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響水大米
  地球上唯一長在石頭上的米--響水大米
  一、歷史淵源
  名聞中外的響水大米出産於黑竜江省寧安市渤海鎮,渤海鎮位於國傢級名勝旅遊區——鏡泊湖、火山口葉下森林、渤海風情園的旅遊金三角地區,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歷史上素有“塞北江南”的美譽。唐代渤海國時期,渤海鎮地區已經出現了先進的水利灌溉和水稻栽培技術,據(新唐上書.渤海傳)記載,當時渤海國進貢給唐王朝的貢口之中,就有“太白之鹿、率濱之馬、盧城之稻、北海之鰭”的描述,其中的“盧城之稻”指的就是響水大米,歷史上響水大米名聲之盛,由此可見。由唐代以來,至宋、元、明、清,響水大米始終是歷朝貢米,為皇室所享用。
  解放後,響水大米又成為人民大會堂的國宴用米,曾於1992—1997年連續三次榮獲“中國農業博覽會金奬”,1999年榮獲中國食品節“最受消費者喜愛的産品”,成為中國食品協會的推薦産品,並榮獲中國緑色食品協會論證,繼榮獲1999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産品”榮譽,成為名符其實的緑色食品。
  二、生長環境
  響水大米,因其生長在火山玄武岩石板地上而得名。響水大米之所以品質優良,舉世無雙,完全得益於其生長在世界獨一無二的生態環境中。其生長的土地為億萬年前火山爆發時,火山岩漿流淌凝固而形成的大面積玄武岩“石板地”。石板上土壤的厚度約為10-30釐米(如圖),是經過億萬年的岩石風化和腐殖沉積而形成的土壤,其中礦物質、有機質、微量元素含量極為豐富。灌溉水源來自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鏡泊湖流出的牡丹江上遊的優質水源,水質純淨、清澈、無任何工業污染。由於石板地的石板在白天吸收了大量的熱量,在夜晚又將吸收的熱量散發出來,使石板地的地溫,水溫比一般的稻田地高出了2—3攝氏度左右,在晝夜溫差大的北方,形成了有利於水稻生長的自然環境,水稻吸收營養充分,成熟度極高,諸多條件的珠聯璧合,使響水大米具備了興世無雙的品質和食用價值。
  在“國際食品博覽會上”,李鵬委員長對響水大米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饒有興致的對隨從人員說:“響水大米好!”。響水大米進入市場以來,作為具有保健功能的天然緑色食品,倍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和喜愛。
  三、營養品質
  響水大米是享譽國內外的緑色天然保健大米,其米粒青如玉、晶瑩剔透、質重如砂。煮粥漿汁如乳(膠原蛋白含量高),蒸飯油亮溢香(維生素e含量高)。飯味清香適口,營養價值極為豐富。
  經農業部𠔌物品質監督檢測中心全程跟蹤檢驗,“禦禾源”牌響水米中vb1的含量為每公斤1.4毫剋,而普通米僅為0.22剋,vb2含量為0.5毫剋,普通米為0.06毫剋,vb6含量為17.3毫剋,普通米為1.5毫剋。並且蛋白質含量適當,為7.26%(普米為6.8%),這個含量既保持了響水大米的營養價值,同時又不影響響水米的食味品質。由於産地晝夜溫差大,因此響水大米所含澱粉中的直鏈澱粉含量低(16.47%),這種類型的大米燜製出的米飯柔而不粘,質地適中,口感鮮美,並且冷卻後不回生。
  歐洲權威農産品檢驗機構荷蘭sgs檢測中心檢測,在“禦禾源”牌響水大米中鈣、鐵、銅、鎂、鉀、硒、鋅等微量元素含量也極為豐富,其中鈣含量每公斤響水大米高達220毫剋,為普通大米的3—6倍。其中中氨基酸、維生素及礦物質微量元素的含量遠遠高於普通大米,在“禦禾源”牌響水大米中富含人體所需的十八種氨基酸,含量達6.9%,在人體所不能合成的八種氨基酸中,響水大米就含有7種。
  國際sgs檢測中心荷蘭部專傢認定“禦禾源”牌響水大米“是一種具有優良的商品質量,非常適用於人類食用的大米”(摘自sgs檢驗報告第3頁)。響水村生産的響水大米連續多年榮獲“中國緑色食品a級産品”、“中國放心食品”等信譽品牌稱號,堪稱“中華第一米”、“中國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