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中國的多科性工科大學。校址在哈爾濱。創建於1920年,當時稱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1922年改名為哈爾濱中俄工業大學校。1928年改現名。設有管理學院、航天學院、汽車工程學院和精密儀器、動力工程、計算機科學等係。 |
|
哈爾濱工業大學投訴電話哈爾濱市旅遊投訴電話:0451-84664315
黑竜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451-8701005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哈爾濱工業大學創建於1920年,坐落在素有"東方莫斯科"之稱的北國名城哈爾濱市。隸屬於國防科工委。經過八十餘年的建設,現已發展成為一所工理為主,理、工、管、文相結合,開放式、研究型的多學科的全國著名、在國際享有一定聲望的重點大學。
哈工大自建校開始,就是一所對外開放的學校,解放後是我國政府確定的學習蘇聯先進教育制度的兩所院校之一。在各個歷史時期,哈工大的發展始終受到國傢的重點支持。自1954年成為國傢確定的首批6所重點大學之一以來,一直是國傢重點大學,1984年又被國傢列為重點建設的15所大學之一,1996年成為首批進入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院校之一,1999年被國傢確定為按照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目標重點建設的9所大學之一。
2000年6月,哈爾濱工業大學與同根同源的哈爾濱建築大學合併,組建成新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兩校合併使哈工大的綜合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學校以學科劃分為航天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理學院、管理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軟件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市政環境工程學院、建築學院、交通科學與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山東威海校區)、食品研究學院、國際經貿關係學院以及外語係等17個學院()。學校設有68個本科專業,100個碩士學位點,68個博士學位點,18個博士後流動站,14個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和18個國傢重點學科,22個國傢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哈工大是我國最早開展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高校之一。哈工大研究生院在1995年首次全國研究生院評估中,是受到表彰的十所研究生院之一,並於1999年榮獲"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到目前,我校碩士、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數已達到一萬餘人。
學校位於哈爾濱市中心,占地343公頃,建築面積150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和生活設施完善。具有現代化的圖書館、裝備一流的教學大樓、可進行國際比賽的室內體育館、國際標準的體育場、國內一流的學生食堂和設施齊全的學生活動中心等現代化設施,這些都為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
學校具有一支銳意進取、業務精良和作風過硬的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2957人,有教授737人,副教授1115人,其中工程院院士、科學院院士19人(含雙院士1人),有博士生導師594人。他們中許多人是國內外知名的專傢與學者,有幾十人擔任國傢高科技領域的首席專傢,或專傢組長。有的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和學科評議組成員,或擔任國內各級學會領導職務。
哈工大擁有一支實力雄厚、基礎紮實的科研隊伍,科研工作碩果纍纍。2004年科研經費總額超過9億元,在科研規模、水平和經費上均居全國重點高校前列。取得了一批國內領先、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國傢科委"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總結評估中,哈工大綜合評價居全國高校第二位。目前,學校正在充分發揮學科群的綜合優勢,努力工作,爭取在若幹領域中取得一批國際有影響、對國傢有重大貢獻的高水平科技成果。
占地近100公頃的哈工大高新技術園區於1992年成立,十年來相繼完成工業基地、科技市場等項目的建設,發展勢頭良好,貢獻突出,得到國傢和省、市政府的高度評價和全力支持。
國傢首批15個大學科技園之一,被譽為"北方硅𠔌"的哈工大科技園於2000年11月正式挂牌。"十五"期間將在58.6公頃土地上建成一百萬平方米大型園區,成為高科技成果孵化和轉化的重要基地。
現在哈工大各類在校學生總數55,550人,其中全日製學生38840人。在建國前二十九年中,共培養學生三千五百多人,畢業生遍布亞、歐、美、大洋洲等世界各地。建國後五十餘年來,共為國傢培養了10萬餘名學生。"規格嚴格、功夫到傢"是學校的治學傳統,培養出的畢業生以基礎理論紮實、動手和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昔日哈工大的芬芳桃李,如今已成為祖國各條戰綫的中堅力量,他們中有國傢領導人、共和國將軍以及一批科學家、教育傢、企業傢。哈工大已成為國內外矚目的培養高級專門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
哈工大已與美、英、法、德、日、俄等36個國傢和地區的350所高等院校和企業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聯合培養研究生、主辦學術會議和進行科研合作。學校被選為國際宇航大學(isu)在亞洲唯一的一所常設分校,表明學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步入了一個新階段。
面嚮21世紀,哈工大的奮鬥目標是:通過不斷深化體製和機製的改革,經過10年或更長一點時間的重點建設,力爭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管理等方面接近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哈工大正以不懈的努力,開拓進取,嚮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目標挺進! |
|
哈爾濱工業大學,簡稱哈工大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T)
哈爾濱工業大學是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全國重點大學,創建於1920年。哈工大的發展始終受到國傢的重點支持。20世紀50年代,哈工大是我國政府確定的學習蘇聯先進教育制度的兩所院校之一。1954年哈工大進入國傢首批重點建設的6所高校行列,1984年再次被確定為國傢重點建設的15所大學之一,1996年首批進入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院校;1999年被確定為國傢“985工程”重點建設的9所大學之一。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是經教育部批準,由哈爾濱工業大學與深圳市政府合作創辦的以培養研究生層次人才為主的辦學實體,是深圳大學城引進的三傢高校之一。深圳研究生院的建立使哈爾濱工業大學實現了“哈爾濱”、“威海”、“深圳”三個校區的戰略格局。
經過89年的建設,哈工大現已發展成為一所理工為主,理、工、管、文、經、法結合,在國際上享有一定聲譽的研究型全國著名重點大學。哈工大的學科建設以航天特色為主,突出通用性為準則,充分發揮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形成了由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和支撐學科構成的較為完善的學科體係。學校以學科劃分為21個學院(),設有66個本科招生專業、143個碩士學位點、81個博士學位點、18個博士後流動站、9個國傢一級重點學科,6個國傢二級重點學科(國傢重點學科總數40個),8個國傢重點實驗室、22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哈工大還創辦了深圳研究生院、威海校區,建立了科學技術研究院和工業技術研究院,現在哈工大已經形成了“一校三區”的辦學格局。
學校現有普通高等教育全日製學生39,334人,其中本科生25,035人、碩士生8,433、博士生4,387人。學校具有一支銳意進取、業務精良和作風過硬的師資隊伍,他們教書育人,科研攻關,碩果纍纍。學校有專任教師2,948人,有教授809人,副教授1141人,其中工程院院士、科學院院士23人(含雙院士2人),國傢教學名師4人,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長江學者”28人,有博士生導師720人。他們中許多人是國內外知名的專傢與學者,有幾十人擔任國傢高科技領域的首席專傢或專傢組組長。2005年學校科研經費總額達10.7億元,在科研規模、水平和經費上均居全國重點高校前列。學校取得了一批國內領先、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國傢“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總結評估中,哈工大綜合評價居全國高校第二位。
哈工大歷史上就是一所國際化、開放性的學校,曾以俄式、日式模式辦學。改革開放後哈工大的國際影響更為深廣,並與美、英、法、德、日、俄等24個國傢和地區的126所高等院校和企業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聯合培養研究生、主辦學術會議和進行科研合作。哈工大還是國際宇航大學(ISU)在亞洲唯一的一所常設分校。
建校89年來,哈工大以她悠久的辦學歷史、優良的辦學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藴,為國傢培養出了10餘萬優秀畢業生。在他們當中,有黨和國傢的領導人李長春、王兆國、宋健、葉選平、鄒傢華等;也有共和國將軍李繼耐、鬍世祥、李元正等;在中國的高等院校中,有百餘位大學校長和80餘位兩院院士畢業於哈工大。也正由此,哈工大在社會上有着“學在哈工大”的美譽,多年來吸引着全國各地的優秀學子到這裏深造,放飛着理想和希望。如今哈工大人也在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道路上不斷抒寫着新的壯麗詩篇。
哈爾濱工業大學包括三個校區,哈爾濱和威海本科校區,以及深圳研究生院校區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是有着89年發展歷史的全國著名重點高校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區之一,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拓展辦學空間,與地方共建的教育創新成果。學校創建於1985年,前校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分校。1996年,經原國傢教委批準,哈爾濱工業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從哈爾濱搬遷至威海,與威海分校合併。2002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坐落於膠東半島美麗的海濱城市——威海。這裏風光秀美,四季分明,交通便利,經濟繁榮,是我國對外開發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是最適宜人類居住和創業的地方。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園依山傍海,環境幽雅,集生態化、藝術化於一體,現代化設施齊全,占地155.5公頃,現有建築面積38.3萬平方米,是一所充滿生機活力的花園式大學,是理想的治學之所。進入新世紀以來,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開始了自己的跨越式發展,各方面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作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秉承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在辦學理念、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體現了哈工大特色。學校堅持以理工為主、理工管文相結合的多科性學科特點,現有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等五個學科門類,共計36個專業。形成了研究生與本科生,普通教育與成人教育以及留學生教育相結合的多層次多種形式的教育體係。目前學校普通全日製在校生達萬人。
學校學科規劃堅持發揮哈工大優勢,適應國防、區域需要,形成學科和專業互補,營造品牌特色的發展思路,現設有汽車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人文與管理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海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軟件學院、數學係、光電科學係等10個院(係),以及體育教學部、藝術教學部、成人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語言培訓中心等教學機構;建立了百餘個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建有國際微電子研究中心、能源與環境研究所、機器人研究所等36個科研機構。
學校師資隊伍建設堅持高起點、高水平的原則,充分依托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學科優勢和人才資源,有一批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的老專傢和年富力強的中青年教師從哈爾濱來到威海校區幹事創業,他們和從國內外引進的其他高水平學者一起活躍在教學科研第一綫,形成了一支銳意進取、業務精良、老中青結合梯隊合理的師資隊伍。學校現有教職工700餘人,專職教師500餘人,專職教師中具有正、副高級職稱的占42%,部分學院80%的教師具有海外留學經歷。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秉承了哈爾濱工業大學“規格嚴格、功夫到傢”的治學風範,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形成了優良的校風和學風。學校遵循“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積極探索學生“創新教育”、“自我教育”的途徑,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優良成績。學生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國大學生汽車知識大賽”、“全國大學生機械設計大賽”、“‘CCTV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等多次活動中連連獲奬,顯示了哈工大(威海)學子的實力。畢業生倍受用人單位青睞,有萬餘名畢業生工作在全國各條戰綫上。
學校科學研究工作采用民用科研與國防科研並舉的方針,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科研工作,使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脫穎而出,學術梯隊日趨完善,科研水平大幅提高,在汽車技術、電子對抗、集成電路、對等網絡、新材料、海洋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填補了國內空白。被SCI、EI、ISTP檢索收錄的高水平學術論文增長迅猛。學校充分利用地處沿海開放地區的優勢,加強産學研合作,積極與企業進行科技協作,為地方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堅持對外開放,重視學術和文化技術交流,現已與美國、德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傢和地區的院校建立了校際合作和交流關係。
2004年6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第四次黨代會確定了學校遠期和近期發展目標,為學校的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目前,學校將按照“加強共建、提升內涵、盤活資源、科學發展”的發展方針,既秉承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學科優勢,又結合地方需要,努力發展特色專業。在進一步提高本科辦學質量的同時,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努力培養高層次、高素質人才。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將緊緊跟隨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發展步伐,努力探索,不斷進取,齊心協力,奮勇拼搏,為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遠大目標而努力奮鬥.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
“哈工大深圳校區”占地約17公頃,總建築面積72000平方米。其中,學生公寓、食堂、活動中心及配套建築22000平方米,教學樓、行政辦公、科研樓和會議中心共計50000平方米。
按照深圳市對大學城的發展規劃,根據哈爾濱工業大學和深圳市政府的辦學協議,深圳研究生院遠期發展規模為在校生3000人,其中全日製研究生2200人,非全日製研究生800人,研究生院還根據國際化辦學的需要,通過各種渠道招收專業留學生。
深圳研究生院的建設發展定位是以“大哈工大”的概念為指導,在學校的整體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把深圳研究生院建設成研究型、開放式、國際化的創新人才培養和前沿應用科學研究的基地。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致力於為深圳及珠三角地區的産業升級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依托校本部的學科優勢和基礎,面嚮深圳市的經濟環境和市場需求,面對國際前沿學科與新興學科方向進行學科規劃與建設。目前研究生院設立八個學科部,即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部、電子與信息工程學科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部、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科部、自動控製與機電工程學科部、城市與土木工程學科部、經濟管理學科部、基礎科學學科部。
各學科部由在學科方向各具特色的研究中心和實驗室組成。目前已建成30餘個研究中心和若幹個國傢級和省市級的重點實驗室。此外,還有與國際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作建立的多所聯合實驗室。
研究生院辦學的總體思路是: 以特色求生存、以創新求發展、以貢獻求支持。遵循“規格嚴格,功夫到傢”的辦學傳統, 以求實勤奮、勇於開拓的新深圳精神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和機製, 為國傢以及深圳地區的經濟、文化、教育事業做出哈工大人的應有貢獻而努力奮鬥。 |
|
哈工大是我國最早開展研究生培養工作的高校之一。哈工大研究生院在1995年首次全國研究生院評估中,是受到表彰的十所研究生院之一,並於1999年榮獲“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到目前,該校碩士、博士研究生在校人數已達到一萬餘人。
國傢對著名大學的定位-- 985工程重點共建協議對各大學的定位及合同撥款額:
1、“世界一流大學”
北京大學 18億 (教育部撥款)
清華大學 18億 (教育部撥款)
2、“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
南京大學 12億 (6億+6億) (教育部撥款+省撥款) 1999年7月26日
復旦大學 12億 (6億+6億) (教育部撥款+市撥款) 1999年7月27日
上海交通大學 12億 (6億+6億) (教育部撥款+市撥款) 1999年7月27日
浙江大學 14億 (7億+7億) (教育部撥款+省撥款) 1999年11月8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9億(3億+3億+3億)(教育部撥款+中科院撥款+省撥款)1999年7月25日
西安交通大學 9億 (6億+3億) (教育部撥款+省撥款) 1999年9月11日
哈爾濱工業大學 10億(3億+3億+4億)(教育部撥款+國防科工委撥款+省撥款) 1999年11月14日
以上9所首批進入985工程重點建設的著名大學即北大、清華、中科大、南大、復旦、上交、浙大、西交、哈工大公認為我國最頂尖的大學。不過由於哈工大在中國航天領域的突出貢獻,國傢要求哈工大以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為目標。 |
|
哈工大精神:
銘記責任,竭誠奉獻的愛國精神;
求真務實,崇尚科學的求是精神;
海納百川,協作攻關的團结精神;
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奮進精神。
“哈工大精神”的表述是在該校原黨委副書記顧寅生同志關於“哈工大精神”論述的基礎上凝練而成。
銘記責任,竭誠奉獻的愛國精神。國傢的戰略需要、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哈工大肩負的重任,使哈工大把學校的發展同國傢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鑄就了哈工大“銘記責任,竭誠奉獻的愛國精神”。
20世紀50年代前期,國傢工業化建設和學習蘇聯的戰略需要,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哈工大很快完成了改造與擴建,發展成為一所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多學科性的工業大學;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於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哈工大及時進行了專業調整,由多學科性的工業大學轉變為主要為國防建設服務,軍民結合,以攻剋尖端科學技術為己任的現代化科技大學;改革開放之後,為適應科教興國的戰略需要,哈工大努力爭取進入國傢“211工程”和“985工程”,把學校的發展同國傢的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緊緊相連。
求真務實,崇尚科學的求是精神。哈工大辦學傳統、特色和長期的教學實踐,培養了哈工大人“求真務實,崇尚科學的求是精神”。
哈工大歷史上即采用俄式辦學,在教學方面上有着嚴格要求的傳統。後經李昌等校領導倡導,不僅要對學生要求嚴格、而且還要求培養的功夫一定要到傢,於是“規格嚴格,功夫到傢”日益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並逐漸滲透到學生培養的各環節中。哈工大的求是精神還表現在:面嚮國民經濟主戰場,根據國傢建設的急需建設專業;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加強學生工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决問題能力的訓練;科研選題密切聯繫實際,開展産學研合作。
海納百川,協作攻關的團结精神。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學校領導求賢若渴,唯才是舉,廣納賢才;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實踐中,發揮多學科優勢,大力協作、聯合攻關,逐漸形成了哈工大“海納百川,協作攻關的團结精神”。
從1950年,哈工大衹有教師144人,其中中國籍教師僅24人,發展到1957年的800壯士,再到第二代、第三代八百壯士的成長,都體現了學校愛惜人才,尊重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傳統;由於哈工大始終以工科為主,故以組織多學科聯合攻關,完成重大工程項目見長;在長期的實踐中,培養、鍛煉了哈工大人大力協作、聯合攻關的團结精神。
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奮進精神。哈工大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哈工大充滿創新活力,在不斷為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的過程中,鑄就了哈工大“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奮進精神”。
解放以後,黨和政府對哈工大的重視和支持,使哈工大人不敢懈怠;20世紀50年代,在為國傢高等教育事業和工業化建設做出貢獻的過程中,哈工大在新中國的教育史上寫下了濃重一筆;改革開放時期,哈工大人不甘落後,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使哈工大在不斷創新中發展,進一步弘揚了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奮進精神。
校訓:
規格嚴格,功夫到傢
“規格嚴格,功夫到傢”是20世紀50年代由時任校長的李昌等領導同志歸納概括而成。 “規格嚴格,功夫到傢”體現了過程管理與目標管理相結合的思想。“規格嚴格”有兩層意思:首先要有“規格”,其次要“嚴格”遵守。功夫到傢也有兩層意思:一是要肯下“功夫”,二是功夫要下到點子上,下到程度。“規格嚴格”與“功夫到傢”,二者是辯證的統一。衹有“規格嚴格”,“功夫到傢”纔有明確的目標與要求;衹有“功夫到傢”,“規格嚴格”的實現纔有可靠的保證。受惠於“規格嚴格,功夫到傢”的辦學傳統,哈工大由小到大,由弱變強。隨着時代的發展,“規格嚴格,功夫到傢”將不斷補充其嶄新的內涵。
校徽:
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徽是由“展開的書、英文字母、數字、美麗的建築和環繞的齒輪”所組成。
展開的書:形如鳥的雙翼,寓意哈工大人永遠飛翔在知識的世界,不懈地探求真理;
英文字母HIT:哈工大英文全稱“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縮寫,寓意哈工大國際化、開放式的辦學理念;
數字1920:哈工大的建校時間,彰顯哈工大積澱深厚的悠久歷史;
美麗的建築:造型獨特、氣勢恢宏、中心對稱、細部收斂的俄式風格的學校主樓圖案,寓意哈工大嚴謹、求實的作風和追求卓越的信念;
環繞的齒輪:環形而放射形狀,象徵知識和科技的力量,代表哈工大的理工特色,寓意哈工大不斷嚮社會輸送知識和優秀人才。
校徽似東升旭日,表現了哈爾濱工業大學自1920年建校起就是一所探求真理,服務社會,追求卓越的開放式大學。
校歌:
《哈工大之歌》由該校知名校友、原文化部部長、現全國政協常委劉忠德作詞;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歌劇院院長劉錫津作麯。 |
|
哈爾濱校區
學校位於哈爾濱市中心,占地343公頃,建築面積150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和生活設施完善。
學校圖書館擁有三座館捨建築,總面積達49442平方米,其中,哈爾濱校區41600平方米;閱覽座位5882個,其中哈爾濱校區4200個;圖書總藏量達238.54萬册。學校擁有電子資源數據庫40種,其中電子圖書66萬種,電子期刊18470種,國內外會議論文34萬篇,德溫特專利文獻4千萬件,國內外學位論文15萬篇。
目前,學校體育場館總面積為148674平方米,其中,哈爾濱校區120068平方米;全校生均運動場面積為3.38平方米。哈爾濱校區現擁有體育館2座,標準塑膠跑道田徑場2個,三合土田徑場1個,籃球場28個,排球場14個,足球場標準場地2個,小足球場3個,網球場11個,乒乓球臺60個,羽毛球場33塊,健美操房3個,器械健美房3個,拳擊房1個,武術房2個,單雙杠場地3個,鼕季冰上教學冰場2塊。
威海校區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坐落於膠東半島美麗的海濱城市——威海。威海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美稱。是“國傢園林城市”、“國傢環保模範城”,曾兩度榮獲“國際迪拜改善居住環境最佳範例”,榮獲2003年度“聯合國人居奬”,是最適宜人類居住和創業的城市。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園依山傍海,環境幽雅,集生態化、藝術化於一體,現代化設施齊全,占地155.5公頃,現有建築面積38.3萬平方米,是一所充滿生機活力的花園式大學,是理想的治學之所。
深圳研究生院
“哈工大深圳校區”占地約17公頃,總建築面積72000平方米。其中,學生公寓、食堂、活動中心及配套建築22000平方米,教學樓、行政辦公、科研樓和會議中心共計50000平方米。
按照深圳市對大學城的發展規劃,根據哈爾濱工業大學和深圳市政府的辦學協議,深圳研究生院遠期發展規模為在校生3000人,其中全日製研究生2200人,非全日製研究生800人,研究生院還根據國際化辦學的需要,通過各種渠道招收專業留學生。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致力於為深圳及珠三角地區的産業升級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依托校本部的學科優勢和基礎,面嚮深圳市的經濟環境和市場需求,面對國際前沿學科與新興學科方向進行學科規劃與建設。目前研究生院設立八個學科部,即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部、電子與信息工程學科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部、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科部、自動控製與機電工程學科部、城市與土木工程學科部、經濟管理學科部、基礎科學學科部。 |
|
學校具有一支銳意進取、業務精良和作風過硬的師資隊伍,學校有專任教師2,948人,有教授809人,副教授1141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23人(含雙院士2人),國傢教學名師4人,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長江學者”20人,有博士生導師636人。他們中許多人是國內外知名的專傢與學者,有幾十人擔任國傢高科技領域的首席專傢或專傢組組長。有的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和學科評議組成員,或擔任國內各級學會領導職務。 2004年科研經費總額超過9億元,2005年學校科研經費總額達10.7億元,2006年科研經費總額達11.13億元,2007年科研經費總額達13.32億,連續三年科研經費總額在全國高校中位於三甲之列,其中2006-2007科研經費位居全國第二。學校取得了一批國內領先、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國傢“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總結評估中,哈工大綜合評價居全國高校第二位。在2006年度國傢科學技術奬勵大會上,哈工大有7項科研成果獲國傢科學技術奬,其中超精密光電儀器工程研究所創新團隊經過長期刻苦攻關完成的“超精密特種形狀測量技術與裝置”獲得代表我國發明創造最高水平的奬項——國 傢技術發明奬一等奬。鬍錦濤總書記親自嚮團隊帶頭人譚久彬教授頒發了國傢技術發明奬一等奬證書。目前,學校正在充分發揮學科群的綜合優勢,努力工作,爭取在若幹領域中取得一批國際有影響、對國傢有重大貢獻的高水平科技成果。 2007年哈工大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618項,科研總經費達13.32億元,僅次於清華位居第二。其中,國防科研經費6.9億,民品科研經費5.42億,基礎科研經費1億元。今年共獲各種科技成果奬項64項,其中國傢科學技術奬6項,省部級奬34項,其他奬24項。 科技論文數量持續增長,EI全國排名保持全國高校第四、SCI第十二、ISTP上升到第二,SCI論文總數首次突破1000篇,國際論文總數(指SCI、EI、ISTP論文總和)4756篇。 占地近100公頃的哈工大高新技術園區於1992年成立,十年來相繼完成工業基地、科技市場等項目的建設,發展勢頭良好,貢獻突出,得到國傢和省、市政府的高度評價和全力支持。 國傢首批15個大學科技園之一,被譽為“北方硅𠔌”的哈工大科技園於2000年11月正式挂牌。“十五”期間將在58.6公頃土地上建成一百萬平方米大型園區,成為高科技成果孵化和轉化的重要基地。 現在哈工大各類在校學生總數55,550人。現有普通高等教育全日製學生39,334人,其中本科生25,035人、碩士生8,433、博士生4,387人。在建國前二十九年中,共培養學生三千五百多人,畢業生遍布亞、歐、美、大洋洲等世界各地。建國後五十餘年來,共為國傢培養了10萬餘名學生。“規格嚴格、功夫到傢”是學校的治學傳統,培養出的畢業生以基礎理論紮實、動手和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 |
|
哈工大已與美、英、法、德、日、韓、俄等36個國傢和地區的350所高等院校和企業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聯合培養研究生、主辦學術會議和進行科研合作。學校被選為國際宇航大學(ISU)在亞洲唯一的一所常設分校,表明學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步入了一個新階段。 |
|
學校現有78個本科專業,147個碩士學位點,81個博士學位點,20個博士後流動站,15個國傢重點學科,23個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27個省部級重點專業。
■國傢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9個):
力學 機械工程
儀器科學與技術 材料科學與工程
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 控製科學與工程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土木工程
管理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6個):
光學 電機與電器
物理電子學 通信與信息係統
飛行器設計 環境工程
■國防科工委重點學科(23個) :
基礎數學 光學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工程力學
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 機械電子工程
機械設計及理論 精密儀器及機械
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材料物理與化學
材料學 材料加工工程
動力機械及工程 電機與電器
物理電子學 通信與信息係統
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 導航、製導與控製
計算機係統結構 計算機應用技術
飛行器設計 環境工程
航天熱物理
■黑竜江省重點學科(20個) :
科學技術哲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機械電子工程 熱能工程
物理電子學 計算機係統結構
管理科學與工程 基礎數學
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 光學工程
動力機械及工程 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
應用化學 技術經濟及管理
應用數學 工程力學
精密儀器及機械 電機與電器
通信與信息係統 飛行器設計
■山東省重點學科(4個)
車輛工程 計算數學
材料加工工程 計算機應用技術 |
|
1920年,哈工大建校,校名為“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創建,與帝俄在中國建設中東鐵路(抗日戰爭勝利後,改稱“中長鐵路”)有直接關係,建校的宗旨是為中東鐵路培養工程技術人才,學校按俄國的教育模式辦學。
1920年10月17日,學校舉行開學典禮。
當時設鐵路建設和電氣機械工程兩個科。首屆三個班共招收103名學生,實行學分製,學製四年,一律用俄語教學。
直至一九三五年,日本用物資換取了中東鐵路蘇聯一方的産權,學校的教學活動開始嚮日本教育模式過渡。
1922年4月2日,學校改名“中俄工業大學校”。
學校由四年改為五年,原設鐵路建設和電氣機械工程兩個科分別改為鐵路建築係和機電工程係。畢業生經考試委員會答辯合格,授予工程師稱號。
1924年10月,哈爾濱中俄工業大學校有了首屆畢業生。
這一年,鐵路建築係22名畢業生都順利畢業,獲得了工程師稱號。次年,機電工程係有了第一期畢業生,共25人,獲得工程師稱號。
1928年2月4日,學校校名改為“東省特區工業大學校”。
學校隸屬關係在這一年發生了變化,改由中華民國東省特區領導,校名改為東省特區工業大學校,東省特區行政長官張寰湘將軍擔任校理事會主席,東北政府國民教育部總長劉哲任校長,為學校歷史上第一位中國校長。
1928年10月20日,學校校名正式定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
學校正式定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後,由中蘇雙方共同管理,雙方按對等原則,共同派人組成理事會,雙方各派5名代表。中方由張學良將軍任校理事會主席。法政學院和商學院此時同時並入哈爾濱工業大學。
1931年,哈爾濱工業大學開始招收研究生。
1932年,教師隊伍大變動。
偽滿洲國政府從中東鐵路聘請26名工程師來校任教和充任領導工作;同時將12名蘇俄教授和教員解聘。新組織起來的教師隊伍,對教學工作不夠熟悉,影響了正常的教學活動。從這一年起,學校經費開始銳減。
193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首屆中國籍研究生畢業。
此批畢業中國籍研究生共有3人,分別為機電工程係的任棟梁,建築工程係的王竹亭、夏樹森。
1935年,學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
隨着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東北,哈爾濱工業大學也不斷被日本人所控製,1935年學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隨後不久改用日語授課,建立了電機、機械、化學、采礦、建築、冶金等六個係,指定招收中、日籍學生。
1936年1月1日 ,學校改名為“國立哈爾濱高等工業學校”。
自更名後不久,學校完全轉入按日本方式辦學階段。日本人鈴木正雄任校長,直至1945年8月離任。
1938年1月1日 起,學校改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
從此,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校名就一直沿用至今。至此,按俄式辦學的哈工大共培養畢業生1267 人,其中中國學生382人,蘇聯及波蘭學生885人,這些畢業生分佈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以及蘇聯、澳大利亞、波蘭、美國、加拿大、新西蘭和巴西等世界各地。他們普遍地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學製教育,獲得了當時歐洲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其畢業文憑得到蘇聯等歐洲國傢的承認。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養了許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聲望的學者,也有的成為社會活動傢。
1945年,學校進入中長鐵路管理時期。
抗日戰爭勝利後,哈工大由中蘇兩國政府共同管理,有中長鐵路局領導。這時的辦學宗旨是為中長鐵路培養工程技術人員,學製5年,一律用俄語上課,到1950年新中國接管前,設有土木建築、電氣機械、工程經濟、采礦、化工和東方經濟等係及預科。這段時期哈工大不僅醫治了戰爭創傷,而且有所發展,積纍了一定的辦學經驗,為新中國接辦、改造和發展哈工大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1949年,哈工大開始從全國招收研究生。
哈爾濱工業大學是國內最早培養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7日,哈工大被中國政府正式接管,此後得到國傢大力支持。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電告東北局:“中長鐵路已决定將哈工大交給中國政府管理”。並指示哈工大“應着重招收國內各大學理工學院的講師、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學俄文,兩年畢業即分配到各大學任教”。這是哈工大回到新中國懷抱並進入全面改造和擴建階段的重要標志。後來,學校决定6月7日為哈工大建校紀念日。
為了辦好哈工大,解放後,一批年富力強,富有經驗的領導幹部被派到哈工大擔任領導工作;一批學術造詣高深的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調到哈工大,成為辦學中堅力量;67位蘇聯專傢和3位捷剋專傢先後被聘請到哈工大,幫助學校建設國傢急需的專業、培養教師和學生;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從蘇聯運回,使哈工大的實驗室和實習工廠一躍居於全國最前列……在國傢的重點支持下,哈工大經過改造和擴建,獲得了很大發展。
從此,哈工大在中央有關部委的領導下,一直受到國傢的重點支持。
1951年,哈工大被國傢確定為我國高等教育學習蘇聯的兩所院校之一。
兩所學校的另所學校為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為學習蘇聯先進經驗,為國內各高校培養優秀人才的基地,並以“工程師搖籃而飲譽全國。
在辦學、治學、求學實踐中,哈工大的優良傳統“規格嚴格,功夫到傢”逐步形成。初期是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現已形成體現在教學、科研、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中的哈工大精神。
1951年,劉少奇同志在教育部黨組《關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改進計劃的報告》上批示,“辦好這樣一個大學,很有必要”,“改進計劃”確定了哈工大的辦學方針和任務是:“仿效蘇聯工業大學的辦法,培養重工業部門的工程師和國內大學的理工科師資”。從此,哈工大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學習蘇聯的兩所院校之一。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哈爾濱工業大學校先後舉行了5次教學方法及科學技術報告會,並受高教部委托舉行兩次全國機電專業會議,每次都有數十所兄弟院校參加,哈工大成為全國高校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窗口。
1954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為首批全國重點大學。
1954年3月,高教部召開哈工大問題座談會,會議形成《關於哈工大幾項問題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長楊秀峰同志說:“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為采用蘇聯先進教學制度的新型大學,這一點應該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幟作用的,全國高校是都承認的。”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確定6所高校為全國重點大學,哈工大成為京外唯一一所重點大學。為適應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的需要,學校專業設置逐年增加。1957年,已發展到7個係23個專業,基本上建設成為學習蘇聯教學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業大學。
1958年9月,哈爾濱工業大學進行專業調整。
當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同志來校視察,根據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哈工大專業設置進行了重大調整,調出一些民用專業,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軍地轉變,形成門類齊全,學科互相配套的專業體係,成為為國防科技及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的多科性大學。
1960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方針顯出重大成效。
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技術革新,技術革命運動中與哈爾濱市107個工廠協作,完成460多個機械化自動化項目,體現了教育科技為國民經濟服務的方針。哈爾濱市委書記任仲夷贊揚說:“廠校協作紅旗飄,滿城都說工大好”。
1966年,哈爾濱工業大學開始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波及。
文化大革命,使哈工大正常教學科研秩序受到嚴重的破壞。
1970年,根據上級指示,哈工大少數人員與絶大部分物資南遷重慶,與哈軍工二係合併成立重慶工業大學;留哈部分與黑竜江工學院、哈爾濱電工學院合併組成新的哈爾濱工業大學。1973年8月國務院、中央軍委决定重慶工大北返,恢復原哈工大。幾經折騰,學校遭到嚴重破壞。
1977年,恢復本科生招生。
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
1982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解放思想,哈工大很快恢復了元氣,教學科研的各項工作逐步步入正軌,特別是九十年代以來,沐浴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哈工大進入了歷史上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1984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再一次被列為全國重點建設的十五所院校之一。
同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為全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標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是哈工大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1992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創辦哈工大高新技術園區。
哈爾濱工業大學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一校辦區,一區補校,校區結合,一校兩製”新的辦學模式。
1996年,哈爾濱工業大學成為首批進入“211工程”建設的院校之一。
1999年11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又成為國傢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目標重點建設的9所高校之一。
創建一流大學,關鍵在於造就一大批一流的大師和學者。哈工大歷來十分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不拘一格地選拔和培養拔尖人才。哈工大第一代、第二代“八百壯士”為學校的發展和建設立下了豐功偉績,其中許多人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專傢和學者。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面臨市場經濟的嚴重衝擊,哈工大領導堅持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首位,強化政策導嚮,狠抓措施落實,使新一代的“八百壯士”脫穎而出,已成為創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排頭兵。
進入國傢重點建設的九所大學行列,對哈爾濱工業大學來說是及時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艱巨的任務和嚴峻的挑戰。2000年,哈工大與同根同源的哈爾濱建築大學合併,組建成新的哈工大。 |
|
■ 校長
阿·阿·攝羅闊夫(俄)(1920~1925)
勒·阿·烏斯特魯洛夫(俄)(1925~1928)
張寰湘(兼)(1928.8~1928.10)
劉哲(1928.3~1928.8;1928.10~1933.6)
劉夢庚(1933~1935)
王宇清(1935~1937)
鈴木正雄(日)(1937~1945)
茹拉夫列夫(蘇聯)(1945.8)
阿·波·奧哲夫(蘇聯)(1945.11)
謝德和(蘇聯)(1947.9)
馮仲雲(1945~1951)
陳康白(1951~1953)
李昌(1953~1964)
高鐵(1965~1977)
劉德本(1978~1980)
黃文虎(1983~1985)
楊士勤(1985~2002)
王樹國(2002~至今)
■黨委書記
陳康白(1951~1953)
李昌(1953~1964)
李瑞(1977~1983)
李東光(1983~1985)
薑以宏(1985~1992)
吳林(1992~1998)
李生(1998~2004)
郭大成(2004~2007)
王樹權(2008~至今) |
|
■國傢重點實驗室
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傢重點實驗室 機器人技術與係統國傢重點實驗室
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傢重點實驗室
■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精密熱加工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可調諧(氣體)激光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特種環境復合材料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空間環境材料行為及評價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
■國傢工程重點實驗室
燃煤污染物減排國傢工程實驗室
■省、部級重點研究(院、所、中心)、實驗室
微係統與微結構製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語言語音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建築節能建設部重點實驗室城市道路與交通建設部重點實驗室水資源利用與環境污染控製建設部重點實驗室結構與抗震減震建設部重點實驗室建築業信息管理建設部重點實驗室寒冷地區混凝土工程病害與防治建設部重點實驗室宇航空間機構及控製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衛星激光通信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深空探測着陸與返回控製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微小型航天器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機器人技術黑竜江省重點實驗室發動機汽體動力黑竜江省重點實驗室精密測量技術與儀器工程黑竜江省重點實驗室超精加工與特種加工黑竜江省重點實驗室飛行器先進技術黑竜江省重點實驗室空間材料與環境工程黑竜江省重點實驗室水的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黑竜江省重點實驗室臭氧應用技術與設備開發黑竜江省重點實驗室金屬基復合材料黑竜江省重點實驗室環境生物技術黑竜江省重點實驗室智能交通管理與技術黑竜江省重點實驗室國傢計算機信息內容安全重點實驗室國傢“863”計劃智能機器人機構網點開放實驗室專用通信係統航天工業總公司重點實驗室非綫性光學信息處理國傢重點實驗室計算機接口技術與接口係統國傢重點實驗室智能控製與係統國傢重點專業實驗室交通安全特種材料與智能化控製技術實驗室哈工大--IBM中國研究實驗室教育部仿真測試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自動測試與儀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黑竜江省燃煤污染控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黑竜江省生物醫學信息技術與係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黑竜江省製造業信息化工程技術中心黑竜江省社會工程研究中心
■國傢工程研究中心
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北方)國傢工程研究中心 國防科技工業焊接自動化技術研究應用中心
國防科技工業超精密機械加工技術研究應用中心 |
|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以學科建設為竜頭,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體製與機製創新為動力,以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為保障,牢固確立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為國傢發展建設輸送精英人才,為科技創新貢獻高水平成果,為社會進步提供優質服務。
辦學定位
發展目標:世界一流大學
學校類型:研究型大學
辦學層次:以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為主體,適度發展成人和繼續教育
學科專業:理工為主,理、工、管、文、經、法結合
服務面嚮:立足航天,服務國防,面嚮國民經濟主戰場,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培養目標定位:培養具有優良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具有寬厚的基礎理論與先進合理的專業知識,具有創新與創業精神、發明創造與工程實踐能力,愛國敬業、上進務實、身心健康的有競爭力的精英人才和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
建設目標
根據國傢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要求和該校現狀,建設目標分三步走:用5年左右的時間,完善學科佈局,強化學科優勢,使3~5個學科接近或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再用10左右的時間,進一步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整體實力,使8~10個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學校初步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到本世紀中葉,使學校的體製、機製完善,辦學設施優良,學術大師雲集,文化氛圍濃厚,傑出人才輩出,社會貢獻卓著,一批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總體上實現世界一流大學的建設目標。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戰略
為了實現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宏偉目標,學校第十次黨代會確定了學校未來五年重點實施的發展戰略。
(1)海納百川,實施開放式發展戰略;
(2)以人為本,實施人才強校戰略;
(3)註重質量,實施優秀人才培養戰略;
(4)強化優勢,實施學科優化戰略;
(5)加強基礎,實施創新科研戰略;
(6)創新機製,實施深化改革戰略。 |
|
哈爾濱工業大學歷來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李昌老校長為首的學校領導班子堅持人才興校,培養了哈工大第一代“八百壯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歷屆黨委和行政領導從戰略的高度出發,以打造“八百壯士”為品牌,彙聚、培養了一大批以兩院院士為帶頭人、長江學者和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中青年骨幹為代表的高水平的人才隊伍,為我校下一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礎。
截至2008年9月,校本部專任教師總數為2615人,其中正高職807人,占教師總數的30.9%,副高職1002人,占教師總數的38.3%;博士生導師752人;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547人,占教師總數的59.2%;有一年以上留學經歷的教師689人,占教師總數的26.3%
學校現有隊伍中:兩院院士23人,其中,雙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2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34人;國傢級教學名師奬獲得者6人,省級教學名師奬獲得者18人;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3人,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19人;“中國青年科學家奬”獲得者2人,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人;教育部創新團隊7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10個;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
|
哈工大建校至今,共為國傢培養人才10萬餘人。畢業生以其紮實的理論基礎、突出的工程實踐能力、踏實肯幹的工作態度和樂於奉獻、敢為人先的精神品格得到了社會的高度評價。
在86年的歷史長河中,哈工大曾以“工程師的搖籃”而著稱,又以“理工科大學師資的搖籃”而享譽全國。許多畢業生成為科學家和教育傢,也有的成為社會活動傢。如中國臺灣原行政院院長孫運璇先生和朝鮮政務院原總理、國傢副主席李鐘玉先生都是哈工大30至40年代的畢業生。黨和國傢領導人葉選平、鄒傢華、宋健、周鐵農、李長春、王兆國,國際原子能委員會副總幹事錢積慧以及一批省部級幹部、共和國將軍、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教育傢和著名企業傢都是哈工大20世紀50至60年代中期的畢業生。
改革開放以來,哈工大迎來了第二個黃金時代,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一批批優秀學子走出哈工大。李靜海、歐進萍、方濱興成為中國最年青一代的院士;盧展工、李春城、薑大明、張春賢等是國傢新一代的省市級領導;耿昭傑、竺延風、張思民、石山麟、鄧偉、宋殿權、張劍等是全國著名的企業傢。
哈工大在培養大批通用人才的同時,又是我國航天人才的培養基地。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已經為航天領域輸送了8000餘名畢業生,其中有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副總指揮鬍世祥,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傢棟、總指揮欒恩傑,原總裝備部副部長李元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副總經理馬興瑞、許達哲,神舟飛船總指揮袁傢軍、“神舟”六號飛船係統總指揮尚志、神舟六號飛船總設計師張柏南。在神舟七號團隊中有三位重要人物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他們是,“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副總指揮馬興瑞、“神舟七號”載人飛船係統總指揮尚志、“神舟七號”飛船總設計師張柏楠。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已從哈工大走出了85位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68位兩院院士,100餘位高等學校的黨委書記和校長(據不完全統計)。而更多的則是活躍在祖國各條戰綫的哈工大人,正如航天員楊利偉來校演講時所言:“在我工作的周圍有近40%的人是哈工大畢業生。” 同樣,在國傢的信息、能源、建築、材料、環保等各個領域的重要崗位上,無不活躍着一代又一代的哈工大校友。他們秉承着哈工大賦予的求真務實、勇於迎接挑戰的優良品質和一絲不苟、追求真理的優良學風。為國傢的發展建設而辛勤耕耘,也為自己的母校贏得了崇高的榮譽。 |
|
■“規格嚴格、功夫到傢”的辦學傳統
“規格嚴格、功夫到傢”,是哈工大的標志性“資産”,具有鮮明的學科和學校特徵。它是20世紀50年代學校集體智慧與追求的反映,由時任校長李昌等領導歸納概括而産生。歷經半個多世紀,幾經時代變遷,其內涵不斷深化與外延,使之更加深入人心。作為我校的辦學傳統已為歷代師生所認同。
“規格嚴格、功夫到傢”最初是針對教師及教學管理人員。規格,主要體現在教學文件的製定與執行中,如學籍管理條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學日曆、教案與教材等。功夫,則主要體現在學生培養的五個環節中,即入學與畢業教育、課堂教學、成績考核、作業批改、實驗實習指導。在這些環節中,無論是教學管理人員,還是教師,都必須嚴格、細緻地下到功夫。
隨着時代的發展,“規格嚴格、功夫到傢”的內涵不斷深化與外延,不僅擴展到學生和學生管理工作,更成為廣大師生自我約束、自覺成長的座右銘。
“規格嚴格、功夫到傢”用今天的話表述就是過程與目標管理相結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正是受惠於這一優良傳統,我校不斷發展壯大,也正是堅持了這一傳統,纔賦予我校師生踏實肯幹、敢為人先的思想品質和一絲不苟、治學嚴謹的優良學風。
如今,我們要繼承傳統,堅持規格嚴格、求真務實,更要發揚傳統, 廣納新理念、新思想和新的教育教學方法,不懈努力,功夫到傢。
■工程實踐能力強的人才培養特色
學校是前蘇聯專門為中長鐵路培養高級工程技術人才而建立的工業大學,受蘇聯專傢影響很深,也沿襲了蘇聯高等工程教育註重實踐動手能力培養的教育模式。學生在校期間在識圖、繪圖、課程設計、實驗實習、畢業設計等各個環節得到嚴格的基本功訓練,從而使畢業生就業後,短期便能順利適應崗位要求,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哈工大因此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改革開放以來,我校堅持突顯工程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特色,註重基礎課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建設,加大力度建設校內外實習基地,同時,設立了學生科技創新基金,推行了本科畢業設計一年製,畢業設計選題真題真做,學生盡早成為導師課題組初級成員等一係列措施,確保學生得到嚴格的工程實踐能力訓練。目前,學生基本功紮實、肯幹、上手快、後勁足仍是社會對哈工大畢業生的總體評價。
■立足航天服務國防的攻堅特色
1958年9月,哈工大根據當時主管部門第一機械工業部的指示增加了一些為國防服務的專業。從而由一般的工科院校轉變為軍民結合,且主要為國防科技培養人才的大學。
伴隨着國傢經濟體製的轉軌和學校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我校在航天部、國防科工委等主管部門的領導與支持下,承擔了大量的航天國防領域的科學研究項目,攻剋了大批航天、國防關鍵技術,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為我國的航天國防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特別是由哈工大為主,高校自主研製的“實驗衛星一號”的成功發射;新體製雷達的研製成功與應用;載人航天大型空間模擬器的成功製造;神舟號飛船焊接變形控製技術難關的攻剋;係列特種機器人研製成功及機器人碼垛包裝生産綫的産業化;慣性製導與物理仿真係列設備的研製成功與應用;國傢信息安全工程重大項目勝利完成等一大批標志性成果的取得,凸顯了哈工大工程能力強、承擔大工程項目見長的優勢與特色。
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無論是攻剋關鍵技術,還是高級管理與專門技術人才的培養,哈工大都做出了突出貢獻。如今,哈工大的校友遍及航天事業高層指揮、新技術開發以及發射測控等各個領域。在載人航天的5人領導小組中,前3位都是哈工大的校友;在繞月探測工程中,總指揮、總設計師、兩位副總指揮是哈工大校友;在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有兩位副總是哈工大校友;在“神舟”號飛船發射場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在測控“神舟”號飛船的江陰遠洋航天測控基地,在許多航天院所,在航天戰綫有8000餘名哈工大校友。大批航天傑出人才的培養更加凸顯了哈工大立足航天服務國防的攻堅特色。 |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正式創建於1987年,前身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分校。1987年,經航天工業部批準開始創建學校,1988年開始招收普通教育學生;1988年,哈爾濱工業大學與一汽集團共同創建了汽車工程學院。2002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分校正式更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拓展辦學空間,與地方共建的教育創新成果。學校創建於1985年,前校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分校。1996年,經原國傢教委批準,哈爾濱工業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從哈爾濱搬遷至威海,與威海分校合併。2002年,學校正式更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園依山傍海,環境幽雅,集生態化、藝術化於一體,現代化設施齊全,占地155.5公頃,現有建築面積38.3萬平方米,是一所充滿生機活力的花園式大學,是理想的治學之所。學校堅持以理工為主、理工管文相結合的多科性學科特點,現有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等五個學科門類,共計36個專業。形成了研究生與本科生,普通教育與成人教育以及留學生教育相結合的多層次多種形式的教育體係。目前學校普通全日製在校生達萬人。
學校學科規劃堅持發揮哈工大優勢,適應國防、區域需要,形成學科和專業互補,營造品牌特色的發展思路,現設有汽車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管理學院、人文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海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軟件學院、數學係、光電科學係等10個院(係),以及體育教學部、藝術教學部、成人教育學院(遠程教育學院)、語言培訓中心等教學機構;建立了百餘個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建有國際微電子研究中心、能源與環境研究所、機器人研究所等36個科研機構。
學校科學研究工作采用民用科研與國防科研並舉的方針,鼓勵教師積極開展科研工作,使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脫穎而出,學術梯隊日趨完善,科研水平大幅提高,在汽車技術、電子對抗、集成電路、對等網絡、新材料、海洋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填補了國內空白。被SCI、EI、ISTP檢索收錄的高水平學術論文增長迅猛。學校充分利用地處沿海開放地區的優勢,加強産學研合作,積極與企業進行科技協作,為地方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做出了貢獻。 |
|
校本部(一區): 哈爾濱市南崗區西大直街92號
哈工大二區: 哈爾濱市南崗區黃河路73號
哈工大(威海): 山東省威海市文化西路2號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 廣東省 深圳市 南山區 西麗 深圳大學城 哈工大校區 |
|
哈工大(本部):www.hit.edu.cn
哈工大(威海):www.hitwh.edu.cn
哈工大(深圳):www.hitsz.edu.cn
紫丁香BBS: www.lilacbbs.com
觀海聽濤BBS:www.ghtt.net
校園三維地圖及實景展示:http://hit.6dxy.com/ |
|
2004年科研經費總額超過9億元,2005年學校科研經費總額達10.7億元,2006年科研經費總額達11.13億元,2007年科研經費總額達13.32億,連續三年科研經費總額在全國高校中位於三甲之列,其中2006-2007科研經費位居全國第二。學校取得了一批國內領先、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國傢“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總結評估中,哈工大綜合評價居全國高校第二位。在2006年度國傢科學技術奬勵大會上,哈工大有7項科研成果獲國傢科學技術奬,其中超精密光電儀器工程研究所創新團隊經過長期刻苦攻關完成的“超精密特種形狀測量技術與裝置”獲得代表我國發明創造最高水平的奬項——國傢技術發明奬一等奬。鬍錦濤總書記親自嚮團隊帶頭人譚久彬教授頒發了國傢技術發明奬一等奬證書。目前,學校正在充分發揮學科群的綜合優勢,努力工作,爭取在若幹領域中取得一批國際有影響、對國傢有重大貢獻的高水平科技成果。
2007年哈工大共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618項,科研總經費達13.32億元,僅次於清華位居第二。其中,國防科研經費6.9億,民品科研經費5.42億,基礎科研經費1億元。共獲各種科技成果奬項64項,其中國傢科學技術奬6項,省部級奬34項,其他奬24項。 科技論文數量持續增長,EI全國排名保持全國高校第四、SCI第十二、ISTP上升到第二,SCI論文總數首次突破1000篇,國際論文總數(指SCI、EI、ISTP論文總和)4756篇。占地近100公頃的哈工大高新技術園區於1992年成立,十年來相繼完成工業基地、科技市場等項目的建設,發展勢頭良好,貢獻突出,得到國傢和省、市政府的高度評價和全力支持。 |
|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7中國大學自然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九,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五十八,2007中國大學工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四。 |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 |
|
ha’erbin gongye daxue
哈爾濱工業大學
Harbin University of Industry
中國一所多科性的工業大學。設在黑竜江省哈爾濱市。前身是1920年創辦的一所為中東鐵路培養技術人才的高等技術學校。1928年改名為哈爾濱工業大學,由中國蘇聯兩國共管。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被日本帝國主義接管。學校師生在抗日救國鬥爭中作出了貢獻,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由中國蘇聯雙方接收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學校和中國長春鐵路,一起正式移交給中國政府。
哈爾濱工業大學主樓
1952 年全國高等院校進行調整 ,采礦係、冶金係、化工係、航空工程係以及水利工程專業等分別調入東北工學院、大連工學院、北京航空學院等校。1956年學校已發展為有 7個係27個專業的工業大學。1959年又增設航空工程、自動控製等 5個係。1956~1960年,學校陸續建立了焊接研究所和精加工、化工等11個研究室。學校的教學計劃嚴密,在註意學科基礎理論的同時,重視實踐性教學環節和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教師對學生要求嚴格,治學態度嚴謹。高年級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參加科學研究活動。截至1983年,學校已為國傢輸送了2 萬多名科學技術人才,培養了研究生和進修教師1200餘名。1955年9月創辦的夜大學,已培養了在職工程技術人員1300餘名。學校已有1100餘篇學術論文在全國性的學術年會上宣讀或交流。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有29個項目受奬。 另有100個項目受到國傢、各部委及省、市的奬勵。
1983年學校設9個係(30個專業):精密儀器係、動力工程係、控製工程及計算機科學係、無綫電工程係、電氣工程係、應用化學係、機械工程係、金屬材料及工藝係、管理工程係以及基礎部的應用數學和技術物理專業。此外,學校設有外語部和馬列主義教研室。本科學製均為 4年,研究生學製為2~3年。
哈爾濱工業大學金相專業掃描電鏡室
1983—1984學年,在校本、專科生共有3172人,研究生573人,進修生51人,夜大學生776人,有教師150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27人,講師656人,此外有高級工程師和工程師 200餘人,兼任教師49人,教學輔助人員354人,聘請外國專傢1人。學校已與11個國傢和地區的高等學校或科研機構建立了聯繫,進行學術活動。
學校圖書館藏書約80萬册。(見彩圖哈爾濱工業大學閱覽室)
(哈工大) |
|
哈工大 |
|
威海 | bbs | 社團 | 人物 | 教師 | 學者 | 個人 | 吉林 | 簡歷 | 領導 | 副省長 | 高等教育 | 學院 | 教育機構 | 機電工程學院 | 哈工大 | 大學教授 | 數學教授 | 太陽能電池 | 名人 | 中國歷史 | 哈工大華德 | 華德學院 | 更多結果... |
|
|
哈爾濱工業大學新基論壇 | 哈爾濱工業大學理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生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檔案館 | 哈爾濱工業大學公共管理係 | 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樓後樓 | 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樓 | 哈爾濱工業大學主樓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軍訓 | 哈爾濱工業大學實驗中學 | 哈爾濱工業大學科學園 | 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 |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信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軟件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 哈爾濱工業大學外語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圖書館 | 哈爾濱工業大學法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基礎學部 |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導 | 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後 | 哈爾濱工業大學大創公司 | 哈爾濱工業大學醫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微軟創新俱樂部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創新俱樂部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愛心驛站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園網絡電視學生記者團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主持人俱樂部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創業者協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機器人研究所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通信與電子對抗研究所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圖書館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國旗儀仗隊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通信工程係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熱能與動力工程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 | 哈爾濱工業大學現代焊接生産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 | 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傢重點實驗室 | 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結構研究中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工商管理專業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財務管理專業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信息管理與信息係統專業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網絡中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寒窗書社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海洋文化藝術節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兵器研究協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英語學苑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國際合作處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學生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研究生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企業智能計算技術研究中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情人坡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溝通之橋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管理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軟件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海洋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後勤工作處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學生公寓中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汽車工程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讀書節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大學生服裝節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夢工場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國際問題研究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雙節棍協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演講與口才協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N樓教學樓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電氣學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廣播臺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模擬聯合國大會 |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健美操協會 | 哈爾濱工業大學信息檢索研究中心 | 哈爾濱工業大學重型機械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書畫協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女生節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車輛工程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交通工程專業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生物技術專業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生物工程專業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環境工程專業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就業指導中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會計學 | 哈爾濱工業大學自動化測試與控製研究所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汽車文化節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光電科學係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電力管理服務中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水暖管理服務中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體育教學部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第二十一屆田徑運動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設監理公司 | 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校友活動基地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學生國際交流協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分析測試中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築計劃與設計研究所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社團聯合會 |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液伺服仿真及試驗係統研究所 | 哈爾濱工業大學實驗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德應用技術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通信技術研究所 | 哈爾濱工業大學熱泵空調技術研究所 | 哈爾濱工業大學銀河網絡教育中心 | 哈爾濱工業大學遠程教育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智能計算中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國際經貿關係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市政環境工程學院 |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外國語學院 | 7.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後 | 哈爾濱工業大學科學與工程研究院資源化學工程研究中心 | 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科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 哈爾濱工業大學空間鋼結構幕墻有限公司 | 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