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人物 : 中國倫理學 > 唐僧
目錄
人物原型
  生平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高僧,佛教學者、旅行傢,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傢,唯識宗的創始者之一。
  幼年出傢玄奘傢貧,父母早喪。13歲出傢,之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嶽、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捨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决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準。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捨新城,長途跋涉五萬餘裏。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幹)、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捨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淨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僕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鉢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衆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麯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剋)從纍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歷遊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鉢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剋裏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剋蘭東部一帶)、鉢伐多國(約今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鉢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嚮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衆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係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裏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製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着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為論主,在麯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回國譯經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捲,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聖教論》20捲;並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於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捲,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捲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為謹嚴,不刪一字。至竜朔三年(663)終於譯完這部多達600捲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捲後,遂成絶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捲。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唐僧主要經歷
  儒學世傢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緱氏縣,傢族本是儒學世傢。為東漢名臣陳寔(104年—187年)的後代,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修養。他有三個哥哥,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淨土寺出傢,以講經說法聞名於世,號長捷法師。
  天資聰穎
  玄奘於隋朝仁壽二年出生,少時因傢境睏難,跟長捷法師住淨土寺,學習佛經五年。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後者。他十一歲(613年)就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十三歲時(615年)洛陽度僧,被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盤》,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復述,分析詳盡,博得大衆的欽敬。
  佛門竜象
  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618年隋朝滅亡。玄奘跟長捷法師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在那裏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
  譽滿京城
  武德七年(624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聽。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627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先後從道嶽、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捨》、《攝論》、《涅盤》,他很快就窮盡各傢學說,其才能倍受稱贊,聲譽滿京師。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
  西行求法
  但他感到多年來在各地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宗(後並入法相宗)、地論宗兩傢有關法相之說多有乖違,因此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融匯貫通一切,於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
  私發長安
  因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護照),所以始終未能如願以償。627年,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冒險前往天竺。
  千難萬險
  經過高昌國時,得高昌王鞠文泰禮重供養,復欲強留奘師以為國之法導,奘師“水漿不涉於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覺法師氣息漸惙,深生愧懼,乃稽首禮謝”,遂與奘師結為義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國時更住高昌三載受其供養,講經說法。離開高昌後,奘師繼續沿着西域諸國越過帕米爾高原,在異常險惡困苦的條件下,以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剋服重重艱難險阻,終於到達天竺。
  如願以償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過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他嚮該寺的住持,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瑜伽師地論》與其餘經論,戒賢是護法的徒弟,世親的再傳弟子。在貞觀十三年,他曾在那蘭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此後,玄奘還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聲震天竺
  玄奘的一座雕刻,在西安大雁塔學成以後,他立真唯識量論旨,在麯女城無遮辯論法會上,等待十八天,結果無人敢於出來辯難,他因此不戰而勝,名聲鵲起,威震全天竺,被當時大乘行者譽為摩訶耶那提婆,亦即“大乘天”,被小乘教徒譽為木叉提婆,亦即“解脫天”。
  滿載而歸
  643年,玄奘載譽啓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646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大雁塔成為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建築紀念物。
  功勳卓著
  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裏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捲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部分。這些佛經後來從中國傳往朝鮮半島、越南和日本。
  開創宗派
  玄奘依翻譯佛典與對經文的闡釋而開創了中國法相唯識宗,其學說卻深深地影響了其他諸多宗派。
  彪炳青史
  奘師一生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八捲(目前學界流行說法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捲),為中土一切譯師之最。另外,由玄奘大師口述,弟子僧辨機筆撰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遊記。尤有甚者,由於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這本珍貴的遊記更成為歷史文化學者研究古天竺地理歷史時不可或缺的文獻,而近現代以來,根據本書記載所進行之考古遺跡挖掘,亦證明奘師當時所述真實可信,允為瑰寶。
  鳳棲原野
  玄奘於麟德元年二月五日(664年2月5日)辭世,最初葬於白鹿原雲經寺;669年,改葬於少陵原(又稱鳳棲原),建有捨利塔,並在此興建興教寺。
  主要學說及著作
  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係五種姓說,即把一切衆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决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傢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係統的闡述。
  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係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玄奘畢生致力於佛教事業,共事跡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研究玄奘一派學說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玄奘所撰的《大唐西域記》,為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區古代歷史地理之重要資料。歷代民間廣泛流傳其故事,如元吳昌齡《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明吳承恩《西遊記》小說等,均由其事跡衍生。
小說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它是古代長篇小說浪漫主義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小說裏的唐僧是虛構的人物,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玄奘是有區別的。小說裏的唐僧,俗姓陳,小名江流兒,法號玄奘,號三藏,被唐太宗賜姓為唐。為如來佛祖第二弟子金蟬長老投胎。在書中暗指火屬性。他是遺腹子,由於父母凄慘、離奇的經歷,自幼在寺廟中出傢、長大,在化生寺出傢,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太宗選定,與其結拜並前往西天取經。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先後收服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之後在三個徒弟和白竜馬的輔佐下,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從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經。功德圓滿,加升大職正果,被賜封為旃檀功德佛。手執由觀音菩薩所贈的九環錫杖,身披錦斕袈裟。
  人物形象
  唐僧是一個心慈面善吃齋念佛的僧人,他並沒有本領,但是極力想吃唐僧肉的妖魔鬼怪最終卻自食其果,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因此,與其說唐僧是個師傅,倒不如說他是個地道的領導者。他胸懷天下,惠及黎民百姓,為了求取真經而不惜遠行,並在所到之處宣揚佛法和親民敬君思想。至於唐僧雖然經歷諸多磨難而總能化險為夷,一則唐僧是金禪子轉世,有佛祖如來和觀世音菩薩的庇佑;二則唐僧能夠領導好他的三個高徒,能讓他們臣服於自己,告狀搬來觀世音或是念那緊箍咒,讓徒弟們望而生畏。衹要有人膽敢為非作歹或作姦犯科,必然要受嚴懲。
  唐三藏在書中雖然是以取經為責任的師父,但是實際上他卻是個性懦弱,偽善怕死,缺乏超越的理解。他為人雖然善良仁慈,卻不能夠明辨是非,反而屢屢聽信豬八戒的挑撥,誤會能識破妖魔詭計的孫悟空。總是在落入陷阱之後,纔大喊「悟空,救我!」。
  其實唐僧的形象可以說與傳說的白麵書生不謀而合。雖然滿懷理想主義,卻手無縛雞之力,當睏難發生的時候,總是束手無策,坐待外援。而他的迂腐和不明是非真相,似乎在顯現作者對當政者昏庸無能的暗諷。但是若是衹以宗教或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唐三藏代表的不是聖僧,反而是凡夫俗子。
影視版本
  第一任唐僧——汪粵
  當時還在上電影學院,得知導演選中他演唐僧後既高興又緊張,汪粵表示,因為當時社會上流傳着一個非常恐怖的詞,叫“奶油小生”,但導演卻給了他“有佛氣、有俊氣、但不女氣”的評價,讓他增加了不少信心。由於《西遊記》的拍攝周期過長,年少清高的他為了能多嘗試一些新的人物而離開了劇組演電影去了。
  第二任唐僧——徐少華
   一共在劇組拍攝了兩年5個月,後來由於自己考上大學而離開了劇組。徐少華在現場表示,當時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增肥了,劇組特意找來一名武打演員看着他,每天吃了睡睡了吃,一個月下來就長了20多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汪粵在和他交接班的時候花了40元錢請他吃飯。
  第三任唐僧——遲重瑞
   遲重瑞是在《西遊記》已經播出了11集以後纔接手出演該劇的,由於前兩任唐僧的變故纔使得他幸運地成為最後取到真經的一位唐僧。1989年移居香港經商。1998年,《西遊記》續集拍攝之際,他主動回來參加了拍攝。
  日本動漫【最遊記】係列有帥氣拿手槍的唐僧
  除此之外,各類神話劇也有描寫唐僧
  【齊天大聖】1 2部 江華
  【西遊記後傳】黃海冰
  【齊天大聖孫悟空】梁漢文
  【寶蓮燈前傳】天亮
  浙江版【西遊記】由陳司翰飾演陳司翰飾演的唐僧
  張紀中版【西遊記】由內地小生聶遠飾演
電影
  扮演着:羅傢英
  《大話西遊》中唐僧的經典臺詞
  唐僧:你有多少兄弟姐妹?你父母尚在嗎?你說句話啊,我衹是想
  在臨死之前多交一個朋友而已。
  唐僧:所以說做妖就象做人一樣,要有仁慈的心,有了仁慈的心,
  就不再是妖,是人妖。
  唐僧:哎,他明白了,你明白了沒有?
  唐僧:人和妖精都是媽生的,不同的人是人他媽的,妖是妖他媽的
  ……
  竜套甲:我受不了啦--!(拔刀自盡)
  唐僧:你媽貴姓啊?(對這竜套乙)
  竜套乙:啊--!!!
  唐僧:看,現在是妹妹要救姐姐,等一會那個姐姐一定會救妹妹的。
  唐僧:看,我說對了吧?
  竜套乙自盡(上吊)
  唐僧:居然比我還快,你真行!
  唐僧:小心啊!打雷嘍!下雨收衣服啊!
  (衆小妖暈倒一片。)
  唉,那個金剛圈尺寸太差,前重後輕左寬右窄,他戴上之後很不舒服,整晚失眠,會連累我嘛!他雖然是個猴子,可是你也不能這樣對他,官府知道了會說我虐待動物的!說起那個金剛圈,去年我在陳傢村認識了一位鐵匠,他手工精美,價錢又公道,童叟無欺,幹脆我介紹你再定做一個吧!
  悟空,你儘管捅死我吧,生又何哀,死又何苦,等你明白了捨生取義,你自然會回來跟我唱這首歌的!喃嘸阿彌陀佛、喃嘸阿彌陀佛、喃嘸阿彌陀佛……
  喂喂喂!大傢不要生氣,生氣會犯了嗔戒的!悟空你也太調皮了,我跟你說過叫你不要亂扔東西,你怎麽又…你看我還沒說完你又把棍子給扔掉了!月光寶盒是寶物,你把他扔掉會污染環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麽辦?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那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對的
  你想要啊?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話你就說話嘛,你不說我怎麽知道你想要呢,雖然你很有誠意地看着我,可是你還是要跟我說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嗎?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難道你真的想要嗎?
  【情癲大聖】扮演者 謝霆鋒謝霆鋒 情癲大聖
相關鏈接——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築,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徵。相傳是玄奘大法師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後,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於後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綫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傢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傢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述三藏聖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後,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衹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於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 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
  大雁塔初建時五層,表面磚砌,土心,後來塌毀,重建時為十層,唐武則天長安年間(701—704年)改建成為樓閣式的青磚塔,七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分組成。塔基邊長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邊長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鬥,並在每層四面的正中開闢磚券的大門。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設置扶梯,可盤旋而上至塔頂。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層厚磚,磨磚對縫,堅固異常。 大雁塔初建時為磚表土心五層方塔,後改造為七層方形樓閣式,唐大歷年間再改為十層,到明代,又以磚面加砌唐塔之外。現塔身通高64米,每層為仿木結構,底層門楣有精美的綫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富麗堂皇的殿堂。塔底層南門內的磚龕裏,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記》,都是由唐代著名的書法傢褚遂良書寫的,字體清秀瀟灑,是唐代的兩通名碑。西面石門楣上有唐刻建築圖案和佛像等綫刻畫,畫面佈局嚴謹,綫條遒勁流暢,傳說出自唐代著名畫傢閻立本和尉遲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資料。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遊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餘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志性建築,也是聞名中外的勝跡。國務院於1961年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義詞
唐僧
唐玄奘, 陳煒, 玄奘, 三藏法師, 陳禕
相關詞
演員西遊記人物歷史人物名人道教佛教動畫棋聖
圍棋少年歷史地理唐朝日記搞笑文學南陽
埃及國傢寶藏之覲天寶匣吳承恩李先念王義貞鎮錢衝三國演義孫悟空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