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寫作 > 詠史詩
目錄
《詠史詩 Yong shi poem》
詩人: 鮑照 Bao Zhao

  五都矜財雄。
  三川養聲利。
  百金不市死。
  明經有高位。
  京城十二衢。
  飛甍各鱗次。
  仕子彯華纓。
  遊客竦輕轡。
  明星晨未稀。
  軒蓋已雲至。
  賓禦紛颯沓。
  鞍馬光照地。
  寒暑在一時。
  繁華及春媚。
  君平獨寂寞。
  身世兩相棄。
  
《詠史詩 Yong shi poem》
詩人: 左思 Zuo Si

  梁習持魏郎。秦兵不敢出。
  李牧為趙將。疆場得清謐。
《詠史詩 Yong shi poem》
詩人: 王粲 Wang Can

  自古無殉死。達人所共知。
  秦穆殺三良。惜哉空爾為。
  結發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臨沒要之死。焉得不相隨。
  妻子當門泣。兄弟哭路垂。
  臨穴呼蒼天。涕下如綆縻。
  人生各有志。終不為此移。
  同知埋身劇。心亦有所施。
  生為百夫雄。死為壯士規。
  黃鳥作悲詩。至今聲不虧。
No. 4
  詩體名。以史事為題材的詩。以東漢班固詠緹縈救父的一首詩(或題為《詠史》)為最早。其後王粲、左思、鮑照等均有以《詠史》為題的詩作。唐代鬍曾的詩集,即以《詠史詩》為名。
No. 5
  是指以歷史題材為詠寫對象的詩歌創作.大多針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詩經》《離騷》中就有這種作品,詩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詠史詩是東漢時班固的《詠史》
  關於詠史詩
  “以史為鑒”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它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對待歷史的正確態度。悠悠五千年,泱泱廿四史,實為世界稀有,歷史遺跡,人物風流,一直為文學藝術的創作提供豐富的素材,繪畫、雕塑、小說、戲劇、散文、詩歌,乃至今天的影視作品,到處都有歷史的素材。藝術傢們直面現實人生,或從對歷史事實的思考中生發出許多感喟許多諷慨,或從對歷史事實的研究中生發出許多聯想許多假設。詩人的感情是最豐富的,詩人對歷史的研究思考有更多的情感,有更鮮明的形象,這就是懷古詠史詩比那些精闢的史論文章更富有魅力,更能廣泛流傳的原因吧。
  劉大傑的《中國文學發展史》說,“詠史起於班固,但衹詠史事,不聯繫自己。”魏晉時期的左思有《詠史》八首。《世說新語"文學》記鎮西將軍謝尚舟行經牛渚,月夜聞客船上有人詠詩,遣人訊問,乃是袁宏在吟詠自作的《詠史》詩。到了唐代,懷古詠史詩的創作蔚然成風,出現了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卓有成就的詠史大傢。
  懷古詠史詩首先是詩中有歷史,或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或歷史遺跡。因為是詩歌,是文學作品,所以詩中的“歷史”不必如史書中的“歷史”那麽確切。《貞一齋詩說》說,“詠史詩不必鑿鑿指事實,看古人名作可見。”如蘇東坡的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提到赤壁之戰,可後人對蘇東坡是否到過歷史上的赤壁古戰場頗多爭論,其實,就詩文的思想內容、藝術成就而言,這種爭論是毫無意義的,因為蘇東坡是在詠懷歷史,而不是在記述歷史。
  這當然不是說懷古詠史詩可以歪麯歷史篡改歷史,作為一種藝術創作,詩人要在有限的篇幅中敘述歷史,表情達意,就需要創造出更集中、更典型的環境、形象。李商隱的詠史詩之所以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原因就在於此。如《漢宮詞》:
  青雀西飛竟未回,君王長在集靈臺。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
  這是一首富有社會意義的詠史詩,詩人展開想象的翅膀,飄渺地將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編織在一起,首兩句是神仙傳說,入木三分地揭露漢武帝迷戀神仙的癡心妄想;三四句是歷史故事,刻畫漢武帝一心求仙而無心求賢的思想行徑。詩人不加評議,完全用形象說話。再如《詠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盤竜?
  這是李商隱詠史詩中的傑作之一,僅用二十八個字,藉六朝紛紛代謝的史實來抒發感慨,說它是史實,因為金陵(北湖即玄武湖)確實是六朝故都,而“一片降旗百尺竿”顯然不是某一個有史可據的場面,更不可能六個朝代王運之終都用百尺長竿挑着降旗出降,但作者這樣寫,無論是從“一片”的廣度或是從“百尺”的高度來說,透過形象來看歷史,六朝末代統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無恥之極,都是可想而知的。這就是詠史詩中的歷史,是藝術化了的歷史。所以在鑒賞懷古詠史詩時,既要註意瞭解相關的歷史,又不必過分拘泥於史實,更重要的是要體味作者創造的藝術形象。
  詩人創作懷古詠史的詩篇,往往不是為發古人之幽思,他們常常把史實與現實扭結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評論社會時政。藉古諷今是常見的表現手法。如金陵這座古城,東吳、西晉、宋、齊、梁、陳六朝均建都於此,這些朝代,國祚極短,在它們悲恨相續的史實中包含極深刻的歷史教訓,所以金陵懷古後來幾乎成了詠史詩中的一個專題,在國運衰微之際,更成為關心政治的詩人常取的題材。如劉禹錫的《金陵懷古》:
  潮滿冶誠渚,日斜徵虜亭。
  蔡洲新草緑,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後庭花一麯,幽怨不堪聽。
  詩歌前兩聯衹點出與六朝有關的金陵名勝古跡,以暗示千古興亡之所由。後兩聯則通過議論和感慨,藉古諷今,提出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險的卓越見解,暗示當時統治者依托關中山河之險,沉溺聲色之中,正步六朝滅亡的後塵,可謂意味深長。再如溫庭筠的《過陳琳墓》:
  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纔無主始憐君。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這首詠懷古跡的詩,表面上是憑吊古人,實際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陳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擅長章表書記,曾事袁紹,為袁紹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後歸曹操,曹不記前嫌,予以重用,軍國書檄,多出其手。全詩貫串着詩人自己和陳琳之間的不同時代、不同際遇的對比,表現了詩人因“霸纔無主”引起的生不逢時之感,詠史懷古,寄托遙深。
  另有一類詠史詩,詩人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自己並不置身其中,衹用史實或就史實作出假設,表明自己的態度傾嚮。如杜牧的《題烏江亭》:
  勝敗兵傢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是詠嘆項羽兵敗,自刎烏江的詩,開頭兩句,就事論事,批判項羽的不能“包羞忍恥”;三四句就史實作出另樣假設,表達了惋惜之意,從而表明了“男兒”應當能屈能伸,屢敗不餒的道理,是頗有積極意義的。同樣的題材,王安石也寫了一首《題烏江亭》,卻說“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他感到項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可見,對於同一題材,詩人們有時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反映,就會有不同的看法,這不但體現詩人不同的藝術技巧,也反映了他們不同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懷古詠史詩的構思是不盡相同的。常見的是先即事即景,由此引發議論或抒發感慨。也有詩中史實的敘寫不多,卻以議論為主的。如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侶,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决身殲軍務勞。
  這是作者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發而為詩。作品以激昂的筆觸頌揚諸葛孔明的胸纔大略,嘆惋他的壯志未酬。詩中除“遺像”是詠古跡外,其餘均是議論,全詩議而不空,句句含情。
  還有一種則全詩衹敘史實(當然不是歷史書中的“史實”),不着一字評論,甚至對自傢身世也不發一語。這種構思,重在塑造形象,以形象感人。如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嚮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鬍語,分明怨恨麯中論。
  清人李子德評這首詩說:“衹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這個評語的確說出了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不着半句抽象的議論,而“獨留青塚嚮人間”、“環佩空歸月夜魂”的昭君悲劇形象,卻在讀者心上留下難以磨滅的的深刻印象。
  另有一種景中寓有史實,以景襯情的構思。如杜牧的《金𠔌園》: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青。
  如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金𠔌園是西晉巨富石崇的別墅,其華麗極一時之盛,唐時已成廢園,成了供人憑吊的古跡。詩歌首兩句寫昔日繁華今成荒蕪,深含“事如春夢了無痕”(東坡語)之嘆。三四句寫暮日啼鳥、東風落花,從而聯想到石崇寵妓緑珠效死石崇跳樓自盡的史實,對緑珠如同落花般不能自主的命運深表同情和惋惜。全詩句句寫景,景中寓情,四句蟬聯而下,渾然一體。劉禹錫的《金陵五題》都采用這種構思方式。
  最後,值得註意的是一般懷古詠史詩取材常是一人、一事,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則取材於與京口(現在的鎮江市)有關的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故事,其中“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與京口無關,屬於詩中用典。元麯中一些以“懷古”為題的小令,又常常組合幾個典故以表達思想抒發感情。如張可久的《賣花聲"懷古》: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
  傷心秦漢,生民塗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作者選取了楚漢之戰、赤壁之戰、漢時邊關之戰三則史料,有自刎烏江的虞姬這一無辜者的個人悲劇,有戰火熊熊的衆生劫難,也有戍邊無歸的軍人悲哀,用以揭示連綿的戰爭給百姓帶來的衹是災難這一反戰主題,表達作者憂國憂民而無可奈何的復雜感情。
相關詞
汪遵絶句唐詩懷古詩
包含詞
詠史詩石城詠史詩沙苑詠史詩烏江
詠史詩陽臺詠史詩荊山詠史詩商郊
詠史詩塗山詠史詩嶓塚詠史詩洞庭
詠史詩涿鹿詠史詩召陵詠史詩鄧城
詠史詩流沙詠史詩孟津詠史詩鉅橋
詠史詩傅岩詠史詩赤壁詠史詩長城
詠史詩滎陽詠史詩峴山詠史詩澠池
詠史詩大澤詠史詩𠔌口詠史詩朝歌
詠史詩青門詠史詩彭澤詠史詩汨羅
詠史詩番禺詠史詩金陵詠史詩褒城
詠史詩鴻溝詠史詩武昌詠史詩上蔡
詠史詩息城詠史詩綿山詠史詩二首
詠史詩官渡詠史詩江夏詠史詩潁川
詠史詩昆陽詠史詩東門詠史詩回中
詠史詩霸陵詠史詩八首詠史詩下第
詠史詩豫州詠史詩灞岸詠史詩高陽
詠史詩沙丘詠史詩柏舉詠史詩濮水
詠史詩房陵詠史詩吳宮詠史詩夾𠔌
詠史詩鹹陽詠史詩云夢詠史詩泜水
詠史詩漢中詠史詩鴻門詠史詩長安
詠史詩魯城詠史詩成都詠史詩易水
詠史詩五湖詠史詩渭濱詠史詩長平
詠史詩西園詠史詩東海詠史詩郴縣
詠史詩垓下詠史詩武關詠史詩吳江
詠史詩東晉詠史詩圯橋詠史詩長沙
詠史詩即墨詠史詩居延詠史詩沛宮
詠史詩湘川詠史詩南陽詠史詩陳宮
詠史詩蒼梧詠史詩漢江詠史詩夷陵
詠史詩夷門詠史詩檀溪詠史詩杜郵
詠史詩葉縣詠史詩瀘水詠史詩關西
詠史詩牛渚詠史詩隴西詠史詩葛陂
詠史詩柯亭詠史詩銅柱詠史詩馬陵
詠史詩東山詠史詩華亭詠史詩漢宮
詠史詩軹道詠史詩河梁詠史詩青塚
詠史詩黃河詠史詩瑤池詠史詩秦庭
詠史詩虞坂詠史詩箕山詠史詩邯鄲
詠史詩汴水詠史詩平城詠史詩八首一
詠史詩廣武山詠史詩廢丘山詠史詩阿房宮
詠史詩四皓廟詠史詩八公山詠史詩濡須橋
詠史詩七裏灘詠史詩射熊館詠史詩昆明池
詠史詩云雲亭詠史詩金義嶺詠史詩望夫山
詠史詩姑蘇臺詠史詩田橫墓詠史詩首陽山
詠史詩摩笄山詠史詩驌驦陂詠史詩武陵溪
詠史詩八首二詠史詩二首二詠史詩二首一
詠史詩八首八詠史詩八首七詠史詩八首六
詠史詩八首五詠史詩八首四詠史詩八首三
詠史詩白帝城詠史詩細腰宮詠史詩章華臺
詠史詩金𠔌園詠史詩博浪沙詠史詩會稽山
詠史詩望思臺詠史詩金牛驛詠史詩蘭臺宮
詠史詩五丈原詠史詩鳳凰臺詠史詩滹沱河
詠史詩不周山詠史詩延平津詠史詩細柳營
詠史詩高陽池詠史詩玉門關詠史詩殺子𠔌
詠史詩黃金臺詠史詩豫讓橋詠史詩李陵臺
詠史詩故宜城詠史詩函𠔌關詠史詩銅雀臺
詠史詩·夷陵詠史詩·漢江詠史詩·即墨
詠史詩·渭濱詠史詩·五湖詠史詩·易水
詠史詩·蒼梧詠史詩·陳宮詠史詩·南陽
詠史詩·湘川詠史詩·夷門詠史詩·黃金臺
詠史詩·烏江詠史詩·章華臺詠史詩·細腰宮
詠史詩·沙苑詠史詩·石城詠史詩·荊山
詠史詩·陽臺詠史詩·居延詠史詩·沛宮
詠史詩·金𠔌園詠史詩·東海詠史詩·故宜城
詠史詩·成都詠史詩·檀溪詠史詩·青塚
詠史詩·李陵臺詠史詩·長平詠史詩·西園
詠史詩·長沙詠史詩·圯橋詠史詩·銅雀臺
詠史詩·東晉詠史詩·垓下詠史詩·郴縣
詠史詩·武關詠史詩·吳江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