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哈勃(hubble)(1889~1953)
美國天文學家愛德溫·哈勃(edwin p. hubble)是研究現代宇宙理論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是河外天文學的奠基人。他發現了銀河係外星係存在及宇宙不斷膨脹,是銀河外天文學的奠基人和提供宇宙膨脹實例證據的第一人。
哈勃在芝加哥大學學習時,受天文學家海爾啓發開始對天文學發生興趣。他在該校時即已獲數學和天文學的校內學位;但畢業後卻前往英國牛津大學學習法律,1913年在美國肯塔基州開業當律師。後來,他終於集中精力研究天文學,並返回芝加哥大學,在該校設於威斯康星州的葉凱士天文臺工作。在獲得天文學哲學博士學位和從軍參戰以後,他便開始在威爾遜天文臺(現屬海爾天文臺)專心研究河外星係並作出新發現。20世紀20年代,天文界圍繞星係是不是銀河係的一部分這個問題展開了一場大討論。他在1922~1924年期間發現,星雲並非都在銀河係內。哈勃在分析一批造父變星的亮度以後斷定,這些造父變星和它們所在的星雲距離我們遠達幾十萬光年,因而一定位於銀河係外。這項於1924年公佈的發現使天文學家不得不改變對宇宙的看法。
1925年當他根據河外星係的形狀對它們進行分類時,哈勃又得出第二個重要的結論:星係看起來都在遠離我們而去,且距離越遠,遠離的速度越高。這一結論意義深遠,以為一直以來,天文學家都認為宇宙是靜止的,而現在發現宇宙是在膨脹的,並且更重要的是,哈勃於1929年還發現宇宙膨脹的速率是一常數。這個被稱為哈勃常數的速率就是星係的速度同距離的比值。後來經過其他天文學家的理論研究之後,宇宙已按常數率膨脹了100~200億年。
20世紀初,大部分天文學家都認為宇宙不會膨脹出銀河係。但20世紀20年代初,哈勃用當時最大的望遠鏡觀察神秘的仙女座時,發現仙女座中的星雲不是銀河係的氣體,而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星係。在銀河係之外存在許多其它的星係,宇宙比人類想象的要大許多。
哈勃根據星係結構來區分星係,至今天文學上仍在延用哈勃的星係分類法。
由於他對天文學的貢獻,哈勃獲得許多榮譽稱號和奬章。在他的著作中,有《星雲光譜的紅移》和《哈勃星係圖集》。 |
|
哈勃(Hubble)(1889~1953)
美國天文學家愛德溫·哈勃(Edwin P. Hubble)是研究現代宇宙理論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是河外天文學的奠基人。他發現了銀河係外星係存在及宇宙不斷膨脹,是銀河外天文學的奠基人和提供宇宙膨脹實例證據的第一人。
哈勃在芝加哥大學學習時,受天文學家海爾啓發開始對天文學發生興趣。他在該校時即已獲數學和天文學的校內學位;但畢業後卻前往英國牛津大學學習法律,1913年在美國肯塔基州開業當律師。後來,他終於集中精力研究天文學,並返回芝加哥大學,在該校設於威斯康星州的葉凱士天文臺工作。在獲得天文學哲學博士學位和從軍參戰以後,他便開始在威爾遜天文臺(現屬海爾天文臺)專心研究河外星係並作出新發現。20世紀20年代,天文界圍繞星係是不是銀河係的一部分這個問題展開了一場大討論。他在1922~1924年期間發現,星雲並非都在銀河係內。哈勃在分析一批造父變星的亮度以後斷定,這些造父變星和它們所在的星雲距離我們遠達幾十萬光年,因而一定位於銀河係外。這項於1924年公佈的發現使天文學家不得不改變對宇宙的看法。
1925年當他根據河外星係的形狀對它們進行分類時,哈勃又得出第二個重要的結論:星係看起來都在遠離我們而去,且距離越遠,遠離的速度越高。這一結論意義深遠,以為一直以來,天文學家都認為宇宙是靜止的,而現在發現宇宙是在膨脹的,並且更重要的是,哈勃於1929年還發現宇宙膨脹的速率是一常數。這個被稱為哈勃常數的速率就是星係的速度同距離的比值。後來經過其他天文學家的理論研究之後,宇宙已按常數率膨脹了100~200億年。
20世紀初,大部分天文學家都認為宇宙不會膨脹出銀河係。但20世紀20年代初,哈勃用當時最大的望遠鏡觀察神秘的仙女座時,發現仙女座中的星雲不是銀河係的氣體,而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星係。在銀河係之外存在許多其它的星係,宇宙比人類想象的要大許多。
哈勃太空望遠鏡
(Hubble Space Telescope,縮寫為HST),是以天文學家哈勃為名,在軌道上環繞著地球的望遠鏡。他的位置在地球的大氣層之上,因此獲得了地基望遠鏡所沒有的好處-影像不會受到大氣湍流的擾動,視相度絶佳又沒有大氣散射造成的背景光,還能觀測會被臭氧層吸收的紫外綫。於1990年發射之後,已經成為天文史上最重要的儀器。他已經填補了地面觀測的缺口,幫助天文學家解决了許多根本上的問題,對天文物理有更多的認識。哈勃的哈勃超深空視場是天文學家曾獲得的最深入(最敏銳的)的光學影像。
從他於1946年的原始構想開始,直到發射為止,建造太空望遠鏡的計劃不斷的被延遲和受到預算問題的睏擾。在他發射之後,立即發現主鏡有球面像差,嚴重的降低了望遠鏡的觀測能力。幸好在1993年的維修任務之後,望遠鏡恢復了計劃中的品質,並且成為天文學研究和推展公共關係最重要的工具。哈勃空間望遠鏡和康普頓伽瑪射綫天文臺、錢德拉X射綫天文臺、斯必澤空間望遠鏡都是美國宇航局大型軌道天文臺計劃的一部分 。哈勃空間望遠鏡由NASA和ESO合作共同管理。
哈勃的未來依靠後續的維修任務是否成功,維持穩定的幾個陀蠃儀已經損壞,目前(2007年),連備用的也已經耗盡,而且另一架用於指嚮的望遠鏡功能也在衰減中。陀蠃儀必須要以人工進行維修,在2007年1月30日,主要的先進巡天照相機(ACS)也停止工作,在執行人工維修之前,衹有超紫外綫的頻道能夠使用。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再提升來增加軌道高度,阻力會迫使望遠鏡在2010年重返大氣層。自從2003年航天飛機哥倫比亞不幸事件之後,由於國際太空站和哈勃不在相同的高度上,使得太空人在緊急狀況下缺乏安全的避難場所,因而NASA認為以載人太空任務去維修哈柏望遠鏡是不合情理的危險任務。NASA在從新檢討之後,執行長麥剋格裏芬在2006年10月31日决定以亞特蘭大進行最後一次的哈柏維修任務,任務的時間安排在2008年9月11日,基於安全上的考量,屆時將會讓發現號在LC-39B發射臺上待命,以便在緊急情況時能提供救援。計劃中的維修將能讓哈勃空間望遠鏡持續工作至2013年。如果成功了,後繼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應該已經發射升空,可以銜接得上任務了。韋伯太空望遠鏡在許多研究計劃上的功能都遠超過哈柏,但將衹觀測紅外綫,因此在光譜的可見光和紫外綫領域內無法取代哈柏的功能。
哈勃根據星係結構來區分星係,至今天文學上仍在延用哈勃的星係分類法。
由於他對天文學的貢獻,哈勃獲得許多榮譽稱號和奬章。在他的著作中,有《星雲光譜的紅移》和《哈勃星係圖集》。 |
|
Habo
哈勃
國天文學家,星係天文學的奠基人,觀測宇宙學的開創者。1889年11月20日生於密蘇裏州馬什菲爾德,1953年9月28日卒於加利福尼亞州聖馬裏諾。
1910年,哈勃由芝加哥大學天文係畢業,後赴英改學法律。1913年返美,在肯塔基州從事法律事務。1914年重返天文界,1917年獲博士學位。從1919年起,在威爾遜山天文臺工作三十多年,直到去世。哈勃對二十世紀天文學作出了許多貢獻,被尊為一代宗師,其中最重大者有二:一是確認星係是與銀河係相當的恆星係統,開創了星係天文學,建立了大尺度宇宙結構的新概念;二是發現星係的紅移-距離關係,促使現代宇宙學的誕生。
1914年,他在葉凱士天文臺開始研究星雲的本質,提出有一些星雲是銀河係內的氣團。他發現亮銀河星雲的視直徑同使星雲發光的恆星亮度有關。並推測另一些星雲,特別是具有旋渦結構的,可能是更遙遠的天體係統。1919年他用當時世界上最大的1.5米和2.5米反射望遠鏡照相觀測旋渦星雲。1924年發現仙女座大星雲的造父變星,根據周光關係,推算出它在銀河係之外,是和銀河係一樣的恆星係統。當1924年底他在美國天文學會上宣佈這一發現時,與會的天文學家都意識到,多年來關於旋渦星雲是近距天體還是銀河係之外的宇宙島的爭論就此結束,從而揭開了探索大宇宙的新的一頁。
二十世紀初,斯裏弗對旋渦星雲光譜作過多年研究,發現譜綫紅移現象。哈勃在此基礎上,並根據自己測定的距離資料,於1929年指出星係的距離越遠,紅移越大。若假設紅移是星係視嚮運動的多普勒效應,則紅移-距離關係表明,越遠的星係退行的速度越大,從而意味着那部分宇宙在膨脹。後來,人們把紅移-距離之間的綫性關係稱為哈勃定律。
此外,他在1926年提出了河外星係的形態分類法,被稱為哈勃分類,一直沿用至今。
他於1936年出版的《星雲世界》和1937年發表的《用觀測手段探索宇宙學問題》兩部書都是現代天文學名著。
(李競)
|
|
- n.: hubble
|
|
天文 | 常數 | 百科辭典 | 漩渦 | 自然現象 | 星係 | 天文學家 | 太空望遠鏡 | 高級巡天照相機 | 地球 | 火星 | 月球 | 宇宙 | 獵戶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