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āi bīng bì shèng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用作褒義
解釋: 原意是力量相當的兩軍對陣,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後指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
資料來源: 先秦·李耳《老子·德經》第69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三國·魏·王弼註:“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
例子: 不,~!不要樂,要哀,何小姐能彈《易水吟》的譜子嗎?(《啼笑因緣續集》一0回)
|
|
語出《老子》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抗,舉;加,當;哀,悲憤。謂受壓而充滿悲憤心情的一方必能獲勝。 |
āi bīng bì shèng āi bīng bì shèng |
兩軍對壘,受壓迫、處境絶望而悲憤反抗的一方必能獲勝 |
|
《老子》:“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王弼 註:“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 任繼愈 註:“哀,沉痛,悲憤。”後遂謂因受壓而悲憤的一方,定能剋敵製勝。《解放日報》1946.11.3:“正由於哀兵必勝,驕兵必敗, 漣水 城郊就成為 蔣 軍的墳墓。” |
|
哀兵必勝 |
|
āi bīng bì shèng |
|
哀,哀傷;兵,軍隊;哀兵,由於受壓或遭受危難而處在悲憤中的軍隊。 |
|
原意為兩軍實力相當時,悲憤而激昂的一方,用於戰鬥,必然勝利。
後指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 形容受壓迫受欺凌而悲憤地奮起反抗的軍隊一定能勝利。 |
|
形容為正義而鬥爭的一方必然勝利。原指兵力相當的兩軍對壘,心情悲憤的一方必勝。一說,“哀”有慈愛、憐惜的意思,“哀兵必勝”又可以解釋為慈愛士卒而得人心者必勝。所以《老子》六十七章中說:“慈故能勇。……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
|
語本《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寶指身體),故抗兵相加(加,相當),哀者勝矣。”王弼註:“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這就是說,兵力相當的兩軍對壘,充滿悲憤心情的一方必然勝利。也就是說,抵抗侵略、反對壓迫的正義之師一定獲勝。
主謂式;作謂語。用於形容受到壓迫、欺凌,而悲憤的一方必定能取勝。常與“多難興邦”連用。 |
|
1、“瀋國英道‘不,~!不要樂,要哀,何小姐能彈《易水吟》的譜子嗎?’”【張恨水《啼笑因緣續集》一〇回】
2、“我們讓人欺負夠了,全國百姓誰不願打!豈不聞~啊!”【宗璞《南渡記》】
3、“讓我們都來發揮兢兢業業的精神,本着~的意志來努力。”【秦牧《晴窗晨筆·國傢新慶》】
4、“老人感嘆道,這真是多難興邦,~。” 宗喜景《故地》
5、他們之所以敢於去面對強大的侵略者,是因為他們堅信~道理 |
|
中性成語 |
|
驕兵必敗 失道寡助 |
|
師直為壯 |
|
an army burning with righteous indignation is bound to win |
|
“哀”不可寫作“衰”。“哀”是悲憤、悲壯之意,不可理解為悲痛、悲哀。 |
|
多難興邦,哀兵必勝。 |
|
成語名稱 哀兵必勝 漢語拼音 āi bīng bì shèng 成語釋義 原意是力量相當的兩軍對陣,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後指因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 成語出處 《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使用例句 不,哀兵必勝!不要樂,要哀,何小姐能彈《易水吟》的譜子嗎?
★張恨水《啼笑因緣續集》第十回 |
|
- n.: an army burning with righteous indignation is bound to win
|
|
師直為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