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外文名稱 Miserable at Middle Age
電影片名
哀樂中年
影片類型
劇情
國傢/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黑白
混音
單聲道
製作公司
文華影業公司 Wenhua Film Company [中國]
年份
1949年演職員表
導演 Director
桑弧 Hu Sang
編劇 Writer
桑弧 Hu Sang
演員 Actor
石揮 Hui Shi
韓非 Fei Han
李浣青 Huanqing Li
瀋揚 Yang Shen
程之 Zhi Cheng
劉小滬
徐偉傑
崔超明
朱傢琛
王萬恩 陳紹常創辦小學多年,自任校長。其妻英年早逝,留下三個孩子賴他照料 。別人每每勸他續弦,但他目睹摯友劉之權的女兒敏華備受後母虐待之苦,便打消了續娶之念。後來,劉之權全家遷居外地,多年音訊杳然。
某日,敏華突然前來叩見,謀求職業。紹常同情她的遭遇,便留她在校任教。此時,紹常的孩子也都成人。長子建 中在一傢銀行供職,與銀行經理的女兒結婚,社會地位也日益提高。他力勸紹常退休,在傢頤養晚年。紹常被勉強說服而嚮學校提出辭呈,並推薦敏華繼任校長。建中為了表示支持,懇請嶽父捐款給學校並擔任學校的董事長。紹常賦閑在傢,孩子們成傢後,與他往來日疏。衹有敏華,為了工作常來和他談心,她深知他的事業心很強,生命力也還旺盛,應該工作。經敏華熱情、誠摯的邀請,紹常又回到學校。
不久,學校裏一個同事托他嚮敏華求婚,他忽然感到一種異樣的心情,開始覺察到自己已愛上敏華。同時,他發現敏華也一直愛着他。於是,他告訴建中,自己準備結婚,卻遭到建中與傢裏所有人的堅决反對。 建中並宣稱,他代表嶽父以學校董事長的名義,將敏華撤職。紹常為維護他和敏華的感情,也毅然離開學校。他倆結婚後,共同創辦另一所小學。 在新學校開學之日,也正是敏華的嬰兒呱呱墜地之時,他們都感到“生命無處不在”的喜悅。 一部具有較高思想深度和藝術力量的優秀影片;一部"內容和技巧都接近完美的中國電影",桑弧導演的巔峰之作。
這部由桑弧編導,充滿濃烈“作者式”味道的影片被香港導演李翰祥譽為當時最有價值的影片之一。如果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它也是“文華風格”中最有風格的一部。它深深根植於時代生活的深層,深得上海獨有的都市市民文化的底藴。
人到中年的小學校長陳紹常妻子去世之後未再續弦,子女長大成人之後雖然孝順,但卻衹想把父親當成寵物養起來,而缺乏對情感心靈的真正體貼。父親的再婚果然引起了軒然大波,好在陳紹常意志堅定,我行我素,終於開放了愛情和生命的二度梅。中國電影的主流,對集體和階級的關懷遠遠大於對個人;而在對個人的關懷中則對婦女、兒童、老人等弱勢者的關懷遠遠大於對中年;進而在中年故事中對他們的物質生活的關心遠遠大於對他們的情感與精神的重視。《哀樂中年 》明顯是一個另類。本片將哀婉、諷刺與幽默達觀融為一體,在風格上獨樹一幟,編導技藝圓熟,有如哀樂人生的抒情詩篇,有論者說這部影片可以放在國際水準上衡量,此言不虛。
電影在溫情脈脈、平淡樸實的敘述過程中,一種難以抗拒的力量卻做了主導,這種力量來自於傳統世俗觀念,也來自於一種集體勢力。《哀樂中年 》不容忽視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其風格上的輕喜劇色彩。喜劇天生的娛樂性更符合個性張揚和人性的解放,所以該片的出現是一個更“開放”也更“現代”的標志。 1948年 《哀樂中年 》描寫都市悲喜劇:桑弧用喜劇寫出人生悲涼
桑弧這一藝名來自於“當年蓬矢桑弧意,豈為功名始讀書”這一詩句,原本是銀行職員的李培林,藉“桑弧”兩字立下了畢生從影的志願。也許從此就能略窺桑弧以及和他同時期的文華影業公司的創作者們,所執念的人文電影運動立足於藝術的初衷,那些在荒涼世界裏有着深長回味的人文派電影實踐,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寂寞之後,終於顯現出真正屬於電影藝術的力量來。
1953年,周恩來總理在法國訪問時,見到了他最崇敬的導演卓別林,卓別林問起新中國的電影來,周總理早有準備,他帶來的是《梁山伯與祝英臺》。卓別林看完,對純粹而優雅的中國戲麯藝術和新興的電影藝術大為贊賞。該片的導演便是桑弧。3年後,他又執導了《祝福》,成為桑弧在新中國成立後成就最高的一部影片。
初看桑弧的《假鳳虛凰》(編劇)、《太太萬歲》、《哀樂中年 》幾部影片,以為桑弧在做着超越時代的事,那時的主流電影多反映內憂外患,而他卻在飛短流長間舒展人生的真義。但後來纔知道太陽底下無新事,桑弧所表現的無非是不容易磨蝕的人之常情。難能可貴的是,40年代的中國喜劇電影已經相當完備,笑料的鋪陳清新自然,尤其是《太太萬歲》竟能在嚴密縫合的巧合中滲出一絲悲涼來。桑弧“文革”後拍攝的《郵緣》,仍走他最熟練的市井喜劇路綫,抓住當時的社會熱點集郵,講了一個頗為淡雅的愛情故事,極具親和力。
而《哀樂中年 》卻顯出桑弧沉鬱的一面,是兩個年齡懸殊的教員的愛情,實則表現的父子衝突,這一亙古不變的敘事母體。含蓄、淡雅中見濃烈是桑弧的拿手好戲。話劇皇帝石揮以萬變應不變的表演風範,一變他在《太太萬歲》中的酸腐和荒唐,而換之淳樸而拘謹。片中最大的寓意乃兒子在父親50歲生日之際,竟送墓園,而父親卻把這墓園改建為一所小學,誰在葬送誰,誰在教育誰,怕衹有天知道。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桑弧的影片大都反映的是這個大都市的狀貌。他雖然悲喜劇都能左右開弓,但發生地都在上海,上海在桑弧的電影裏是精細而閑碎的。桑弧那代的電影人,還是把故事和人物放在首位。桑弧影片的主題大都是樸素,甚至是簡單的。人物善也沒有善到普度蒼生的境界上來,惡也離惡貫滿盈差得太遠,全是些小歡樂、小煩惱。唯其小,纔更見其真切和普遍。現在的中國電影有太多立意高遠之作,卻往往落入以眼高手低的口實。像桑弧這樣心平氣和的導演,世紀之交的華語影壇裏,實屬罕見。 哀樂中年 也是古代成語典故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安)語王右軍(王羲之)曰:‘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是惡。’”。後有“哀感中年”之語,形容人到中年對親友離別的傷感情緒。也有人寫為“哀樂中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