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 > 詠史
目錄
《詠史 Yong Shi》
詩人: 高適 Gao Shi

  尚有綈袍贈,應憐範叔寒。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詠史 Yong Shi》
詩人: 王昌齡 Wang Changling

  荷畚至洛陽,杖策遊北門。
  天下盡兵甲,豺狼滿中原。
  明夷方遘患,顧我徒崩奔。
  自慚菲薄纔,誤蒙國士恩。
  位重任亦重,時危志彌敦。
  西北未及終,東南不可吞。
  進則恥保躬,退乃為觸藩。
  嘆息嵩山老,而後知其尊。
  
  本集《詠史》雲:
  
  荷畚至洛陽,鬍馬屯北門。
  天下裂其土,豺狼滿中原。
  明夷方濟世,斂翼黃埃昏。
  披雲見竜顔,始蒙國士恩。
  位重謀亦深,所舉無遺奔。
  長策寄臨終,東南不可吞。
  賢智苟有時,貧賤安所論。
  惟然嵩山老,而後知我言。
《詠史 Yong Shi》
詩人: 柳宗元 Liu Zongyuan

  燕有黃金臺,遠緻望諸君。嗛嗛事強怨,三歲有奇勳。
  悠哉闢疆理,東海漫浮雲。寧知世情異,嘉𠔌坐熇焚。
  緻令委金石,誰顧蠢蠕群。風波欻潛構,遺恨意紛紜。
  豈不善圖後,交私非所聞。為忠不顧內,晏子亦垂文。
《詠史 Yong Shi》
詩人: 李商隱 Li Shangyin

  北湖南埭水漫漫,
  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間同曉夢,
  鐘山何處有竜盤。
更多詩歌...
請鑒賞:

  李商隱 Li Shangyin:詠史 Yong Shi
  羅隱 Luo Yin:詠史 Yong Shi
  皎然 Seng Jiaoran:詠史 Yong Shi
  皎然 Seng Jiaoran:詠史 Yong Shi
  張九齡 Zhang Jiuling:詠史 Yong Shi
  王丘 Wang Qiu:詠史 Yong Shi
  徐九臯 Xu Jiugao:詠史 Yong Shi
  高適 Gao Shi:詠史 Yong Shi
  李商隱 Li Shangyin:詠史 Yong Shi
  陳傑 Chen Jie:詠史 Yong Shi
  陳耆卿 Chen Qiqing:詠史 Yong Shi
  陳耆卿 Chen Qiqing:詠史 Yong Shi
  馮必大 Feng Bida:詠史 Yong Shi
  陸遊 Lu You:詠史 Yong Shi
  陸遊 Lu You:詠史 Yong Shi
  宋祁 Song Qi:詠史 Yong Shi
  宋祁 Song Qi:詠史 Yong Shi
  宋庠 Song Xiang:詠史 Yong Shi
  孫應時 Sun Yingshi:詠史 Yong Shi
  孫應時 Sun Yingshi:詠史 Yong Shi
  孫應時 Sun Yingshi:詠史 Yong Shi
  唐士恥 Tang Shichi:詠史 Yong Shi
  徐鉉 Xu Xuan:詠史 Yong Shi
  許安世 Xu Anshi:詠史 Yong Shi
  楊再十一君 Yang Zaishiyijun:詠史 Yong Shi
  餘靖 Yu Jing:詠史 Yong Shi
  鄭獬 Zheng Xie:詠史 Yong Shi
  鄭獬 Zheng Xie:詠史 Yong Shi
  鄭獬 Zheng Xie:詠史 Yong Shi
  周南 Zhou Na:詠史 Yong Shi
  張協 Zhang Xie:詠史 Yong Shi
No. 6
  組詩名。西晉左思作。共八首。詩中揭露西晉門閥制度衹重門第、扼殺人才的不合理性,也抒發了自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裏流”的高潔情懷。詩歌語言樸實,感情激越,雖有失意苦悶,卻無頽廢情調。這種風格,被後人稱為“左思風力”。
No. 7
  以史事為題材創作詩歌。《晉書·文苑傳·袁宏》:“ 宏 有逸纔,文章絶美,曾為《詠史》詩,是其風情所寄。” 南朝 梁 鍾嶸 《詩品》捲上:“觀其《詠史》,有感嘆之詞。” 陳延傑 註:“ 孟堅 《詠史》詩,其辭甚質直,又加以詠嘆。此傳體,為詠史正宗, 左太衝 其變也。”
詠史 李商隱
  作者:李商隱
  北湖1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2百尺竿。
  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竜盤3?
  全部註釋
  1.北湖:南京玄武湖。《金陵志》:"南埭,水上閘也。"北湖南埭,統指玄武湖,是南朝操練水軍的場所,也是帝王遊宴之處。此言水漫漫,意謂昔日之水軍、帝王皆不復存在,唯湖水漫漫矣。
  2.一片降旗:劉禹錫《金陵懷古》:"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乃指東吳孫皓降晉。
  3.南京為六朝古都,三百年間,王朝更替,降旗屢樹,非但孫吳一回。竜蟠:徐爰《釋問》:"建康東北十裏,有鐘山,舊名金山,後更號蔣山。諸葛亮以為鐘山竜盤,即蔣山也。張勃《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嘆曰:'鐘山竜盤,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也。"
  此詠六朝興廢更替之作。首句即言六代繁華已去,唯流水漫漫,一派蕭條冷寂。與劉禹錫"潮打空城寂寞回"意同。以下三句闡發國傢興亡在於人事,而不在山川形勝之理。與劉禹錫《金陵懷古》"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意同。劉、餘《集解》雲:"層層作勢,逼出末句,道破而不說盡,雄直之中自含頓挫之致。"
  【賞析】:
  這是首詠史詩。通過對兩漢之際王莽篡權的歷史回顧,藉古喻今。作者跳出了封建時代婦女生活的狹窄天地,發表了對社會、政治的一些見解。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藉三國孫權立國以至陳亡這一歷史時期中建都金陵的幾個朝代新陳代謝的史實來抒發感慨,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雞鳴埭,是六朝帝王尋歡作樂的地方。可是經過了改朝換代,同一個“北湖”,同一個“南埭 ”,過去曾經看過彩舟容與,聽過笙歌迭唱,而今天衹剩下了汪洋一片。詩人懷着撫今感昔的情緒,把“ 北湖”“南埭”這兩處名勝和漫漫湖水扣合起來寫,表現出空虛渺茫之感。
  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 ”,詩人是把六朝興廢之感融匯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 ”,是通過具體事物的特寫,形象地表現了六朝王運之終。在此“一片降旗”成為六朝歷代王朝末葉的總的象徵。“降旗”的典故原來和石頭城有關,但詩人寫了“降旗”不算,還用“百尺竿”作為進一步的襯托。“降旗”“一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見其辱。無論是從“ 一片 ”的廣度或者是從“百尺”的高度來看歷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統治者,荒淫之深,昏庸之甚,無恥之極,都可想而知了。
  第三 、四句“ 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竜盤?”是一個轉折,詩人囊括六朝三百年恥辱的歷史。從孫吳到陳亡的三百年時間不算太短,但六朝諸代,紛紛更迭,恰好似凌晨殘夢,說什麽鐘山竜蟠,形勢險要,又有什麽根據呢?鐘山即紫金山。傳說諸葛亮看到金陵形勢之雄,曾說 :“鐘山竜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隱看來,三百年間,孫吳、東晉、宋、齊、梁、陳,曾先後定都於此,全都亡國,可見“國之存亡,在人傑不在地靈”(屈復《玉溪生詩意 》捲七)。前二句的“北湖”、“南埭”已經為下文的“竜盤”之地伏根,而“一片降旗”偏偏就高高竪起在石頭城上,則更證明地險之不足憑了 。“鐘山何處有竜盤?”詩人用反問的形式,加強了否定的語氣,真是一針見血的快語。這一快語之所以妙,妙在作者是帶着形象來判斷的。詩人對“竜盤”王氣的思考,不但扣合着六朝的山,扣合着歷史上的“一片降旗”,還扣合着眼前的漫漫北湖 ;不但扣合着某一朝代的覆亡,還扣合着三百年滄桑。他的“王氣無憑論”,實際上是“三百年間”一場“曉夢”的絶妙的藝術概括。詩作熔寫景、議論於一爐,兼有含蓄與明快之勝。詩人巧妙地使典型景象的層層揭示與深切意藴的層層吐露相結合。他描寫了一幅飽經六朝興廢的湖光山色,而隱藏在背後的意藴,則是“ 竜盤”之險並不可憑。“水漫漫 ”是詩人從當今廢景來揭示意藴 ;“一片降旗”是從歷史興亡來揭示意藴。“ 三百年來”則是把“一片降旗”所顯示的改朝換代,糅合為“曉夢”一場,渾然無跡,而又作為導勢,引出了早已盤旋在詩人心頭的感慨“ 鐘山何處有竜盤”的沉着明快之語,形成了詩的高潮。看來“竜盤”無處尋覓,六朝如此,正在走嚮衰亡的晚唐政權亦是如此。
  詠史 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傢,成由勤儉敗由奢。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幾人曾預南薫麯,終古蒼梧哭翠華。
  【賞析】:
  李商隱以其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創作了占他全部詩篇七分之一強的史詩,它們擴展了傳統詠史詩的涵義,豐富了詠史詩的題材,探索了詠史詩新的手法,思想性藝術性臻於和諧統—,在詠史詩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李商隱的詠史詩不僅詠古況今,充分反映了他進步的歷史觀,而且藉古諷今,含蓄地表達了他的現實主義傾嚮,同時還藉題寄慨,委婉地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苦悶。相對時政的深沉感慨,擴大了詠史詩的表現容量。
  詠史詩以歷史故事或傳說為題材,與詩人的歷史觀有密切的聯繫。李商隱的詠史詩之所以寫得好,是因為他用發展變化的歷史觀分析社會變化,將國傢的興亡歸因於“人為”。在《覽古》中,他把縱的歷史與橫的觀實聯繫起來指出:“莫恃金湯忽太平,草間霜露古今情”,深刻地警告晚唐統治集團:一切都在變化,金城湯池並不能永保國傢不衰亡。他還根據興亡的史實,概括為“歷覽前賢國與傢,成由勤儉破由奢”(《詠史》),提出了一切政權成敗的關鍵在他對歷史的一個根本認識是:“又聞理與亂,係人不係天。(《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在係於何人的問題上,儘管他受時代的局限,還衹能將理亂的命脈係於帝王,但在他的詩中,大都是指責他們敗亂國傢的。因此這種揭露更有進步意義。“係人不係天”的思想貫穿於李商隱全部的詠史詩中。最顯著的是一首《詠史》(北湖南林水漫漫),說明了興亡有道,不關天命。他又說:“自是當時天帝醉,不關秦地有山河”(《鹹陽》)。秦並天下不係於得山河之險。他既然認為理亂興亡有綫索可尋,又存有“乘運應須宅人荒,男兒安在戀池隍”(《題漢祖廟》)的雄心,因此,雖然古來人事代謝,仍覺事有可為。並不悲觀。在強調人為的同時,詩人又突出批判了把地域條件、天命王氣作為精神支柱,毫無顧忌地苟安享樂的封建統治者。如《南朝》:“地險悠悠天地長,金陵玉氣應瑤光,休誇此地分天下,衹得徐妃半面妝。”此詩舉梁事以概南朝,巧妙地將“半面妝與分天下”聯繫起來,辛辣地諷刺了腐朽昏聵的建統治者迷信王氣,自恃天險,不圖進取,自食亡國之果。這些明確的以古鑒今的態度,包含着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認識更自覺完整。
  其次,詩人常托古諷今,集中地揭露了一些亡國之君因沉湎女色,窮奢極欲而導致亡國滅身的歷史現象。他對於歷代著名的好神仙、好酒色的帝王以及荒淫無恥的亡國敗國之君,如周穆王、陳後主、隋煬帝、唐玄宗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諷刺,從而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了他的現實主義傾嚮,起到一定的諷諫作用。如《南朝》中“誰言瓊樹朝朝見,不及金蓮步步來”,《齊宮詞》中“梁臺歌舞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隋宮》中“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像這樣內容和風格的詩在他的詠史詩中占着絶大部分。這說明詩人從現實生活的觀察中,看出了那個時代的一些帝王已經踏上前朝的覆轍,不可避免要走嚮滅亡的深淵。衹因為不敢正面揭發所以藉詠史諷刺。但李商隱在不少的詠史詩中過分地把沉湎女色看成是亡國的最大原因,而忽視政治、經濟和階級矛盾等更重要的因素,這是受他的階級出身和時代歷史的局限所致。詩人於中唐以來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國亡加速,雖站在維護唐王朝利益的立場上,在詠史詩中雖是麯折的但也是“微而顯”地表明自己的主張和對時局的激憤。《韓碑》分通過對唐憲宗時韓愈撰寫的《平淮西碑》的贊頌,表達了作者堅持統一,反對藩鎮割據的政治態度;當然李商隱的詠史詩都有現實背景,指事切近。憲宗服金丹求長生,反而暴卒,葬於景陵。他作了—首《過景陵》詩詠其事:“武皇精魄久仙升,帳殿凄涼煙霧凝,但是蒼生留不得,鼎湖何異魏西陵。除憲宗外,李商隱身歷的諸朝中.穆宗、武宗也都好神仙。武宗也因此成疾,他便寫了大量詠史詩諷刺帝王求仙。如《華嶽下題西王母廟》等。敬宗以年少繼位,荒淫無度,故李商隱每在詩中藉民間對北齊後主高緯的稱呼——“無愁天子”以點醒之。如《陳後宮》,《富平少候》,冷雋地諷刺了不知憂國憂民、整日醉生夢死的最高統治者。
  再次,李商隱更可貴的地方是:他認識到一切敗亡的禍根,都在於最高統治者皇帝賢愚不分、不重視人才和驕奢淫佚、好女色、好求仙。因此,他詠史詩裏的皇帝便主要是兩類典型。他在《瑤池》和《賈生》等詩中辛辣地諷刺了帝王們求神仙的虛妄無益和他們愛人才愛百姓不及好神仙的愚行。帝王們求神仙的虛妄是以前詩壇上常寫的題材,然而,李商隱寫出了比別人不常有的深刻思想。這主要表現在:他不衹寫皇帝不重視人才或愛好求仙,而是把二者對比起來寫。如“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生》),“侍臣自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漢宮詞》)。並且,他不衹寫皇帝奢華淫樂,而是把它與誤國、亡國聯繫起來寫
詠史 戎昱
  漢傢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鬍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中唐詩人戎昱這首《詠史》,題又作《和蕃》,最早見於晚唐範攄的筆記小說《雲溪友議》“和戎諷”條。據說,唐憲宗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大臣們多持和親之論。於是唐憲宗背誦了戎昱這首《詠史》,並說:“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還笑着說:“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們領會聖意,就不再提和親了。這則軼聞美談,足以說明這首詩的流傳,主要由於它的議論尖銳,諷刺辛辣。
  這是一首藉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代從安史亂後。朝政紊亂,國力削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備罹禍害。所以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在中唐,詠漢諷唐這類以古諷今手法已屬習見,點明“漢傢”,等於直斥唐朝。所以首聯是開門見山,直截說和親乃是有唐歷史上最為拙劣的政策。實際上是把國傢的安危托付給婦女。三聯更鞭闢入裏,透徹揭露和親的實質就是妄圖將女色乞取國傢的安全。詩人憤激地用一個“豈”字,把和親的荒謬和可恥,暴露無遺。然而是誰製訂執行這種政策?這種人難道算得輔佐皇帝的忠臣嗎?末聯即以這樣斬釘截鐵的嚴峻責問結束。詩人以歷史的名義提出責問,使詩意更為嚴峻深廣,更加發人思索。此詩無情揭露和親政策,憤激指責朝廷執政,而主旨卻在諷諭皇帝作出英明决策和任用賢臣。從這個角度看,這首詩雖然尖銳辛辣,仍不免稍用麯筆,為皇帝留點面子。
  對於歷史上和親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體分析,詩人極力反對的是以屈辱的和親條件以圖苟安於一時。由於“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一聯,擊中了時政的要害,遂成為時人傳誦的名句。
詠史 左思
  一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着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
  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雖非甲胄士,疇昔覽穰苴。
  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
  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高眄澄江湘,右盻定羌鬍。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左思認為自己文韜能與賈誼、司馬相如媲美,武略可堪與司馬穰苴並論,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平治天下。功成之日,不受封爵,隱退田園。但他的抱負落空了,西晉統治者認為他出身寒微,將他棄在一旁。
  據《世說新語》記載,左思貌醜口訥。與左思同時代的潘嶽是著名的美男子。《世說新語 容止篇》記載:“潘安仁夏侯湛並有美容,喜同行,時人謂之連壁。”“潘嶽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 與此相對應,《世說新語》描寫左思:“左太衝絶醜,亦復效嶽遊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
  左思雖貌醜,但極有才氣。《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
  據《晉書》雲,左思少時學書與音樂不成,其父認為他笨,左思受到刺激,發奮勤學,歷十年而寫成《三都賦》。《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贊,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衹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洛陽紙貴這個成語就是由來於此!《文心雕竜 神思篇》稱“左思煉都以一紀”,把他列為古來文思遲緩的作者之一,評為:“雖有巨文,亦思之緩也。”同樣是劉勰,評潘嶽則曰:“安仁輕敏,故鋒發而韻流。”
  左思的《詠史八首》不專詠古人、古事,而是藉以寫自己的懷抱。本篇為第一首,乃是言志之作。晉武簾時羌鬍、東吳和晉屢相攻伐,鹹寧五年 (279)晉伐吳,詔書有 “ 孫皓犯境,夷虜擾邊, …… 上下戮力以南夷句吳, 北威戎夥 ” 等語,和此詩所詠情事相合。
  本篇直抒胸臆,議論滔滔,筆墨淋漓,氣象開闊。然而,這些議論不是空泛的,詩人巧妙地將自己的壯志高標通過那些能夠激發人們想象的具體事物表達出來。比如詩人自述文才出衆,便說 “ 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 這就使人想到他具有賈誼和司馬相如那樣的才華。又如他自述武略過人,是藉 邊城報警和自己嫻習兵法來表達的。他不空談志嚮的宏偉,而是寫道: “ 長嘯 清風,志若無東吳 ” ,以此見出其豪放高邁的胸襟。正因為詩中的議論都緊扣住具體意象,因此,全詩既有縱橫古今的氣勢,又有鮮明生動的形象。
  此詩以情取勝,但並不疏於文辭。詩中多用對偶句,造句工穩,讀起來自然流暢。他也精幹煉字,象 “ 弄柔翰 ” 的 “ 弄 ” 字,生動地表明詩人運筆白如,得心應手; “ 長嘯激清風 ” 的 “ 激 ” 字,寫出了詩人搏擊風雲的氣概;而 “ 左眄 ” 、 “ 右盼 ” 二詞,更是大有顧盼間橫掃千軍的氣勢。這些字詞都有傳神寫態之妙,正見出詩人駕馭文字的功力。
  二
  鬱鬱澗底鬆,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1.鬱鬱:茂盛的樣子。澗:本指兩山間的流水,此指𠔌 底。苗:指初生之草木。
  2.離離: 下垂的樣子。
  3.彼: 指山上苗。徑寸莖:直徑一寸的莖幹。蔭:遮蔽,遮掩。此:指澗底鬆。百尺條:百尺高的樹木。條:條幹。百尺言其高大。
  3.世胄:世傢子弟。胄:後裔。躡:登。英俊:有才能的人。沉:埋沒。下僚:地位卑下的小官。
  4.地勢:地理形勢。這裏表面上指鬆苗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實際上指世胄英俊所處的地位權勢不同。使之然:使他們如此。由來:從來,從古而來。非一朝:不是一天形成的。
  5.金張:指漢代金日憚(石字旁,音DI一聲)和張湯傢,自漢武帝時起,到漢平帝止,七代為內侍。《漢書·金日憚(石字旁,音DI一聲)傳贊》:“七世內侍,何其盛也。”又《漢書·張湯傳》:“安世(張湯子)子孫相繼,自宣元以來為侍中、中常侍......者凡十餘人。功臣之世惟有金氏、張氏親近貴寵,比於外戚。”藉:依靠舊業:先人的遺業。七葉:七世,指漢武帝到漢平帝(武、昭、宣、元、成、哀、平七帝)。珥漢貂:漢代凡侍中、常侍等官冠旁都插貂尾為飾(侍中插左、常侍插右)。戴逵《釋疑論》:“張湯酷吏,七世珥貂。”珥:插。
  6.馮公:指馮唐,漢文帝時,老年仍居郎署小官。《文選》李善註引荀悅《漢紀》:“馮唐白首,屈於郎署。”偉:指才能突出。白首:白頭,指年老。招:指被皇帝召見、重用的意思。
  《詠史》其二 翻譯
  茂盛的松樹生長在山澗底,風中低垂搖擺着的小苗生長在山頭上.
  (由於生長的地勢高低不同,)憑它徑寸之苗,卻能遮蓋百尺之鬆.
  貴族世傢的子弟能登上高位獲得權勢,有才能的人卻埋沒在低級職位中.
  這是所處的地位不同使他們這樣的,這種情況由來已久 並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漢代金日磾和張安世二傢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遺業,子孫七代做了高官.(珥漢貂:珥,插.漢代侍中官員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裝飾.)
  漢文帝時的馮唐難道還不算是個奇偉的人才嗎?可就因為出身微寒,白頭髮了仍不被重用.
  賞析:
  《詠史》的第二首,它針對魏晉以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腐敗局面,以"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強烈對比,反映出寒門與士族的矛盾,暴露出門閥制度的腐朽與黑暗,又引用史實說明有纔之士橫造壓抑乃古有之。這樣的詩歌所評論的就不止是現實,而且包容了歷史;所譴責的就不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社會的痼疾;所抒發的也不衹是作者的個人怨恨,而是代表了古往今來寒士們的不平之鳴。這首詩開端巧用比興,然後用自然現象引入社會現實,最後援引史實進行說明,使史實與現實緊密結合,詠史實為詠懷,這是左思《詠史》成熟的重要標志。
  三
  吾希段幹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
  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
  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
  臨組不肯紲,對珪寧肯分。
  連璽曜前庭,比之猶浮雲。
  我仰慕段幹木這位賢士,雖然隱居安臥不作官,卻能(藩:保衛)保護魏國君主免遭秦國的兵禍.
  我仰慕魯仲連這位賢士,談笑間能使秦軍撤退.
  他活在世上看重的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縛,而當國傢遭受災難時能站出來解除禍亂.
  大功告成後,又以接受封賞為恥,這種高尚的氣節真是非常卓越不同一般.
  面對官印(組,係官印的帶子)不肯係佩在身,面對爵位(珪,同圭,上圓下方的玉器,不同的爵位所賜予的珪也不同)他豈肯接受.
  若成串的大印使前庭大放光彩,(有的人覺得這樣很榮耀,)而他把這比作好像浮雲一般,根本無所謂.
  四
  濟濟京城內,赫赫王侯居。
  冠蓋蔭四術,朱輪竟長衢。
  朝集金張館,暮宿許史廬。
  南鄰擊鐘磬,北裏吹笙竽。
  寂寂楊子宅,門無卿相輿。
  寥寥空宇中,所講在玄虛。
  言論準宣尼,辭賦擬相如。
  悠悠百世後,英名擅八區。
  五
  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
  列宅紫宮裏,飛宇若雲浮。
  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
  自非攀竜客,何為歘來遊。
  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
  振衣千仞岡,濯足萬裏流。
  六
  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
  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
  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
  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
  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七
  主父宦不達,骨肉還相薄。
  買臣睏樵采,伉儷不安宅。
  陳平無産業,歸來翳負郭。
  長卿還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
  當其未遇時,憂在填溝壑。
  英雄有迍邅,由來自古昔。
  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八
  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
  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
  出門無通路,枳棘塞中塗。
  計策棄不收,塊若枯池魚。
  外望無寸祿,內顧無鬥儲。
  親戚還相衊,朋友日夜疏。
  蘇秦北遊說,李斯西上書。
  俯仰生榮華,咄嗟復雕枯。
  飲河期滿腹,貴足不願餘。
  巢林棲一枝,可為達士模。
  論左思的《詠史》詩
  為什麽在功名利祿到來之時,左思毅然卻步了呢?這在《詠史》詩中亦可以尋找到理解這一問題的綫索。左思居住在洛陽,面對着“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其八)的情景,愧恨交加,認識到自己來洛陽是一次失足。因此自責自慚地說:“自非攀竜客,何為忽來遊?”他想步許由的後塵:“振衣千仞崗,濯足萬裏流。”(其五)雖然想做段幹木、魯仲連式的人物,“當世貴不jī@⑺,遭難能解紛。”(其三)但是,晉司馬氏統治集團內部的相互殘殺,愈演愈烈;這裏又沒有象魏文侯、平原君那種禮賢下士的人物。況且腐敗的政治,殘酷的殺奪,使榮枯盛辱瞬息萬變。“fǔ@⑻仰生榮華,咄嗟復diāo@⑼枯。”在這樣的時代,“飲河期滿腹”的偃鼠,“巢林棲一枝”的鷦鷯,“可為達士模”(其八)。棄卻富貴,退居鄉裏,以求潔身自好,成了左思的必然道路。田園生活,遠離殺奪中心,使左思怡然自得,樂陶其中(見《招隱》之二)。但是左思心情並不平靜:“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壯齒不恆居,歲暮常慨慷。”(《雜詩》)又可見左思選擇退居鄉裏的道路,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是有着無限的悲涼與凄愴的。
  就是這樣,左思的《詠史》詩以它所特有的深厚社會內容,熔鑄着左思的平生理想,奠定了它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堅實地位。另外,《詠史》詩在藝術上也有着它特出的地方。
  第一,力矯太康頽靡文風,承繼建安雄健骨力。
  晉初太康文壇上,總的創作傾嚮是:刻意摹仿古人作品,很少結合現實實際;追求辭句華麗和對偶的工整,形成了綺靡浮泛的形式主義風尚。在這種頽風面前,左思則獨樹旗幟,以《詠史》詩為代表,繼續發揚了建安文學“以情緯文,以文被質”的優秀傳統。雖然以詠史名篇,不是左思首創,但左思能從現實生活出發,精心選擇史實,巧妙地融匯進自己的思想、情感,藉詠史以抒情,藉抒情以譏世。這不僅突破了前人詠史詩衹限於一事,“堆垛寡變”的局限,而且與太康文學刻意摹仿古人、脫離現實的形式主義傾嚮分庭抗禮。鐘嶸說,左思的《詠史》詩“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喻之致。”是很符合左思詩的實際的。在藝術形式方面,《詠史》詩並非不註重,詩人從華麗之中求樸拙,於浮泛之外求深藴,質樸自然,奔放沉鬱,絶少雕鏤的痕跡。綜上兩個方面,鐘嶸稱贊左思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左思風力”(《詩品》)。王夫之則說:“三國之降為西晉,文體大破,不絶於來茲者,非太衝其焉歸?”(《古詩評選》捲四)這些評價是公允的。
  第二,纔志結合,渾然一體。
  陳祚明曾說:“太衝一代偉人,胸次浩落,灑然流詠。似孟德而加以流麗,仿子建而獨能貴簡。創成一體,垂示千秋。其雄在纔,而其高在志。有其纔無其志,語必虛矯;有其志而無其纔,音難頓挫。”(《采菽堂古詩選》捲十一)陳祚明指出左思成功的原因,在於纔志結合,是很對的。左思的藝術才能,使《詠史》八首,每首都可以獨立,並能體現出一定的社會意義;同時用一根高潔理想、情操的金縷綫,把首首串連在一起的,渾然一體,內在結構緊密使之不可分割。其一,正面暢抒自己的理想,可謂全組詩的總綱;其二,寫遭受門閥制度的壓抑而産生的悲憤之情;其三,表示要以段幹木、魯仲連為榜樣,另僻蹊徑,以期報國;其四,寫自己甘於孤寂專心著述,成就自己;其五,再寫此路不通,而想追奔許由;其六,贊譽荊軻,藉以披露情懷;其七,從歷史上許多英俊人物瀋埋下僚,以慰心中的不平;其八,寫社會的黑暗,决心避世,求潔身自好。這些作品中,思想情感似滔滔江水,奔瀉翻騰;又似九麯黃河,麯折回環,一詠三嘆,反復宛轉。慷慨悲壯之中,有細膩旖旎;低音纖氣之內,又挾滾滾沉雷。左思把豐富多變的思想感情,分別寫在各首之中,恰似一個巨手巧匠把顆顆散珠組成一個完整精美的花環。因而《詠史》“遂為古今絶唱”(鬍應麟語),在中國文學史上,詠史詩體同左思的名字便緊緊聯起來了。
  作為封建階級文人的左思,又處在黑暗險惡的政治環境之中,他所寫的《詠史》詩不可能不打上鮮明的階級烙印,不能不留下他那個時代所給他的影響,如消極避世的思想,虛無無為的思想。我們不能因為左思的《詠史》詩有着豐富的精華而對其所含有的封建性的糟粕,儘管相比之下份量很輕,而有所忽視。
  詠史二首 劉禹錫
  全唐詩:364_19
  作者:劉禹錫
  其一
  驃騎非無勢,少卿終不去。世道劇頽波,我心如砥柱。
  其二
  賈生明王道,衛綰工車戲。同遇漢文時,何人居貴位。
相關詞
鬍曾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