷岐州刺史、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召為殿內少監、衛尉少卿。
相關史料
  《舊唐書 本紀第一 高祖》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諱淵。其先隴西狄道人,涼武昭王暠七代孫也。暠生歆。歆生重耳,仕魏為弘農太守。重耳生熙,為金門鎮將 ,領豪傑鎮武川,因傢焉。儀鳳中,追尊宣皇帝。熙生天錫,仕魏為幢主。大統中,贈司空。儀鳳中,追尊光皇帝。皇祖諱虎,後魏左僕射,封隴西郡公,與周文帝及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以功參佐命,當時稱為“八柱國傢”,仍賜姓大野氏。周受禪,追封唐國公,謚曰襄。至隋文帝作相,還復本姓。武德初,追尊景皇帝,廟號太祖,陵曰永康。皇考諱昞,周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唐國公,謚曰仁。武德初,追尊元皇帝,廟號世祖,陵曰興寧。
  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於長安,七歲襲唐國公。及長,倜儻豁達,任性真率,寬仁容衆 ,無貴賤鹹得其歡心。隋受禪,補千牛備身。文帝獨孤皇后,即高祖從母也,由是特見親愛,纍轉譙、隴、岐三州刺史。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謂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為人主,願自愛,勿忘鄙言。”高祖頗以自負。大業初,為滎陽、樓煩二郡太守,徵為殿內少監。九年,遷衛尉少卿。遼東之役,督運於懷遠鎮。及楊玄感反,詔高祖馳驛鎮弘化郡,兼知關右諸軍事。高祖歷試中外,素樹恩德,及是結納豪傑,衆多款附。時煬帝多所猜忌,人懷疑懼。會有詔徵高祖詣行在所,遇疾未謁。時甥王氏在後宮,帝問曰:“汝舅何遲?”王氏以疾對,帝曰:“可得死否?”高祖聞之益懼,因縱酒沉湎,納賄以混其跡焉。十一年,煬帝幸汾陽宮,命高祖往山西、河東黜陟討捕。師次竜門,賊帥母端兒帥衆數千薄於城下。高祖從十餘騎擊之,所射七十發,皆應弦而倒,賊乃大潰。十二年,遷右驍衛將軍。
  十三年,為太原留守,郡丞王威、武牙郎將高君雅為副。群賊蜂起,江都阻絶,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 ,勸舉義兵。俄而馬邑校尉劉武周據汾陽宮舉兵反,太宗與王威、高君雅將集兵討之。高祖乃命太宗與劉文靜及門下客長孫順德、劉弘基各募兵,旬日間衆且一萬,密遣使召世子建成及元吉於河東。威、君雅見兵大集,恐高祖為變,相與疑懼,請高祖祈雨於晉祠,將為不利。晉陽鄉長劉世竜知之,以告高祖,高祖陰為之備。
  五月甲子,高祖與威、君雅視事,太宗密嚴兵於外,以備非常。遣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告威等謀反,即斬之以徇 ,遂起義兵。甲戌,遣劉文靜使於突厥始畢可汗,令率兵相應。六月甲申,命太宗將兵徇西河,下之。癸巳,建大將軍府,並置三軍,分為左右:以世子建成為隴西公、左領大都督,左統軍隸焉;太宗為敦煌公、右領大都督,右統軍隸焉。裴寂為大將軍府長史,劉文靜為司馬,石艾縣長殷開山為掾,劉政會為屬,長孫順德、劉弘基、竇琮等分為左右統軍。開倉庫以賑窮乏,遠近響應。秋七月壬子,高祖率兵西圖關中,以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留守。癸醜,發自太原,有兵三萬。丙辰,師次靈石縣,營於賈鬍堡。隋武牙郎將宋老生屯霍邑以拒義師。會霖雨積旬,饋運不給,高祖命旋師,太宗切諫乃止。有白衣老父詣軍門曰:“餘為霍山神使謁唐皇帝曰:‘八月雨止,路出霍邑東南,吾當濟師。’高祖曰:“此神不欺趙無恤,豈負我哉!”八月辛巳,高祖引師趨霍邑,斬宋老生,平霍邑。丙戌,進下臨汾郡及絳郡。癸巳,至竜門,突厥始畢可汗遣康稍利率兵五百人、馬二千匹,與劉文靜會於麾下。隋驍衛大將軍屈突通鎮河東,津梁斷絶,關中嚮義者頗以為阻。河東水濱居人,競進舟楫,不謀而至,前後數百人。
  九月壬寅,馮翊賊帥孫華、士門賊帥白玄度各率其衆送款,並具舟楫以待義師。高祖令華與統軍王長諧、劉弘基引兵渡河。屈突通遣其武牙郎將桑顯和率衆數千,夜襲長諧,義師不利。太宗以遊騎數百掩其後 ,顯和潰散,義軍復振。丙辰,馮翊太守蕭造以郡來降。戊午,高祖親率衆圍河東,屈突通自守不出,乃命攻城,不利而還。文武將吏請高祖領太尉,加置僚佐,從之。華陰令李孝常以永豐倉來降。庚申,高祖率軍濟河,捨於長春宮。三秦士庶至者日以千數,高祖禮之,鹹過所望,人皆喜悅。丙寅,遣隴西公建成、司馬劉文靜屯兵永豐倉,兼守潼關,以備他盜。太宗率劉弘基、長孫順德等前後數萬人,自渭北徇三輔,所至皆下。高祖從父弟神通起兵鄠縣,柴氏婦舉兵於司竹,至是並與太宗會。郿縣賊帥丘師利、李仲文,盩厔賊帥何潘仁等,合衆數萬來降。乙亥,命太宗自渭汭屯兵阿城,隴西公建成自新豐趣霸上。高祖率大軍自下邽西上,經煬帝行宮園苑,悉罷之,宮女放還親屬。
  鼕十月辛巳,至長樂宮,有衆二十萬。京師留守刑部尚書衛文升、右翊衛將軍陰世師、京兆郡丞滑儀挾代王侑以拒義師。高祖遣使至城下,諭以匡復之意,再三皆不報。諸將固請圍城。十一月丙辰 ,攻拔京城。衛文升先已病死,以陰世師、滑儀等拒義兵,並斬之。癸亥,率百僚,備法駕,立代王侑為天子,遙尊煬帝為太上皇,大赦,改元為義寧。甲子,隋帝詔加高祖假黃鉞、使持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大丞相,進封唐王,總錄萬機。以武德殿為丞相府,改教為令。以隴西公建成為唐國世子;太宗為京兆尹,改封秦公;姑臧公元吉為齊公。十二月癸未,丞相府置長史、司錄已下官僚。金城賊帥薛舉寇扶風,命太宗為元帥擊之。遣趙郡公孝恭招慰山南,所至皆下。癸巳,太宗大破薛舉之衆於扶風。屈突通自潼關奔東都,劉文靜等追擒於閿鄉,虜其衆數萬。河池太守蕭瑀以郡降。丙午,遣雲陽令詹俊、武功縣正李仲袞徇巴蜀,下之。
  二年春正月戊辰,世子建成為撫寧大將軍、東討元帥,太宗為副,總兵七萬,徇地東都。二月 ,清河賊帥竇建德僭稱長樂王。吳興人瀋法興據丹陽起兵。三月丙辰,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弒隋太上皇於江都宮,立秦王浩為帝,自稱大丞相。徙封太宗為趙國公。戊辰,隋帝進高祖相國,總百揆,備九錫之禮。唐國置丞相以下,立皇高祖已下四廟於長安通義裏第。
  夏四月辛卯,停竹使符,頒銀菟符於諸郡。戊戌,世子建成及太宗自東都班師。五月乙巳,天子詔高祖冕十有二旒 ,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蹕。王後、王女爵命之號,一遵舊典。戊午,隋帝詔曰:
  天禍隋國,大行太上皇遇盜江都,酷甚望夷,釁深驪北。憫予小子,奄造丕愆 ,哀號永感,心情糜潰。仰惟荼毒,仇復靡申,形影相吊,罔知啓處。相國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東徵西怨。緻九合於諸侯,决百勝於千裏。糾率夷夏,大庇氓黎,保乂朕躬,係王是賴。德侔造化,功格蒼旻,兆庶歸心,歷數斯在,屈為人臣,載違天命。在昔虞、夏,揖讓相推,苟非重華,誰堪命禹。當今九服崩離,三靈改卜,大運去矣,請避賢路。兆謀布德,顧己莫能,私僮命駕,須歸籓國。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廢,豈其如是!庶憑稽古之聖,以誅四兇;幸值惟新之恩,預充三恪。雪冤恥於皇祖,守禋祀為孝孫,朝聞夕殞,及泉無恨。今遵故事,遜於舊邸,庶官群闢,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趨上尊號,若釋重負,感泰兼懷。假手真人,俾除醜逆,濟濟多士,明知朕意。仍敕有司,凡有表奏,皆不得以聞。
  遣使持節、兼太保、邢部尚書、光祿大夫、梁郡公蕭造,兼太尉、司農少卿裴之隱奉皇帝璽綬於高祖。高祖辭讓,百僚上表勸進,至於再三,乃從之。隋帝遜於舊邸。改大興殿為太極殿。
  甲子,高祖即皇帝位於太極殿,命刑部尚書蕭造兼太尉,告於南郊,大赦天下,改隋義寧二年為唐武德元年。官人百姓,賜爵一級。義師所行之處,給復三年。罷郡置州,改太守為刺史。丁卯,宴百官於太極殿,賜帛有差。東都留守官共立隋越王侗為帝。壬申,命相國長史裴寂等修律令。
  六月甲戌,太宗為尚書令,相國府長史裴寂為尚書右僕射,相國府司馬劉文靜為納言,隋民部尚書蕭瑀、相國府司錄竇威並為內史令。廢隋《大業律令》,頒新格。己卯,備法駕,迎皇高祖宣簡公已下神主,祔於太廟。追謚妃竇氏為太穆皇后,陵曰壽安。庚辰,立世子建成為後太子。封太宗為秦王,齊國公元吉為齊王。封宗室蜀國公孝基為永安王,柱國公道玄為淮陽王,長平公叔良為長平王,鄭國公神通為永康王,安吉公神符為襄邑王,柱國德良為長樂王,上開府道素為竟陵王,上柱國博乂為隴西王,奉慈為渤海王。諸州總管加號使持節。癸未,封隋帝為酅國公。薛舉寇涇州,命秦王為西討元帥徵之。改封永康王神通為淮安王。壬辰,加秦王雍州牧,餘官如故。辛醜,內史令竇威卒。秋七月丙午,刑部尚書蕭造為太子太保。追封皇子玄霸為衛王。西突厥遣使內附。秦王與薛舉大戰於涇州,我師敗績。
  八月壬午,薛舉死,其子仁杲復僭稱帝,命秦王為元帥以討之。丁亥,詔曰:“隋太常卿高熲、上柱國賀若弼,並抗節不阿,矯枉無撓;司隸大夫薛道衡、刑部尚書宇文弼、左翊衛將軍董純,並懷忠抱義,以陷極刑:宜從褒飾,以慰泉壤。熲可贈上柱國、郯國公,弼贈上柱國、杞國公,各令有司加謚;道衡贈上開府、臨河縣公,贈上開府、平昌縣公,純贈柱國、狄道縣公。”又詔曰:“隋右驍衛大將軍李金纔、左光祿大夫李敏,並鼎族高門,元功世胄,橫受屠殺,朝野稱冤。然李氏將興,天祚有應,冥契深隱,妄肆誅夷。朕受命君臨,志存刷蕩,申冤旌善,無忘寤寐。金纔可贈上柱國、申國公,敏可贈柱國、觀國公。又前代酷濫,子孫被流者,並放還鄉裏。”涼州賊帥李軌以其地來降,拜涼州總管,封涼王。
  九月乙巳,親錄囚徒,改銀菟符為銅魚符。辛未,追謚隋太上皇為煬帝。宇文化及至魏州,鴆殺秦王浩,僭稱天子,國號許。
  鼕十月壬申朔,日有蝕之。李密率衆來降。封皇從父弟襄武公琛為襄武王,黃臺公瑗為廬江王。癸巳,詔行傅仁均所造《戊寅歷》。十一月己酉,以京師𠔌貴,令四面入關者,車馬牛驢各給課米,充其自食。秦王大破薛仁杲於淺水原,降之,隴右平。乙巳,涼王李軌僭稱天子於涼州。詔頒五十三條格,以約法緩刑。十二月壬申,加秦王太尉、陝東道大行臺。丁醜,封上柱國李孝常為義安王。庚子,李密反於桃林,行軍總管盛彥師追討斬之。
  二年春正月乙卯,初令文官遭父母喪者聽去職。黃門侍郎陳叔達兼納言。二月丙戌,詔天下諸宗人無職任者,不在徭役之限,每州置宗師一人,以相統攝。丁酉,竇建德攻宇文化及於聊城,斬之,傳首突厥。閏月辛醜,劉武周侵我並州。己酉,李密舊將徐世績以黎陽之衆及河南十郡降,授黎州總管,封曹國公,賜姓李氏。庚戌,上微行都邑,以察氓俗,即日還宮。甲寅,賊帥朱粲殺我使散騎常侍段確,奔洛陽。
  夏四月乙巳,王世充篡越王侗位,僭稱天子,國號鄭。辛亥,李軌為其偽尚書安興貴所執以降,河右平。突厥始畢可汗死。五月己卯,酅國公薨,追崇為隋帝,謚曰恭。六月戊戌,令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四時致祭,仍博求其後。癸亥,尚書右僕射裴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以討劉武周。秋七月壬申,置十二軍,以關內諸府分隸焉。王世充遣其將羅士信侵我𠔌州,士信率其衆來降。西突厥葉護可汗及高昌並遣使朝貢。
  九月辛未,賊帥李子通據江都,僭稱天子,國號吳。瀋法興據毗陵,僭稱梁王。丁醜,和州賊帥杜伏威遣使來降,授和州總管、東南道行臺尚書令,封楚王。裴寂與劉武周將宋金剛戰於介州,我師敗績,右武衛大將軍薑寶誼死之。並州總管、齊王元吉懼武周所逼,奔於京師,並州陷。乙未,京師地震。
  鼕十月己亥。封幽州總管羅藝為燕郡王,賜姓李氏。黃門侍郎楊恭仁為納言。殺民部尚書、魯國公劉文靜。乙卯,討劉武周,軍於蒲州,為諸軍聲援。壬子,劉武周進圍晉州。甲子,上親祠華嶽。十一月丙子,竇建德陷黎陽,盡有山東之地。淮安王神通、左武候大將軍李世績皆沒於賊。十二月丙申,永安王孝基、工部尚書獨孤懷恩、總管於筠為劉武周將宋金剛掩襲,並沒焉。甲辰,狩於華山。壬子,大風拔木。
  三年春正月辛巳,幸蒲州,命祀舜廟。癸巳,至自蒲州。甲午,李世績於竇建德所自拔歸國。建德僭稱夏王。二月丁酉,京師西南地有聲如山崩。庚子,幸華陰。工部尚書獨孤懷恩謀反,伏誅。三月癸酉,西突厥葉護可汗、高昌王麯伯雅遣使朝貢。突厥貢條支巨鳥。己卯,改納言為侍中,內史令為中書令,給事郎為給事中。甲戌,內史侍郎封德彝兼中書令。封賊帥劉孝真為彭城王,賜姓李氏。
  夏四月壬寅,至自華陰。於益州置行臺尚書省。甲寅,加秦王益州道行臺尚書令。秦王大破宋金剛於介州,金剛與劉武周俱奔突厥,遂平並州。偽總管尉遲敬德、尋相以介州降。
  六月壬辰,徙封楚王杜伏威為吳王,賜姓李氏,加授東南道行臺尚書令。丙午,親錄囚徒。封皇子元景為趙王,元昌為魯王,元亨為酆王;皇孫承宗為太原王,承道為安陸王,承乾為恆山王,恪為長沙王,泰為宜都王。
  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諸軍討王世充。遣皇太子鎮蒲州,以備突厥。丙申,突厥殺劉武周於白道。鼕十月庚子,懷戍賊帥高開道遣使降,授蔚州總管,封北平郡王,賜姓李氏。
  四年春正月丁卯,竇建德行臺尚書令鬍大恩以大安鎮來降,封定襄郡王,賜姓李氏。辛巳,命皇太子總統諸軍討稽鬍。三月,徙封宜都王泰為衛王。竇建德來援王世充,攻陷我管州。
  夏四月甲寅,封皇子元方為周王,元禮為鄭王,元嘉為宋王,元則為荊王,元茂為越王。初置都護府官員。五月己未,秦王大破竇建德之衆於武牢,擒建德,河北悉平。丙寅,王世充舉東都降,河南平。秋七月甲子,秦王凱旋,獻俘於太廟。丁卯,大赦天下。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斬竇建德於市;流王世充於蜀,未發,為仇人所害。甲戌,建德餘黨劉黑闥據漳南反。置山東道行臺尚書省於洺州。八月,兗州總管徐圓朗舉兵反,以應劉黑闥,僭稱魯王。
  鼕十月己醜,加秦王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齊王元吉為司空。乙巳,趙郡王孝恭平荊州,獲蕭銑。十一月甲申,於洺州置大行臺,廢洺州都督府。庚寅,焚東都紫微宮乾陽殿。會稽賊帥李子通以其地來降。十二月丁卯,命秦王及齊王元吉討劉黑闥。壬申,徙封宋王元嘉為徐王。
  五年春正月丙申,劉黑闥據洺州,僭稱漢東王。三月丁未,秦王破劉黑闥於洺水上,盡復所陷州縣,黑闥亡奔突厥。蔚州總管、北平王高開道叛,寇易州。
  夏四月庚戌,秦王還京師,高祖迎勞於長樂宮。壬申,代州總管、定襄郡王大恩為虜所敗,戰死。六月,劉黑闥引突厥寇山東。置諫議大夫官員。秋七月丁亥,吳王伏威來朝。隋漢陽太守馮盎以南越之地來降,嶺表悉定。八月辛亥,以洺、荊、並、幽、交五州為大總管府。改封恆山王承乾為中山王。葬隋煬帝於揚州。丙辰,突厥頡利寇雁門。己未,進寇朔州。遣皇太子及秦王討擊,大敗之。
  鼕十月癸酉,遣齊王元吉擊劉黑闥於洺州。時山東州縣多為黑闥所守,所在殺長吏以應之。行軍總管、淮陽王道玄與黑闥戰於下博,道玄敗沒。十一月甲申,命皇太子率兵討劉黑闥。丙申,幸宜州,簡閱將士。十二月丙辰,校獵於華池。庚申,至自宜州。皇太子破劉黑闥於魏州,斬之,山東平。
  六年春正月,吳王杜伏威為太子太保。二月辛亥,校獵於驪山。三月乙未,幸昆明池,宴百官。
  夏四月己未,舊宅改為通義宮,麯赦京城係囚,於是置酒高會,賜從官帛各有差。癸酉,以尚書右僕射、魏國公裴寂為左僕射,中書令、宋國公蕭瑀為右僕射,侍中、觀國公楊恭仁為吏部尚書。秋七月,突厥頡利寇朔州,遣皇太子及秦王屯並州以備之。
  八月壬子,東南道行臺僕射輔公祏據丹陽反,僭稱宋王,遣趙郡王孝恭及嶺南道大使、永康縣公李靖討之。丙寅,吐𠔌渾內附。九月丙子,突厥退,皇太子班師。改東都為洛州。高開道引突厥寇幽州。鼕十月,幸華陰。
  十一月,校獵於沙苑。十二月乙巳,以奉義監為竜躍宮,武功宅為慶善宮。甲寅,至自華陰。
  七年春正月己酉,封高麗王高武為遼東郡王,百濟王扶餘璋為帶方郡王,新羅王金真平為樂浪郡王。二月,高開道為部將張金樹所殺,以其地降。丁巳,幸國子學,親臨釋奠。改大總管府為大都督府。吳王伏威薨。三月戊寅,廢尚書省六司侍郎,增吏部郎中秩正四品,掌選事。戊戌,趙郡王孝恭大破輔公祏,擒之,丹陽平。
  夏四月庚子,大赦天下,頒行新律令。以天下大定,詔遭父母喪者聽終製。五月,造仁智宮於宜州之宜君縣。李世績討徐圓朗,平之。六月辛醜,幸仁智宮。
  秋七月甲午,至自仁智宮。巂州地震山崩,江水咽流。八月戊辰,突厥寇並州,京師戒嚴。壬午,突厥退。乙未,京師解嚴。鼕十月丁卯,幸慶善宮。癸酉,幸終南山,謁老子廟。十一月戊辰,校獵於高陵。庚午,至自慶善宮。
  八年春二月己巳,親錄囚徒,多所原宥。
  夏四月,造太和宮於終南山。六月甲子,幸太和宮。突厥寇定州,命皇太子往幽州,秦王往並州,以備突厥。八月,並州道總管張公謹與突厥戰於太𠔌,王師敗績,中書令溫彥博沒於賊。九月,突厥退。鼕十月辛巳,幸周氏陂校獵,因幸竜躍宮。十一月辛卯,幸宜州。庚子,講武於同官縣。改封蜀王元軌為吳王,漢王元慶為陳王。加授秦王中書令,齊王元吉侍中。天策上將府司馬宇文士及權檢校侍中。十二月辛酉,至自宜州。
  九年春正月丙寅,命州縣修城隍,備突厥。尚書左僕射、魏國公裴寂為司空。
  二月庚申,加齊王元吉為司徒。戊寅,親祠社稷。三月辛卯,幸昆明池。夏五月辛巳,以京師寺觀不甚清淨,詔曰:
  釋迦闡教,清淨為先,遠離塵垢,斷除貪欲。所以弘宣勝業,修植善根,開導愚迷,津梁品庶。是以敷演經教,檢約學徒,調懺身心,捨諸染著,衣服飲食,鹹資四輩。
  自覺王遷謝,像法流行,末代陵遲,漸以虧濫。乃有猥賤之侶,規自尊高;浮惰之人,苟避徭役。妄為剃度,托號出傢,嗜欲無厭,營求不息。出入閭裏,周旋闤闠,驅策田産,聚積貨物。耕織為生,估販成業,事同編戶,跡等齊人。進違戒律之文,退無禮典之訓。至乃親行劫掠,躬自穿窬,造作妖訛,交通豪猾。每罹憲網,自陷重刑,黷亂真如,傾毀妙法。譬茲稂莠,有穢嘉苗;類彼淤泥,混夫清水。又伽藍之地,本曰淨居,棲心之所,理尚幽寂。近代以來,多立寺捨,不求閑曠之境,唯趨喧雜之方。繕采崎嶇,棟宇殊拓,錯舛隱匿,誘納姦邪。或有接延鄽邸,鄰近屠酤,埃塵滿室,膻腥盈道。徒長輕慢之心,有虧崇敬之義。且老氏垂化,實貴衝虛,養志無為,遺情物外。全真守一,是謂玄門,驅馳世務,尤乖宗旨。
  朕膺期馭宇,興隆教法,志思利益,情在護持。欲使玉石區分,薫蕕有辨,長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從沙汰。諸僧、尼、道士、女寇等,有精勤練行、守戒律者,並令大寺觀居住,給衣食,勿令乏短。其不能精進、戒行有闕、不堪供養者,並令罷遣,各還桑梓。所司明為條式,務依法教,違製之事,悉宜停斷。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其餘天下諸州,各留一所。餘悉罷之。事竟不行。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同謀害己,率兵誅之。詔立秦王為皇太子,繼統萬機,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詔傳位於皇太子。尊帝為太上皇,徙居弘義宮,改名太安宮。
  貞觀八年三月甲戌,高祖宴西突厥使者於兩儀殿,顧謂長孫無忌曰:“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嘗有。”無忌上千萬歲壽。高祖大悅,以酒賜太宗。太宗又奉觴上壽,流涕而言曰:“百姓獲安,四夷鹹附,皆奉遵聖旨,豈臣之力!”於是太宗與文德皇后互進御膳,並上服禦衣物,一同傢人常禮。是歲,閱武於城西,高祖親自臨視,勞將士而還。置酒於未央宮,三品已上鹹侍。高祖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長馮智戴詠詩,既而笑曰:“鬍、越一傢,自古未之有也。”太宗奉觴上壽曰:“臣早蒙慈訓,教以文道;爰從義旗,平定京邑。重以薛舉、武周、世充、建德,皆上稟睿算,幸而剋定。三數年間,混一區宇。天慈崇寵,遂蒙重任。今上天垂祐,時和歲阜,被發左裧,並為臣妾。此豈臣智力,皆由上稟聖算。”高祖大悅,群臣皆呼萬歲,極夜方罷。
  九年五月庚子,高祖大漸,下詔:“既殯之後,皇帝宜於別所視軍國大事。其服輕重,悉從漢製,以日易月。園陵制度,務從儉約。”是日,崩於太安宮之垂拱前殿,年七十。群臣上謚曰大武皇帝,廟號高祖。十月庚寅,葬於獻陵。高宗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號曰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二月,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史臣曰:有隋季年,皇圖板蕩,荒主燀燎原之焰,群盜發逐鹿之機,殄暴無厭,橫流靡救。高祖審獨夫之運去,知新主之勃興,密運雄圖,未伸竜躍。而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辭答李密之書,决神機而速若疾雷,驅豪傑而從如偃草。洎謳謠允屬,揖讓受終,刑名大剗於煩苛,爵位不逾於珝軸。由是攫金有恥,伏莽知非,人懷漢道之寬平,不責高皇之慢駡。然而優柔失斷,浸潤得行,誅文靜則議法不從,酬裴寂則麯恩太過。姦佞由之貝錦,嬖幸得以掇蜂。獻公遂間於申生,小白寧懷於召忽。一旦兵交愛子,矢集申孫。匈奴尋犯於便橋,京邑鹹憂於左裧。不有聖子,王業殆哉!
  贊曰:高皇創圖,勢若摧枯。國運神武,傢難聖謨。言生床笫,禍切肌膚。《鴟鴞》之詠,無損於吾。
相關詞
中國歷史年號唐朝
包含詞
唐高祖李淵滎陽唐高祖太宗石刻像唐高祖(566-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