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運剛
  周運剛同志是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産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傢、軍事傢,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 化名馮沙江。1903年2月27日生於山東濰縣柳樹鋪。1916年入湘軍當兵。1921年脫離湘軍,在長沙參加愛國活動。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24年5月年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留校任副隊長、連長。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和討伐陳炯明的東徵。1926年赴蘇聯學習。1927年回國參加南昌起義,南下途中在賀竜部任營長。後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機關做情報工作。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十二師團長、師長,紅軍步兵學校校長,紅軍幹部團團長,陝甘支隊第十三大隊隊長,紅一軍團第一師師長。參加了長徵。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旅長,太嶽軍區太嶽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委。
  建國後,歷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雲南軍區司令員,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委,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是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26年秋,被派到蘇聯學習,1927年初回國。8月參加南昌起義,到賀竜部隊任營長。失敗後,由香港轉赴上海。1928年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報工作。1931年9月赴鄂豫皖蘇區,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的團長、師長。1932年因負重傷秘密到上海就醫,曾嚮魯迅詳細介紹鄂豫皖紅軍的鬥爭事跡。1933年3月被捕,由上海解往南昌。正在南昌指揮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的蔣介石親自用高官厚祿進行勸降。陳賡大義凜然,嚴詞拒絶。經中共和宋慶齡等營救,脫險後到中央蘇區,任彭(彭湃)楊(楊殷)步兵學校校長。
  長徵中任幹部團團長,曾率幹部團一部強占皎平渡渡口,使第一方面軍得以順利渡過金沙江。到陝北後任第一軍團第一師師長,參加了直羅鎮、東徵、西徵、山城堡等戰鬥。1937年2月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兼任第一隊隊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三八六旅旅長,率部開赴太行山區,參與神頭嶺、響堂鋪、長樂村等戰鬥的指揮,隨後又轉戰於魯西北、冀南、豫北。1938年11月聊城失陷後,於12月14日率部到達魯西,在魯西各縣展開了抗日和反對國民黨頑固派反共摩擦與投降活動的工作,轉戰在冠縣、館陶、聊城、茌平、博平、高唐等地。同月24日,在東目寨消滅了投靠國民黨頑固派的原第六區抗日遊擊司令民軍一路王來賢部2000餘人。 1939年1月10日率部夜襲高唐縣城,斃傷日偽軍20餘人, 消滅了高唐城南偽軍,摧垮了鄉政府。2月10日又指揮一二九師三八六旅和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各一部,在山東省丘縣香城固(今屬河北)伏擊,全殲日軍一個機械化加強中隊,斃大隊長以下官兵200餘人,俘敵10餘名,燒毀敵人汽車8輛,繳獲炮3門, 創造了平原反“掃蕩”作戰的模範戰例。當月撤回太行山休整。他在魯西北短短2個月的活動, 為恢復發展魯西北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基礎。1940年任太嶽軍區司令員,次年任太嶽縱隊司令員,參與領導創建晉冀豫根據地。1943年11月赴延安,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6月當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率太嶽縱隊(後來改為晉冀魯豫軍區第四縱隊)參加上黨戰役。1946年初,他作為中共代表參加臨汾、太原三人小組,調處國共軍事衝突和監督雙方執行停戰協議。1946年7月,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後率第四縱隊和太嶽軍區部隊轉戰晉南,連續進行聞(喜)夏(縣)、同蒲、臨(汾)浮(山)戰役,殲滅國民黨軍3萬人,其中包括號稱“天下第一師”的鬍宗南的整編第一旅。隨後他率部西進,於1946年11月至次年1月協同兄弟部隊發起呂梁、汾(陽)孝(義)戰役,殲滅國民黨軍2萬餘人。1947年4月指揮晉南攻勢,殲敵15000人。8月與謝富治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一部,強渡黃河,挺進豫西,開闢豫陝鄂解放區,配合劉(劉伯承)鄧(鄧小平)和陳(陳毅)粟(粟裕)野戰軍,在中原地區進行戰略進攻。在淮海戰役中,率第四縱隊協同兄弟部隊在徐州西南切斷津浦鐵路,參加圍殲黃維兵團。
  1949年任人民解放軍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率部橫渡長江,解放南昌。執行遠距離、大迂回、大包圍的戰略方針,進軍廣東追殲逃敵,直插雷州半島,切斷白崇禧部的海上退路,協同兄弟部隊進行粵桂邊戰役,殲敵4萬餘人。1950年初,指揮所部經14晝夜強行軍,直抵雲南邊境,殲滅企圖逃往國外的國民黨軍2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