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 名人 : 中國 >安徽 > 周瑜
顯示地圖
目錄
周瑜 Zhou Yu (175~210) 


周瑜(175年-210年),公瑾,人稱“周郎廬江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人,東漢末年孫權陣營重要的統帥,也是傑出優秀的軍事傢、戰術傢、戰略傢、政治傢建安十三年(208年),他所指揮的赤壁之戰,是中國史上著名以少勝多的戰役,直接决定三國時代三國鼎足而立。戰後兩年,他在準備徵伐四川巴蜀途中身染重病,不久於巴丘病逝,年僅三十六歲。與魯肅呂蒙陸遜合稱四大都督

周瑜年輕便成就大功,加上天資聰穎、精明能幹、胸襟寬闊、相貌俊美、精熟音律,酒過三巡仍能聽出宴席間的音誤,故而傳言“麯有誤,周郎顧”,並深得主上孫策孫權禮遇器重、提拔重用,妻子小喬在江東亦稱國色,是不少人羨慕追思的英雄形象,也有不少古代詩詞表達了對周瑜的贊美和欽佩,其中最著名篇章如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小說《三國演義》裏,作者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的纔德卓越、智慧非凡,將周瑜描寫成為心胸狹隘,與諸葛亮明爭暗鬥之人物
 
 

生平

高官世傢

周瑜出身名門之後,盧江周氏傢族曾經多代人出任朝廷要職之位,從高祖父周榮由於通曉經典而得到推薦,得司徒袁安闢為府僚。袁紹袁術的高祖父袁安多次和他談論當世大事,他見解獨到,能提出不同尋常的觀點,袁安很賞識、器重他。從曾祖父周興,在漢安帝時任尚書郎。從祖父周景,少以廉潔能幹見稱,初被察為孝廉,闢公府。後為豫州刺史李膺荀緄等為從事,更遷至尚書令,登為太尉。從叔周忠先後出任大司農光祿大夫,父親周異曾任洛陽

總角之交

初平元年(190年),孫堅出兵加入討伐董卓聯軍,他傢裏人則從壽春遷至舒縣。《江表傳》記載,周瑜聽說了與其同年孫策的名氣,因此前往壽春拜訪,兩人一見如故,獨相友善,周瑜遂建議孫策帶傢人移居舒縣。周瑜甚至提供自傢南側大宅給孫策一傢人,同時拜謁孫策母親,二人情如兄弟,共同生活起居。等到周瑜叔父周尚就任丹楊太守時,周瑜也一起跟隨。

興平二年(195年),孫策喪父後,多年依附在袁術手下打拼,終於下定决心起兵發展,正要入吳時,書信報知周瑜,周瑜立刻率領五百人起兵響應,孫策高興地說:“我得到你,事可成了。”隨後幫助孫策攻剋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當利(今安徽和縣東當利水入江處)、秣陵(今南京江寧秣陵關)打敗笮融薛禮,轉而攻占湖熟(今南京江寧湖熟鎮)、江乘(今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麯阿(今江蘇丹陽),將劉繇趕走,發展極快。

後來孫策親自進攻山越,對周瑜說道:“我以這班士兵奪取吳郡會稽郡、平定山越已足夠,你先回去鎮守丹楊。”周瑜遂回師丹楊。不久,袁術派其弟袁胤代替周瑜從父周尚為丹楊太守,周瑜隨叔父周尚還軍回壽春。袁術發現周瑜有才識和能力,想招攬周瑜為己用,但周瑜看出袁術並無成就,且不會用人,托辭請求回居巢出任縣長,袁術答應了周瑜請求之後,周瑜卻尋機從居巢東渡長江到了江東,回到孫策身邊。周瑜在做居巢縣長結識了魯肅,認為他非同尋常,就主動與他結交,兩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時子産季札那樣密不可分的朋友關係。

建安三年(198年),孫策親自迎接摯友周瑜,並任命他為建威中郎將,發二千兵為周瑜部麯,賜軍馬五十匹,為其建造屋捨,饋贈賞賜無人能及。孫策當着衆將面前下令道:“周公瑾才華傑出,與我是從少相識的好朋友,有兄弟的情義。就像之前在丹楊,就是他徵召人手及船衹糧草才能成就大事,若要計算他的功勞,這些也未足夠報答啊。”,周瑜的年齡僅比孫策小一個月。

負圖之托

廬江一帶,鄉民嚮來敬服於周瑜的恩德信義,周瑜身在舒城練兵,出備牛渚,後再領春𠔌長。不久,孫策發兵攻荊州,以周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當時江夏還在黃祖手上並不是孫軍領下),攻剋,兩人將橋公的兩位女兒占為己有,孫策對周瑜笑說:“橋公的兩個女兒雖然流離,但得我們二人作為夫婿,亦夠她們高興了。”兩人關係更進一步。後再進逼尋陽,大破劉勳,第二年年初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今江西吉安)。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臨終前將權力交給弟弟孫權。周瑜奔喪還吳,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一起輔佐孫權,共同掌管軍政大事。當時孫權繼承兄長孫策的官職衹是會稽太守、將軍,賓客禮節都很簡從,唯獨周瑜用君臣的禮節表達對剛繼承基業孫權的支持。

雄烈膽略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擊敗了河北的袁紹,兵威強盛,要求孫權送子質到曹營。孫權與周瑜及其母商議,當時張昭秦鬆等人猶豫不决,唯獨周瑜卻堅决反對,他認為:“昔日戰國時期的楚國初時被封於荊山的側面,衹有不滿百裏的土地,後來繼嗣賢能,廣開國境,建立基石於郢,遂據荊、揚二州,至到南海,傳承傢業、延續國祚有九百多年。現今將軍(孫權)繼承父(孫堅)、兄(孫策)餘下基業,兼有六郡之地,賢才輩出,齊聚江東,兵多將廣,糧草富足,將士用命,采山裏的銅鑄成錢幣,取海水煮成食????,江東境內富饒,人心不會思亂,乘船在水上舉帆,朝早出發黃昏便到,士風勁勇,所嚮無敵,又有何急切要送人質?人質一旦入朝,不得不與曹氏建立關係,與其建立關係,則有召命便不得不往,會被製伏於人。最多衹不過做一個諸侯,僕從十多人,車數輛,馬數匹,又豈可和在南面稱孤相同?現在不如不派遣人質,慢慢觀看其變動。若曹氏能率兵來統一天下,將軍(孫權)再臣服於他也未遲。若是策劃暴亂,士兵猶如火燒,不息兵而自我消滅。將軍(孫權)韜勇抗威,等待天命,何以要送出人質?”孫權之母吳夫人支持周瑜的决定,並說:“周瑜所議决實對。周瑜與孫策為同年,衹小一個月而已,我視他為自己的兒子,你要以事兄之禮對待他。”最後,孫權也沒有送人質給曹操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督孫瑜等討伐麻、保兩處賊兵,俘虜萬多人,後還守官亭。後來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竜領數千人進柴桑,周瑜追討擊,生擒鄧竜。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討伐江夏,周瑜為前部大督。

雅量高緻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率軍南侵,占領荊州,大軍壓境之際,曹操嚮孫權進逼。孫權打算與曹操一戰,然而孫權的衆臣下面出現了主戰、主和兩派,重臣張昭勸孫權投降。魯肅勸孫權召回在鄱陽的周瑜,周瑜回到孫權身邊,嚮孫權分析曹操與孫權兩軍的勝敗關鍵,指出:“第一,曹軍遠途跋涉,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北方人慣習陸戰不擅水戰,水土不服,捨馬鞍而就船槳。第四,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嚮曹”。周瑜請求主公孫權給予精兵三萬人,進屯夏口,為主公破曹。孫權當衆說:“曹操欲廢漢朝自立已久,所懼怕的袁紹袁術呂布劉表與我而已。如今其他群雄皆滅,唯獨我尚存,我與曹操勢不兩立,周瑜正當請兵出擊破曹,與我的意見相同,真是上天將周瑜授予我呀。”在與魯肅周瑜意見一致後,增加許多信心,堅定抗曹决心,孫權拔劍砍掉桌子一角,說:“再有言降曹者,如同此案!”孫權命周瑜為左都督(大都督),程普為右都督(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與劉備結盟,共破曹軍,藉此壓製主和派。然而程普並不服於周瑜之下,程普數以長年跟隨孫氏及年長的資格不聽從調度,周瑜始終以屈己待人的態度來回應程普。程普最終敬佩信服周瑜的胸襟氣量,對軍中友人說與:“與周公瑾交往,就如同飲醇厚的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沉醉了。

赤壁之戰前,曹操知道周瑜年少俊美有才略,而蔣幹的故鄉九江郡與周瑜的故鄉廬江郡相鄰,於是派蔣幹去見周瑜,希望能勸說周瑜離開孫權前來效力自己。 周瑜接見蔣幹,說:“子翼你費盡心思,長途跋涉過江前來,是為曹氏做說客嗎?”蔣幹說:“我和你的故鄉同屬一州,大傢分開後很久不見,我在遠方聽聞你的大名,因此前來敘舊,順道來看望你高雅的風采,但你卻說我是來當說客,豈不是在猜疑我欺騙你嗎?”周瑜說:“我麯藝雖然比不上師曠,但聽賞你的弦音樂麯,也足以瞭解你麯中之意了。” 之後周瑜請蔣幹入內一同進食。三日後周瑜邀請蔣幹參觀軍營,宴飲時還請侍者展示服飾珍玩,並嚮蔣幹說:“堂堂男子立身處世,遇到瞭解自己的主公,表面有着君臣之間的恩義,裏面卻更有連着兄弟般手足的情誼,不僅聽從自己的意見和計策,還和自己一起同生共死榮辱與共,即使蘇秦張儀再生,酈食其再出現,尚且無言以對,又怎會是你這年輕人可以說得動呢?”蔣幹衹是一直笑着,始終沒有說話,回去後嚮曹操稱贊周瑜情緻高雅,並非單憑言辭就能挑撥離間江東孫氏兄弟與周瑜的關係,即是勸其放棄招降的念頭

孫曹兩軍在赤壁兩軍遇上,曹操軍因有疾病,又不習水性,初戰便敗退,曹操引軍至江北。周瑜便與劉備軍在南岸設營,相方對峙。周瑜部將黃蓋建議用火計將曹軍打敗,周瑜認為可行,命黃蓋詐降。曹操果然中計,船艦全被燒毀,曹操北還南郡

進兵南郡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與程普乘勝追擊,發兵南郡,與曹營大將曹仁隔江對持。周瑜派遣先鋒甘寧攻打夷陵,曹仁也分兵圍攻。甘寧嚮周瑜告急,周瑜采納呂蒙的計策,留凌統防守本營,自己就與呂蒙前往解救甘寧,甘寧之圍解决後,即引到北岸。周瑜親自率軍進攻,但右臂被流矢所傷,傷勢嚴重,引軍撤退。曹仁聞得周瑜傷得不能起來,親自督軍到周瑜陣前,周瑜起身乃行至軍營前激厲士氣,曹仁見狀便撤退。前後約一年時間,南郡終於被攻剋。孫權別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同時周瑜上書:“劉備素有梟雄之姿,而關羽張飛也有熊虎之勇,他們不會甘願寄人籬下久為人下者。我建議軟禁劉備,將劉備留在東吳,提供錦衣美食、音樂歌女,企圖軟化劉備志嚮,將關羽張飛二人,各置一方不讓他們見面,而將其帶上戰場參與戰事,大事可定。而如今要藉荊州給他們立足,聚集他們三人,都在戰場,這恐怕是放竜入海,恐非掌中物、池中魚了。”但孫權以曹操仍在北方,應該結交各路英雄,又恐怕劉備難以控製,不采納周瑜的計策

天下二分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提出徵伐西蜀的方案,即天下二分之計:因當時劉璋暗弱無斷,常被張魯攻掠,而曹操新敗,未能恢復元氣。可趁此時機攻討劉璋而吞併張魯,再與西涼馬超結援,然後再出兵襄陽。如此,反攻北方即可成事。孫權答允,但就在趕回駐地江陵途中身染重疾,不久死於巴丘,時年三十六歲。孫權親自穿上素服,左右皆感動。

婚姻爭議

有關小喬是否是周瑜的正室,一方觀點認為小喬至少並非周瑜元配(周瑜娶小喬該年已快25歲),且三國志中使用“瑜納小喬”,因此有人推斷小喬衹是妾。另外,小喬與周瑜成婚是在孫策攻破皖城,二喬淪為女戰俘之背景下,雙方地位並不相符。之後,小喬等被擄獲之人一起被送回吳郡,周瑜則繼續敗劉勳,然後討江夏,後留下來鎮守巴丘,對比之下,這場婚禮發生在兩場戰爭之前,似乎未免草率了。

持有小喬是正妻的觀點則認為,古代成親之用語有許多,更因朝代不同而有些差異,因此並不能由此斷定小喬是妾。古代女子及笄纔可結縭,也許兩人有年齡差距,亦有可能是根據《禮記》載,“男子二十而冠,始學禮,三十始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五始笄,二十三而嫁。”之說法影響,纔導致此種情況。而且小喬之事跡記載於《周瑜傳》中,亦佐證小喬對周瑜而言是重要人物。

特徵

  • 周瑜年少時有才學,相貌堂堂。為人恢廓大度,虛懷若𠔌,以謙服人,吳軍中衆人皆與他為友。唯程普因為較其年長卻位居其下,心中不服,於是數次侮辱周瑜,然而周瑜每次容忍,程普逐漸對周瑜改觀,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與周公瑾交往,就如同飲醇厚的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沉醉了。)
  • 周瑜與孫策是總角好友,孫策起兵時,周瑜就立刻響應孫策的行動並贊助給予軍資及兵力。周瑜脫離袁術後,孫策親迎周瑜,並當着衆將面前下令說:“周公瑾才華傑出,與我是從少相識的好朋友,有兄弟的情義。就像之前在丹楊,就是他徵召人手及船衹糧草才能成就大事,若要計算他的功勞,這些也未足夠報答啊。”到後來周瑜隨孫策攻打盧江皖城時,俘虜了橋公二女,孫策與周瑜結為連襟兄弟。
  • 孫權雖然視周瑜為兄長,一年到頭經常贈與他百件衣服,其他人的待遇不能和他比。但是周瑜從來不因此居功自傲,對孫權敬慎服事,完全按照君臣之禮來對待,對孫傢忠心不二。曹操在赤壁之戰前,曾經派遣同窗名士少時學友蔣幹遊說周瑜來投降,但是遭到周瑜嚴詞拒絶。
  • 周瑜為人十分親切,揚州百姓都用對一般男子的稱呼稱周瑜為周郎。周瑜精通音律,即使酒過三巡,如果音樂有誤,他亦必然知道,並且回頭一望,所以當時的人都說:“麯有誤,周郎顧。”而後世亦將嗜好音樂戲劇者和舉止稱為“周郎癖”或“周郎顧麯”
  • 周瑜與魯肅是摯友。周瑜任居巢縣長時,聞魯肅之名,帶數百人來拜訪,請他資助一些糧食。當時,魯肅傢裏有兩個圓形大糧倉,每倉裝有三千斛米,周瑜剛說出藉糧之意,魯肅毫不猶豫,立即手指其中一倉,贈給了他。經此一事,周瑜確信魯肅是與衆不同的人物,主動與他相交,兩人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朋友關係。
  • 周瑜有識君之才,為袁術做事時看出他不會有什麽成就而棄其而去。而孫權掌管江東不久就認定能“終構帝基”而傾心服侍。所以孫權稱贊周瑜王佐之資,登基稱帝時對着衆臣說:“我若沒有周瑜,我不可能當皇帝。”亦歸功周瑜。

家庭

從高祖父

  • 周榮,在漢章帝漢和帝二帝時任尚書令。由於通曉經典而得到推薦,被召為楚郡太守袁安的司徒袁安多次和他談論當世大事,他見解獨到,往往能提出不同尋常的觀點,袁安很賞識、器重他。

從曾祖父

從祖父

父親

叔伯

  • 周尚,周瑜的堂叔,官至丹陽太守。
  • 周忠,周瑜的堂叔,周景之子,官至太尉

妻妾

  • 小喬,橋公次女,大喬之妹,生得國色天香。

子女

  • 周循,周瑜長子,妻為孫魯班,官拜騎都尉,有周瑜之風,早卒。
  • 周胤,周瑜次子,初為興業都尉,妻為孫傢宗女,屯於公安,封都鄉侯。後因罪徒廬陵郡,病死。
  • 周妃,周瑜之女,嫁給太子孫登。一說名作周徹。

侄子

  • 周峻,周瑜兄之子,因周瑜功,任為偏將軍,領吏士千人。

侄孫

  • 周護,周峻之子。周峻死後全琮推薦他為將,但孫權認為周護人品低劣,沒有任用。

後人

評價

  • 陳壽評曰:“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新蕩荊城,仗威東夏,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實奇才也。”;“瑜少精意於音樂。”
  • 孫策:“周公瑾英雋異纔,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吾得卿,諧也。”
  • 吳夫人:“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
  • 程普:“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 蔣幹:“雅量高緻,非言辭所閑。”
  • 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 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 王朗:“周公瑾,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
  • 呂蒙:“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决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
  • 韋昭:“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周瑜之後,肅為之冠。”
  • 孫權:“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孤非周公瑾,不帝矣。”、“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聞峻亡,仍欲用護,聞護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故便止之。孤念公瑾,豈有已乎?”、“腹心舊勳,與孤協事,公瑾有之,誠所不忘。昔胤年少,初無功勞,橫受精兵,爵以侯將,蓋念公瑾以及於胤也。而胤恃此,酗淫自恣,前後告喻,曾無悛改。孤於公瑾,義猶二君,樂胤成就,豈有已哉?迫胤罪惡,未宜便還,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漢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雖德非其疇,猶欲庶幾,事亦如爾,故未順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間,苟使能改,亦何患乎!”、“此天以君授孤也。”
  •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呂蒙:“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
  • 諸葛瑾步騭上疏孫權:“故將軍周瑜子胤,昔蒙粉飾,受封為將,不能養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縱情欲,招速罪闢。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徵,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夫折衝捍難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貴重,故漢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書,重以盟詛,藏於宗廟,傳於無窮,欲使功臣之後,世世相踵,非徒子孫,乃關苗裔,報德明功,勤勤懇懇,如此之至,欲以勸戒後人,用命之臣,死而無悔也。況於瑜身沒未久,而其子胤降為匹夫,益可悼傷。竊惟陛下欽明稽古,隆於興繼,為胤歸訴,乞餘罪,還兵復爵,使失旦之雞,復得一鳴,抱罪之臣,展其後效。”
  • 虞溥《江表傳》:“年少有美纔。”
  • 陸機:“飭法修師,則威德翕赫。賓禮名賢,而張公為之雄;交禦豪俊,而周瑜為之傑。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江東蓋多士矣。” “周瑜、陸公、魯肅、呂蒙之疇入為腹心,出作股肱。”
  • 習鑿齒《周魯通諸葛論》:客問曰:“周瑜、魯肅,何人也?”主人曰:“小人也。”客曰:“周瑜奇孫策於總角,定大計於一面,摧魏武百勝之鋒,開孫氏偏王之業,威震天下,名馳四海。魯肅一見,孫權建東帝之略,子謂之小人,何也?”主人曰:“此乃真所以為小人也。夫君子之道,故將竭其真忠直,佐扶帝室,尊主寧時,遠崇名教。若乃力不能合,事與志違,躬耕南畝,遁跡當年,何由盡臣禮於孫氏,於漢室已亡之日耶!……(《太平御覽•捲四百四十七•人事部八十八》)
  • 袁宏《三國名臣頌》:“公瑾卓爾,逸志不群,總角料主,則素契於伯符;晚節曜奇,則三分於赤壁。惜其齡促,志未可量。”又詩贊:“公瑾英達,朗心獨見。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托霸跡。志掩衡霍,恃戰忘敵。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暫隔。”
  • 嚴從:“周瑜、魯肅,鹹起諸生,鶚視烏林,鷹揚赤壁。然肅為布衣,當襄漢之際,標賣田宅,分財結士,以求人傑:此其志不小也。公瑾推第於孫策,子敬輟粟於周郎:鹹有異於人者也。”
  • 李白:“二竜爭戰决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 鬍曾:“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
  • 孫元晏:“會獵書來舉國驚,衹應周魯不教迎。曹公一戰奔波後,赤壁功傳萬古名。”
  • 李端:“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 李九齡:“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閑。”
  • 梁肅:“昔漢綱既解,當塗方熾,利兵南浮,江漢失險。公瑾嘗用寡製衆,挫強為弱,燎火一舉,樓船灰飛。遂乃張吳之臂,壯蜀之趾。”
  • 杜牧:“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梁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秘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 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節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 蘇轍:“至於長洲之濱,故城之墟,曹孟德、孫仲謀之所睥睨,周瑜、陸遜之所騁騖,其流風遺跡,亦足以稱快世俗。”
  • 歐陽澈:“使富國強兵,內無動揺,民安如故,有如大夫種之能;轉輸供饋,外無勞民擾攘之役,有如范蠡之知;臨機果斷,折衝千裏,有如周瑜之勇;度長慮逺,收功於必成,有如趙充國之守。嚴細柳之軍,有如周亞夫者;奔項羽之營,有如樊噲者;孜孜奉國,知無不為,有如房玄齡者;兼資文武,出將入相,有如李靖者,則雖愚夫愚婦亦知其可以必勝矣。”
  • 宋代歐陽修宋祁等撰寫的《新唐書‧捲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中提到,唐代時禮儀使顔真卿曾經嚮皇室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吳偏將軍南郡太守周瑜”。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衹有關羽張飛張遼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
  • 同樣,元代脫脫等撰寫的《宋史‧捲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提及宋代宣和五年時,皇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周瑜。
  • 宋詞人戴復古的《滿江紅‧赤壁懷古》節錄:“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竜怒。捲長波、一鼓睏曹瞞,今如許。”
  • 林光朝:“當時稱之為長纔無或異辭者,吳有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蜀有諸葛孔明,是皆一方雋纔也。”
  • 陳淵:“當時人物如周瑜輩,蓋百世之士,若其它智勇紛出,莫可悉數。”
  • 陳亮:“嗚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觀其决謀以破曹操,拓荊州,因欲進取巴蜀,結援馬超以斷操之右臂,而還據襄陽以蹙之,此非識大略者不能為也。使斯人不死,當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奪之矣。孫權之稱號也,顧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呂蒙之徒止足以保據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昔吳起與田文論功,至主少國疑,大臣未親,百姓未附之際,吳起屈焉。桓王屬大皇於張昭,更以周瑜遺之,後瑜馳驅於顛危之際,昭遂廢不用。何哉?江東雖定而國輕矣。餘論次其行事,使善觀國者有考焉。”
  • 洪邁:“說者謂天無大風,黃蓋不進計,周瑜未必勝。此不善觀人者也。方孫權問計於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將軍擒之,宜在今日’”;“劉備見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正使無火攻之說,其必有以製服矣。”;“孫吳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於策、權之雄略,然一時英傑,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人者,真所謂社稷心膂,與國為存亡之臣也。”
  • 範成大:“年少曾將社稷扶,三分獨數一周瑜。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功跡巍巍齊北斗,聲名烈烈震東吳。青春年紀歸黃壤,提起教人轉嘆籲。”
  • 謝采伯:“孫策、周瑜拔皖城,納二喬,皆國色,是以師婚也。英銳豪俊之氣,固足辦事。畢竟有所溺,則智昏,智昏則防慮疏。策為許貢客箭傷頰,創甚,年二十六卒。瑜為流矢中右協,年三十六卒。” “孫權運籌於內,劉備諸葛亮、周瑜、關侯等,合謀並智,方拒得曹操,敗之於赤壁,亦未為竒政縁。”
  • 蕭常:“周瑜從攻橫江當利及東渡擊枺陵,則知在江北。或曰:此功為大,每以語簡而忽之,遂令烏林之役獨傳。”“瑜、肅建拒操之議,孫權違衆用之,卒成大功。然瑜昧於遠圖,不能乘勝佐昭烈以定中原,乃欲越荊取蜀,而(呂)蒙又復襲關羽以取荊州,使曹氏為不討之賊,可與言知哉?”
  • 錢時:“江左之勢定於赤壁之一戰。操破荊州乘勝東下號八十萬,嚮微公瑾决此大計,六郡之衆寧足恃乎?論者遂謂此為公瑾功第一。”
  • 劉祁:“已而諸豪割據,士大夫各欲擇主立功名,如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諸葛亮、龐統、魯肅、周瑜之徒,爭以智能自效。”
  • 王義山:“某仰惟某官學通六藝,忠貫三精,其謀略則荀攸、賈詡之密,其經濟則周瑜、魯肅之英,其吟嘯則謝安、庾亮之雅,其牧禦則羊祜、陸遜之仁。”
  • 鬍三省:“此數語所謂相時而動也。然瑜之言不悖大義,魯肅、呂蒙輩不及也。”
  • 孫承恩:“矯矯公瑾,實吳良臣,雄姿英發,籌策邁倫,老瞞長驅,志無江表,一戰蹙之,功莫與紹。”
  • 晏璧:“當曹操伐吳,威震寰宇,群臣爭議迎降,瑜獨定大計,度操部水軍百萬,遠渉江湖,不習水土,必生疾病,願得精兵三萬破之,以片言决興王之策,以偏方抗天下之師,卒走強敵,開拓荊土,非明斷能然乎?至其議縱劉備不資其出地,又欲西取巴蜀而並張魯,北據襄陽以蹙曹操,雄啚出人意表,使究其志,未易量也。雖天嗇其壽,中路隕歿,其一舉而鼎分三國功名之奇,垂於無窮。”
  • 張鳳翼:“周公瑾江左偉人,其才略功烈足光紀載,而傳必及其顧麯,固知審聲知音非鮮事也。”
  • 黃中堅:“周公瑾英姿偉略,諸葛孔明而下一人而已。然其欲徙昭烈於吳,盛宮室美女玩好以娛樂之,分關張各置一處,使如瑜者挾與俱戰,則其計亦左矣。昭烈以梟雄之姿,少有大志,其心固欲建霸王之業耳,故髀裏肉生至於墮淚。今方破曹操,勢可有為,豈甘為吳所豢養?關張與昭烈生死分定,不得昭烈而奉之,豈肯為吳宣力?果若所言,勢必將有內變而使魏人得以乘其隙,吳蜀事業俱未可知也。語雲:‘知彼知己,百戰百勝’。公瑾知昭烈君臣不為人下而顧建此策,殆所謂多思則亂者耶?仲謀於公瑾言無不從而此獨不聽其見,不岀公瑾上哉!”
  • 陳子竜:“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為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機宜之便耳。”
  • 屈大均:“漢唐以來善兵者率多書生,若張良、趙充國、鄧禹、馬援、諸葛孔明、周瑜、魯肅、杜預、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經,翩翩文雅,其出奇製勝如風雨之飄忽,如鬼神之變怪。”
  • 明代才子高啓的《過二喬宅》節錄:“孫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結君臣義。奇姿聯璧煩江東,都與喬傢做佳婿。”
  • 羅貫中:“姿質風流,儀容秀麗。”
  • 清代鄭板橋的《念奴嬌·周瑜宅》:“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傑。 八十萬軍飛一炬,風捲灘前黃葉。 樓艫雲崩,旌旗電掃,熛射江流血。 鹹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絶。 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麯,虎帳談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 吳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姦黠。 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 王懋竑:“周瑜雄略似孫伯符,有並吞中原之志,而不專於自守。”
  • 李安溪:“規圖荊、益,及製曹、劉之策,着着機先,真英物也。”“周瑜在則可,如無瑜者,權必不能獨擋曹,無玄德則無吳耳,子敬之謀未為非也。”
  • 張佩綸:“若公瑾則赤壁之後旋沒巴邱,世之稱公瑾者第曰膽略兼人而已,不知公瑾之才實一世奇才,而駕乎三國群賢之表。“吳雖多才,魯肅失之疏,呂蒙失之譎,陸遜失之柔,孫權以公瑾為王佐,公瑾誠王佐。惜乎!權之非真主纔耳。嗟乎!伯符與公瑾實創江東,其意亦欲取荊州襲許都。使天老其纔,以與公瑾戮力中原,天下事未可知也。”
  • 盧弼:“公瑾生長江、淮,諳識險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濤,熟籌彼我,用能以寡擊衆,遁走阿瞞,一戰而霸,剋建大勳,玄德謂為本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者,豈虛語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憂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 蔡東藩:“周瑜年第逾壯,方可有為,乃以意氣之未除,遽緻短命,不無可惜。”
  • 呂思勉:“周瑜、魯肅,亦皆可謂為好亂之士也。徒以二三剽輕之徒,同懷行險徼幸之計,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禍,豈不哀哉。”
  • 毛澤東:“赤壁之戰,群英會,諸葛亮那時二十七歲,孫權也是二十七歲,孫策起事時衹有十七歲,周瑜死時不過三十六歲,那時也不過三十歲左右,魯肅四十歲,曹操五十三歲。事實上,青年人打敗了老年人,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三國時代,曹操帶領大軍下江南,攻打東吳。那時,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他當,結果打了勝仗。”“赤壁之戰,程普四十多歲,周瑜二十多歲,程普雖是老將,不如周瑜能幹,大敵當前,誰人挂帥?還是後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帥印。”

作品形象

三國演義

周曰校插圖版《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三氣周瑜

《三國演義》總承過往野史、戲麯、地方世代說法、說部話本等故事,將周瑜描繪成足智多謀,但卻氣量狹小之人。例如,在這些作品中,周瑜屢次在赤壁之戰試圖謀害諸葛亮,例如要求諸葛亮造箭等。大戰之後又多次想鏟除劉備的勢力,反而被諸葛亮“三氣周瑜”,氣得吐血而亡,臨死前感嘆:“老天既生我周瑜,為何又要再生孔明呢?”俗稱“既生瑜、何生亮”。今人常用“瑜亮情結”或“一時瑜亮”來形容兩位傑出人物互相較量的情形。諸葛亮在為周瑜哭喪時說的“從此天下,知音何方?”一句,也被後人視為英雄人物惺惺相惜的經典。

《三國演義》對周瑜的民間形象影響十分巨大。作者為增加情節衝突而創作的“氣量狹小”特點,與歷史上周瑜謙遜寬容,氣度恢弘的人格完全相反。又將其奪南郡之功改為“三氣周瑜”故事,對其作為東吳軍事統帥,謀定對外戰略,任用龐統治理南郡,西進取蜀進而二分天下等重大决策,則完全抹殺。然而,亦有人認為三國演義認同並強化了周瑜年輕,俊美的歷史形象,在“孫氏奪取江東”過程中,增添了頗具文學性的小戰役和周瑜設謀細節(如“計擒太史慈”“奇兵破王朗”等),豐富了人物形象,不可一概以貶毀概括。在由《三國演義》衍生的京劇劇目《群英會》中,周瑜亦成為經典小生,清末“同光十三絶”中技藝非凡、聲名赫赫的京劇表演藝術傢徐小香,即因其扮相富麗,所飾周瑜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美譽。

詩詞

與周瑜相關的詩詞數量甚多,大多與赤壁之戰二橋有關,或是追思其年少得志、功名顯赫。當中不少都是出於名傢手筆,如最著名的是北宋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還有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赤壁歌送別》中:

二竜爭戰决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唐代另一大詩人杜牧的《赤壁》中: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宋代詞人戴復古的《滿江紅‧赤壁懷古》:

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竜怒。捲長波、一鼓睏曹瞞,今如許。

元代詩人朱楨的《赤壁石刻》:

大書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日還英雄。

明代詩人王奉的《過赤壁偶成佳句》:

赤壁橫岸瞰大江,周瑜於此破曹公。天公已定三分勢,可嘆姦雄不自量。

此外,也多有詩詞提及周瑜“麯有誤,周郎顧”的雅事。例如唐詩三百首中的《聽箏》:

鳴箏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 時時誤拂弦。

明初十才子之一的高啓的《過二喬宅》中:

孫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結君臣義。奇姿聯璧煩江東,都與喬傢做佳婿。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的《念奴嬌·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傑。八十萬軍飛一炬,風捲灘前黃葉。 樓艫雲崩,旌旗電掃,熛射江流血。 鹹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絶。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麯,虎帳談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 吳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姦黠。 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戲劇

中國傳統戲麯中周瑜的角色,多為小生扮演,而不戴髯口(鬍須),以表現其儒雅、秀氣、英俊。其故事多來自《三國演義》,如《群英會》、《藉東風》、《三氣周瑜》等。

電影

電視劇

偶像劇

動漫遊戲

譯註與參考文獻

  1. ^ 《三國志》:“瑜長壯有姿貌”,可見周瑜是相貌堂堂的美男子,但是“美周郎”一詞從未出現在正史《三國志》或小說《三國演義》中,二書衹有曾稱其“周郎”,“美周郎”應是後人自創。有日本人認為來自日本文學著作,如《吉川英治三國志》,見《三國志人物事典》,小出文彥著、蘇竑嶂譯,目次、第2章吳,第133頁,譯註:“美周郎”
  2. ^ 《三國志周瑜傳》:“瑜長壯有姿貌”
  3. ^ 《吳地記》:“美姿貌”
  4. ^ 《續後漢書》:“美豐儀”
  5. ^ 《建康實錄》:“少有姿貌”
  6. ^ 三國志作小橋
  7. ^ 譚景泉. 三國第一謀將:周瑜. 遠流出版. 在三國的英雄中,周瑜是最著名的一位,但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纔德卓越,足智多謀,就把周瑜寫成一個心胸狹窄,嫉妒心極強的人。
  8. ^ 後漢書曰:景字仲嚮,少以廉能見稱,以明學察孝廉,闢公府。後為豫州刺史,闢汝南陳蕃為別駕,潁川李膺、荀緄、杜密、沛國朱㝢為從事,皆天下英俊之士也。稍遷至尚書令,遂登太尉。張璠漢紀曰:景父榮,章、和世為尚書令。初景歷位牧守,好善愛士,每歲舉孝廉,延請入,上後堂,與傢人宴會,如此者數四。及贈送既備,又選用其子弟,常稱曰:“移臣作子,於之何有?”先是,司徒韓????為河內太守,在公無私,所舉一辭而已,後亦不及其門戶,曰:“我舉若可矣,不令恩偏稱一傢也。”當時論者,或兩譏焉。
  9. ^ 太平御覽·人事部·喜》註引張勃《吳錄》:長沙桓王(孫策)在歷陽,遣書呼周瑜。瑜將兵五百人,船糧器杖,星夜馳赴。王大喜,執瑜手曰:“卿至,諧矣。”
  10. ^ 《江表傳曰》:策又給瑜鼓吹,為治館捨,贈賜莫與為比。策令曰:“周公瑾英雋異纔,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楊,發衆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
  11. ^ 三國演義喬玄
  12. ^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第三》以瑜恩信着於廬江,出備牛渚,後領春𠔌長。頃之,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復進尋陽,破劉勳,討江夏,還定豫章、廬陵,留鎮巴丘。
  13. ^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註引《江表傳》:曹公新破袁紹,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書責權質任子。權召群臣會議,張昭、秦鬆等猶豫不能决,權意不欲遣質,乃獨將瑜詣母前定議,瑜曰:“昔楚國初封於荊山之側,不滿百裏之地,繼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於郢,遂據荊揚,至於南海,傳業延祚,九百餘年。今將軍承父兄餘資,六郡之衆,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汎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嚮無敵,有何偪迫,而欲送質?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便見製於人也。極不過一侯印,僕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豈與南靣稱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觀其變。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將軍事之未晚。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權母曰:“公瑾議是也。公瑾與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遂不送質。
  14. ^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第五》曹公入荊州,劉琮舉衆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議者鹹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掩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鬬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衆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纔,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傢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乆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捨鞌馬,杖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槀草,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閑,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曰:“老賊欲廢漢自立乆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15. ^ 《江表傳》曰: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16. ^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註引《江表傳》:初曹公聞瑜年少有美纔,謂可遊說動也,乃密下揚州,遣九江蔣幹往見瑜。幹有儀容,以纔辯見稱,獨步江、淮之間,莫與為對。乃布衣葛巾,自託私行詣瑜。瑜出迎之,立謂幹曰:“子翼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幹曰:“吾與足下州裏,中間別隔,遙聞芳烈,故來敘闊,並觀雅規,而云說客,無乃逆詐乎?”瑜曰:“吾雖不及夔、曠,聞弦賞音,足知雅麯也。”因延幹入,為設酒食。畢,遣之曰:“適吾有密事,且出就館,事了,別自相請。”後三日,瑜請幹與周觀營中,行視倉庫軍資器仗訖,還宴飲,示之侍者服飾珍玩之物,因謂幹曰:“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幹但笑,終無所言。幹還,稱瑜雅量高緻,非言辭所間。
  17. ^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第八》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瀏陽、州陵為奉邑,控製了長江中遊地帶,屯據江陵。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治公安。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竜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擥英雄,又恐備難卒製,故不納。
  18. ^ 資治通鑒》捲六六載,獻帝建安十五年,“周瑜卒於巴丘。”《資治通鑒考異》曰:“按,《江表傳》,瑜與策同年,策以建安五年死,年二十六,瑜死時年三十六,故知在今年也。”
  19. ^ 見於《三國志.捲五四.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有人謠曰:‘麯有誤,周郎顧。’”
  20. ^ 見於清代俞樾《餘蓮村勸善雜劇序》:“誰謂周郎顧麯之場,非即生公說法之地乎!”
  21. ^ 《三國志·吳書·周瑜傳》後權稱尊號,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22. ^ 《毛澤東妙評三國:孫權年少有為 劉表徒有其表》鳳凰網. 2007-11-02.
  23. ^ 於2019年的劇情設定

參考資料


Zhou Yu (About this soundpronunciation) (175–210, Chinese周瑜),[a] courtesy name Gongjin (Chinese公瑾), was a Chinese military general and strategist serving under the warlord Sun Ce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of China. After Sun Ce died in the year 200, he continued serving under Sun Quan, Sun Ce's younger brother and successor. Zhou Yu is primarily known for his leading role in defeating the numerically superior forces of the northern warlord Cao Cao at the Battle of Red Cliffs in late 208, and again at the Battle of Jiangling in 209. Zhou Yu's victories served as the bedrock of Sun Quan's regime, which in 222 became Eastern Wu, one of the Three Kingdoms. Zhou Yu did not live to see Sun Quan's enthronement, however, as he died at the age of 35 in 210 while preparing to invade Yi Province (modern Sichuan and Chongqing).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Zhou Yu was described as tall, physically strong and having a beautiful appearance. He was also referred to as "Master Zhou" (zhoulang 周郎). However, his popular moniker "Zhou the Beautiful Youth" (meizhoulang 美周郎) does not appear in either the Records or the 14th-century historical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Some Japanese literary scholars such as Yoshikawa Eiji and Koide Fumihiko believe that this was a later invention by Japanese storytellers.
《周瑜 Zhou Yu(Chou Yü )》
詩人: 徐鈞 Xu Jun

  一舉灰飛赤壁船,托名助漢豈私權。
  如何不放蛟竜雨,欲斷劉傢一脈傳。
zhōu yú zhōu yú
周瑜 zhōu yú
  周瑜(175-210) : 三國吳大將。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出身士族。為孫策友,曾助孫策於江東創立孫氏政權。孫策死,與張昭同輔孫權,任前部大督。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他與魯肅堅决主戰,親率吳軍大破曹兵於赤壁。後病死。精音樂,當時有“麯有誤,周郎顧”之語。
zhōu yú zhōu yú
  (175—210) 中國三國時吳國名將。廬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字公瑾。208年曹操占荊州後,統水陸兩軍數十萬,試圖南下,一舉擊滅東吳。瑜與魯肅審時度勢,指出曹操冒險用兵四患,並親率吳軍與劉備聯軍,大破曹操於赤壁
基本資料
  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人稱“美周郎”。東漢末年東吳集團將領(任東吳三軍大都督),三國名將,軍事傢。漢族。自幼與孫堅之子孫策交好。美姿容,精音律,長壯有姿貌,民間流傳名句:麯有誤,周郎顧。24歲娶小喬為妻,且終身衹有一妻,有三子。周瑜多謀善斷,心胸寬廣,忠君愛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後圖進中原,不幸因病於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病逝於巴丘(今湖南省嶽陽市),年僅三十六歲。
家庭資料
  父:周異
  母:姓名不詳
  配偶:小喬
  連襟:孫策
  子女:兩子(周循、周胤)一女
周瑜年表
  熹平四年 175年 1歲 周瑜出生於廬江郡舒縣。同年孫策出生。
  *初平元年 190年 16歲 周瑜從舒縣到壽春,結交孫策;並將孫策一傢接至舒縣自己傢中同住;周瑜與孫策升堂拜母。
  初平二年 191年 17歲 孫策之父孫堅身亡;孫策離開舒縣,葬父麯阿,後遷往江都。(周瑜與孫策第一次分別)
  興平二年 195年 21歲 孫策受袁術之命平定江東;周瑜帶兵糧到歷陽支助孫策,一同作戰,攻下橫江、當利(此兩處均為軍事要地,乃大功也),擊退劉繇,進入麯阿。而後周瑜還鎮丹楊。(周瑜與孫策第二次分別)
  建安元年 196年 22歲 周瑜與伯父周尚回到壽春。
  建安二年 197年 23歲 袁術在壽春稱帝,孫策與袁術絶交,自立門戶。袁術欲以周瑜為將,周瑜衹請求作居巢縣縣長。
  建安三年 198年 24歲 孫策獲封吳侯、討逆將軍。周瑜到居巢縣赴任,趁機東渡回吳,加入孫策旗下。孫策親自迎接周瑜,授周瑜建威中郎將。
  建安四年 199年 25歲 袁術病逝。孫策授周瑜中護軍,虛領江夏太守(江夏郡尚在黃祖手中)。周瑜助孫策攻破皖城,奪得廬江郡。孫策、周瑜分納大、小喬。同年於沙羨大破黃祖,還定豫章郡、廬陵郡。周瑜留鎮廬陵巴丘。(周瑜與孫策第三次分別)
  建安五年 200年 26歲 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從巴丘回吳,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衆事。周瑜嚮孫權舉薦魯肅。
  建安七年 202年 28歲 曹操下書令孫權送嗣子入朝當人質(此時孫權無子,欲送為人質者疑為孫策之子),張昭、秦鬆等猶豫不决,周瑜反對,遂不送質。
  建安十一年 206年 32歲 周瑜與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梟其首領,俘獲萬餘人。周瑜還備宮亭。
  建安十二年 207年 33歲 黃祖遣將鄧竜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鄧竜送吳。
  建安十三年 208年 34歲 孫權再次徵討黃祖,周瑜為前部大督。黃祖戰死。同年,孫權命周瑜為左都督,帶兵與劉備共同抗曹。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建安十四年 209年 35歲 曹操留曹仁、徐晃等駐守江陵。周瑜在南郡與曹仁對峙一年後,曹仁敗退。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
  建安十五年 210年 36歲 周瑜女兒出生。周瑜進京見孫權,請求發兵取蜀,孫權同意。周瑜在取蜀途中病逝於巴陵巴丘。孫權素服舉哀。魯肅代周瑜領兵。程普代領南郡太守。
  (黃武四年 225年 孫權為太子孫登聘娶周瑜之女。)
  [註]:標註*的年份為估算,僅供參考。
生平詳述
  周瑜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高大英俊,“瑜長壯有姿貌”( 《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周瑜志嚮遠大,自幼刻苦讀書,尤喜兵法。他生逢亂世,時局不靖,烽火連延,戰端四起,於是總想廓清天下。
  周瑜與孫策是摯友。當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傢小移居舒縣。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傢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傢有無通共。周瑜和孫策在此廣交江南名士,很有聲譽。
  孫堅死後,孫策繼承父志,統率部卒。周瑜從父周尚為丹陽太守,周瑜去看望,時孫策入歷陽(今安徽和縣西北),將要東渡,寫信給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孫策,給他以大力支持。孫策十分喜悅,說:“吾得卿,諧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於是,二人協同作戰,先剋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長江北岸)(今安徽和縣東,當利水入江處)、當利,接着揮師渡江,進攻秣陵(今江蘇江寧秣陵關),打敗了笮融、薛禮,轉而攻占湖孰(今江蘇江寧湖熟鎮)、江乘,進入麯阿(今江蘇丹陽),逼走劉繇(參見孫策平江東之戰)。時孫策部衆已發展到幾萬人。他對周瑜說:“吾以此衆取吳會平山越已足。卿還鎮丹陽。”(《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於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陽。
  不久,袁術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陽太守,周瑜隨周尚到了壽春(今安徽壽縣)。袁術發現周瑜有纔,便欲收羅周瑜為已將。周瑜看出袁術最終不會有什麽成就,所以衹請求做居巢縣長,欲藉機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的請求。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經居巢回到吳郡(今江蘇蘇州)。孫策聞周瑜歸來,親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將,調撥給他士兵兩 千人,戰騎五十匹。此外,孫策還賜給周瑜鼓吹樂隊,替周瑜修建住所,賞賜之厚,無人能與之相比。孫策還在發佈的命令中說:“周公瑾雄姿英發,才能絶倫,和我有總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陽時,他率領兵衆,調發船糧相助於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論功酬德,今天的賞賜還遠不能回報他在關鍵時刻給我的支持呢!”周瑜時年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因廬江一帶,士民素服周瑜的恩德信義,於是孫策命他出守牛渚、後來又兼任春𠔌長。不久,孫策欲取荊州,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隨軍徵討。周瑜、孫策攻破皖城,得到橋公兩個女兒,皆國色天姿。孫策自娶大喬,周瑜娶小喬。(註:大喬、小喬本姓橋,後橋、喬二姓不分,都作喬,通稱二喬。演義中為了擡高二喬身份,把她們的父親叫做喬國老。)孫策對周瑜說:“橋公之女,雖經戰亂流離之苦,但得我們二人作女婿,也足可慶幸了。”(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策從容戲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也有說法,流離做光彩煥發貌講。)接着進攻尋陽,敗劉勳,然後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享年26歲,臨終把軍國大事托付孫權。時孫權衹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傑散在各個州郡,他們衹註意個人安危去就,並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關鍵時刻,首先出面支持孫權的是張昭、周瑜、呂範、程普等人。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身邊任中護軍。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禮對待孫權,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其他人自然不敢有異議異動。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兵威日盛,志得意滿,以為天下可運於掌。於是,在建安七年(202年),下書責令孫權,讓他把兒子送到自己這裏來做人質。孫權亦是人英,當然不願如此受製於人,便召集群臣會商。臣下衆說紛紜,張昭、秦鬆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决斷。
  孫權本意雖不想送人質,但由於沒有得到強有力的支持,也有點舉棋不定。於是,他衹帶周瑜一人到母親面前議定此事。周瑜立場堅定,堅决反對送人質,他給孫權分析利害說:“當年楚君剛被封到荊山之側時,地方不夠百裏。他的後輩既賢且能,擴張土地,開拓疆宇,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據荊揚之地,直到南海。子孫代代相傳,延續九百多年。現在將軍您繼承父兄的餘威舊業,統禦六郡,兵精糧足,戰士們士氣旺盛。而且,鑄山為銅,煮海為????,人心安定,士風強勁,可以說所嚮無敵,為什麽要送質於人呢?人質一到曹操手下,我們就不得不與曹操相呼應,也就必然受製於曹氏。那時,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過就是一方侯印、十數僕從、幾輛車、幾匹馬罷了,哪能跟我們自己創建功業稱孤道寡相提並論呢?為今之計,最好是不送人質,先靜觀曹操的動嚮和變化。如果曹操能遵行道義,整飭天下,那時我們再歸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驕縱,圖謀生亂,那麽玩兵如玩火,玩火必自焚,將軍您衹要靜待天命即可,為何要送質於人呢?”
  周瑜這番話,說到了孫權心裏。孫權的母親也認為該這樣做,她對孫權說:“公瑾的話有道理,他比你哥哥衹小一個月,我一嚮把他當兒子對待,你該把他當成兄長纔是。”孫權便沒給曹操送人質。
  周瑜越來越得孫權的信賴,而他也越發竭誠盡智,為孫氏集團的崛起奔波勞碌,不辭辛勞,說得上忠貞不二。《江表傳》記載,曹操曾派人去遊說,想使周瑜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蔣幹。 蔣幹儀容過人,很有才氣,善於辯說,江淮人士,無人能比。 這次受命後,他頭戴葛巾,身着布衣,裝作閑遊,去見周瑜周瑜猜出了他的來意,出來迎接,劈頭便問:“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遠涉江湖,不是來替曹操來做說客的吧?”蔣幹被周瑜開口便道破機關,頗為尷尬。勉強自解:“我和您本是州裏鄉親,這次來,不過是來拜訪您,順便看看您的部隊罷了。您卻說我是說客,豈不過分?”周瑜笑道:“我雖不及夔與師曠,稱不上知音,但聞韶賞樂,足知雅麯。”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 於是請蔣幹進入營帳,擺設酒宴,盛情款待,酒罷,對他說:“我有軍機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館住下,等事辦完,我去請您。”三天之後,周瑜又把蔣幹請人營中。這次,先領着他遍觀軍營,檢視倉庫和軍資器仗,然後,仍然置酒高會。席間,周瑜嚮蔣幹展示了自己的侍從、服飾珍寶,並對他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忠臣之義,內結骨肉之親,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即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堅决,蔣幹也就無話可說,衹好微笑。 蔣幹回見曹操,對曹操說,周瑜器量端雅,趣緻高卓,言詞說他不動。 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一年(206年),周瑜率孫瑜等討麻、保二屯,斬其首領,俘萬餘人。江夏太守黃祖遣部將鄧竜率數千人入柴桑,周瑜率軍擊之,生俘鄧竜。
  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進而想統一全國,第一個戰略目標便是荊州。時劉備中原逐鹿失敗,正寄居在荊州劉表那裏。孫權也早看中了荊州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孫權討江夏,周瑜為前部大督都,打敗了盤踞在那裏的黃祖。
  曹操恐孫權占了先手,在同年九月,大舉揮師南下。時劉表病死,劉琮不戰而降。劉備力孤,無法與曹操爭衡,率衆南逃。曹操順利占領荊州,收降劉琮的八萬人馬,擁有大軍數十萬,實力陡增,驕橫益甚。揚言要順流而下,席捲江東。行前,曹操寫信給孫權,信中說:“我奉旨南徵,劉琮束手就擒。如今我訓練了大軍八十萬,準備與您會獵江東。”
  在這嚴重的局勢面前,東吳的謀臣將士十分驚恐。孫權召集他們商討對策,以張昭為首的大部分人都認為應該“迎曹”。他們說:“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徵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衆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如迎之”衹有魯肅等少數人力主“抗曹”,然而不足以扭轉局勢。魯肅建議孫權把周瑜從外地召回。
  周瑜一歸來,便力輓狂瀾。他針對“迎曹”派的觀點嚮孫權指出:“不然。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纔,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傢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場,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捨鞍馬,仗舟揖,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孫權聞言大喜,對周瑜說:“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臺,此天以君授孤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當夜,周瑜為了堅定孫權的信心,消除他的疑慮,又單獨進謁。他對孫權說:“大臣們一見曹操的戰書上寫有水步兵八十萬,心中恐懼,也不認真推測一下虛實,就提出了降敵的見解,這是沒道理的。現在,我們可以認真地估算一下,曹操所帶的中原士兵,最多十五、六萬,而且是經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之衆;收降劉表的人馬,最多不過七、八萬,而且這部分人尚心懷觀望、懷疑,並未一心一德。曹操統禦着這些疲憊病弱、狐疑觀望的士兵,人數雖多,何足畏懼?我們衹要有精兵五萬就完全可以戰勝他。請您不要遲疑,不要有所顧忌。”孫權聽了,大受感動,拍着周瑜的背說:“公瑾之言,大合我心!張昭等人,顧惜傢人妻小,衹為小我考慮,真讓我失望。衹有你與魯肅的看法跟我一致,這是老天讓你們二人來輔助我的!五萬人,一時難以湊全。但我已選好三萬人馬,船衹糧草和各種戰具也已準備妥當,你和魯肅、程普馬上就可以帶兵出發。我會繼續調發人衆、糧草,做你的後援。你能一戰破曹,當然好,假如遇到挫折,就回來找我,我將與曹操决一死戰!”
  那時,劉備欲率軍渡江,與魯肅在當陽相遇,共圖計策,劉備於是進住夏口,派諸葛亮謁見孫權,孫權與劉備遂結成聯盟,共同抗曹。孫權任命周瑜為左督,統軍三萬。程普為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周瑜周瑜和劉備部隊會師,沿江而上,與曹軍在赤壁相遇。曹軍新到江南,不服水土,疾病流行,士氣低落。剛一接戰,立即敗退,衹好駐紮在江北,想等鼕天過後,第二年春天再戰;周瑜所部,初戰獲勝,士氣振奮,駐紮在南岸。
  曹營將士,好多人不習水性,為了剋服這一弱點,曹操下令把戰船用鐵索鎖在一起,上面鋪上木板,連接成水上營寨,以便利行走。他自以為得計,稱這些船為連環船。 看到這種情況,周瑜部下老將黃蓋獻計:“今寇衆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周瑜認為黃蓋說得有理。便選蒙衝鬥艦數十艘,裏面裝滿柴草,澆上油脂,外面用帳幕包裹,插上牙旗,做好火攻的準備。
  黃蓋先派人送信給曹操,信中說:“我世受孫氏厚恩,地位待遇本不低卑,但是,為人當識時務。孫氏要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與中原百萬之衆對抗,衆寡懸殊,勝負已定。江東士吏,不分賢愚,均知此理。衹有周瑜、魯肅執意如此。”他還在信中表示:“交鋒之日,蓋為前部,當因事變化,效命在近。”
  周瑜選擇了一個颳東南風的夜晚,命令黃蓋帶領數十艘戰船(每一戰船後拖一隻小船,以備放火人員後退時使用),乘風嚮曹營進發。曹軍以為黃蓋真來投降,毫不防備,衹是指點觀看。船隊行到距離曹軍水寨一裏左右,黃蓋下令各船同時點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衆,軍遂敗退,還保南郡。”(《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曹操留曹仁守江陵,自己返回北方。
  周瑜又與程普進軍南郡,和曹仁隔江相持。兩軍尚未交鋒,周瑜先派甘寧前去占據夷陵。曹仁分出一部分兵馬包圍了甘寧,甘寧嚮周瑜告急。周瑜采用了呂蒙的計謀,留下凌統守衛後方,親帶呂蒙去救甘寧,解除了甘寧之圍。周瑜率兵屯駐北岸,約定日期大戰曹仁。周瑜親自騎馬督戰,被飛箭射中右脅,傷勢嚴重,退兵回營。曹仁聞周瑜臥病在床,親自督帥士兵上陣攻擊吳兵。周瑜奮身而起,巡視各營,激勵將士,用命殺敵,曹仁衹好退走。
  孫權任命周瑜為偏將軍,兼仁南郡太守,並把下雋、漢昌、劉陽、州陵作為他的奉邑,讓他屯兵於江陵。
  赤壁之戰,曹操統一中國的大業暫告中斷,三足鼎立局面已露端倪,周瑜則聲威大震,名揚天下。赤壁戰後,劉備以左將軍領荊州牧,已乘機攻占了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駐在公安。劉表舊部多附劉備。劉備為了進一步擴大地盤,到京口去見孫權,以江南四郡地少,不能安民為理由,請求孫權把南郡藉給他,使他得以控製荊州地區的局面。
  周瑜上書給孫權,書中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竜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但孫權認為曹操在北方勢力太大,應該廣泛招攬英雄人物才能與之抗衡;而劉備又絶非可以輕易製服之人,所以,沒有采納周瑜的建策。
  周瑜扼製劉備的計謀未被采用,很不甘心,於是又嚮孫權獻上另一計策。時劉璋任益州牧,張魯不斷生事滋擾。周瑜對孫權說:“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周瑜這一計劃,非常有戰略眼光。孫權當即表示同意。 周瑜想趕回江陵,做出徵的準備工作。半途染病,死於巴丘(今湖南嶽陽。一說死廬陵巴丘,今峽江縣巴邱鎮),享年三十六歲。
  《江表傳》載周瑜臨終前給孫權的上疏曰:“瑜以凡纔,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 統禦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 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 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 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 雖短短篇幅,卻足以寫盡對東吳一生的忠誠。透過這篇遺言,我們不難看出其智慮籌謀之深遠,以及文采之出類拔萃。
  周瑜一死,孫權感到痛折股肱。於是,親自穿上喪服為他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傢支付。
  周瑜一生徵戰,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橫行天下的報負;周瑜少年得志,風度可人,議論英發,有口皆碑;周瑜文采超群,精於音樂,即使是酒後,仍能聽出樂人演奏的音樂中的很細微的疏失,每當這時,他總要轉頭看一看。所以當時有謠諺說:“麯有誤,周郎顧。”(《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周瑜待人謙恭有禮。當時孫權衹是將軍,諸將及賓客對他禮儀並不全備,比較草率。衹有周瑜對孫權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禮來對待。
  周瑜心胸開闊,以德服人,應該說,這纔是周瑜的真性格。
  程普曾一度和周瑜關係不好。程普認為自己年齡比周瑜大,多次欺辱周瑜周瑜卻始終折節容下,從不跟他一般計較。程普後來特別佩服周瑜,曾對人說:“與周公瑾交往,如同啜飲美酒,不知不覺就醉了!”至於後人說周瑜氣量狹小,忌賢妒能,被人氣死,則純是小說傢言,不足為信。
  對周瑜的才幹,劉備、曹操、孫權都非常清楚。劉備曾私下挑撥周瑜和孫權的關係。一次,孫權、張昭等人為劉備送行,張昭等人先離開了,孫權和劉備談話。劉備嘆息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衹是他器量太大,恐非久居人下者!”曹操則有意貶低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作用。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戰,正趕上我的將士們染病,於是,我自己燒船退卻,沒想到,這下倒使周瑜成了名。”
  不過,不論別人怎樣評論,孫權心中有數。周瑜去世,他痛哭流涕,說:“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後依賴誰呢?”他稱帝後,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對公卿們說:“沒有周公瑾,我哪能稱尊稱帝呢?”
周瑜傢族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周榮周興周景周崇周忠周暉周?周尚周異周??周峻周護周瑜周循周胤周氏(女兒)孫英
  一、高祖父:周榮,字平孫,廬江舒人,官至尚書令。
  二、曾祖父:周興,周榮之子,官至尚書郎。
  三、祖父:周?,周興之子,名不詳。
  從祖父:周景,周興之子,字仲饗,官至司空、太尉,追封安陽鄉侯。
  四、父:周異,周?之子,官至洛陽令。
  從父:周尚,周?之子,周異之兄,官至丹楊太守。
  再從父:周崇,周景長子,周異從兄,嗣安陽鄉侯。
  周忠,周景之子,周崇之弟,官至太尉、錄尚書事。
  五、自己:周瑜,周異之子,官至偏將軍、南郡太守。
  兄:周??,周異之子,名不詳
  再從兄:周暉,周忠之子,官至洛陽令。
  六、子女:周循,周瑜長子,官至騎都尉,娶公主孫魯班(孫權與步夫人之女)
  周胤,周瑜次子,官至興業都尉,封都鄉侯,因罪免。娶孫氏宗室女。
  周氏,周瑜之女,名不詳,嫁太子孫登(孫權長子)。
  侄:周峻,周瑜之兄周??之子。官至偏將軍。
  七、 侄孫:周護,周峻之子。
  外孫*:孫璠,早卒
  孫希,早卒
  孫英,封吳侯。
  *[註]:
  (1) 孫璠、孫希、孫英為孫登之子,《三國志》中雖未記其母親是誰,但為孫登嫡子的可能性極大,故這裏推測他們的母親是孫登的正妃,即周瑜之女。
  (2) 周瑜長子周循早卒,無子。按周氏傢譜,周瑜次子周胤應有子女,但未見史書明確記載。
史書記載
  1. 裴註版《三國志·吳書九·周瑜魯肅呂蒙傳》
  原文參見百度國學《三國志·吳書九》
  2. 周瑜文集(摘自裴註版《三國志·吳書九》)
  (1)建安七年(202年),周瑜反對送人質:
  “昔楚國初封於荊山之側,不滿百裏之地,繼嗣賢能,廣土開境,立基於郢,遂據荊楊,至於南海,傳業延祚,九百餘年。今將軍承父兄餘資,兼六郡之衆,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泛舟舉帆,朝發夕到,士風勁勇,所嚮無敵,有何逼迫,而欲送質?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便見製於人也。極不過一侯印,僕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豈與南面稱孤同哉?不如勿遣,徐觀其變。若曹氏能率義以正天下,將軍事之未晚。若圖為暴亂,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將軍韜勇抗威,以待天命,何送質之有!”
  (2)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力主抗曹:
  “操雖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將軍以神武雄纔,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傢除殘去穢。況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請為將軍籌之:今使北土已安,操無內憂,能曠日持久,來爭疆埸,又能與我校勝負於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後患。且捨鞍馬,仗舟楫,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國所長。又今盛寒,馬無藁草,驅中國士衆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此數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禽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軍已久疲,所得表衆,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夫以疲病之卒,禦狐疑之衆,衆數雖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萬,自足製之,原將軍勿慮。”
  (3)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上疏(孫權未采納):
  “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竜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4)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請求取蜀:
  “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戚操,北方可圖也。”
  (5)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睏,上疏孫權(遺書):
  (版本一)“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原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
  (版本二)“瑜以凡纔,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榮任, 統禦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 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 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 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儻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6)蔣幹為曹操遊說周瑜周瑜回答:
  “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
周瑜之墓
  周瑜
  周瑜之墓位於安徽廬江縣城東1公裏處。墓為圓頂,高2米,封以灰色麻布紋大漢磚,墓門朝東,墓周鬆竹環繞,墓前有明刻“吳名將周公瑾之墓”石碑一塊。為明正統七年(1442年)立。墓前有清代立《漢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周瑜銘》。凡經修陵園總面積擴大到8648平方米。
歷史評價
  歷代人士評周瑜
  ◆《三國志》陳壽曰:“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實奇才也。”
  ◆孫權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子明……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
  ◆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曰:“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徵,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時人謠曰:“麯有誤,周郎顧。”
  ◆孫權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蔣幹稱瑜曰:“雅量高緻,非言辭所閑。”
  ◆劉備間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三國o孫權
  ◆吾得卿,諧也。——三國o孫策
  ◆周公瑾英俊異纔,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楊,發衆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三國o孫策
  ◆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三國o程普
  ◆謀無不成,規無不細。——三國o王朗
  ◆建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實奇才也。——西晉o陳壽
  ◆飭法修師,則威德翕赫。賓禮名賢,而張公為之雄;交禦豪俊,而周瑜為之傑。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江東蓋多士矣。——西晉o陸機
  ◆公瑾卓爾,逸志不群。總角料主,則素契於伯符;晚節曜奇,則叁分於赤壁。惜其齡促,志未可量。
  公瑾英達,朗心獨見。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託霸跡。志掩衡霍,恃戰忘敵。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參分,宇宙暫隔。
  ——東晉o袁宏《三國名臣贊序》
  ◆嗚呼!使周公瑾而在,其智必及乎此矣。吾觀其决謀以破曹操,拓荊州,因欲進取巴蜀,結援馬超以斷操之右臂,而還據襄陽以蹙之,此非識大略者不能為也。使斯人不死,當為操之大患,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奪之矣。孫權之稱號也,顧群臣曰:“周公瑾不在,孤不帝矣。”彼亦知呂蒙之徒止足以保據一方,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南宋o陳亮《史論o酌古論o呂蒙》
  ◆說者謂天無大風,黃蓋不進計,周瑜未必勝。此不善觀人者也。方孫權問計於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將軍擒之,宜在今日”;劉備見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正使無火攻之說,其必有以製服矣。——南宋o洪邁《容齋隨筆》捲五
  ◆孫策徵劉繇,濟於橫江,大破之於牛渚(即采石磯)。周瑜從攻橫江當利及東渡擊枺陵,則知在江北。或曰:此功為大,每以語簡而忽之,遂令烏林之役獨傳。——南宋o蕭常
  ◆此數語所謂相時而動也。然瑜之言不悖大義,魯肅、呂蒙輩不及也。 ——元o鬍三省《資治通鑒音註》
  ◆規圖荊、益,及製曹、劉之策,着着機先,真英物也。——清o李安溪《三國志集解》
  ◆周瑜在則可,如無瑜者,權必不能獨擋曹,無玄德則無吳耳,子敬之謀未為非也。——清o李安溪《三國志集解》
  ◆公瑾生長江、淮,諳識險要,出入彭、蠡,久涉波濤,熟籌彼我,用能以寡擊衆,遁走阿瞞,一戰而霸,剋建大勳,玄德謂為本文武籌略,萬人之英者,豈虛語哉。或曰:“公瑾不死,操之憂也,先主亦安能定蜀乎?” ——民國o盧弼 《三國志集解》
  ◆周瑜是個“青年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了他,結果打了勝仗。 ——毛澤東《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
  ◆三國志陳壽曰:「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曹公乘漢相之資,挾天子而掃群桀……於時議者莫不疑貳。周瑜、魯肅建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實奇才也。」
  ◆孫權與陸遜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子明……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
  ◆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曰:「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徵,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蔣幹稱瑜曰:「雅量高緻,非言辭所閑。」
  ◆劉備間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正史點評:周瑜的完美
  翻開正史可以發現本傳中的周瑜毫無缺點,確實是個完美之人。英雄應為“聰明秀出為之英,膽略過人為之雄”(劉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條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說的三點外,從另一個角度說他的完美,可說他是一個有德;有纔;又有風度和朝氣的人。
  先說德:他舉賢薦能可比鮑叔;折節為國可比藺相如;謙禮忠君無人能比;性度恢弘衆將誠服。
  次說纔:他弱冠徵伐為東吳開國立下汗馬功勞;赤壁又力輓狂瀾立下頭功;後又親冒矢石為東吳開拓荊州,豐功偉績不去多提,單說當時人對他的評價,他的文武全纔在時人眼中已萬衆矚目了。“英雋異纔”;“王佐之才”;“年少有美纔”;“文武韜略萬人之英”,這些就是時人對周瑜才智的評價,而且說這些話的都是當時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纔本已公認沒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說風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將,其雅量高緻又有“麯有誤周郎顧”的歌謠流傳,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個風雅超群的人物。衹一句“遙想公瑾當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麽心馳神往了。
  最後說說他的朝氣,周瑜不僅具德,,風度,他又獨具一種朝氣,一種銳意進取自信豪邁的英霸之氣。對自己人他是謙遜有禮的,但對敵人和挑戰他又表現出蔑視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劉備和周瑜在赤壁戰前相會時,當劉備說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尋死爾”的回答是多麽有氣勢,而劉備的拖延在後相比又是多麽的猥瑣。周瑜的謀略也無不透出這種先發製人,銳意果敢的氣質,這就是最令人羨慕的“英才天縱”了。但周瑜的豪邁和關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質區別,因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謀劃基礎上的,非比關羽之流無謂的狂傲換來的衹是身敗名裂,正因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這種氣質和孫策相象,但孫策又是輕佻和嗜殺的,周瑜卻是從容嫻雅的,就象有人說的他的氣質是孫策和諸葛亮的結合,在周瑜身上剛和柔就這麽恰到好處的結合了。
  如此一個剛柔相濟的人物又有無可挑剔的優秀品格和令人贊嘆的文武宏纔,加之上天又特別偏愛給了他俊美的外貌,內外皆秀又風度翩翩,他稱不上完美又有誰能稱得上呢?用一句話形容周瑜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他可謂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塊完美無瑕的美玉。
  周瑜受貶低的原因
  陳邇鼕在《閑話三分》一書中的一段話很有道理,他說周瑜“這個人對孫氏忠;對朋友諒;劃策有絶招;風頭足;名聲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輩自慚形穢之流難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聲遠著,故曹公劉備鹹欲疑譖之。”曹操劉備尚且如此,後世的凡夫俗子哪見過如此完美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孫吳集團。
  既不是曹操的正統又不是劉備的道統,孫氏衹能算地方割據勢力,在後世哪個朝代都不會受到高的待遇。周瑜這麽高其他集團的人物又何以自處?所以他們非要在周瑜原本完美的臉上抹點泥。其他的不說,他們想周瑜年紀輕輕就這麽成功一定是驕傲自滿得很,少年得志又這麽自信那一定是年輕氣盛了。雖然歷史上的周瑜當大事時也不算年輕了,而且他是最謙遜有禮貌的,但在三國志平話中他就已經是驕傲自滿的代表了,因為在凡夫俗子眼裏這樣優秀的人物加之又少年得志不驕傲纔怪。今天的周瑜再想平反,年輕氣盛這一條他也是很難反幹淨的。因為周瑜咄咄逼人的謀略風格,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他謙讓服人的個性真的很矛盾。有時也覺得史書上的周瑜有點完美得不食人間煙火,可能加上年輕氣盛這一條看上去更生動更有靈氣更像個活生生的人,但那樣他已經不完美了。
  周瑜受到更大的貶低和歪麯當然是演義了。為了美化演義第一男主角諸葛亮,羅貫中可說是耗費了心機。因為諸葛亮除了在劉備死後有些作為外,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了一次東吳餘下的事就是為劉備管管糧草足食足兵而已,要拔高他不用非常之策可不行。於是衹能對不起周瑜了。再說如前所述周瑜是劉備集團發展壯大的大絆腳石,演義的主題就是尊劉,誰叫周瑜曾經和劉備過不去,對不起你也是應該的。而周瑜這麽優秀功勞又這麽大,把他的功勞奪過點也夠諸葛亮形象美一陣的。另外周瑜這麽這麽完美好最讓人嫉妒了,現在也讓你嘗嘗嫉妒別人時的難受!而且被你這麽有本事的人嫉妒的人,他的本事不是大到海裏去了?於是餘下的事就不用我多說了:歷史上毫無過結的周瑜和諸葛亮成了水火不容的對手,諸葛亮奪走了周瑜的功勞奪走了他優秀的品格,這還不算還要奪走他的生命,在周瑜死時還不放過他,逼着他說下“既生瑜, 何生亮”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臨死時在諸葛亮臉上再塗點脂粉。羅貫中對周瑜也太殘酷了!好好的周郎何止臉上被塗點泥,簡直是帶上了大泥罩已經面目全非了。但這畢竟是小說,裏面的周瑜諸葛亮衹是文學形象,而演義用周瑜陪襯諸葛亮這一手法在塑造人物上還是成功的。周瑜雖變成了另一個人但他毒中還是有點美的,這是原來的周瑜坯子太好,雖歪麯醜化得不成樣子他美的本質還是抹煞不了的。而且我們不能忽略這一點:周瑜比諸葛亮大七歲,當時諸葛亮不過是為劉備來嚮東吳求救的,一個堂堂東吳大都督怎麽會嫉妒一個毫無作為初出茅廬的後輩呢?
名傢贊詩
  【詠赤壁】 李 白 (唐)
  二竜爭戰决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滿江紅 赤壁懷古】戴復古 (南宋)
  赤壁磯頭,一番過、一番懷古。
  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
  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竜怒。
  捲長波、一鼓睏曹瞞,今如許。
  【赤壁】 戴復古
  千載周公瑾,如其在目前。
  英風揮羽扇,烈火破樓船。
  白鳥滄波上,黃州赤壁邊。
  長江酹明月,更憶老坡仙。
  詠赤壁 (唐 鬍曾)
  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已破英雄百萬師。
  題周瑜將軍廟 (唐 鬍曾)
  共說生前國步艱,山川竜戰血漫漫。
  交鋒魏武旌旗退,委任君王社稷安。
  庭際雨餘春草長,廟前風起晚光殘。
  功勳碑碣今何在?不得當時一字看。
  過赤壁偶成絶句二首 (明 王奉)
  赤壁橫岸瞰大江,周瑜於此破曹郎。
  天公已定三分勢,可嘆姦雄不自量。
  赤壁石刻 (明 朱楨)
  赤壁之山上摩空,三江之波浩無窮。
  峭壁窮峙江流東,當年鏖戰乘天風。
  百萬北走無曹公,鼎立已成煙焰中。
  大書石上莓苔封,千年不泯周郎功。
  我今送客放舟去,江山如舊還英雄。
  周瑜宅 鄭板橋(清)
  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傑。
  八十萬軍飛一炬,風捲灘前黃葉。
  樓艫雲崩,旌旗電掃,射江流血。
  鹹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絶。
  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麯,虎帳談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
  吳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姦黠。
  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握瑾懷瑜 (楊易)
  巴丘琴殤魂慰兄,羽扇美酒兩相擁。
  義會總角舉秣陵,佳配霓裳笑江東。
  水觸三江破樓船,火燒赤壁隳艨艟。
  問天再藉五百年,兩分天下與爭雄!
  赤壁風月笛圖 (金 李純甫)
  徵鼓掀天旗腳紅,老狐膽落武昌東。
  書生那得麾白羽?誰識潭潭蓋世雄?
  裕陵果用軾為將,黃河倒捲湔西戎。
  卻教載酒月明中,船尾嗚嗚一笛風。
  九原喚起周公瑾,笑煞瞻州禿鬢翁。
  【吳·赤壁】孫元晏
  會獵書來舉國驚,衹應周魯不教迎。曹公一戰奔波後,赤壁功傳萬古名。
  【八聲甘州】 讀周公瑾傳 王 質
  事茫茫、赤壁半帆風,四海忽三分。想蒼煙金虎,碧雲銅爵,恨滿乾坤。鬱鬱秣陵王氣,傳到第三孫。風虎雲竜會,自有其人。
  朱顔二十有四,正錦幃秋夢,玉帳春聲。望吳江楚漢,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橋紅浪濕,撫虛弦、何處得郎聞。雪堂老,千年一瞬,再擊空明。
  赤壁懷古 (林邁)
  武昌夏口吊周郎,兩岸春風起緑楊。
  上竟霸圖何日在?追思塵跡事難忘。
  吳宮花草埋幽徑,魏國山河遠夕陽。
  千古吟翁哀瘦馬,詩成吟詠轉凄涼。
  史官廟贊
  慷慨知音律,風流有紀綱。
  氣能吞漢國,力欲展吳邦。
  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粱。
  三分誇俊傑,四海識周郎。
  範石湖先生吊周瑜
  年少曾將社稷扶,三分獨數一周瑜
  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
  功跡巍巍齊北斗,聲名烈烈震東吳。
  青春年紀歸黃壤,提起教人轉嘆籲。
  將傳詩 曰:
  赤壁功成一戰勞,威名實可振劉曹。
  蚊竜不是池中物,三復周郎還慮高。
  又《詠史》詩曰:
  師行赤壁拒曹公,戰艦無非用火攻。
  因備置吳功蓋世,小橋風月屬詩翁。
演義形象
  三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洪宇宙飾)國演義對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麯貶低,在此將演義與正史不同之處進行對比,以正視聽。
  1、 諸葛亮三氣周瑜:歷史上周瑜氣量寬宏,三氣之說為無稽之談,周瑜與諸葛亮身為東吳蜀漢兩集團臣子極少碰面,從赤壁之戰結束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正在零陵一帶做後勤工作,根本沒有和周瑜見過面。至於周瑜病逝後,送喪吊唁的是周瑜舊下屬龐統,而不是諸葛亮。
  2 、草船藉箭:草船藉箭的人正史上是孫權,演義描寫周瑜嫉妒諸葛亮是徹頭徹尾的捏造,三國演義之祖【三國志平話】中藉箭的是周瑜
  3、 賠了夫人又折兵:歷史上是孫權自己要把妹妹嫁給劉備,這是一場單純的政治婚姻。
  4 、智激周瑜:純粹捏造,周瑜是東吳最有力的主戰派人士,正是聽了他的勸說纔堅定了孫權抗曹的决心,繼而有了赤壁之戰。
  5 、赤壁之戰:諸葛亮並未參與指揮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乃周瑜等人之傑作。
  6、 氣量狹小的周瑜:三氣周瑜純屬羅貫中為擡高他人而虛構,劉備評價周瑜“器量廣大”,程普評價周瑜說:“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陳壽評價周瑜“性度恢廓”,另外洪邁、蘇東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孫權曾為其素服吊喪。周瑜性情開朗,氣度寬宏,深得維恩顯着。精通樂律,即使在醉酒時也能聽出音律的錯誤。
周郎顧麯
  “周郎顧麯”現在已經演變成對音樂的欣賞贊美,典出《三國志·吳書·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麯有誤,周郎顧。”
  周瑜,字公瑾。生於公元175年,卒於公元210年,即建安十五年。他出身名門,少年與孫策結識,共謀大計,建安三年,周瑜重歸孫策,孫策親自出迎,於二十四歲時即封中郎將。
  2年後孫策遇襲身亡,周瑜苦心輔佐孫權,三十三歲火燒赤壁大破曹軍,成就一代名將。
  周瑜又常被稱為周郎,同樣典出《三國志·周瑜傳》,“是歲,建安三年也。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即與兵二千人,騎五十匹。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
  《三國志》,作者陳壽,字承祚,生於公元233年,卒於297年,生於蜀國,蜀亡歸晉,為西晉史學家。所著《魏書》、《吳書》、《蜀書》合稱《三國志》,名列國學二十四史之一的斷代史。
  《三國志》用筆簡墨嚴謹,少有冗言,也因過簡後為南宋裴鬆之加註,是以為《裴註三國志》。
  正是在這個用筆簡約的《三國志》裏,陳壽卻給我們留下了除英雄爭戰指點江山外的別般風情。
  陳壽處身西晉,晉承曹魏一脈,吳蜀是為對立敵方,但在三國志提及周瑜時,卻不惜多處稱頌。
  論到周瑜才幹時,陳壽多次以“英雋異纔”;“王佐之才”;“年少有美纔”;“文武韜略萬人之英”等詞相稱,這種英華才氣明顯別與諸葛亮的名士風度。周郎之才,更多為少年朝氣,銳意進取自信飛揚的英霸之氣。
  周瑜死後,孫權曾與陸遜談論周瑜,“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東吳的王圖霸業,隨周瑜猝死化為泡影,自此從欲染指天下轉為偏安一方。
  按《三國志》記載,周瑜除膽略兼人、雅量高緻外,還氣度恢宏,雍容恢廓。
  孫策初亡,孫權 “是時權位為將軍,諸將賓客為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
  諸將禮簡時,周瑜對比自己年幼的孫權極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評語,僅與程普不和,但他折節下交,終令程普折服贊嘆,“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時人以其謙讓服人如此。”
  與人相交時如飲醇酒,最早就典出周瑜
  而陳壽在《周瑜志》中提到的“麯有誤,周郎顧”,則成為文學作品中一個常用典故。
  魏晉的建安時期是文學史上重要時代,正如李白所詩,“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這一時期,三曹、七子、蔡琰等人並出,詩風“慷慣以任氣,磊落以使纔,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
  這種風格被《文心雕竜》譽為“建安風骨”、“漢魏風骨”。具有鮮明爽朗、剛健有力的文風,風清骨俊裏又含政治理想的飛揚、人生短暫的哀嘆、強烈的個性以及濃郁的悲劇色彩。
  除文學外,這也是音樂史上赫赫有名的時代,名麯《廣陵散》就是失散在此時,此麯敘聶政刺韓相俠纍(名傀)事,是琴麯中唯一有殺伐之氣者,嵇康一死,無人能奏。
  與《廣陵散》並稱當時的《長河吟》相傳就是為周瑜所做,並傳此麯周瑜稱衹為諸葛亮能聞弦歌而知雅意,聽出麯中之音。
  也有一說,《長河吟》為後人附會之作。
  在《三國志》中,周瑜上疏孫權時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其中並未提及孔明。
  僅是演義記載中有孔明吊孝時的祭文中的“從此天下,再無知音”。史册中,也找不到《長河吟》出於周瑜的正式記錄,因此附會之說當是正解。
  然而,《長河吟》是真是假且不提,周郎雅擅音樂造詣極高確證無疑。
  三杯薄醉後,如果發現有人彈錯了,就一定能聽出來,聽出來也罷了,還要一定回頭看。至於回頭相顧,是為責備之意還衹是本能反應就不得而知了。
  這個趣緻典故很快被引入到詩詞中,並且不斷賦予新的含義。
  魏晉之後的南北朝,庾信就有詩,“懸知麯不誤,無事畏周郎。”南朝陳也有江總詩,“弦心豔卓女,麯誤動周郎。”
  這裏詩裏的顧麯周郎雖然出現的場合經常不對,但比較端正,一心一意想衹要彈好麯,就不必怕周郎了。
  但是到了唐朝不一樣了,李端的《聽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從麯有誤、周郎顧化作了誤拂弦。
  唐初釋慧淨與王績則有相合詩,前者曰“ 早時歌扇薄,今日舞衫長。不應令麯誤,持此試周郎。”,後者和“舞袖風前舉。 歌聲扇後驕。周郎不相顧。 今日管弦調。”
  被動徹底成了主動,誤拂弦原是為了試周郎。
  劉禹錫也曾做《紇那麯》,“ 楊柳鬱青青,竹枝無限情。周郎一回顧,聽唱紇那聲。 踏麯興無窮,調同詞不同。願郎千萬壽,長作主人翁。”
  與他竹枝詞一脈相通的清新可親,心平氣和的喜悅。
  東坡居士的一闕大江東去名垂千古,其中極贊英傑,被譽為豪放派詞中之冠,“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他也不曾忘記這個典故。蘇鬍子的天生詼諧小小發作一次。周郎的音樂金耳朵成了是不是變聾的小試探。
  《次韻王都尉偶得耳疾》,“君知六鑿皆為贅,我有一言能决疣。病客巧聞床下蟻,癡人強覷棘端猴。聰明不在根塵裏,藥餌空為婢僕憂。但試周郎看聾否,麯音小誤已回頭。”
  蘇軾也做過《南歌子》,稱“但得周郎一顧、勝珠珍。”
  東坡以下,南宋豪放派詞傢的領軍人物辛稼軒出名的愛用典,自然不會放過這般的風流俊賞。
  《菩薩蠻》,“畫樓影蘸清溪水。歌聲響徹行雲裏。簾幕燕雙雙。緑楊低映窗。麯中特地誤。要試周郎顧。醉裏客魂消。春風大小喬。”
  除此外,以梅子黃時雨著稱的賀梅子賀鑄也有名詞《訴衷情》。“喬傢深閉鬱金堂。朝鏡事梅妝。雲鬟翠鈿浮動,微步擁釵梁。情尚秘,色猶莊。遞瞻相。弄絲調管,時誤新聲,翻試周郎。”
  “時誤新聲,翻試周郎”,說不盡的嫵媚風情,《訴衷情》的詞牌從此又得別名《試周郎》。
  最別緻瀟灑,卻是唐張祜的《觱篥》。
  “ 一管妙清商,纖紅玉指長。雪藤新換束,霞錦旋抽囊。 並揭聲猶遠,深含麯未央。坐中知密顧,微笑是周郎。”
  原來麯誤回顧,非冷視相責,僅衹會心微笑也。且這個回顧是“密顧”,麯中有誤,悄然回頭,顧盼間微微一笑。
  嫵媚可愛當屬吳梅英的《聲聲慢》,“麯中倚嬌佯誤,算衹圖、一顧周郎。花鎮好,駐年華、長在瑣窗。”非常的有鄰傢小妹嬌憨態。
  其實演變到這裏,周郎顧麯早已不僅指對音樂的鑒賞,它即可能是男女間的思慕,甚至代指情郎,也可以惺惺相惜,知音間不以言喻而以音傳的韻事。
  如果不能賞音鑒樂,當然不會有顧麯一說。
  明確將顧麯與知音相連的詩詞,最早見於唐湛賁的《伏覽呂侍郎丘員外舊題十三代祖歷山草堂詩》,“桑田代已變,池草春猶碧。識麯遇周郎,知音荷宗伯。”
  蘇軾對此亦有跟和,《送歐陽推官赴華州監酒》中有“知音如周郎,議論亦英發”的詩句,這個知音即指佳友,也許亦指數朝之後,他之欣賞周瑜“言論英發”的一文一武隔代知音。
  範成大的《臨江仙》則道,“周郎去後賞音稀。為君持酒聽,那肯帶春歸。”
  知音再往後演變,周郎顧麯也成了懷才不遇的代指,麯誤若有人顧,欣逢知音,若無人顧,則是知音難覓了。
  少年時有段飛揚歲月,其後卻處處受製主和派,力主抗金的辛棄疾曾有《惜分飛》,“最是周郎顧。尊前幾度歌聲誤。望斷碧雲空日暮。流水桃源何處。聞道春歸去。更無人管飄紅雨。 ”一派悵往傷懷。
  元邵亨貞另有《賀新郎》,“顧麯周郎今已矣,滿江南、誰是知音客。人世事,幾圓缺。”
  到此時,顧麯周郎早已全然成了詩詞中的典故,不必對三國知道太多,對它的出處也無需溯本追源,不再是具體的人,具體的事,而是一種意象,一種表徵,歷史與文化徹底融合。
  不過,在偶爾的時候,它也會還本來面目,而在那種時候,這個清麗明媚的典故總是會以比較憂傷的姿態出現。
  王質的《八聲甘州·事茫茫》。
  “事茫茫、赤壁半帆風,四海忽三分。想蒼煙金虎,碧雲銅爵,恨滿乾坤。鬱鬱秣陵王氣,傳到第三孫。風虎雲竜會,自有其人。
  朱顔二十有四,正錦幃秋夢,玉帳春聲。望吳江楚漢,明月伴英魂。浥浥小橋紅浪濕,撫虛弦、何處得郎聞。雪堂老,千年一瞬,再擊空明。”
  正是周郎已去,何人顧麯?
  最傷感的則屬鄭板橋的《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歷落,江東人傑。 八十萬軍飛一炬,風捲灘前黃葉。樓艫雲崩,旌旗電掃, 射江流血。 鹹陽三月,火光無此橫絶。
  想他豪竹哀絲,回頭顧麯,虎帳談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吳蜀交疏,炎劉鼎沸,老魅成姦黠。 至今遺恨,秦淮夜夜幽咽。”
  即是君臣又是摯友,江東雙傑,周郎與孫郎,總角相交,“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別。”孫策與周瑜同齡,死時年僅二十六 。十年後,周瑜出徵巴蜀時卒於巴丘,龐統扶靈回返。孫權素服舉哀。迎之蕪湖。
  臥竜躍馬終黃土,人世音書漫寂寥。
  千古江山,英雄總被雨打風吹去,不過,英雄之外,亦有佳話相傳千古,顧麯的周郎以輕靈的姿態從歷史走嚮文化,在一頁頁泛黃詩箋中永恆凝立。
百科大全
  Zhou Yu
  周瑜
    漢末孫策、孫權的重要將領。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傢世官宦,與孫策同年,少相友善。建安三年 (198),隸屬袁術為居巢縣長,後投孫策,時年二十四,人稱周郎,為建威中郎將。孫策欲攻取荊州,任他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此,跟隨孫策徵討,助其奠定割據江東基礎,深得信任。與孫策分娶橋公二女,策娶大橋,瑜娶小橋。建安五年,孫策卒,與長史張昭共掌衆事,輔佐孫權。不久,曹操挾新破袁紹之勢,要孫權送子為質,群臣猶豫不决。唯周瑜分析江東有利條件,堅主勿遣,並建議占據江南,擁兵觀變,則可爭取主動,以免受製於人。建安十三年,劉琮以荊州降曹操,操率大軍由江陵順流東下,群臣震恐,多主歸降。周瑜卻列舉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精糧足,臣下用命,又分析曹軍存在的種種矛盾和弱點,同魯肅一起,力排衆議,堅主抵抗,為孫權所采納。與程普分任左、右督,率軍三萬,聯合劉備,共同抗曹。此時,南來曹軍已染疫病,初戰即小敗,曹軍遂屯軍江北烏林,隔江對陣。周瑜部將黃蓋獻火攻計,假降曹軍,率滿裝柴草、膏油並飾以帷幕的蒙衝鬥艦十艘,接近曹營順風放火,曹軍戰艦與岸上營砦俱遭火焚。周瑜率主力擂鼓前進,曹操遂敗而北歸。周瑜被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後建議攻取益州劉璋,而後並漢中張魯,再聯合涼州勢力,共同討伐曹操,以統一北方。獲采納,未及行,病卒。周瑜精於音樂,時人謠曰:“麯有誤,周郎顧。”
     (祝總斌)
    
英文解釋
  1. n.:  Zhou Yu(Chou Yü ),  Zhou Yu(Chou Yü)
近義詞
周公瑾, 周郎
相關詞
典故三十六計三國黃蓋歷史人物廬江文化
成語詞典成語詞典歷史故事赤壁大戰同人孫策魯肅
孫權曹操三國演義蔣幹小喬文物保護單位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