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藝術 :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 雕塑 : 中國 >河北 >邯鄲 > 響堂山石窟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響堂山石窟聯繫方式地址: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
  電話:25元響堂山石窟投訴電話邯鄲市旅遊投訴電話:0310-3216667
  河北省旅遊投訴電話:0311-8581423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響堂山石窟景區榮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響堂山石窟開放時間8:00-17:30響堂山石窟交通圖響堂山石窟購物磁州窯就在峰峰,這裏盛産陶瓷,您可以進廠買貨,很方便。響堂山石窟交通到響堂山石窟可乘坐邯鄲開往峰峰的小公共或5路公交車,也可坐火車前往。現在當地旅遊部門正在籌備開通遊3路旅遊專綫車響堂山石窟玩法觀光、考古、石窟欣賞
  中國北朝晚期至明代佛教石窟寺。位於河北省邯鄲市鼓山南端和中段西麓,分別稱南響堂山、北響堂山石窟,相距7.5公裏。始鑿於北朝晚期,隋、唐、明各代相繼修造。現存石窟17座,摩崖造像450餘龕,大小造像4300餘尊。窟龕早有損壞,許多造像頭部損失,有的流落於國外。1935年北平研究院考古組和1936年中國營造學社劉敦楨及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水野清一、長廣敏雄曾先後進行調查,分別發表了《南北響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錄》、《河北古建築調查日記》和《響堂山石窟》;1957年北京大學考古實習隊進行調查實測。鼓山一帶為北齊佛教勝地,堂山石窟與北齊皇室關係密切,是北朝晚期造像最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的石窟。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響堂山現存北朝晚期洞窟11座,即南響堂7座,北響堂4座。北齊石窟多具仿木結構窟廊,其中南響堂第3、7窟,北響堂第2、3窟,在窟前四柱三開間窟廊上方又鑿有大型覆鉢、山花蕉葉、剎桿及火焰寶珠等,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塔形窟。窟門兩側雕八角束蓮柱,門額飾以精緻的寶塔、飛天,門側壁淺雕肥大忍鼕紋,整個外觀裝飾華麗。南響堂第2窟窟廊檐額上雕五鋪作雙抄偷心造鬥□,是石窟建築中僅有的一例,為研究北朝建築難得的實物資料。
  響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齊的佛教造像藝術,是短暫的北齊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藝術寶庫。近年來,學術界將響堂山的雕塑藝術譽稱為“北齊造像模式”。綜上所述,我們分別從洞窟形製、造像風格及雕刻技法三方面對北響堂北齊風格歸述如下:
   1、洞窟形製響堂山北齊洞窟的形製可分為以下幾種:
  中心方柱塔廟窟:有南響堂第一、二窟,北響堂第四、九(以下簡稱南一、南二、北四、北九窟,其它類同),窟平面方形、平頂,中心為方柱,三面開龕或一面(正面)開龕(北四、南二),後壁上部與洞窟後的山體相連,下部形成低矮甬道,供禮佛時通行。窟內四壁鑿佛龕,前壁正中為窟門,門上有明窗二,明窗間平浮雕大型帝後禮佛圖(北六)或阿彌陀淨土變(南一、南二),均以場面宏大,場景壯觀為特性。
  中心方柱塔廟直接繼承了雲岡中心塔柱窟的形式,衹是將雲岡繁復、瑣碎的“三層或五層每層三面每面各鑿一佛龕的樓閣屋檐形中心塔柱”的形式改為“三面(或一面)每面開一佛龕”的簡捷、明快、大方的中心方柱的形式,從而體現出了北朝石窟中心柱窟由繁到簡的發展趨勢。
  三壁三龕佛殿窟:有南三、五、七、北三。窟分前廊後室(南七、北三)面闊為三間四柱,明間正中開窟門,次間各開大龕,龕內雕踏山力士像,明間上部為印度式拱,次間額枋上為一鬥三升拱。窟檐雕出仿木結構建築形式的滴水、圓椽、筒瓦等,瓦壠上有八層疊澀基,基上浮雕大型山花蕉葉覆蓋窟頂,大蕉葉擁托覆鉢丘,丘上雕出象徵塔剎的雙層火焰寶珠。窟內平面方形、穹隆頂,正、左、右壁各開帷幕帳形龕,龕內雕一鋪三尊(南五)、五尊(南七)、七尊(北三)像,窟頂浮雕蓮花藻井及飛天伎樂,地面浮雕大蓮花,蓮花中間置博山爐(南五)窟門兩側刻大番捲草紋和連珠紋,上部刻飛天。
  這種窟的形製基本上因襲了北魏後期竜門産生的三壁三龕窟(如竜門的石窟寺、魏字洞等)形式。
  四壁設壇窟:分方形平面平頂(南四)和方形平面覆鬥頂(南六)兩種,這種窟的主要特徵是四壁設環壇,壇上圓雕造像。正、左、右壁為一鋪五身或七身組合,前壁窟門兩側壇上雕力士像。
  這種窟形,在過去的研究中,也將它與三壁三龕窟劃入一類,這種形式在北朝石窟中屬於新樣式。隋唐以後的竜門石窟纔出現。
  2、造像風格從東魏武定末年至北齊後主高緯時期,儘管時間較短(約20多年),佛教沒有多大的發展變化,但畢竟屬於改朝換代階段,統治階級為了表現自己,在各個方面都要改變前代遺風,反映到佛教造像上也毫不例外。響堂山作為北齊皇室開鑿的大窟,更多的體現了這一點。如響堂山最早開鑿的北響堂第九窟(大佛洞),從《資治通鑒》的記載可以知道,(在“東魏武定五年已有石窟佛寺可供‘塞之’”),石窟的鑿刻時間在東魏武定五年(547年)之前,然而它卻與同時期(或稍前)的諸多造像大相徑廷,格調異趣。遠的不說,我們將其與相距僅90公裏的安陽嵐峰山東魏武定四年(548年)開鑿的大留聖窟相比,即可見異同。(見《中國美術全集》捲十三)。在高氏開鑿北洞以作陵藏之時,高氏父子則實際掌握着東魏的政權。從這一點上正好反映出高氏欲篡奪權位,改朝換代的野心計劃。(不出三年,便將東魏取而代之,建立了北齊)
  這時期佛的造像,形體敦厚結實,表現出北齊民族的強健和豪邁,面稍豐滿,高鼻長目。結跏趺或半結跏趺坐於園蓮座上,衣紋疏宕,成不規則階梯狀布於全身,佛衣下襬鋪於座面。
  菩薩的主要風格表現在渾圓敦實的體態上,其造型給人一種厚重之感,如南響堂第七窟內的菩薩,面相豐圓,體態健壯飽滿,腹部略隆,衣紋華麗,上著披帛,下著大裙,裙裾貼體,作出水式,頭戴寶冠,寶繒下垂至肘部。另外,北響堂第九窟左龕和南響堂第一窟左龕內的菩薩,充分表現出扭軀斜胯鼓腹,重心落於一腳的特點,以前者(北第九窟左龕)為甚,這不能不承認是開啓了隋唐造像那種“濃豔豐肥”“細腰斜軀三道彎”的先河。
  聲聞弟子面型與菩薩同,體態渾圓,衣式簡潔明快,下身也與菩薩相似,有“曹衣出水”之風。身體比例上略顯上長下短。
  3、雕刻技法響堂山北齊造像雕刻技法,一方面繼承了北魏的風格,一方面又創造出新花樣。北魏時期的造像多用直平刀法,衣紋表現為階梯式,給人一種純樸、粗曠而又生硬的感覺。響堂山在吸收這種技法的同時,又使用了圓刀法進行混合處理,尤其表現在衣紋轉折處更為明顯,(如南七菩薩、北三菩薩)使造像的服飾趨於圓潤,富於真實,在表現造像的肌體上則更多的使用了圓刀法(如北九南龕左菩薩,赤足,屈體,酥胸坦露,腹部隆起),堅細易雕的石質加上藝匠們嫻熟精湛的雕刻技法,使造像平添了無限的生命力,並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可以說,北齊藝匠在表現人物個性方面是很成功的。
  除此之外,響堂山還出現了物象外減地浮雕的形式,這種形式的代表在北響堂第九窟內,環窟室壁腳一周,雕刻題材均為供養人和博山爐,物象內沒有任何雕飾,其細部的表現應用彩繪完成。此外,該窟前壁窟門兩側的“帝後禮佛圖”也是采用了這種方法。石窟雕刻與壁畫彩繪相結合也成為響堂山的一種風格。物象外減地浮雕的形式是繼承了漢墓中畫像石、畫像磚的傳統,應該與此窟擬作高歡陵墓有關係。
  北齊石窟平面方形,平頂,分中心塔柱式與三壁三龕式兩類。中心塔柱式有南響堂1、2窟,北響堂3、6窟等;三壁三龕式有南響堂5、7窟,北響堂2窟等。響堂山的塔柱僅三面通頂,後面鑿成低矮的隧道,三壁三龕窟則在後壁和左右壁各鑿一大龕,壁腳雕寶壇一周。中心塔柱窟以北響堂第6窟(大佛洞)規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窟寬13米,深13.3米,高11.4米(見圖)。中心柱坐佛高3.5米,是響堂山石窟中最大的造像,窟內各壁鑿塔形列龕共16個,飾垂幔及火焰寶珠,雕飾富麗,龕內青石坐佛為民國初年補置。
  三壁三龕窟以南響堂第7窟(千佛洞)保存較完整,深5.2米,寬4.6米,高3.75米。門外兩側龕內各雕一力士,窟內三壁開大龕各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前壁滿雕千佛,窟頂中心雕大型蓮花,周繞八身飛天及寶珠,為響堂山窟頂雕刻中的精品。響堂山石窟的北齊造像,面相豐圓,體形健壯,立像如上大下小的圓柱狀,衣紋輕薄疏簡,緊貼身軀,已由北魏以綫條為主的造型,逐步轉變為以表現形體為主的新風格,有較強的質感,成為北魏到隋唐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各窟從窟龕到寶壇、蓮座、背光等細部都用深淺浮雕刻出多種繁縟而極富變化的圖案紋樣,諸種紋樣配置得宜,密而不亂,産生濃烈的裝飾效果,形成響堂山北齊石窟的一個特點。
  響堂山遺存大量摩崖刻經,是北齊時期最重要的刻經地之一。北響堂第2窟天統四年(568)至武平三年(572)晉昌郡開國公唐邕所寫刻《維摩詰經》、《彌勒成佛經》、《孛經》、《勝□經》,有《唐邕寫經碑》記載刻經經過,該碑保存良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嚮來為中外文物、史學研究者所重。
  北齊以後,隋、唐、明各代共鑿6個窟,規模都不大,雕刻裝飾也比較簡單。此外利用北齊洞窟內外岩壁還開鑿有不少造像龕,其中隋龕近50個,最早為開皇四年(584),唐龕約300個,以武周時期居多。
  兩處石窟均有附屬建築群,北響堂石窟下方的常樂寺遺址占地7000平方米,內有宋塔、經幢及宋至民國年間的石碑、造像。南響堂石窟附近有宋塔及樓閣、殿宇等。1986年清理南響堂石窟外檐,於第2窟門外露出隋代的《滏山石窟之碑》,記述該窟始建及北周滅法等重大事件,是有關響堂山石窟營造史的重要發現。
   1957年建立響堂寺文物保管所。1981~1982年邯鄲市、峰峰礦區兩文物保管所合作對石窟進行全面調查實測,建立資料檔案,並先後維修了窟群的圍墻及殿宇等附屬建築。1989年開始維修南響堂石窟。
  響堂山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觀大方,其雕藝承前啓後,是我國石窟藝術發展史上從大同雲岡到洛陽竜門過渡階段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研究我國佛教、建築、雕刻、繪畫及書法藝術的重要寶庫之一。
No. 2
  響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鄲市西南部。它最初開鑿於1400多年前的北齊時代(公元500—577年)。以後,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鑿。現在尚有石窟16座,4000多尊雕像,分南北兩處,俗稱南北響堂寺石窟。兩寺相距15公裏,石窟均營鑿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鼓山最優質的石岩中。石窟幽深,人們在山洞裏擊掌甩袖,都能發出宏亮的回聲,故名“響堂”。
  響堂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分南北兩處,相距約15公裏。因石窟群在山腰,人們談笑、拂袖、走動均能發出鏗鏘的回聲,故名響堂山石窟。現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餘龕,大小造像5000餘尊,還有大量刻經、題記等。它是河北省現已發現的最大的石窟,也是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的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響堂石窟是怎麽來的呢?北齊以鄴(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為都城,以晉陽(今山西太原)為陪都。鼓山地處兩個都城來往必經之地,這裏山清水秀,石質優良,北齊皇帝高洋便下令在此地開鑿石窟,修築行宮,興建寺院,以便在他來往於晉陽和鄴時避暑、遊玩和禮佛。皇帝的行宮早已蕩然無存,佛寺也不是原來的建築了,而鑿在岩壁上的一座座石窟卻保留了下來,以它獨特的風格吸引着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
  南響堂石窟地處臨水鎮紙坊村西北,鼓山南麓,滏陽河北岸。近旁有殿宇、靠山樓閣、古塔等附屬建築。這裏現存大小石窟7座,分上下兩層,上層5座,下層2座,自下而上為華嚴洞、般若洞、空洞、阿彌陀洞、釋加洞、力士洞和千佛洞。其中華嚴洞規模最大,高4.9米,寬和深各6.3米,內刻《大方廣佛華嚴經》,故稱華嚴洞。窟內南壁正中上部有阿彌陀佛淨土圖故事的大型浮雕,南面中心柱上部有釋加說法圖和佛本生故事浮雕。位於上層的千佛洞,小巧玲瓏,保存較好。窟頂外壁上方雕覆鉢塔,塔端雕捲雲狀山花蕉葉,中雕展翅欲飛的金翅烏,鉢頂雕寶珠,兩側各雕八角形寶珠頂柱。窟內三面寶壇上各龕均雕一佛兩弟子兩菩薩,正面龕本尊為釋跡佛。洞壁廣造千佛,有大小造像1028尊,故名千佛洞。窟頂微隆,中央雕蓮花,周雕8身飛天,兩兩相對,形成各組對稱的輕歌曼舞的神仙極樂世界。此窟結構嚴謹,雕藝精緻,尤其是外壁的大型雕刻,窟頂的飛天雕刻,都是絶無倫比的藝術珍品。
  響堂山外景 北響堂石窟位於和村村東的鼓山天宮峰西坡,共有洞窟9座,從左到右為大業洞、刻經洞、二佛洞、釋迎洞、嘉靖洞、無名洞、大佛洞和兩個無名洞。其中大佛洞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窟內進深13.3米,寬13米,高11.4米。正面龕本尊是釋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勻稱,莊重敦厚,為響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鼕紋七條火竜穿插其間,雕刻精巧,裝飾華麗,為北齊高超藝術的代表。
  兩處響堂石窟均始建於北齊。當時北齊有兩個政治中心,一是國都鄴(今臨漳境內),一是別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東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兩都來往必經之地。這裏山清水秀,風景美麗,石質優良,將佛教奉為國教的北齊皇帝高洋便選擇此處鑿窟建寺,營造官苑,作為他來往於兩都之間的避暑、遊玩和禮佛之地。此後隋、唐、宋、明各代均在此增鑿。
  響堂山現存北朝晚期洞窟11座,即南響堂 7座,北響堂 4座。北齊石窟多具仿木結構窟廊,其中南響堂第3、7窟,北響堂第2、3窟,在窟前四柱三開間窟廊上方又鑿有大型覆鉢、山花蕉葉、剎桿及火焰寶珠等,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塔形窟。窟門兩側雕八角束蓮柱,門額飾以精緻的寶塔、飛天,門側壁淺雕肥大忍鼕紋,整個外觀裝飾華麗。南響堂第 2窟窟廊檐額上雕五鋪作雙抄偷心造鬥□,是石窟建築中僅有的一例,為研究北朝建築難得的實物資料。
  響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齊的佛教造像藝術,是短暫的北齊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藝術寶庫。近年來,學術界將響堂山的雕塑藝術譽稱為“北齊造像模式”。綜上所述,我們分別從洞窟形製、造像風格及雕刻技法三方面對北響堂北齊風格歸述如下:
  1、洞窟形製 響堂山北齊洞窟的形製可分為以下幾種:
  中心方柱塔廟窟: 有南響堂第一、二窟,北響堂第四、九(以下簡稱南一、南二、北四、北九窟,其它類同),窟平面方形、平頂,中心為方柱,三面開龕或一面(正面)開龕(北四、南二),後壁上部與洞窟後的山體相連,下部形成低矮甬道,供禮佛時通行。窟內四壁鑿佛龕,前壁正中為窟門,門上有明窗二,明窗間平浮雕大型帝後禮佛圖(北六)或阿彌陀淨土變(南一、南二),均以場面宏大,場景壯觀為特性。
  中心方柱塔廟直接繼承了雲岡中心塔柱窟的形式,衹是將雲岡繁復、瑣碎的“三層或五層每層三面每面各鑿一佛龕的樓閣屋檐形中心塔柱”的形式改為“三面(或一面)每面開一佛龕”的簡捷、明快、大方的中心方柱的形式,從而體現出了北朝石窟中心柱窟由繁到簡的發展趨勢。
  三壁三龕佛殿窟: 有南三、五、七、北三。窟分前廊後室(南七、北三)面闊為三間四柱,明間正中開窟門,次間各開大龕,龕內雕踏山力士像,明間上部為印度式拱,次間額枋上為一鬥三升拱。窟檐雕出仿木結構建築形式的滴水、圓椽、筒瓦等,瓦壠上有八層疊澀基,基上浮雕大型山花蕉葉覆蓋窟頂,大蕉葉擁托覆鉢丘,丘上雕出象徵塔剎的雙層火焰寶珠。窟內平面方形、穹隆頂,正、左、右壁各開帷幕帳形龕,龕內雕一鋪三尊(南五)、五尊(南七)、七尊(北三)像,窟頂浮雕蓮花藻井及飛天伎樂,地面浮雕大蓮花,蓮花中間置博山爐(南五)窟門兩側刻大番捲草紋和連珠紋,上部刻飛天。
  這種窟的形製基本上因襲了北魏後期竜門産生的三壁三龕窟(如竜門的石窟寺、魏字洞等)形式。
  四壁設壇窟:分方形平面平頂(南四)和方形平面覆鬥頂(南六)兩種,這種窟的主要特徵是四壁設環壇,壇上圓雕造像。正、左、右壁為一鋪五身或七身組合,前壁窟門兩側壇上雕力士像。
  這種窟形,在過去的研究中,也將它與三壁三龕窟劃入一類,這種形式在北朝石窟中屬於新樣式。隋唐以後的竜門石窟纔出現。
  2、造像風格 從東魏武定末年至北齊後主高緯時期,儘管時間較短(約20多年),佛教沒有多大的發展變化,但畢竟屬於改朝換代階段,統治階級為了表現自己,在各個方面都要改變前代遺風,反映到佛教造像上也毫不例外。響堂山作為北齊皇室開鑿的大窟,更多的體現了這一點。如響堂山最早開鑿的北響堂第九窟(大佛洞),從《資治通鑒》的記載可以知道,(在“東魏武定五年已有石窟佛寺可供‘塞之’”),石窟的鑿刻時間在東魏武定五年(547年)之前,然而它卻與同時期(或稍前)的諸多造像大相徑廷,格調異趣。遠的不說,我們將其與相距僅90公裏的安陽嵐峰山東魏武定四年(548年)開鑿的大留聖窟相比,即可見異同。(見《中國美術全集》捲十三)。在高氏開鑿北洞以作陵藏之時,高氏父子則實際掌握着東魏的政權。從這一點上正好反映出高氏欲篡奪權位,改朝換代的野心計劃。(不出三年,便將東魏取而代之,建立了北齊)
  這時期佛的造像,形體敦厚結實,表現出北齊民族的強健和豪邁,面稍豐滿,高鼻長目。結跏趺或半結跏趺坐於園蓮座上,衣紋疏宕,成不規則階梯狀布於全身,佛衣下襬鋪於座面。
  菩薩的主要風格表現在渾圓敦實的體態上,其造型給人一種厚重之感,如南響堂第七窟內的菩薩,面相豐圓,體態健壯飽滿,腹部略隆,衣紋華麗,上著披帛,下著大裙,裙裾貼體,作出水式,頭戴寶冠,寶繒下垂至肘部。另外,北響堂第九窟左龕和南響堂第一窟左龕內的菩薩,充分表現出扭軀斜胯鼓腹,重心落於一腳的特點,以前者(北第九窟左龕)為甚,這不能不承認是開啓了隋唐造像那種“濃豔豐肥”“細腰斜軀三道彎”的先河。
  聲聞弟子面型與菩薩同,體態渾圓,衣式簡潔明快,下身也與菩薩相似,有“曹衣出水”之風。身體比例上略顯上長下短。
  3、雕刻技法 響堂山北齊造像雕刻技法,一方面繼承了北魏的風格,一方面又創造出新花樣。北魏時期的造像多用直平刀法,衣紋表現為階梯式,給人一種純樸、粗獷而又生硬的感覺。響堂山在吸收這種技法的同時,又使用了圓刀法進行混合處理,尤其表現在衣紋轉折處更為明顯,(如南七菩薩、北三菩薩)使造像的服飾趨於圓潤,富於真實,在表現造像的肌體上則更多的使用了圓刀法(如北九南龕左菩薩,赤足,屈體,酥胸坦露,腹部隆起),堅細易雕的石質加上藝匠們嫻熟精湛的雕刻技法,使造像平添了無限的生命力,並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可以說,北齊藝匠在表現人物個性方面是很成功的。
  除此之外,響堂山還出現了物象外減地浮雕的形式,這種形式的代表在北響堂第九窟內,環窟室壁腳一周,雕刻題材均為供養人和博山爐,物象內沒有任何雕飾,其細部的表現應用彩繪完成。此外,該窟前壁窟門兩側的“帝後禮佛圖”也是采用了這種方法。石窟雕刻與壁畫彩繪相結合也成為響堂山的一種風格。物象外減地浮雕的形式是繼承了漢墓中畫像石、畫像磚的傳統,應該與此窟擬作高歡陵墓有關係。
  北齊石窟平面方形,平頂,分中心塔柱式與三壁三龕式兩類。中心塔柱式有南響堂1、2窟,北響堂3、6窟等;三壁三龕式有南響堂 5、7窟,北響堂2窟等。響堂山的塔柱僅三面通頂,後面鑿成低矮的隧道,三壁三龕窟則在後壁和左右壁各鑿一大龕,壁腳雕寶壇一周。中心塔柱窟以北響堂第 6窟(大佛洞)規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窟寬13米,深13.3米,高11.4米(見圖)。中心柱坐佛高3.5 米,是響堂山石窟中最大的造像,窟內各壁鑿塔形列龕共16個,飾垂幔及火焰寶珠,雕飾富麗,龕內青石坐佛為民國初年補置。
  三壁三龕窟以南響堂第 7 窟(千佛洞) 保存較完整,深5.2米,寬4.6米,高3.75米。門外兩側龕內各雕一力士,窟內三壁開大龕各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前壁滿雕千佛,窟頂中心雕大型蓮花,周繞八身飛天及寶珠,為響堂山窟頂雕刻中的精品。響堂山石窟的北齊造像,面相豐圓,體形健壯,立像如上大下小的圓柱狀,衣紋輕薄疏簡,緊貼身軀,已由北魏以綫條為主的造型,逐步轉變為以表現形體為主的新風格,有較強的質感,成為北魏到隋唐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各窟從窟龕到寶壇、蓮座、背光等細部都用深淺浮雕刻出多種繁縟而極富變化的圖案紋樣,諸種紋樣配置得宜,密而不亂,産生濃烈的裝飾效果,形成響堂山北齊石窟的一個特點。
  響堂山遺存大量摩崖刻經,是北齊時期最重要的刻經地之一。北響堂第2窟天統四年(568)至武平三年(572)晉昌郡開國公唐邕所寫刻《維摩詰經》、《彌勒成佛經》、《孛經》、《勝□經》,有《唐邕寫經碑》記載刻經經過,該碑保存良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嚮來為中外文物、史學研究者所重。
  北齊以後,隋、唐、明各代共鑿 6個窟,規模都不大,雕刻裝飾也比較簡單。此外利用北齊洞窟內外岩壁 還開鑿有不少造像龕,其中隋龕近50個,最早為開皇四年(584),唐龕約300個,以武周時期居多。
  兩處石窟均有附屬建築群,北響堂石窟下方的常樂寺遺址占地7000平方米,內有宋塔、經幢及宋至民國年間的石碑、造像。南響堂石窟附近有宋塔及樓閣、殿宇等。1986年清理南響堂石窟外檐,於第 2窟門外露出隋代的《滏山石窟之碑》,記述該窟始建及北周滅法等重大事件,是有關響堂山石窟營造史的重要發現。
  1957年建立響堂寺文物保管所。1981~1982年邯鄲市、峰峰礦區兩文物保管所合作對石窟進行全面調查實測,建立資料檔案,並先後維修了窟群的圍墻及殿宇等 附屬建築。1989年開始維修南響堂石窟。
  響堂山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觀大方,其雕藝承前啓後,是我國石窟藝術發展史上從大同雲岡到洛陽竜門過渡階段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研究我國佛教、建築、雕刻、繪畫及書法藝術的重要寶庫之一。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Xiangtangshan Shiku
  響堂山石窟
  中國北方地區佛教石窟寺。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包括南響堂、北響堂及小響堂(水浴寺)3處。南響堂位於滏陽河左岸,隔河與彭城鎮相望;北響堂位於和村東南,與南響堂相距約15公裏,山下有常樂寺遺址;小響堂(水浴寺)在北響堂以東薛村東山上。據金正隆四年(1159)常樂寺重修三世佛殿記碑,石窟始鑿於北齊文宣帝高洋時(550~559),當時這裏是自鄴都至晉陽必經之地,高洋因“於此山腹見數百聖僧行道,遂開三石室,刻諸尊像”。現存北齊紀年題記。有北響堂的武平三年 (572)唐邕寫經記和小響堂的武平四年造像及刻法華經等殘記。嗣後隋、唐乃至宋、明,都曾有小規模的增鑿龕像之舉,但主要窟像均為北齊時雕造。現南響堂存有7窟,北響堂存8窟,小響堂2窟,總計造像約4000餘尊,並有北齊天統四年(568)至武平三年所刻維摩詰經等重要石刻。為研究北齊的佛教藝術和佛教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響堂山石窟在20世紀初遭到嚴重破壞,佛像頭部大都被盜鑿失去,不少雕刻精品散失在日本和歐美各國。1935年,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對響堂山石窟進行調查,次年日本人也作了調查。1957年,北京大學考古實習隊曾對響堂山石窟進行調查和實測。響堂山北齊石窟平面多呈方形,平頂,分中心塔柱式和三壁開龕式兩種。
  中心塔柱式窟 多在窟前雕建成帶有檐柱的前廊,並刻出仿磚木結構的檐瓦和椽、枋、鬥□。在檐柱間有大龕,內雕天王、力士等像。在前廊上部崖面上,有的雕出覆鉢式塔頂,並有忍鼕及火焰寶珠等組成的塔剎,形成獨具特色的塔形窟,這是其他石窟少見的形製。南響堂的塔形窟已遭不同程度的破壞,北響堂的塔形窟保存稍好,特別是第4窟(習稱“中洞”)的檐柱和其上的覆鉢頂部分尚完好,可以看清原來的面貌。檐柱八角形,以仰覆蓮束腰,中間兩根下為獅子形柱礎,雕刻精美。在洞門外兩側雕兩尊菩薩立像,兩側龕柱間各開一龕,內雕着甲胄的天王立像,雖有殘損,但雄姿猶存。塔形窟中以北響堂第7窟(習稱“北洞”)規模最大,約12米見方,窟高約11.6米,雕刻也最為精美。該窟前廊已殘毀,覆鉢頂也僅留遺痕,但窟內雕刻尚完整。窟內中心塔柱邊長近6米,前面和左右兩側開龕造像,後面鑿出過洞,以供繞行禮拜。各龕均作天幕狀,幕頂雕飾山華蕉葉。造像為一佛、二菩薩,前龕佛像高達3.5米,是響堂山石窟中最大的造像,但已殘損。下部寶床側雕火焰紋蓮瓣狀拱小龕,龕內雕執樹、魚等的甲胄裝神王。在龕頂以上,還開有一排小龕,內雕佛像。左右兩壁及後壁過洞兩側,均雕塔狀小龕,龕柱由跪狀怪獸承仰蓮為礎,柱有束蓮,柱頂雕火焰寶珠,柱身浮雕精美的纏枝忍鼕圖案。龕頂浮雕成覆鉢形,上承由仰蓮、相輪、忍鼕和火焰寶珠組成的塔剎。龕內造像均在1912年被盜鑿一空,現存者是1922年補入的現代作品。該窟前壁開有3個明窗,左右兩側各有一龕,在龕與窟門間的兩側壁面上,原浮雕有禮佛行列,現僅存少數人物的遺痕,尚能窺知原來的畫面是頗為宏偉的。
  三壁開龕式窟 以南響堂第7窟為代表,窟外還存有檐柱、鬥□和屋檐雕刻,但檐上崖面已經後代改建,原有的浮雕無存,推測也應有覆鉢頂和塔剎浮雕。兩側檐柱間開有立龕,內雕力士像。窟內三壁開龕,均為天幕狀,平頂上飾山華蕉葉,兩側刻垂幔束於龕柱上。下為雕出□門的寶床,居中為寶爐。龕內各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藻井刻有飛天伎樂及寶珠等圖案。
  北響堂第3窟(習稱“南洞”),也是三壁開龕式,寶床上各雕一佛、二弟子、四菩薩。該窟的特點是在窟內外刻有佛經,並有武平三年晉昌郡開國公唐邕寫經碑。所刻經有《維摩詰所說經》、《彌勒下生經》、《無量壽經》等,隸書,書法精湛。在南響堂第1窟存有《華嚴經四諦品》、第2窟有《文殊般若經》等北齊刻經。
  經幢 在北響堂山下的常樂寺遺址和小響堂水浴寺遺址等處,存有宋代經幢。常樂寺有建隆三年(962)、乾德二年(964)幢,南響堂有太平興國七年(982)幢,水浴寺有太平興國三年幢及端拱二年(989)幢,其中端□二年幢雕造精美,這些經幢都是北宋石雕佛教藝術品。  參考書目
  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考古組:《南北響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錄》,1936。
  野清一等:《□堂山石窟》,□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937。
     (楊泓)
包含詞
南響堂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