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 : 三字經 : 名人 : 文藝 : 西周君主 > 周武王
目錄
姬發周武王
姬發周武王
  周武王(約前1087年—前1043年),西周的創建者,姬姓,名發,謚號武王,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王。是周文王的次子。約前1050年文王死,他繼承王位,沿用“受命”年。武王母親為“太姒”,其正妻為“邑薑”。
  
  文王臨死時囑其早圖剋商。武王繼位後,繼承父志,重用姜尚、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等人治理國傢,周朝日益強盛。受命九年(約前1048年)在盟津(孟津)大會諸侯,前來會盟的諸侯竟有800個。
  
  受命十一年(約前1046年),商紂王已把商朝搞得一團糟。武王見時機己到,便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親率戰車300輛,虎賁3000、甲士45000人,進攻商紂行都朝歌,討伐腐朽的商朝。兩軍戰於牧野,因商朝奴隸兵陣前倒戈,商軍大敗,昏庸的紂自焚於“鹿臺”,商朝滅亡。
  
  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武王首先追封父親姫昌為文王和另外作出一係列調整:
  
   1. 將被紂王誅殺的比幹改葬,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箕子。
   2. 對其他部族實行大分封:神農氏的後人封於焦,黃帝的後人封於薊(天津薊縣),堯的後人封於祝(江蘇贛榆),舜的後人封於陳(河南淮陽),夏朝的後人封於杞(河南杞縣),
   3. 由於商朝的實力還在,於是將紂王的兒子武庚安放在商朝的首都殷。為了包圍武庚的地盤,又分封了自己三個弟弟:管叔(姬鮮)於管(河南鄭州),姬度於蔡(河南上蔡),霍叔(姬處)於霍(山西霍州),是為三監。
   4. 為了加強對已經受周朝的控製下土地管理,對周的元老實行大分封:召公於燕(河南偃師),姜尚於齊(現今山東省)。
  
  剋商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時年四十五歲(一作五十四歲)。由周公姬旦,召公姬奭和太公姜尚輔佐繼承人成王。傳統上,周武王,周文王,堯舜禹和商湯一嚮為後世所尊崇。
周武王 Zhou Wuwang (前1087~前1043) 
  周武王(姬發)(?~公元前1043年)周文王姬昌次子。中國西周第一代帝王。他繼承父親遺志,於公元前11世紀消滅殷商王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君。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元妃姜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後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於邰。商朝初年,他的後代公劉率族人遷到磁。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古公的幼子季歷繼位後,修行道義,發展生産,驅逐夷狄,力量更為強大,與商發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將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姬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裏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於遊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産,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徵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嚮,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37代天子,800多年,到公元前256年,纔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他即位9年後,為便於進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將都城由豐(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西岸)遷至鎬(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
  這次觀兵實際上是一次為滅商做準備的軍事演習和檢閱。他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長安縣內) 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嚮朝歌前進。在中軍竪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衹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有800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嚮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嚮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太公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後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傢不要操之過急
  
  商朝形勢圖
  又二年,武王探知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幹、箕子忠言進諫,一個被殺,一個被囚。太師疵、少師強見紂王已不可救藥,抱着商朝宗廟祭器出逃。百姓皆側目而視,緘口不言。武王同姜尚研究,認為滅商條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時至而勿疑”的遺囑,果斷决定發兵伐商,通告各諸侯國嚮朝歌進軍。出發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兇。見此不吉之兆,百官大驚失色。武王决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車300 乘、近衛武士3000人、甲士4.5萬人嚮朝歌進發。大軍到達朝歌郊外70裏處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南),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紂王聞知周兵已到,調集都中士兵,再加把囚犯、奴隸、戰俘武裝起來,共起兵17萬(一說70萬)相迎。雙方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武王在戰前嚮全軍發表誓詞,歷數商紂的罪惡,說明伐紂的正義性,動員將士們英勇殺敵。决戰開始後,周軍士氣高漲,奮勇衝殺。商紂的軍隊在周軍凌厲攻勢下一觸即潰。那些被迫參戰的奴隸、囚徒不願為紂王賣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轉矛頭引導周軍殺入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臺,自焚身死。商朝由此滅亡。
  周武王建周後,進行大規模的分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15個,同姓之國40餘個。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裏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裏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姬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徵,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餘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製。周公還製禮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製。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王滅商後,為了收服人心,鞏固新建的政權,在政治上采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首先,采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辦法,安撫殷商遺民。他封紂王之子武庚為殷侯,繼續治理殷民。同時,將殷商王畿(京城周圍千裏)內之地分為衛、庸、邶三個小國,封自己的三個弟弟分別治理,負責監視武庚,號稱“三監”。他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幹的墳墓,放出賢臣箕子並恢復其原職。又散發供紂王淫樂奢侈之用的財物、糧食,賑濟饑民和貧弱的百姓。通過采取這些措施,商地很快穩定下來。
  其次,采取封邦建國的方略,實行對全國的統治。為了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治理好國傢,武王專門把箕子接來鎬京,虛心請教安邦治國之道。根據箕子講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議,决定將古時已有但還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確定下來。即把全國分成若幹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做出了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各諸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從天子調遣,定期嚮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承襲,並可在封國內分封卿、大夫;天子對諸侯有賞罰予奪之權,對封國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權過問。毫無疑問,武王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相對於商朝那種原始小邦林立的現象來說,顯然是一個進步。它確有統天下於一尊的意義,在當時起到了鞏固和加強全國統治的作用。
  武王為了鞏固全國政權,日夜思慮,睡不好覺。他還同公旦討論過在當時被認為地處天下之中的洛邑(今河南洛陽市內)營建東都,以便於加強對東方的控製。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計劃,在滅商後不久逝世。
  據說在今河南省鄭州市齊禮閆村。閆氏是其後人。
  
  武王伐紂
  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裏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於遊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産,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徵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
  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發繼位, 稱
  
  牧野之戰
  周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嚮,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37代天子,800多年,到公元前256 年,纔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他即位9年後,為便於進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將都城由豐(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西岸)遷至鎬(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
  這次觀兵實際上是一次為滅商做準備的軍事演習和檢閱。他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長安縣內)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嚮朝歌前進。在中軍竪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衹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有800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嚮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嚮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太公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後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傢不要操之過急。
  又二年,武王探知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幹、箕子忠言進諫,一個被殺,一個被囚。太師疵、少師強見紂王已不可救藥,抱着商朝宗廟祭器出逃。百姓皆側目而視,緘口不言。武王同姜尚研究,認為滅商條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時至而勿疑”的遺囑,果斷决定發兵伐商,通告各諸侯國嚮朝歌進軍。出發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兇。見此不吉之兆,百官大驚失色。武王决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車300乘、近衛武士3000人、甲士4.5萬人嚮朝歌進發。大軍到達朝歌郊外70裏處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南),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紂王聞知周兵已到,調集都中士兵,再加把囚犯、奴隸、戰俘武裝起來,共起兵17萬(一說70萬)相迎。雙方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武王在戰前嚮全軍發表誓詞,歷數商紂的罪惡,說明伐紂的正義性,動員將士們英勇殺敵。决戰開始後,周軍士氣高漲,奮勇衝殺。商紂的軍隊在周軍凌厲攻勢下一觸即潰。那些被迫參戰的奴隸、囚徒不願為紂王賣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轉矛頭引導周軍殺入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臺,自焚身死。商朝由此滅亡。
  
  建國措施
  周武王建周後,進行大規模的分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15個,同姓之國40餘個。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裏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裏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姬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徵,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餘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製。周公還製禮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製。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王滅商後,為了收服人心,鞏固新建的政權,在政治上采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首先,采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辦法,安撫殷商遺民。他封紂王之子武庚為殷侯,繼續治理殷民。同時,將殷商王畿(京城周圍千裏)內之地分為衛、庸、邶三個小國,封自己的三個弟弟分別治理,負責監視武庚,號稱“三監”。他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幹的墳墓,放出賢臣箕子並恢復其原職。又散發供紂王淫樂奢侈之用的財物、糧食,賑濟饑民和貧弱的百姓。通過采取這些措施,商地很快穩定下來。
  其次,采取封邦建國的方略,實行對全國的統治。為了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治理好國傢,武王專門把箕子接來鎬京,虛心請教安邦治國之道。根據箕子講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議,决定將古時已有但還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確定下來。即把全國分成若幹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做出了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各諸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從天子調遣,定期嚮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承襲,並可在封國內分封卿、大夫;天子對諸侯有賞罰予奪之權,對封國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權過問。毫無疑問,武王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相對於商朝那種原始小邦林立的現象來說,顯然是一個進步。它確有統天下於一尊的意義,在當時起到了鞏固和加強全國統治的作用。
  武王為了鞏固全國政權,日夜思慮,睡不好覺。他還同公旦討論過在當時被認為地處天下之中的洛邑(今河南洛陽市內)營建東都,以便於加強對東方的控製。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計劃,在滅商後不久逝世。
  
  人物評價
  周武王有着廣阔的心胸和長遠的眼光,同時有着果斷地處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無道,他打出了為民請命,替天行道的旗號來獲得廣大人民群衆的擁護,從而大大的擴大了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在伐紂的過程中,他以大無畏的精神親自帶領兵馬直搗朝歌,打了紂王一個措手不及。同時周武王有着很傑出的個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們的愛戴,這也是他獲得人們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
人物簡介
  周武王(姬發)(約前1087年~公元前1043年)周文王姬昌次子,漢族(華夏),西周的創建者,姬姓,名發,謚號武王,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王。他繼承父親遺志,於公元前11世紀消滅殷商王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君。在漢字文化圈諸國一些史書版本中,出於為君王避諱的傳統或因襲傳抄原因,有的將“周武王”寫為“周虎王”,如高麗史書《三國遺事》,為高麗惠宗王武避諱即改武為虎。
  先周是活動與中原西部黃土高原的一個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傳說是帝嚳(黃帝曾孫)元妃姜嫄的兒子棄。棄在帝舜時擔任農師,號稱後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於邰。商朝初年,他的後代公劉率族人遷到磁。到古公亶父時,又遷到岐山南邊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定居下來,逐漸發展成一個新興的西部勢力,自稱為周。古公的幼子季歷繼位後,修行道義,發展生産,驅逐夷狄,力量更為強大,與商發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將季歷殺死,季歷的兒子姬昌繼位。昌號稱西伯,仁慈愛民,禮賢下士,天下士人都來投奔。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裏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於遊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産,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徵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發繼位, 稱周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嚮,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37代天子,800多年,到公元前256年,纔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他即位9年後,為便於進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將都城由豐(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西岸)遷至鎬(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
  這次觀兵實際上是一次為滅商做準備的軍事演習和檢閱。他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長安縣內)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嚮朝歌前進。在中軍竪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衹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有800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嚮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嚮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太公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後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傢不要操之過急商朝形勢圖。
  又二年,武王探知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幹、箕子忠言進諫,一個被殺,一個被囚。太師疵、少師強見紂王已不可救藥,抱着商朝宗廟祭器出逃。百姓皆側目而視,緘口不言。武王同姜尚研究,認為滅商條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時至而勿疑”的遺囑,果斷决定發兵伐商,通告各諸侯國嚮朝歌進軍。出發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兇。見此不吉之兆,百官大驚失色。武王决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車300乘、近衛武士3000人、甲士4.5萬人嚮朝歌進發。大軍到達朝歌郊外70裏處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南),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紂王聞知周兵已到,調集都中士兵,再加把囚犯、奴隸、戰俘武裝起來,共起兵17萬(一說70萬)相迎。雙方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武王在戰前嚮全軍發表誓詞,歷數商紂的罪惡,說明伐紂的正義性,動員將士們英勇殺敵。决戰開始後,周軍士氣高漲,奮勇衝殺。商紂的軍隊在周軍凌厲攻勢下一觸即潰。那些被迫參戰的奴隸、囚徒不願為紂王賣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轉矛頭引導周軍殺入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臺,自焚身死。商朝由此滅亡。
  周武王建周後,進行大規模的分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15個,同姓之國40餘個。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裏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裏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姬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徵,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餘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製。周公還製禮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製。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王滅商後,為了收服人心,鞏固新建的政權,在政治上采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首先,采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辦法,安撫殷商遺民。他封紂王之子武庚為殷侯,繼續治理殷民。同時,將殷商王畿(京城周圍千裏)內之地分為衛、庸、邶三個小國,封自己的三個弟弟分別治理,負責監視武庚,號稱“三監”。他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幹的墳墓,放出賢臣箕子並恢復其原職。又散發供紂王淫樂奢侈之用的財物、糧食,賑濟饑民和貧弱的百姓。通過采取這些措施,商地很快穩定下來。
  其次,采取封邦建國的方略,實行對全國的統治。為了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治理好國傢,武王專門把箕子接來鎬京,虛心請教安邦治國之道。根據箕子講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議,决定將古時已有但還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確定下來。即把全國分成若幹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做出了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各諸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從天子調遣,定期嚮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承襲,並可在封國內分封卿、大夫;天子對諸侯有賞罰予奪之權,對封國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權過問。毫無疑問,武王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相對於商朝那種原始小邦林立的現象來說,顯然是一個進步。它確有統天下於一尊的意義,在當時起到了鞏固和加強全國統治的作用。
  武王為了鞏固全國政權,日夜思慮,睡不好覺。他還同公旦討論過在當時被認為地處天下之中的洛邑(今河南洛陽市內)營建東都,以便於加強對東方的控製。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計劃,在滅商後不久逝世。
  據說在今河南省鄭州市齊禮閆村。閆氏是其後人。
武王伐紂
  周的發展,使商紂感到威脅,於是將西伯昌囚禁於羑裏七年。周人以珍寶和美女將西伯贖出,此後,在呂尚的輔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於遊樂,對殷紂十分馴服,實際上卻更為積善修德,和悅百姓,大力發展生産,使更多的諸侯前來歸附,進而徵討不馴服的諸侯和商的盟國,終於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所謂的受命之主,而自稱王,即周文王,並將都城遷到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灃水西岸)。
  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發繼位, 稱牧野之戰周武王。他繼續以呂尚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等人為主要助手,繼續文王未盡的事業。將都城擴至灃水以東的鎬京(今陝西長安縣境),積極作滅商的準備。兩年後,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諸侯會師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關,聯合各方國諸侯,揮師東嚮,於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敗商朝的軍隊,殺死殷紂王,史稱“武王滅商”,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周朝。周朝經歷了37代天子,800多年,到公元前256年,纔被秦國滅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豐鎬二京在西,洛邑在東,習慣上稱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為西周,以後的為東周。
  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他即位9年後,為便於進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將都城由豐(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西岸)遷至鎬(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
  這次觀兵實際上是一次為滅商做準備的軍事演習和檢閱。他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長安縣內)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嚮朝歌前進。在中軍竪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衹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有800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嚮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嚮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太公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後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傢不要操之過急。
  又二年,武王探知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比幹、箕子忠言進諫,一個被殺,一個被囚。太師疵、少師強見紂王已不可救藥,抱着商朝宗廟祭器出逃。百姓皆側目而視,緘口不言。武王同姜尚研究,認為滅商條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時至而勿疑”的遺囑,果斷决定發兵伐商,通告各諸侯國嚮朝歌進軍。出發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兇。見此不吉之兆,百官大驚失色。武王决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車300乘、近衛武士3000人、甲士4.5萬人嚮朝歌進發。大軍到達朝歌郊外70裏處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南),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紂王聞知周兵已到,調集都中士兵,再加把囚犯、奴隸、戰俘武裝起來,共起兵17萬(一說70萬)相迎。雙方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武王在戰前嚮全軍發表誓詞,歷數商紂的罪惡,說明伐紂的正義性,動員將士們英勇殺敵。决戰開始後,周軍士氣高漲,奮勇衝殺。商紂的軍隊在周軍凌厲攻勢下一觸即潰。那些被迫參戰的奴隸、囚徒不願為紂王賣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轉矛頭引導周軍殺入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鹿臺,自焚身死。商朝由此滅亡。
建國措施
  周武王建周後,進行大規模的分封功臣謀士,如將呂尚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召公奭封於燕,叔鮮封於管,叔度封於蔡。據說,周初總計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兄弟之國15個,同姓之國40餘個。封邦建國的目的,是加強對各地的統治,並作為周王室的屏藩。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裏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裏分封士,這樣自上而下統治人民。武王死後,其子姬誦繼位,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諸侯不服,以王叔攝政。管叔、蔡叔不服,與殷紂之子武庚,帶領淮夷,發動叛亂。周公毅然率兵東徵,平定了叛亂,誅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餘民。為了加強對東方的統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負責營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後,成王親自來到洛邑王城,大會天下諸侯和四夷君長,並將跟隨武庚叛亂的殷遺民遷進成周,以便控製。周公還製禮作樂,建立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製。成王曾親自討伐東夷,使東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後,繼位的康王繼承先王的事業,勤於政事,平易近民,刑罰幾十年不用,社會更加安定。
  武王滅商後,為了收服人心,鞏固新建的政權,在政治上采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首先,采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辦法,安撫殷商遺民。他封紂王之子武庚為殷侯,繼續治理殷民。同時,將殷商王畿(京城周圍千裏)內之地分為衛、庸、邶三個小國,封自己的三個弟弟分別治理,負責監視武庚,號稱“三監”。他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幹的墳墓,放出賢臣箕子並恢復其原職。又散發供紂王淫樂奢侈之用的財物、糧食,賑濟饑民和貧弱的百姓。通過采取這些措施,商地很快穩定下來。
  其次,采取封邦建國的方略,實行對全國的統治。為了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治理好國傢,武王專門把箕子接來鎬京,虛心請教安邦治國之道。根據箕子講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周公旦等商議,决定將古時已有但還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確定下來。即把全國分成若幹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做出了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各諸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從天子調遣,定期嚮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承襲,並可在封國內分封卿、大夫;天子對諸侯有賞罰予奪之權,對封國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權過問。毫無疑問,武王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相對於商朝那種原始小邦林立的現象來說,顯然是一個進步。它確有統天下於一尊的意義,在當時起到了鞏固和加強全國統治的作用。
  武王為了鞏固全國政權,日夜思慮,睡不好覺。他還同公旦討論過在當時被認為地處天下之中的洛邑(今河南洛陽市內)營建東都,以便於加強對東方的控製。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計劃,在滅商後不久逝世。
人物評價
  周武王有着廣阔的心胸和長遠的眼光,同時有着果斷地處事能力,在看到商朝的無道,他打出了為民請命,替天行道的旗號來獲得廣大人民群衆的擁護,從而大大的擴大了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在伐紂的過程中,他以大無畏的精神親自帶領兵馬直搗朝歌,打了紂王一個措手不及。同時周武王有着很傑出的個人魅力,他也因此受到人們的愛戴,這也是他獲得人們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
家庭
  父母
  父周文王姬昌 母太姒 兄弟
  長兄伯邑考,早卒 三弟管叔鮮 四弟周文公旦 五弟蔡叔度 六弟郕叔武 七弟霍叔處 八弟衛康叔 九弟毛叔鄭(據《毛公鼎》銘文,實際上為周文王之孫,冉季載之子) 十弟冉季載 十一弟郜叔 十二弟雍叔(雍)伯 十三弟曹叔振鐸 十四弟滕叔綉 十五弟畢公高 十六弟原叔 十七弟豐叔 十八弟郇叔 妻妾
  邑薑 子女 周成王誦 邘叔 唐叔虞 應侯 韓侯
中國歷史
  周武王   中國553904.htm>周代第一代王。姬姓,名發,27933.htm>周文王周文王次子。他繼承父親遺志,於公元前11世紀消滅殷6560.htm>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27039.htm>西周王朝,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代名君。  周原為商朝地處西陲的一個小屬國。文王周文王在位50年,實行許多正確的政策,國力逐漸強大,逝世時天下三分已得其二,為滅商奠定了基礎。武王姬發繼位後,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2745.htm>姜太公為軍師,並用弟弟69467.htm>姬旦為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人才薈萃,政治蒸蒸日上。對外爭取聯合更多諸侯國,孤立商王朝,壯大自己力量。  此時,商朝在暴君紂王統治下,政治上已十分腐敗,但軍事上仍有較強實力。武王審時度勢,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等待時機。他即位9年後,為便於進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將都城由豐(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水西岸)遷至鎬(今6510.htm>陝西西安西南灃水東岸),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孟津觀兵”。  這次觀兵實際上是一次為滅商做準備的軍事演習和檢閱。他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長安縣內)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嚮朝歌前進。在中軍竪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衹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有800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嚮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嚮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尚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後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傢不要操之過急。  又二年,武王探知商紂王更加昏庸暴虐。良臣24984.htm>比幹、箕子忠言進諫,一個被殺,一個被囚。太師疵、少師強見紂王已不可救藥,抱着商朝宗廟祭器出逃。百姓皆側目而視,緘口不言。武王同姜尚研究,認為滅商條件已完全成熟,遵照文王“時至而勿疑”的遺囑,果斷决定發兵伐商,通告各諸侯國嚮朝歌進軍。出發前,太史卜了一卦,得兆象大兇。見此不吉之兆,百官大驚失色。武王决心已定,不迷信鬼神,毅然率兵車300乘、近衛武士3000人、甲士4.5萬人嚮朝歌進發。大軍到達朝歌郊外70裏處的牧野(今河南汲縣南),各諸侯率兵車4000乘會合。紂王聞知周兵已到,調集都中士兵,再加把囚犯、奴隸、戰俘武裝起來,共起兵17萬(一說70萬)相迎。雙方開始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武王在戰前嚮全軍發表誓詞,歷數商紂的罪惡,說明伐紂的正義性,動員將士們英勇殺敵。决戰開始後,周軍士氣高漲,奮勇衝殺。商紂的軍隊在周軍凌厲攻勢下一觸即潰。那些被迫參戰的奴隸、囚徒不願為紂王賣命,反把武王看作救星,倒轉矛頭引導周軍殺入朝歌。紂王見大勢已去,登上52327.htm>鹿臺,自焚身死。商朝由此滅亡。  武王滅商後,為了收服人心,鞏固新建的政權,在政治上采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  首先,采取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辦法,安撫殷商遺民。他封紂王之子武庚為殷侯,繼續治理殷民。同時,將殷商王畿(京城周圍千裏)內之地分為衛、庸、邶三個小國,封自己的三個弟弟分別治理,負責監視武庚,號稱“96068.htm>三監”。他下令釋放被紂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賢臣比幹的墳墓,放出賢臣箕子並恢復其原職。又散發供紂王淫樂奢侈之用的財物、糧食,賑濟饑民和貧弱的百姓。通過采取這些措施,商地很快穩定下來。  其次,采取封邦建國的方略,實行對全國的統治。為了吸取商朝滅亡的教訓,治理好國傢,武王專門把363507.htm>箕子接來鎬京,虛心請教安邦治國之道。根據箕子講述的道理,他同姜太公、公旦等商議,决定將古時已有但還未完全形成的宗法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確定下來。即把全國分成若幹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做出了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各諸侯可以擁兵,但必須隨時聽從天子調遣,定期嚮天子納貢、朝賀;允許封侯世代承襲,並可在封國內分封卿、大夫;天子對諸侯有賞罰予奪之權,對封國中分封卿、大夫也有權過問。毫無疑問,武王實行的封邦建國方略,相對於商朝那種原始小邦林立的現象來說,顯然是一個進步。它確有統天下於一尊的意義,在當時起到了鞏固和加強全國統治的作用。  武王為了鞏固全國政權,日夜思慮,睡不好覺。他還同公旦討論過在當時被認為地處天下之中的洛邑(今2874.htm>河南2411.htm>洛陽市內)營建東都,以便於加強對東方的控製。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計劃,在滅商二年後即逝世。由柳洪平創建。
百科辭典
  Zhouwuwang
  周武王
    周朝第一代王。姬姓,名發,周文王子。文王長子伯邑考為商王紂殺害,立發為太子。文王死後,太子發繼位,將周都從豐遷到鎬,即宗周(今陝西長安西北)。
    武王繼承文王事業,用太公、周公、召公、散宜生、太顛、閎夭等為大臣。即位第二年,觀兵於盟津(今河南孟縣西南孟津)。傳有八百諸侯不期而會,要求伐紂,但武王認為時機尚未成熟,還師歸周。隨後,紂繼續淫亂。大臣微子勸諫無效,不得已出走;比幹強諫,被慘殺;箕子也被囚為奴。商朝統治階層分崩離析。於是,武王起兵,聯合庸、蜀、羌、□、微、盧、彭、濮等西方及西南方國部落,渡過盟津,與諸侯相會,並作《太誓》,譴責紂的罪惡。甲子日凌晨,周師與諸侯兵陳師於商郊牧野(今河南淇縣南),又作《牧誓》,號召决戰。這時紂也發兵抵抗,進行會戰。武王命太公率先犯敵,大軍隨即衝擊,紂軍紛紛倒戈叛紂。紂見大勢已去,逃登鹿臺(一稱南單之臺)自焚而死。武王進入商都,商朝滅亡(見牧野之戰)。
    武王滅商後,分其王畿為邶、□、衛,設三監(紂子祿父、管叔、蔡叔,一說管叔、蔡叔、霍叔)加以治理。繼而派兵徵討商朝各地殘餘力量。據記載,當時共討伐了九十九國,有六百五十二國嚮武王臣服。武王分封了一批宗室功臣,如太公封於齊,周公封於魯,召公封於燕等;還封了一些前王之後,如焦、祝、薊、陳、杞等。
    為了鞏固周朝的統治,武王在返周後選定伊水、洛水一帶夏人的故居地,準備建立新的都邑,但不久病逝,未能實現計劃。其子成王繼位,周公輔佐,終於和召公一起建成了東都成周(今河南洛陽)。
     (李學勤)
    
英文解釋
  1. :  Zhou Wuwang
近義詞
姬發
相關詞
周朝周代武王伐耆周公中國古代歷史
包含詞
周武王妃周武王姬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