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藏語音譯。一種象徵純潔、吉祥的絲巾。藏、蒙古等族交際禮儀用品。有緻敬和祝禱的含義。相傳元朝時由內地傳入西藏。一般為白色,五彩哈達為珍貴禮品。 |
|
藏族和部分蒙古族人表示敬意和棕用的長條絲巾或紗巾,多為白色,也有黃、藍等色。 |
|
藏族、蒙古族人在迎送、饋贈、敬神以及日常交往禮節上使用的薄絹,分紅、黃、藍、緑、白等色。顔色和長短因受贈人地位不同而分。又叫“哈達剋”、“哈德”、“口嗒” |
|
亦作“ 哈噠 ”。 藏族和部分蒙古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賀用的絲巾或紗巾,多用於迎送、饋贈、敬神以及日常交往禮節。長短不一,以白色為主,也有紅、黃、淺藍等色。 清 無名氏 《西藏記·禮儀》:“凡進見,必遞哈達一個。” 清 無名氏 《西藏記·婚嫁》:“親友各將哈達與男女,長者掛於項,平交放於懷內,或堆積坐前。” 清 姚元之 《竹葉亭雜記》捲三:“﹝ 土爾扈特汗 ﹞夫人遣其官等數人,餽以小哈噠一。”原註:“哈噠者,薄絹也,紅、黃二色。 蒙古 買以敬佛,為貴物焉。大者長丈餘,小者數尺。”《人民文學》1978年第10期:“﹝ 高志誠 ﹞將一條嶄新的哈達托在雙手,嚮前一伸,搭在 隆珠 手上,同時接過了 隆珠 的哈達。” |
|
哈達(hǎ-) : 藏語音譯。一種象徵純潔、吉祥的絲巾。藏、蒙古等族交際禮儀用品。有緻敬和祝禱的含義。相傳元朝時由內地傳入西藏。一般為白色,五彩哈達為珍貴禮品。 |
|
哈達是蒙古人民藏族人民作為禮儀用的絲織品,是社交活動中的必備品。哈達類似於古代漢族的禮帛。
蒙古族人和藏族人表示敬意和祝賀用的長條絲巾或紗巾,多為白色,藍色,也有黃色等。此外,還有五彩哈達,顔色為藍、白、黃、緑、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緑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徵大地。五彩哈達是獻給菩薩和近親時做彩箭用的,是最珍貴的禮物。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五彩哈達衹在特定的情況下纔用。 |
|
哈達
關於哈達的來源,現有多種考證。但習俗為藏傳禮儀為人們所公認。十六世紀中葉,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鄂爾多斯接受了藏傳佛教僧侶手中的哈達,作為日常禮儀不可缺少的物品,並世代相傳。據《馬可波羅遊記》載:“在元旦這一天,大汗統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國中,擁有領地或掌有管轄權的要員,都紛紛給大汗進貢金、銀河寶石等貴重禮品,並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萬壽無疆,財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見,獻哈達有吉祥之意。
根據有些學者分析,哈達這一名稱開始出現於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時。衆所周知,八思巴是藏族歷史上,特別是中央同西藏地方關係史上非常重要的歷史偉人。他於1244 年隨其叔父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前往西涼(亦稱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見元太宗次子闊端。元世祖即位後,八思巴被尊為國師、帝師。他於1265 年第一次返藏時,嚮菩薩、佛像和僧俗官員敬獻、賜奉哈達。
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節,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處於遊牧經濟形態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攜帶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幹糧,遇有路人,不管相識與否,都要主動攀談,問候,並互相交換食物。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就發展成一套易物的習俗。發展到後來,就有了交換鼻煙壺和哈達的習俗。
在過去,使用哈達有一定的規矩、規格和形式:平日裏,各級官員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號去使用哈達,不能越軌亂禮。私人和民間使用哈達要隨便一些,沒有那麽嚴格的規矩,親朋至友間也有使用內庫哈達的。獻緻哈達也有一定的規矩和形式:按約定俗成的規矩,對上敬獻,對下賜給,平級之間互贈,前輩、同輩和晚輩之間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規矩和講究。對上呈獻哈達要雙手捧上,或通過代理人轉獻;將哈達賜給下級時,一般把哈達係於對方的頸項,平級之間則把哈達捧送給對方手中。根據不同的用場,哈達的敬獻緻送的方式也有所區別。
使用哈達的場合相當多。紅白喜事、迎來送往、致谢等等都能派上哈達的用場。根據不同的用場,哈達的摺叠方式也不同,一般講有訪問式摺叠法和敬獻式摺叠法。 |
|
哈達大體上有三種:特等內庫哈達、頭等阿喜哈達和二等素喜哈達。阿喜和素喜哈達又各分上中下三等。有人把阿喜哈達的仿製品阿紮哈達單獨作為一種,也有人把素喜哈達中的下等品索朗哈達(索達)單獨作為一種。所謂內庫哈達就是從皇傢內庫拿出來的特等哈達。這種哈達寬又長,而且質地優良。這種哈達邊沿織紋為長城圖案,面上織紋為八大祥徽和祝福詞。哈達尼瑪德勒即“化日呈祥”隱花哈達便是一種。過去,市面上是買不到內庫哈達的。與內庫哈達相對應的是庫外哈達,但是後來把外庫哈達稱作素喜哈達。 |
|
在過去,使用哈達有一定的規矩、規格和形式:平日裏,各級官員都得按自己的身份或名號去使用哈達,不能越軌亂禮。私人和民間使用哈達要隨便一些,沒有那麽嚴格的規矩,親朋至友間也有使用內庫哈達的。獻緻哈達也有一定的規矩和形式:按約定俗成的規矩,對上敬獻,對下賜給,平級之間互贈,前輩、同輩和晚輩之間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規矩和講究。對上呈獻哈達要雙手捧上,或通過代理人轉獻;將哈達賜給下級時,一般把哈達係於對方的頸項,平級之間則把哈達捧送給對方手中。根據不同的用場,哈達的敬獻緻送的方式也有所區別。
獻“哈達”的動作因人而異,一般來說,要用雙手捧哈達,高舉與肩平,然後再平伸嚮前,彎腰給對方,這時,哈達正與頭頂平,這表示對對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對方以恭敬的姿態用雙手平接。對尊者、長輩獻哈達時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嚮前傾,將哈達捧到座前或足下;對平輩或下屬,則可以係在他們的頸上. |
哈達的應用場合 Hada applications |
使用哈達的場合相當多。紅白喜事、迎來送往、致谢等等都能派上哈達的用場。根據不同的用場,哈達的摺叠方式也不同,一般講有訪問式摺叠法和敬獻式摺叠法。
當今,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中,哈達的使用比過去更廣泛、更普遍,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值得註意的是有些濫用現象,致使一個好端端的社交禮儀形式,搞得有些庸俗化。
誠然,過去在使用哈達的規矩和方式之中固然存在封建等級的文化觀念,但應切記,沒有規矩就不成方圓。特別是作為人們社會交往中的禮節,正是以一定的規矩和形式為主要標志的。因此,筆者認為過去使用哈達中的封建等級觀念和繁文縟節應予摒棄,但是一定的規矩和必要的形式還是必需的。
哈達是藏族“禮巾”之意。哈達最早是藏族宗教禮儀中虔誠地嚮神靈敬奉的一件珍貴供物,也是僧侶們互贈或嚮活佛敬獻的禮品。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它已不僅僅是宗教界專用的供物,已成為藏族人民生活中最普遍最常見的一種禮物。 |
哈達的特徵 Hada characteristics |
哈達是一種特製的絲織物或麻織物,長度通常為5尺左右,寬度不等,上綉有“雲林”“八寶”等民間花紋圖案。按質料來分,哈達分為三種:普通品為棉紡織品,稱為“素喜”,不到1公尺長;中檔品為一般絲織品,稱為“阿喜”,約有2公尺長;對政治、宗教界高級人物使用的高級絲織品,是檔次最高的一種,稱為“浪翠”,有3公尺多長。按顔色來分,哈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象徵純潔、吉利的白色哈達;一種是五彩哈達,顔色為藍、白、黃、緑、紅。藍色表示藍天,白色是白雲,緑色是江河水,紅色是空間護法神,黃色象徵大地。它是獻給活佛或近親時做阿西(彩箭)用的,為最隆重的禮物。佛教教義解釋五彩哈達是菩薩的服裝,所以,它衹在特定情況下纔用。據藏族學者赤列麯紮在《西藏風土志》中記載,哈達是元朝時傳入西藏的,薩迦法五八思巴會見元世祖忽必烈後回西藏時,帶回了第一條哈達。當時的哈達,兩邊是萬裏長城圖案,上面綉有“吉祥如意”字樣。故可說哈達是從內地傳入西藏的,且多産於四川成都。
在藏族地區,獻哈達是一種既普遍又崇高的禮節。無論婚喪嫁娶、民俗節慶、拜會尊長、迎送賓客、朝覲佛像、音訊往來、求情辦事以及新房竣工、認錯請罪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獻哈達是對對方表示純潔、誠心、忠誠和尊敬的意思。當然在不同情況下代表着不同的意義。如佳節之日,人們互獻哈達,表示祝賀節日愉快、生活幸福、身體健康;男女求婚時,先由中間人獻哈達,如接受哈達則表示可以議婚,退回則為拒絶之意;婚禮上呈獻哈達,意為恭賀新喜,祝願新婚夫婦恩愛如山,白頭偕老;迎送賓客時奉獻哈達,表示對遠方來客的熱烈迎送和崇高的敬意;葬禮上獻哈達,表示對死者的沉痛哀悼和對死者傢屬的安慰;佛法會上,嚮喇嘛和活佛敬獻哈達,表示對喇嘛活佛的無限敬仰和信教的一片虔誠之心;到神佛前祈禱時獻哈達,以示信佛者的虔誠和希望菩薩保佑,萬事如意;在書信來往中,附上一條哈達,表示寫信者感情的真誠和意願的莊重;將錢物包在哈達裏贈給演員,表示觀衆真誠的心意;拜會尊長敬獻哈達,表示對尊長的敬重,祝願幸福、長壽、吉祥如意;嚮對手獻哈達表示想化幹戈為玉帛,重歸於好。
獻哈達是一種文明與禮貌的表現,因此十分講究。獻哈達者應將哈達對疊再對折成四幅雙楞,把雙楞一邊整齊地對着被獻者,躬身俯首,雙手奉獻,表示恭敬。被獻者也必須彎腰俯首,雙手承接,表示回敬 。切忌用一隻手相送或一隻手受禮。獻哈達的方式也有許多區別:下級嚮上級,晚輩嚮長輩,或嚮活佛獻哈達,應躬身低頭,雙手舉哈達呈上或放在座位前的桌子上面或腳下,對方並不回贈哈達。這時的哈達,表示敬意和感謝;同輩平級獻哈達,表示友好,應該獻在對方手上,對方回贈哈達;上級對下級,長輩給晚輩贈哈達,表示親切關懷和慈祥的愛意,可直接將哈達挂在對方頸上;如果是喜慶典禮,主人往往將所獻哈達回贈給獻者,並繞在他的脖子上;他人為自己獻哈達時,應將身體微微前傾,恭敬地雙手接過,然後繞過頭頂挂在自己頸上,以示謝意。
藏族地區,藉債、請願或請求幫助,也同樣敬哈達,不應允則將哈達當面退回,有時請求者堅持呈上,往復多次,再不接受,說明請求者的願望絶無實現的可能。不少地方,還有給建築物、器皿、橋梁、牛皮筏等獻哈達的習慣。新的建築落成、新的器皿做好,都要舉行某種儀式,並給其係上哈達,表示祝賀。舉行春耕儀式時,牛角上係哈達,祝福新的一年獲得好收成。在結婚典禮上,新娘進門時,送親者要給男方的大門、樓梯、房柱、廚房、羊毛墊、佛龕等敬獻哈達,以示吉利和平安。
獻哈達是藏族人民優良的傳統習慣,世世代代人們都把獻哈達看成是至高無上的禮儀。“哈達有價情無價”,它雖無黃金貴重,但卻比黃金更加受到人們的崇敬。因為它象徵着一片金子般的心,代表着最真誠的感情,寄托着最美好的祝願,標志着最崇高的敬意。 |
|
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品,以綾、綢、絲原料製成,紡得稀薄透明,有白、黃、藍等色。其上織以八瑞相及蓮花、如意、祥雲等圖案。哈達長短不一,短者三五尺,長者一二丈。方志《蒙古·二捲》中雲所謂哈達者,帛也。或以綢、或以白、或藍、長短不一,長約一尺五寸或一尺二寸,兩端有拔絲,約半寸許,其長短視受者分級而定。在藏、蒙古等民族人士頂禮佛像、拜見尊長、迎來送往、致敬緻賀、婚喪嫁娶等禮儀活動中,均有獻哈達的習慣。由此,敬獻哈達表示人們對佛的敬仰,對迎見之人的敬意與祝福。
“哈達”一詞,發音上貼近藏語“卡達爾”,蒙古語稱“哈達噶”。
一般認為,哈達是元代傳入西藏之後傳入蒙古草原的。1247年,薩迦法王八思巴隨父薩班·貢嘎堅贊在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見元太宗次子闊端,並在宮廷生活數載。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繼位,封八思巴為國師,統領全國佛教。1265年八思巴第一次返藏至薩迦寺,並嚮各大寺院的佛像和高僧敬獻了哈達。據傳,當八思巴嚮拉薩大昭寺的菩薩像敬獻哈達時,一旁壁畫中的一尊度母也伸出手來,嚮他討要一條哈達。這樣,此度母就被稱為“卓瑪塔爾聯瑪”,即:“要哈達的度母”。在民間,哈達還被說成是仙女的飄帶。
哈達以白色為多,在青藏高原、內蒙古草原上,白色是最為常見的顔色:漫長鼕季的茫茫雪原,用青稞磨出的面,騎的白馬,放養的羊群,擠的牛奶、羊奶等。自古以來,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就認為白色象徵着純潔、美好、吉祥、善良,人們珍視潔白的顔色。雪域高原的房屋墻壁上刷白灰,逢年過節時住宅的門楣、門簾、傢具上用青稞面點白點或劃白綫,用白粉撒出各種吉祥圖案,並為茶壺、盛酒器皿係上哈達或羊毛。甚至人們在自己的衣領上也用糌粑點上一圈白點。在交通要道的山口、路口石堆的頂端置以白色石頭。煨桑時,也要撒上雪白的糌粑。在《格薩爾王傳》以及民間故事中,以白人、白馬、白雲、白鶴等白色之物象徵善良。同時,還賦予珠穆朗瑪峰神奇的贊美,說山峰間環繞着一條長長的潔白的哈達。在藏傳佛教寺院的銅飾門環上,經常可以看到係着數條白色的哈達,伴着叮咚作響的檐鈴,隨風飄舞着。春天到來時,農傢又將哈達係於農具之上進行耕作,祈願五穀豐登。而蒙古民族與藏民族一樣,賦予白色為純潔、吉祥的含義,將一年的正月稱為“查幹薩拉”,“查幹”即為白色,為一年的開始。潔白藴含着人間一切崇高、吉祥、美好的內容。哈達還有藍色的,在內蒙古大草原上,人們十分崇尚藍色,因為藍色是天空的色彩。此顔色又稱為青色,蒙古語稱“呼和”,在人名、地名中多用,“呼和浩特”即為青城之意。藍色在草原象徵着永恆、興旺、堅貞和忠誠,牧民特別喜愛穿藍色的袍子,在生活中的裝飾圖案多采用藍色。今年,適逢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在各種慶祝活動中,人們為什麽多以天藍色的哈達相敬就不言而喻了。可以說: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藏、蒙古各民族對潔淨無瑕的本能崇奉,逐漸形成了崇尚白色、藍色的文化心態。
另外,還有五彩哈達,此哈達為高尚的禮物,每種顔色各有寓意,藍色象徵藍天、白色象徵白雲、緑色象徵河水、紅色象徵空行護法,而黃色則象徵大地,這五彩哈達衹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應用。還有說五彩哈達是獻於菩薩像前的,是菩薩的服裝。舊時,按藏地習俗,白色哈達分為三種,即:內庫哈達、阿喜哈達和索喜哈達。內庫哈達是出於皇傢內庫中的特定哈達,其質優、面寬而長,邊沿織有吉祥圖案,中為八瑞相圖,上下為祥竜圖案。獻哈達表示敬獻者對對方的贊美、忠誠與尊敬,並祝願對方萬事如意。在往來中,還有將錢物或畫像包在哈達裏贈送的,以此表示敬獻者一片真誠的心意。
獻哈達根據輩分不同各有規矩。首先將哈達順長對疊成四幅雙楞,把雙楞一邊整齊地對着被獻者。通常情況下,面對活佛、高僧、長輩要躬身俯首,雙手捧獻於其手中,或獻於案上,或通過代理人員轉獻,對方還會將哈達回挂在獻者的脖子上。對晚輩則要將哈達披挂於對方頸項。而平輩間則略微躬身,將哈達獻到對方手中,這時受者也應躬身雙手承接,以表示恭敬和謝意。人們用這一方式表達着自己對客人的歡迎和愛戴。在草原上,常看到獻哈達時,主人雙手捧着哈達,口中吟誦吉祥的祝詞或唱着祝福的歌獻上哈達,氣氛十分祥和。
如今,在禮尚往來中,都離不開哈達。我看到,第十一世班禪在雍和宮瞻禮和主持佛事活動時,首先敬獻哈達於佛像前,並接受僧俗信衆敬獻的哈達。近年我回草原,在來往中也得到過白色或藍色的哈達,還有隱花哈達,那白色的圖案在陽光的照耀下晶瑩剔透。去年,我回草原,今年去甘肅、赴拉卜楞寺,每到一地人們都是手捧哈達相迎,我倍感珍惜,因為這哈達裏面藴含着既真摯又樸實的情和誼,由此在我的畫作中,自然出現了與哈達相關的畫面。
哈達已經成為藏、蒙古等民族群衆特有的禮儀往來必備之物,世代相傳,在人們心中至高無上,是人們純淨的心靈與純樸的情感具體的物化。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教授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Associate Professor |
簡 :
1997年湖北美術學院美術教育係中國畫專業畢業
2006年湖北美術學院水彩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
主講課程:
素描、色彩
科研項目及主要作品:
科研項目:
校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第四批《當代中國水彩畫創作與中西繪畫美學思想關係研究》(CUGQNW0715)
論文: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對藝術思維的啓迪》發表於《藝術與設計》2008.(第十二期)人文社科權威期刊B類;
《淺談設計思維》發表於《藝術與設計》2008.(第三期)人文社科權威期刊B類。
展覽:
《鏡像-70一代的學院水墨藝術.武漢》美蓮社 2007
第五屆湖北省水彩粉畫作品展 2006
首屆湖北省中國山水畫、油畫、水彩風景畫作品展 2006
第二屆湖北省高等學校美術大展 2005
《非此非彼》水墨展美術文獻藝術中心2004
作品:
紙本作品《美麗新世界1》、《美麗新世界2》、《傢》、《嚮塞尚致敬》、《新郎》發表於《藝術界》2008.(三月、四月號雙月刊)
水彩作品《紫陽湖寫生》係列發表於《藝術觀潮》2008.4(雙月刊)
紙本作品《美麗新世界》係列發表於《藝術典藏》2007.(第四期)
水彩作品《鳳凰山》係列發表於《湖北水彩-第五屆湖北省水彩粉畫展作品集》2006
水彩作品《遊樂場》發表於《湖北省中國山水畫、油畫、水彩風景畫作品集》2006
水彩作品《罐子》發表於《創新與視野-第二屆湖北省高等學校美術大展優秀美術作品集》2005
紙本作品《地獄升天》、《色即是空》發表於《中國當代藝術2004》
紙本作品《愛》、《潰瘍者與花》、《庫爾斯剋》、《溫暖》、《情人》發表於《藝術生活空間藝術傢叢集》2002.(第十期)
獲奬情況:
水彩作品《鳳凰山》之二2006第五屆湖北省水彩粉畫作品展 優秀奬(最高奬);
水彩作品《罐子》2005年湖北省第二屆高等學校美術大展教師組銅奬。
研究方向:
繪畫語言創新研究 |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
【哈達】
哈達(梵文khagtags)為西藏佛教禮敬用品,為一種長條狀的絲織品,長度從三、四尺至丈餘不等,有白、黃、藍、紅等顔色。
在西藏,凡婚慶及一般親友間的往來,或晉見達賴及地位崇高大喇嘛,皆呈獻哈達以示敬意。在西藏各種禮節中,“獻哈達”是最為普遍、最恭敬的一種。此外,哈達的顔色及長度,要視接受哈達者的身份而定,凡愈尊貴者愈長,顔色則以白色最尊貴,代表純潔、崇高。 |
|
hada
哈達
中國西藏、內蒙、青海等地藏族和部分蒙族人民表示敬意和友好祝賀用的禮儀用絲巾。織物組織疏鬆、牢度較差,采用提花(常用回紋或大團花)或平紋組織,色彩以本白或天藍色為主,也有用紅、黃等色的,有時還可用閃色織花或金綫織入,紋樣有吉祥如意等寓意。哈達的幅度與長度不一,一般幅寬1市尺多,長達丈餘。由於禮儀要求整幅、整段,哈達需帶有布邊,兩端要留有經紗須穗。哈達原先在手工織機上織成,目前也常在工廠中用織綢機成批生産。
(夏正興)
|
|
- n.: kha-btags; hada
- v.: a brocade stole which the Tibetans often use as a gift to show respect
|
|
哈達村 哈達街道 哈達鎮, 哈達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