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①咽和喉的合稱永晝吟不休,咽喉幹無聲。②比喻險要的交通要道夷陵者,荊州之咽喉也|咽喉要道。 | | 喉嚨,包括咽、食管上部、喉及氣管的通嚮胃和肺的通道 | | 頸的前方上部緊接面頰的部分;上咽頭 | | 比喻形勢險要的交通孔道 | | 此二處皆是漢中咽喉。——《三國演義》 | | 咽與喉的並稱。《後漢書·霍諝傳》:“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酖毒,未入腸胃,已絶咽喉,豈可為哉!” 唐 姚合 《寄陝府內兄郭冏端公》詩:“永晝吟不休,咽喉乾無聲。” 洪深 《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六:“咽喉的外圍肌筋在發音時應是極度緊張的。” | | 喻指扼要之處或關鍵部門。《戰國策·秦策四》:“ 韓 ,天下之咽喉; 魏 ,天下之胸腹。”《史記·滑稽列傳》:“ 洛陽 有武庫、 敖倉 ,當關口,天下咽喉。” 宋 陳亮 《酌古論·先主》:“ 夷陵 者, 荊州 之咽喉也。” 毛澤東 《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産黨》第一章第三節:“因此,它們就不但在商品競爭上壓倒了 中國 的民族資本主義,而且在金融上、財政上扼住了 中國 的咽喉。” | | 咽喉 :
yān hóu
①咽和喉的合稱:永晝吟不休,咽喉幹無聲。
②比喻險要的交通要道:夷陵者,荊州之咽喉也|咽喉要道。
1.結構與命名
咽喉是進飲食、行呼吸、發聲音的器官。咽喉上連口鼻,下通肺胃,是連接口腔和肺胃的通路,又為經脈循行的要衝。
咽,古作嚥,與嗌、咽嗌、喉嗌同義。後世又有咽門、咽路之名。喉,古作〓。咽喉一詞,最早見於《內經》。《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咽與喉。相連而有別。咽在後,下連食道,直貫胃腑,為胃之係;喉在前,下通氣道,連於肺髒.屬肺之係。《靈樞·憂恚無言》說:“咽喉者,水𠔌之道路也;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喉風論·咽喉總論》指出:“函呼吸者曰喉,內飲食者曰咽。經曰喉通天氣,呼.吸之道也.俗名氣喉;咽通地氣,飲食之道也,俗稱食喉。”可見咽之與喉,各司其職,其區別所在,古人早有認識。
《靈樞·憂恚無言》在論及人體發音機理時指出:“會厭者,聲音之戶也;口唇者,聲音之扇也;舌者,聲音之機也;懸雍垂者,聲音之關也;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頏顙,即鼻咽部。橫骨,相當於舌骨。會厭,《難經·四十四難》稱其為“吸門”,意為呼吸之門戶。《靈樞集註》說:“在咽喉之前,會厭也;在咽喉之上,乃咽、喉交會之處。凡人飲食,則會厭掩其喉嚨後而可入於咽。此喉嚨之管,故為‘聲音之戶’,謂聲音之從此而外出也。”《醫林改錯》更明確指出:“會厭,即舌後之白片,乃遮蓋喉門之物也。”會厭位於舌骨體後方,上寬下窄,狀如花瓣,呼吸時會厭上啓,吞咽或嘔吐時會厭下蓋,以使水𠔌與氣體,各循其道,不致有誤。咽喉部另有喉核,即扁桃體,位於咽前柱(舌齶弓)和咽後柱(咽齶弓)之間,左右各一。懸雍垂,又稱帝丁、帝鐘,俗稱“小舌頭”,即張口時軟齶後嚮下後方傾斜的正中一突起部。由扁桃體、懸雍垂和舌根組成喉關,喉關以內為“關內”,喉關以外為“關外”。
2.與髒腑經絡的聯繫
喉乃肺係所屬。喉為氣息出入之要道,又為發聲出音之器官。喉下連氣道以通肺氣,而肺主氣、主聲,以司呼吸,且肺有經脈通於喉嚨,故喉嚨的通氣和發音直接受製於肺氣、肺陰。若肺氣宣暢,肺陰充足,則呼吸通利,聲音宏亮。若肺氣耗損,則鼓動無力,可見聲音低微,懶語少言;肺陰不足,則虛火內灼,可見咽喉虛腫微痛,幹咳不利,聲音嘶啞。因肺虛所致的發音障礙,即所謂“金破不鳴”。若因外邪犯肺,或邪熱壅肺,循經上蒸.常見咽喉紅腫疼痛、聲音重濁、嘶啞,甚則失音。因肺實所致發音障礙,即所謂“金實不鳴”。
咽乃胃腑所係。《重樓玉鑰》說:“咽,嚥也,主通利水𠔌,為胃之所係,乃胃氣之通道也。”《醫林改錯》徑稱咽“即胃管之上口”。咽為胃之外候,與食管相連,貫連胃腑,足陽明胃經沿咽喉下行。胃屬足陽明經。絡於脾;脾屬足太陽經,絡於胃。脾升胃降,樞機靈活,則咽利食下,胃和納暢。若脾胃失和,升降失常,可見吞咽不利,噯氣嘔逆等。若脾胃有熱,攻衝上逆,則咽喉腫痛,甚則水漿難以下咽。故有“咽喉為脾胃之候”之說。
咽喉與肝、腎在生理上亦有聯繫。足厥陰肝經循咽喉,上達頏顙,通過經脈的聯繫,調和咽喉氣血。肝主疏泄,性喜條達,又為剛髒,易為七情所傷。若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鬱化火,灼津為痰,肝氣挾痰互結於咽喉,則咽喉如有梅核所塞,時輕時重,即發為梅核氣(癔病球)。足少陰腎經從肺而上循喉嚨挾舌本。若腎陰不足,咽喉失於滋潤,加之虛火循經上灼,則咽喉焮紅幹痛,勞累後多發作。
咽喉為經脈循行之要衝。十二經脈中除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太陽膀胱經而外,其餘經脈均或直接抵達咽喉,或於咽喉旁經過。至於督脈、任脈、衝脈等奇經,也分別循行於咽喉。藉助衆多經脈的作用,咽喉與全身的髒腑氣血發生聯繫,維持着咽喉正常的生理功能。《靈樞·經脈》、《靈樞·經別》等對咽喉與經脈的廣泛聯繫有詳盡記載。如足陽明胃經,“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咽喉,入缺盆”;足太陰脾經,“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手太陰經別,“上出缺盆,循喉嚨”;足少陰腎經,“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足厥陰肝經,“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係”;手少陰經別,“上走喉嚨,出於面”;手陽明經別,“上循喉嚨,出缺盆”;足少陰經別,“上挾咽,出頤頷中,散於面,連目係”。 | | 辦法一:按摩治咽喉炎
按摩方法:每天早起後,在左手掌心塗上3滴—4滴風油精,按摩(順時針方向)咽喉部位20次—30次。2—3個月後,病情可大為好轉,一年後基本康復。按摩是針對生活習慣方面解决咽喉疼痛怎麽辦的方法。
辦法二:服用一點滋陰清熱飲
每次用天鼕12剋、麥鼕12剋、桔梗9剋、山豆根6剋、崗梅30剋、甘草6剋、水煎服,每天1劑。有滋陰清熱、解毒利咽之功效。適用於治療咽喉腫痛、急性咽喉炎和扁桃體炎等。
辦法三:服用一點烏梅飲
每次用烏梅5枚,打爛,放杯內,開水適量浸泡15分鐘,去渣,慢慢含咽,每天一次。有斂陰生津等功效。適用於治療慢性咽喉痛及聲音沙啞等癥。
辦法四:西瓜皮茶治咽喉炎
這些方法都是從飲食上解决咽喉腫痛怎麽辦。吃西瓜時,瓜皮別丟棄。取瓜皮250剋,加入兩大碗水,熬至一大碗,加入少許冰糖,冷而飲之。可治咽喉炎。
辦法五:點壓左手無名指尖治療咽喉痛
點壓方法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直接有節奏點壓左手無名指尖,堅持每日三次,飯前點壓。每次點壓10—15分鐘,一般3—4日可起到治愈效果。此法適合於中老年性咽喉炎。 | | - n.: throat, fauces, gorge, gullet, jaws, laryngopharynx, maw, pharynx, cut the throat, gula, strategic passage, the larynx, the throat, a narrow, throat-like passage of strategic importance
| | - n. gosier, gorge;
défilé
| | 食道, 咽頭, 喉嚨, 嗓子, 咽 | | 健康 | 醫學 | 身體 | 疾病 | 藥品 | 上呼吸道感染 | 兒科 | 中成藥 | 慢性咽炎 | 中醫 | 人體 | 中醫詞典 | 耳鼻喉科 | 南寧協和醫院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