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ngtangshan Shiku
響堂山石窟
中國北方地區佛教石窟寺。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包括南響堂、北響堂及小響堂(水浴寺)3處。南響堂位於滏陽河左岸,隔河與彭城鎮相望;北響堂位於和村東南,與南響堂相距約15公裏,山下有常樂寺遺址;小響堂(水浴寺)在北響堂以東薛村東山上。據金正隆四年(1159)常樂寺重修三世佛殿記碑,石窟始鑿於北齊文宣帝高洋時(550~559),當時這裏是自鄴都至晉陽必經之地,高洋因“於此山腹見數百聖僧行道,遂開三石室,刻諸尊像”。現存北齊紀年題記。有北響堂的武平三年 (572)唐邕寫經記和小響堂的武平四年造像及刻法華經等殘記。嗣後隋、唐乃至宋、明,都曾有小規模的增鑿龕像之舉,但主要窟像均為北齊時雕造。現南響堂存有7窟,北響堂存8窟,小響堂2窟,總計造像約4000餘尊,並有北齊天統四年(568)至武平三年所刻維摩詰經等重要石刻。為研究北齊的佛教藝術和佛教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響堂山石窟在20世紀初遭到嚴重破壞,佛像頭部大都被盜鑿失去,不少雕刻精品散失在日本和歐美各國。1935年,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對響堂山石窟進行調查,次年日本人也作了調查。1957年,北京大學考古實習隊曾對響堂山石窟進行調查和實測。響堂山北齊石窟平面多呈方形,平頂,分中心塔柱式和三壁開龕式兩種。
中心塔柱式窟 多在窟前雕建成帶有檐柱的前廊,並刻出仿磚木結構的檐瓦和椽、枋、鬥□。在檐柱間有大龕,內雕天王、力士等像。在前廊上部崖面上,有的雕出覆鉢式塔頂,並有忍鼕及火焰寶珠等組成的塔剎,形成獨具特色的塔形窟,這是其他石窟少見的形製。南響堂的塔形窟已遭不同程度的破壞,北響堂的塔形窟保存稍好,特別是第4窟(習稱“中洞”)的檐柱和其上的覆鉢頂部分尚完好,可以看清原來的面貌。檐柱八角形,以仰覆蓮束腰,中間兩根下為獅子形柱礎,雕刻精美。在洞門外兩側雕兩尊菩薩立像,兩側龕柱間各開一龕,內雕着甲胄的天王立像,雖有殘損,但雄姿猶存。塔形窟中以北響堂第7窟(習稱“北洞”)規模最大,約12米見方,窟高約11.6米,雕刻也最為精美。該窟前廊已殘毀,覆鉢頂也僅留遺痕,但窟內雕刻尚完整。窟內中心塔柱邊長近6米,前面和左右兩側開龕造像,後面鑿出過洞,以供繞行禮拜。各龕均作天幕狀,幕頂雕飾山華蕉葉。造像為一佛、二菩薩,前龕佛像高達3.5米,是響堂山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但已殘損。下部寶床側雕火焰紋蓮瓣狀拱小龕,龕內雕執樹、魚等的甲胄裝神王。在龕頂以上,還開有一排小龕,內雕佛像。左右兩壁及後壁過洞兩側,均雕塔狀小龕,龕柱由跪狀怪獸承仰蓮為礎,柱有束蓮,柱頂雕火焰寶珠,柱身浮雕精美的纏枝忍鼕圖案。龕頂浮雕成覆鉢形,上承由仰蓮、相輪、忍鼕和火焰寶珠組成的塔剎。龕內造像均在1912年被盜鑿一空,現存者是1922年補入的現代作品。該窟前壁開有3個明窗,左右兩側各有一龕,在龕與窟門間的兩側壁面上,原浮雕有禮佛行列,現僅存少數人物的遺痕,尚能窺知原來的畫面是頗為宏偉的。
三壁開龕式窟 以南響堂第7窟為代表,窟外還存有檐柱、鬥□和屋檐雕刻,但檐上崖面已經後代改建,原有的浮雕無存,推測也應有覆鉢頂和塔剎浮雕。兩側檐柱間開有立龕,內雕力士像。窟內三壁開龕,均為天幕狀,平頂上飾山華蕉葉,兩側刻垂幔束於龕柱上。下為雕出□門的寶床,居中為寶爐。龕內各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藻井刻有飛天伎樂及寶珠等圖案。
北響堂第3窟(習稱“南洞”),也是三壁開龕式,寶床上各雕一佛、二弟子、四菩薩。該窟的特點是在窟內外刻有佛經,並有武平三年晉昌郡開國公唐邕寫經碑。所刻經有《維摩詰所說經》、《彌勒下生經》、《無量壽經》等,隸書,書法精湛。在南響堂第1窟存有《華嚴經四諦品》、第2窟有《文殊般若經》等北齊刻經。
經幢 在北響堂山下的常樂寺遺址和小響堂水浴寺遺址等處,存有宋代經幢。常樂寺有建隆三年(962)、乾德二年(964)幢,南響堂有太平興國七年(982)幢,水浴寺有太平興國三年幢及端拱二年(989)幢,其中端□二年幢雕造精美,這些經幢都是北宋石雕佛教藝術品。 參考書目
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南北響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錄》,1936。
野清一等:《□堂山石窟》,□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937。
(楊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