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中國 >陝西 >寶雞 >扶風縣 > 周原遺址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
周原遗址
  周原遺址投訴電話寶雞旅遊投訴電話:0917-3653727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周原遺址景區榮譽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周原遺址開放時間8:00——18:00周原遺址最佳旅遊時間四季皆可周原遺址美食歧山哨子面
  歧山擀面皮
  歧山鍋盔
  寶雞豆腐包子
  蜂蜜粽子
  紅棗稀飯
  寶雞酥茶周原遺址住宿扶風招待所
  房價:標準間50元/房,普通三人間40元/房周原遺址購物鍋盔饃:是關中獨特的風味小吃。製作時先把面發酵好,擀成一個大蒲團形狀,放在鍋裏先用大火上色,後用溫火慢慢烤。烤熟後端出來,象一個大鍋蓋子,又厚又圓人吃時用手一塊一塊的掰。
  臘驢肉:屬鳳翔特産的臘驢肉。創製於清鹹、同年間。臘製工藝是:先將退役老驢宰殺,去蹄,選其四腿和筋肉,淋淨血水,懸挂晾曬浮水,幹後切塊入缸內,分層加入硝????,上壓巨石,月尋取出,白天挂於陽光下晾曬夜間擠壓,排除水分再用鬆木水加五香調料煮熟,拎出後再浸入驢油及原汁湯內之火加熱,僅燙提浸多次,到一定程度拎出。冷卻後肉塊表面可出現霜狀結晶。其切片顔色鮮紅,呈半透明狀,質細膩,酥而有筋,五香噴鼻,餘味回長。若選驢鞭做原料,配用上等調料臘製就成為譽滿關中的“錢肉”。
  民間藝術品馬勺臉譜:將秦腔、社火臉譜繪製於木頭馬勺之上,鳳縣的民間藝術品--馬勺臉譜,曾在北京、杭州、廣州、西安、法國巴黎、美國俄亥俄州展出,並在中國首屆藝術節“畫中戲”展覽,有24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其他特産:鳳縣黨生小人參、食用菌、鳳椒、香甜可口的鹿糕饃周原遺址交通西安城西客運站,寶雞火車長途客運均有車直達周原遺址玩法參觀人文古跡
  周原遺址位於陝西省扶風、岐山兩縣接壤處,保護面積24平方公裏。這一帶是周的發祥地,文物遺存極為豐富,迄今共已出土文物數萬件,其中尤以青銅器出土數量多、銘文多、考古價值高著稱,這裏因此被譽為“青銅器之鄉”。
  周原遺址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和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陝西扶風、岐山一帶。歷史上的周原遺址範圍北至岐山,南臨渭水,東到今武功,西到今鳳翔、寶雞一帶。東西長達70公裏,南北寬約20公裏。本世紀50年代後期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先後在此調查、試掘。1976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西北大學、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聯合在此進行一係列規模較大的發掘。時至今日,周原遺址的考古發掘已經獲得了世所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主要包括:對幾處西周建築基址的係統發掘;窖藏和墓葬中出土了成批的青銅器物;遺址中聽見的大批刻辭卜骨;出土了其它一些具有珍貴藝術價值、歷史價值的遺物。
  周原是周室發祥之地。周原成為歷史聖地,距今已三千多年。著稱於世的周原遺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詩·大雅·綿》“古公直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薑女,聿來胥宇。周原朊朊,堇茶如飴。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於茲”,記述的就是周部族在岐山腳下建邦立國的史實。周原遺址內涵豐富,文物遺存數量繁多,周原文化瑰寶博大精探。1982年,國務院公佈周原遺址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鳳雛甲組西周早期宮室建築基址發掘於1976年。基址位於京當鄉風雛村西南,規模宏大,佈局謹嚴,以門道、前堂中階和過廊為中軸綫,東西兩邊配置門房、廂房,左右對稱,規整的“廊院製”平面佈局開我國建築史上四合院風格之先河,前堂為主體建築,是周王處理朝政、舉行祭祀天地祖先和婚喪等典禮的場所,後室是周王和嬪妃居住之處。
  
  在基址發掘中,先後出土金箔、玉器、瓦陶器等貴重文物萬餘件及大型陶質水管等建築材料,特別是在基址西廂二號房間發掘出占卜用的甲骨21050片,其中有字甲骨293片。這是我國首次大批發現的西周甲骨文,其意義之重大不亞於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發現。甲骨文主要記載上起先周王季或文王,下至西周康昭時期的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獵、卜徵伐和雜卜之事,為探索周文化的淵源,研究商末周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商周關係提供了珍貴資料。1989年,在宮室基址周圍航測發現岐邑(周城)遺址。古城呈南稍偏西方向,周長約1300米,全城總面積約945000平方米。鳳雛宮室建築基址恰在城內中心部位,即小孟鼎銘“王格周廟”之周廟,亦即先周之京宮;古城即先周京都岐邑。
  
  自漢代以來,在周原地區出土商周青銅器甚多,其中大盂鼎、毛公鼎最為著名,與外地出土的虢季子白盤、矢人盤被譽為晚清四大國寶。1976年出土的牛形尊等為目前國內所僅有。1975年出土於京當鄉董傢村土窖藏青銅器37件,其中衛簋、衛蠶、懶匝等均有史料價值很高的長篇銘文,分別記載着西周以物換田、土地交換、訴訟判决、策命賞賜等重要事件,是研究西周中期政治、經濟、法律、土地制度、階級關係等情況的實物資料。周原地區因之被稱為“青銅器之鄉”。
周原遺址(Zhouyuan Site) Weeks of the original site (Zhouyuan Site)
周原遗址(Zhouyuan Site)
周原遗址(Zhouyuan Site)
周原遗址(Zhouyuan Site)
  周原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心在今陝西扶風、岐山一帶,是周文化的發祥地和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這一地區北倚歧山,南臨渭水,形如高阜,海拔900米。東到今武功,西到今鳳翔、寶雞一帶。東西長達70公裏,南北寬約20公裏。
  公元前12世紀末至前11世紀初,周人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至此地,開始營建城郭,作為都邑之用。公元前11世紀後半葉,周文王遷都豐都後,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由於西戎入侵的破壞,遂成廢墟,廢棄不用。
  周原地處關中平原西部,這裏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詩經》曾用“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贊美周原。三千多年以前,居住在幽(今陝西長武、彬縣一帶)的姬姓部落,由於經常受到戎狄的侵擾,在其首領古公但亶父率領下,舉族遷徙,“渡漆、沮、逾梁山,止於岐山下”,定居周原,建立了岐邑,經古公亶父、王季、文王三代在這裏勵精圖治,國力日強,左為殷商“三公天下有其二”的西方強大的諸侯國。
  周原作為周人重要發祥地和祭祀天地、祖宗、神祗的聖地,一些重大國事活動都在此舉行,西周滅以後,岐邑毀於兵火,但周人在周原的活動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遣存。西漢宣帝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周原就開始發現西周青銅器,此後各代,不斷有重要青銅器出土,其數量之多,器型之大,造型之美,鉻文之珍貴,實為罕見。素有“青銅器之鄉”的美譽。一九八二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建成周原博物館。
  “鐘鼎彝器甲天下,金甲陶文冠古今”,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華夏文明的源。
  從1976年開始,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北京大學考古係、西北大學考古係聯合對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取得了轟動史學界的豐碩成果。現已初步查明,宮殿建築(或宗廟)的遺址分佈在歧山鳳雛和扶風召陳兩處。
鳳雛甲組建築基址和召陳建築基址 Feng Chu Group building base and base construction called Chen
周原遗址 凤雏甲组建筑基址和召陈建筑基址
周原遗址 凤雏甲组建筑基址和召陈建筑基址
  鳳雛甲組建築基址,是一處由庭堂、室、塾、廂房和回廊組成的臺式建築遺存。基址位於岐山縣鳳雛村南,1976年2月由陝西省周原考古隊進行發掘。基址南北長43.2米,東西寬32.5米,面積1469平方米。正門(朝南)之前橫築一長4.8米的門屏,門的兩邊是東西塾,各有三間。入門即為庭,面積約222平方米。中庭後即為主體建築殿堂,共6間,各寬3米,進深6米,四周回廊環繞。殿堂後面是後庭,分為東西兩個小庭,各為63平方米,有過廊和前後建築相連。基址最裏為5間後室,面寬23米,進深3米。後檐墻與東西廂房的後墻相連,使整個建築通為一體,廂房築於東西兩邊,對稱排列,各8間,通長42米,進深6米。召陳建築基址是1976年3月在扶風縣召陳村發現。基址共有15處,其中以三處(F3、F5、F8)保存較為完整,並經過發掘規模也較大。F3的夯土臺基殘高0.75米,東西長24米,南北寬15米。基址東西間排列着七排柱礎, 中間3排間距5.5米,西側兩排間距3米。中間3排由南到北排列着5個柱礎,兩側2排各有6個柱礎。F8的夯土臺基殘留0.76米,東西長22.5米,南北寬10.4米。其四周有卵石鋪成的散水。基址上每間隔3米從南到北列有4排柱礎,由東到西有8排柱礎,兩道夯土墻將基址分為三部分。F5南半部已遭破壞,僅存北半部分,東西長28米,南北殘寬8米,東西排列9個柱洞,南北排列4個柱洞。周原的這兩處西周建築基址中出土了大批建築材料,數量最多的是板瓦、筒瓦,另有一些半瓦當。瓦和瓦當有大、中、小型之分。板瓦飾繩紋,部分帶瓦釘,用之於固定;筒瓦飾三角紋或雷紋;瓦當均為半圓形,其中有部分回紋。這批瓦和瓦當,是當今發現時代最早的瓦類建築材料。
青銅器 Bronze
周原遗址 青铜器
  近幾十年來,周原地區的墓葬和窖藏中陸續出土了成批青銅器。主要有以下幾起。莊白一號窖藏。1976年12月在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村南發現。窖藏器物103件,是建國以來出土銅器數量最多,學術價值最高的一批。其中74件鑄有銘文,主要是微氏傢族四代所鑄的銅器,史墻盤有銘文284字,記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諸王的功業和史墻的傢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許多器物的造型和紋飾極為精美。如折觥的蓋前呈羊首,後為大獸面,通體遍雕夔竜紋,形製頗為別緻。此外如商尊、商卣、折方彝等一大批器物,都有珍貴的觀賞價值和史料價值。董傢村窖藏。1975年2月發現在岐山縣岐山南麓的董傢村西150米處,窖內共出土37件青銅器,其製作時代由穆王至宣王時。 其中有銘文者30件,史料價值很高的有衛鼎、衛等。銘文是我國最早的一件訴訟判决書,是古代重要的法律史文獻。九年衛鼎記恭王九年裘衛與矩以物換地的史實。董傢村出土的這批器物銘文是研究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和社會關係的重要資料。1960年,扶風縣齊傢村南的窖藏發現了39件銅器,其中幾父壺、柞鐘、中義鐘、中友父簋、白邦父鬲等28件鑄有銘文。1963年,又在齊傢村東發現了日己方尊、日己方彝、日己觥等器物。1960年,扶風召陳村發現的散車父器等19件器物。1974年,扶風強傢村的師臾鐘、即簋等7件器物。1978年,扶風齊村發現的即簋等器物,都是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珍貴青銅器。
甲骨卜辭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1977年夏和1979年春,陝西省周原考古隊在發掘岐山鳳雛西周建築基址時,在房內發掘了兩個窖穴,出土了大批西周時期的甲骨。這些甲骨共計l7275片,包括卜甲16371片,卜骨687片,其中刻字292片。後來在扶風縣齊傢村發現了刻字大龜版1塊,牛肩胛骨5片。這樣,周原遺址總共出土刻字甲骨近300片,總字數1009個,有不同的單字360多個,每片字數多少不一,少則一字,多則30餘字,內容有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獵及人名、地名、官名、月象及其它內容共十大類。時間大都為武王滅商前後。周原甲骨卜辭的發現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對於確定周原的性質和研究周人歷史至關重要。它與殷墟卜辭一樣,都是歷史研究和古代文字研究的珍貴資料。
  周原是一座埋藏極其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隨着發掘工作的進展,必將有更為重大的新發現,也會有更多、更有價值的文物重見天日。
旅遊指南 Travel Guide
周原遗址 旅游指南
  交通:
  西寶高速公路蘭傢村出口經法(門)寺 湯(峪)二級旅遊專綫至法門寺;西安、寶雞火車站乘一日遊旅遊車。
百科大全 百科 Daquan
  Zhouyuan yizhi
  周原遺址
  周人的發祥地和滅商以前的都城遺址。位於陝西省岐山、扶風兩縣的北部,東西約3公裏,南北約5公裏。史籍記載,周人的首領古公□父約於公元前12世紀末或前11世紀初,自□遷至此地,開始營建城郭,作為都邑。前11世紀後半葉,周文王遷都於豐後,這裏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至西周末年,由於西戎入侵而成廢墟。
  西漢以來,這裏就不斷有西周銅器出土,相傳著名的大□□、盂鼎、毛公鼎等重要銅器均於清代末年出於岐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曾先後做過調查與發掘。1976年起,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與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西北大學考古專業聯合進行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出一批大型的夯土建築基址,並發現了西周時期的甲骨文和多起銅器窖藏。1982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原遺址分佈圖
  建築基址 已發掘的建築基址有岐山鳳雛和扶風召陳兩處。
  鳳雛建築基址座落在東西寬32.5米,南北長43.5米,高1.3米的夯土臺基上。以門道、前堂、後室為中軸,東西配置廂房各8間,並有回廊相連接,形成一前後兩進、東西對稱的封閉性院落。前堂是這組建築的主體,東西長17.2米,南北寬6.1米,臺基上有排列整齊的柱洞,東西7行,南北4行,可知其面闊為6間,進深為3間。建築物的地面和墻壁都用細泥摻合砂子、石灰塗抹,表面光潔堅硬。另外,還有兩條用陶水管或卵石砌成的排水管道,可以將院內的積水泄嚮院外。在召陳村已經發掘出15個夯土建築基址,其佈局不按中軸對稱,總體規劃不甚嚴謹。其中的3號、5號、8號基址規模較大,保存也較好。3號夯土臺基東西長24米,南北寬15米,現存高度0.73米,臺基上東西有7排柱礎,南北有5~6排柱礎,並有兩道隔墻,將臺基分隔為3間。8號夯土臺基略小,東西有8排柱礎,間距2.5~3米,南北有4排柱礎,間距3米,臺基周圍有寬 0.5~0.55米的卵石散水。召陳的建築物屋頂大都用瓦覆蓋。遺址中發現很多各式板瓦、筒瓦和半瓦當。板瓦較大,瓦面有繩紋,很多瓦有圓柱狀的瓦釘或瓦環。筒瓦除飾繩紋外,還有雙綫三角劃紋。半瓦當則在瓦頭上飾重環紋。
  鳳雛甲組建築基址平面圖
  這類大型建築,很可能是當時貴族的宅院,也有人認為是周人的宗廟或宮殿建築。從出土的陶器來判斷,其年代都屬西周中、晚期。鳳雛的大型建築基址覆蓋着一層很厚的紅燒土,表明是被火焚毀的。
  製骨作坊遺址 在周原遺址發現多處鑄銅、製陶、製骨、製玉石等手工業作坊遺跡。其中扶風雲塘村南西周中期製骨作坊遺址規模最大,這個作坊以製骨笄為主,發掘出大量的骨料和半成品,還有銅鋸、刀、礪石等各種工具。所選用的骨料絶大部分是牛的肢骨。從各種半成品中可以窺知其生産程序:先將肢骨截去兩端骨節,然後剖成細長的骨條,再經削銼、雕刻,最後磨光即成。
  墓葬 在岐山縣賀傢、扶風縣齊傢、莊白、雲塘等地都有發現,一般都是中小型的長方形土坑竪穴墓,年代早晚不一。岐山賀傢村發現的一些小墓,多隨葬陶鬲、銅戈和大銅泡各一件,這類墓的年代最早,有可能是滅商以前的周人墓葬。墓地中還發現一些西周早期的墓葬,隨葬的銅器有鼎、□、□、尊、卣、□、瓿、□等,個別的墓有壁龕以陳放隨葬品,這在西周時期是很少見的。
  在雲塘和莊白發現的墓葬以西周中期的為多,隨葬的銅器有鼎、□、鬲、尊、卣、爵、觶,陶器有鬲、簋、罐。莊白的伯□墓,隨葬鼎、□、□、爵、觶、壺、□、飲壺、盤等14件銅禮器,其中的鼎和□均有長銘,記述伯□率師追擊□戎,多有俘
包含詞
周原遺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