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基督
目錄
No. 1
  名稱:哀悼基督 (Pietà)
  作者:米開朗基羅
  時間:公元1498年
  材質:雲石雕像
  規格:高175釐米
  現藏地: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簡介:
  這件作品是米開朗基羅為聖彼得大教堂所作,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代表作。作品的題材取自聖經故事中基督耶穌被猶太總督抓住並釘死在十字架上之後,聖母瑪麗亞抱着基督的身體痛哭的情景。
  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傷痕,臉上沒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橫躺在聖母瑪麗亞的兩膝之間,右手下垂,頭嚮後仰,身體如體操運動員一般細長,腰部彎麯,表現出死亡的虛弱和無力;聖母年輕而秀麗,形象溫文爾雅,身着寬大的鬥篷和長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體,左手略嚮後伸開,表示出無奈的痛苦;頭嚮下俯視着兒子的身體,陷入深深的悲傷之中;細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實的雙肩,面罩卻襯托出姣美的面容。聖母的表情是靜默而復雜的,不僅傾瀉了無聲的哀痛,也不衹是聖母充滿哀思的祈禱,它已經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飽含的內容,這是一種洋溢着人類最偉大最崇高的母愛的感情。
  米開朗基羅曾經說過:聖母瑪麗亞是純潔、崇高的化身和神聖事物的象徵,所以必能永遠保持青春。作者突破了以往蒼白衰老的模式,聖母被刻畫成為一個容貌端莊美麗的少女,卻沒有影響到表現她對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觀的,但她的悲哀卻是深沉的。她所體現出的青春、永恆和不朽的美,正是人類對美追求的最高理想。
  作品采用了穩重的金字塔式的構圖,聖母寬大的衣袍既顯示出聖母的四肢的形狀,又巧妙地掩蓋了聖母身體的實際比例,解决了構圖美與實際人體比例的矛盾問題。基督的那脆弱而裸露的身體與聖母衣褶的厚重感以及清晰的面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統一而富有變化。雕像的製作具有強烈的寫實技巧,作者沒有忽略任何一個細節,並對雕像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打磨,甚至還使用了天鵝絨進行摩擦,直到石像表面完全平滑光亮為止。這一切都賦予了石頭以生命力,使作品顯得異常光彩奪目。米開朗基羅還將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刻在了雕像中聖母胸前的衣帶上。作品一經展出,立即轟動了整個羅馬城,從此便與作者米開朗基羅的名字一起成為了藝術史册中光輝的一頁。
  《哀悼基督》(The Mourning of Christ):是幅戲劇性濃厚,並且富有強烈感染力的畫作。在耶穌的遺體周圍,是一群絶望的女聖徒和使徒們。喬托將景物安排在他度過年輕時代的托斯卡納山岩下,畫面中沒有任何多餘的細節,而沉浸在痛楚中的主要人物,表情哀傷但都帶着高貴的節制,這使人們回憶起最偉大的古典傳統。聖約翰俯身嚮前凝視着耶穌的屍體,姿勢毫不矯揉造作,卻有一種肅穆的氣氛,令人為之動容。畫面上方的天使們,是唯一用紛亂的形式來表示哀傷的,正如喬托作品中大多數的天使那樣,他們看上去好像沒有腿,他們的長袍嚮後飄了起來,就好像被風吹起來一樣。耶穌赤裸着身體,瑪利亞用手支撐看他,一位衹看見長袍,而看不見臉部表情的女聖徒,則托着他的頭,這一切都凸顯了畫中死去的基督。瑪利亞和其它的婦女,則輕輕地握着耶穌受傷的雙手和雙腳,手腳上依稀可見曾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傷痕。背景中的山崖,從上而下像一支利箭般,直指畫面中央,也就是基督的屍體。山巔上的一顆枯樹,其枯枝殘葉把天空和地面聯結在一起。在這幅畫中,喬托充份運用了手的作用。例如聖約翰的手,右臂省去了很多的描繪,而以張開着的雙臂,來表示心中的絶望;女聖徒們托着耶穌頭部的手;基督的雙手和雙腳;以及最值得一提的,聖母瑪利亞 愛撫般摟看耶穌的脖子的那雙手。然而,這幅畫真正強大的感染力,還是自於那些體形真實、衣着樸素、而又氣質高貴的,所有活生生的人物,他們實實在在、活靈活現地,讓觀畫者能夠真實地感受到,他們對耶穌的衷心敬愛。
  《哀悼基督》, 約1303-1305年,183X198CM,帕多瓦斯剋羅維尼禮拜堂藏
  作者:喬托
  類型:油畫
  喬托的傑作,充滿哀傷之情,是斯剋羅情感最著名,情感最澎湃的壁畫。描圍繞着從十字架上解下的基督遺體、哀慟基督死亡的場景。采用自然而又強烈的效果讓聖母的臉靠近基督。藉由灰色岩石上的斜綫以及衆人同方向的視綫、肢體表情,引導觀者視綫落在死亡基督及日夜哀傷母親的頭部。
  全作的故事與情感核心,大膽描繪伏在基督身上抱頭凝視已逝基督的瑪利亞,流露濃烈、深摯情感。場景描繪具戲劇性,喬托史無前例地把人類的悲傷與悲劇巧妙地植入作品中。
  荒涼郊野的背景,強烈傳達故事性、象徵性及敘事性。露出的岩石突然傾斜嚮死亡的基督,將畫面斜割為兩個部分,強調死亡的事實,凸顯無法逃避的命運。畫面描繪的衆多人物,呈現各式各樣的情感。尼可戴蒙及阿利馬它亞的約瑟面無表情;新約聖經的瑪利亞溫柔地握着基督的雙腳啜泣不止;女士、天使們絶望地緊握雙手,日夜哀傷放聲大哭。
相關詞
現實主義逃亡埃及佛羅倫薩畫派猶大之吻
包含詞
聖母哀悼基督帶有哀悼基督圖的靈柩臺面意大利羅馬聖彼得教堂內的哀悼基督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