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剋人
目錄
No. 1
  哈薩剋斯坦的主體民族。部分在獨聯體各國,少數分佈在蒙古和阿富汗等國。約742萬人(1985年)。講哈薩剋語。信伊斯蘭教。主要從事農業。
No. 2
  哈薩剋人(Kazakhs)
  哈薩剋斯坦的主體民族 。自稱卡紮赫人或卡紮剋人。主要分佈在哈薩剋斯坦,部分分佈在烏茲別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剋斯坦等國,蒙古和阿富汗亦有分佈。屬蒙古人種西伯利亞類型,部分混有歐羅巴人種成分。使用哈薩剋語,分南部、西部和東北部3種方言,屬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原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後改為拉丁字母,從1940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信奉伊斯蘭教,屬遜尼派,部分地區保留薩滿教和祖先崇拜。根據出土文物和人類學資料,其遠古祖先塞種人、烏孫人和阿蘭人等,早在青銅時代就已居住在今哈薩剋斯坦地區。哈薩剋人過去主要從事遊牧業或半遊牧業,畜牧業方面以飼養馬、綿羊、山羊、駱駝、牛等為主,衹有少數地區從事灌溉農業。無論畜牧業或農業都比較落後。自19世紀中葉起逐漸轉為定居,出現了家庭手工業(織毯、製氈、呢絨等)、捕魚和狩獵。十月革命後,工業(開採鐵礦及多種有色金屬)和農業(種植𠔌物)得到迅速發展。
  主要住在哈薩剋和與之相鄰的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突厥-蒙古民族。哈薩剋人是由8世紀前後進入河間地帶(阿姆河以東錫爾河以西地帶)的突厥人和13世紀中進入這一地區的蒙古人混居結合,於15世紀形成的民族。操突厥語,體形則屬於蒙古人種。20世紀晚期在哈薩剋約有660萬人,在中國(主要在新疆)約有110萬人,在烏茲別剋約有80萬人,在俄羅斯約有60萬人,在蒙古約有11.3萬人。哈薩剋人是中亞操突厥語的,僅次於烏茲別剋人的第二大民族。
  哈薩剋人是傳統的遊牧民族,終年住在可移動的圓頂帳篷裏(即蒙古包),其構造是可拆卸的木架,上面覆蓋毛毯。哈薩剋人按季節移居為其牲畜(包括馬、綿羊、山羊、牛、和少數駱駝)尋找牧場。日常食品主要是乳製品輔以羊肉。發酵後的馬奶(koumiss,馬奶酒)和馬肉極為珍貴,但通常衹有富人才享用得起。毛毯緊貼在蓬架上,使帳篷內外舒適整潔,並且可用來做鬥蓬。皮革用來做衣服、容器和皮鞭,馬毛可編繩而牛羊角可做勺子和其他用具。
  哈薩剋人自認來自同一祖先,始祖有三子,因以形成大、中、小三個哈薩剋遊牧部落,分別占居原先的哈薩剋汗國(今哈薩剋)的東、中、西三部分。遊牧部落再分為更小的集團,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大家庭,不僅包括父母和未婚子女,也包括已婚兒子及其家庭成員,一起在帳篷聚居。部落中各層次的集團均在傳統上設有首領,但作為全民族,甚至一個遊牧部落,難得聯合在一個共同的首領之下。
  由於定居後的農業侵占了牧場,哈薩剋人的遊牧生活逐漸衰落。19世紀,更多沿邊境的哈薩剋人開始種植莊稼。俄國革命後許多富裕的哈薩剋人帶著牲口逃往中國新疆或阿富汗,留下的遊牧民終於組織起畜牧集體農場而定居。絶大多數的哈薩剋人現在成為定居的農牧民,畜養羊群和其他牲畜及種植莊稼。到1934年,在原蘇聯衹剩下一個遊牧部族。不過在中國新疆還存在許多遊牧部落。
百科大全
  hasakeren
  哈薩剋人
  Kazakhs,Казахи
    中亞和西伯利亞西南地區的居民。自稱“卡紮赫人”或“卡紮剋人”,在俄國文獻中稱其為“吉爾吉斯人”或“吉爾吉斯-哈薩剋人”。約655.6萬人(1979),主要分佈在蘇聯哈薩剋共和國,部分分佈在烏茲別剋、土庫曼、吉爾吉斯和塔吉剋等地。屬蒙古人種西伯利亞類型。使用哈薩剋語,分南部、西部和東北部3種方言,屬阿爾泰語係 突厥語族。原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後改為拉丁字母,從1940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部分地區保留薩滿教和祖先崇拜。
    根據出土文物和人類學資料,其遠古祖先早在青銅時代就已居住在今哈薩剋斯坦地區。他們是塞種人、烏孫人(公元前2~前1世紀出現在伊犁河流域)、阿蘭人(公元初在鹹海以西)等。公元前2~前1世紀,中國漢武帝遣細君、解憂公主和女官馮□與烏孫昆莫(王)、大將聯姻,烏孫即與漢朝建立聯盟和隸屬關係。6世紀中葉,在阿爾泰山區遊牧的突厥人建立了突厥□國,在烏孫故地的居民中又增添了突厥人的成分。隨後,又陸續吸收一些外來移民,如10~12世紀喀□(哈拉)□國的回鶻和葛邏祿人,12世紀建立西遼的契丹人,12~13世紀蒙古興起時的剋烈、乃蠻、欽察及察合臺□國的蒙古人等。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隨着哈薩剋□國的建立形成了哈薩剋部族。16世紀末,哈薩剋人按住地分為3個“玉茲”,即烏拉玉茲(大玉茲)、鄂爾圖玉茲(中玉茲)和奇齊剋玉茲(小玉茲),在中國清代文獻中分別稱其為右部、左部和西部。其中鄂爾圖玉茲人數最多,力量最強。18~19世紀60年代,哈薩剋斯坦被沙俄兼併。1917年建立蘇维埃政權,1925年成立自治共和國,1936年底建立哈薩剋蘇维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加入蘇聯。
    哈薩剋人過去主要從事遊牧業或半遊牧業,畜牧業方面以飼養馬、綿羊、山羊、駱駝、牛等為主,衹有少數地區從事灌溉農業。無論畜牧業或農業都比較落後。自19世紀中葉起逐漸轉為定居,出現了家庭手工業(織毯、製氈、呢絨等)、捕魚和狩獵。十月革命後,工業(開採鐵礦及多種有色金屬)和農業(種植𠔌物)得到迅速發展,成為蘇聯商品糧生産基地之一。過去哈薩剋人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宗法封建關係占統治地位,男性傢長享有絶對的權力,婦女處於無權地位。哈薩剋牧民的住所為便於拆卸和攜帶的“突厥式”圓頂帳篷,用木桿和氈毯搭成。鼕季住平頂土房,設備十分簡陋。男子服裝為白色上衣、寬襠褲子、長及腰部的馬甲和長袍,鼕季外穿羊皮大衣,腰束鑲有金屬花紋的皮帶,戴圓皮帽,穿氈襪和皮靴;婦女穿腰際開叉的連衣裙、長馬甲、長褲,戴白色披巾。飲食多用米面調製,有饢、抓飯、“包爾沙剋”(即用羊油或牛油炸成的面團),喜食抓羊肉。民間創作豐富,如傳奇故事、抒情詩歌、諷刺性麯藝等。
    另有少數哈薩剋人分佈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和阿富□等地。
     (金天明)
    
英文解釋
  1. n.:  Kazak,  Kazakh person,  Kazakh people
包含詞
哈薩剋人民永遠跟着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