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安徽 >黃山市 >黃山 > 呈坎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呈坎投訴電話 黃山市旅遊投訴電話:0559-2517464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呈坎門票價格 35元(含導遊費) 呈坎導遊圖 呈坎交通圖 呈坎交通 去呈坎比較方便,遊客可以在屯溪、徽州古城打的或坐三輪車前往。
  呈坎古名“竜溪”,始建於東漢三國時期,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一進入呈坎村,氣勢恢弘的寶綸閣豁然出現在眼前。寶綸閣始建於明嘉靖年,原名“貞靜羅東舒先生祠”。整座祠堂占地5畝餘,分前、中、後三進,5層山墻,層層升高,顯得異常宏偉壯觀。寶綸閣是祠堂裏的精華部分石雕木刻都異常精美,橫梁上的彩繪圖案優美、色彩鮮豔,至今仍未褪色。
  呈坎村是按《易經》中“陰(坎)陽(呈)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八卦理論選址佈局的。早在宋代就被理學家朱熹譽為“呈坎雙賢裏,江南第一村”。
  相傳,羅氏兄弟通曉風水理論,見此地四面環山,中間一平方公裏的窪地,它是一個典型的“納四水於村中,聚水如聚財”的風水寶地,整個村落似一個聚寶盆。它東面靈金山、峰山;西倚竜山,鯉魚山;北臨葛山、長春山;南有觀音山,馬鞍山等八座山峰成不規則分佈四周,山與山之間有梯田、旱地相互連接,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個方位。
  
  又因竜溪村整個村落座西嚮東,然而根據當時村居的態勢——衆川河繞村西而過,整個村落座西朝東面對靈金山(金屬火)而無水,當地有句俗語:不識人間陰陽事,衹怕靈山半夜鬼點燈(就是神秘的靈山“鬼火” )。靈金山“金”屬“火”陽氣旺,導致整個村落陰陽失律,因取八卦中的“坎”卦(水卦)的坎來定村名,用“水”來剋 “火”,使整個村落陰陽調和(因為世間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的)。這裏的祖先把呈坎村按《易經》陰“坎”陽“呈”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風水理論選址佈局,自唐朝改“竜溪”為“呈坎” ;“ 呈” 即呈上,意欲嚮上發達的意思。“坎”窪下曰“坎” ;即嚮下最低的地方;“蓋地仰曰呈;窪下曰坎” “呈” 即嚮上為天;“坎” 窪下為“地” ;人立天地之間;因此“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理論就自然而完美的形成了。使整個村落達到可開百世不遷之族的風水寶地。
  
  然後改衆川河自北嚮南成“∽”形穿村而過,自然形成了羅盤八卦中的陰陽魚的黑、白分界綫。村北、村南又以衆川河為起點,嚮村外發射八條街巷,把整個村莊分割成大小八塊,街巷相通,巷巷相通,使村落形成二圳三街九十九巷,成為一個完整的九宮內八卦。因此,呈坎是皖南最古老、最神秘的八卦村;一個非常特別的古村落。它是一個集自然八卦和人文八卦相結合的千年古村,是空間形態和意識形態最完美的結合。呈坎鼎盛於宋、元、明三個朝代;明朝羅氏傢族族譜記武載在朝為官者就達110多人。其中知名度較大的人物有宋代吏部尚書羅汝輯,為嶽飛冤案主審官;安徽第一部地方志《新安志》作者羅願;明代製墨大師羅小華,楊州八怪羅聘等等。呈坎還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祖居地,是徽州儒傢文化聖地。同時隨着徽商的興起,羅氏商賈遍及大江南北,這些官吏、商賈榮歸故裏,起屋蓋樓,建祠造社,呈坎村因此鼎盛一時,構成一個十分特殊的徽州文化村落。
  
  呈坎地處黃山南面40公裏處在靈山和豐山之間。現有人口2800人;全村擁有宋、元、明、清等古建築130多處;擁有國傢級重點保護文物二十二處;“一村雙國寶”全國罕見。它是中國獨一無二、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村落。又被稱之為:中國國寶最多的鄉村。
呈坎古村落的風水
  皖南古村落是以徽文化和徽商造就的,具有典型的地方文化特色的古村落。15世紀末至18世紀中葉稱雄於商界近300年的徽商集團,是皖南古村落發展興盛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他們是村落建設的投資主體。以“程朱理學”為精神內核的徽文化,則對村落的選址、佈局、建設、裝飾有着直接的指導和影響。因此,皖南古村落是空間形態與意識形態的完美結合,它們具有以下共同特點:
  1、以風水理論指導村落選址佈局,枕高山面流水,特別註重對水的活用,符閤村落建設的基本條件,而更重視對村落環境的需求;
  2、以傢族、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同姓同族家庭聚居地;
  3、尊儒重教,註重文化設施建設,有祠堂、書院、牌坊、水口園林等建築,文化氛圍濃郁;
  4、建築風格、型製規整統一,建築組合豐富多變,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木材為主要材料;
  5、建築裝飾以磚、木、石雕為主,雕刻精緻細膩,有很高的藝術水準,廳堂內皆有反映主人情趣、志嚮的堂名、對聯、陳設等,註重庭院園林的營造;
  6、以程朱理學觀念統治、規範人們的思想、行為、道德水準;
  7、村落建設資金主要來源於徽幫在外經商、做官取得的巨大財富。
  在以上共同特點中,對古村落形成最直接、影響最大的因素首推“風水理論”。“風水理論”,是古代人們在選擇居住地時,對氣候、地質、地貌、生態、景觀等各建築環境因素的綜合評判,以及建築營造中的某些技術和禁忌的總概括。風水理論起源於徽商的甲骨占卜,形成於秦漢,成熟子唐宋,明清時已達到非常完善的風水理論體係了。風水理論大致分為兩個流派,其一為形勢派,着眼於山川形勝和建築外部自然環境的選擇,另一為理氣派,註重於建築方位朝嚮和佈局。唐宋以後,全國的風水文化中心已逐步由山、陝轉移到江、浙、閩、贛一帶,及至元以後,風水文化中心進一步由江西贛州轉移到了皖南徽州一帶。這是由於皖南山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是形勢派風水理論得以廣泛應用所促成的。在衆多的皖南古村落中,至今仍能形象地說明風水理論和程朱理學對村落選址佈局、環境建設所起的作用,當數呈坎古村落。呈坎古村落的風水現象是形勢派與理氣派的綜合與互融,既有山川形勝的組合,又有村落朝嚮佈局的組合。
  呈坎,位於黃山東南麓,古名竜溪,原為歙縣地,現屬黃山市徽州區管轄。唐末,江西南昌府羅天真、羅天秩堂兄弟倆,舉傢遷入歙縣,“擇地得西北四十裏,地名竜溪,改名呈坎”,並“築室而居焉”(元張旭《羅氏族譜序》)。呈坎,作為羅氏傢族的聚居之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呈坎羅氏,枝繁葉茂,人才輩出,成為歙縣“八大傢”之一(據羅氏族譜載,歙縣“八大傢”為槐塘程、呈坎羅、棠樾鮑、長林鄭、山前汪、溪南吳、岩鎮呂和葉有曹)。呈坎現有居民700餘戶,人口近3000人,其中75%仍為羅姓。呈坎古村至今仍保持了村落形態的完整性,尤其是古村落所具備的風水現象在皖南古村落中最具有典型性,其所保存的羅東舒祠和長春社屋在皖南古村落中具有唯一性。呈坎村落的風水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現了風水理念的村落名稱。 
  呈坎,與古村名(地名)竜溪相比較,應該是竜溪更為響亮,為什麽改為“呈坎”,完全是風水理念的體現。羅天真兄弟倆原居江西,其時江西風水學說甚為流行,他們遷入歙縣後沒有貿然地定居一地,而是慎重地進行了選擇,在選擇居住地時,以風水理論作指導,擇定了歙縣西北四十裏的竜溪,改名呈坎呈坎村名到底是何含義?元張旭的《羅氏族譜序》說:“蓋地仰露曰呈,窪下曰坎”。實際上,這僅僅是敘其表,未涉其裏。《說文解字》中“呈”的本意是“平也”,後引申為“顯”、“表”。“坎”從伏羲先天八卦所定方位看,應屬西方,再從“坎”所對應的自然現象看,應屬水,這樣,很明顯,“水西邊的平地”就是“呈坎”二字的真實內涵。
  二、體現了“負陰抱陽”的風水理念。
  “負陰抱陽”是建築選址和建築格調的基本形式之一。無論是我國所處北半球的地理位置還是傳統文化的精神意識,决定了建築選址通過“負陰抱陽”形式所體現的方向性和空間感。坐北朝南,是“負陰抱陽”的基本形式,依據地理子午綫取嚮,使用平面日晷定嚮,而且,完全的南北嚮衹限於皇傢建築與衙門建築,這種思想來源於《易經》;“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正南正北體現了權力和尊嚴,也是理氣派風水理念的主體內容。在民間,多用磁羅盤相宅,以地理子午綫與地磁子午綫為依據測嚮,由於地磁子午綫與地理子午綫存在一個偏角,這就决定了民間建築物雖然大致面南,但完全坐北朝南的並不多,大部分偏東南的轉嚮。在皖南山區,地形復雜多變,完全以坐北朝南理念來體現“負陰抱陽”不太現實,於是,就有可以適用的背山面水的風水理念作為體現“負陰抱陽”的另一種方式,也就是形勢派的風水理論。這種方式在朝嚮上沒有作出任何限定性的要求,但是註重了山水自然環境的組合。早在春秋時期的《管子》一書就對營造選址作了總結:“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呈坎村落整體形態是坐西朝東,完全體現了背山面水的“負陰抱陽”形式。村西緊靠葛山、鯉王山,村北有竜山、長春山,村南有竜盤山、下結山,村東緊靠自北嚮南的■川河,河之東是數千畝的田園。呈坎村背山依水,山環水抱,地勢平坦,但有一定的坡度,這種優美的自然環境、良好的局部小氣候環境正是通過“負陰抱陽”風水理念的實踐所獲得的。
  三、最佳風水模式的村落典範。
  按照我國傳統的風水理論,無論城市、村落還是住宅的選址,最理想的模式是:基址後面有主峰來竜山,亦稱靠背山,且來竜山後要有竜脈,即與大山形勢相連通,基址左右有略次於來竜山的山崗或土丘,俗稱為扶手,即左輔、右弼山,也稱青竜、白虎砂山,青竜在左,白虎在右,基址前有月牙形池塘或彎麯的水流,水流的對面有一座對景山,也稱案山。我們將呈坎古村落的選址與最佳風水模式進行對照,發現兩者之間竟然是如此一致的吻合。請看,村落背後緊靠的來竜山為葛山和鯉王山,高大的葛山與西北方向的黃山山脈連成一氣,黃山即是呈坎村的竜脈;村落左邊有竜山、長春山為青竜、為輔;村落右邊有竜盤山、下結山為白虎、為弼;村落前■川河依村而過;■川河前是工闊的平畈,遙遙相對的對景山是靈金山。呈坎古村所處的位置,正好處於風水理論所認為藏風聚氣的最佳位置一穴中。另外,特別要指出的是,呈坎的水形勢非常優秀出色,風水理論認為“吉地不可無水”,■川河是主幹流,此外,還有數條小溪從各方匯入■川河,“■”者,水多之義也。《說文解字》釋分“■”為“小水入大水”,實為衆水匯合。《詩經大雅》有“鳧■在■,公屍來燕來宗”之句,意思是“野鴨和小鳥停留在港汊之處,尊敬的祖先來這兒赴宴”。鳥瞰■川河水係與呈坎村的關係,風水學上稱為“九竜戲珠”,也屬於風水書《水竜經》中所列的“舞鳳”型吉水格局,認為這種“舞鳳”水格局是“群流飛舞入垣緘,風舞鸞翔羽翮輕,更得穴中真氣結,不為仙客也公卿”。如果把呈坎的山勢比作一條起伏的竜(實際上,早已形象地稱為竜山、竜盤山了),那麽■川河水係就象一隻飄逸起舞的彩鳳,真可稱得上是竜翔鳳舞、竜鳳呈樣。
歷史文化
  宋代,羅天真、羅天秩堂兄弟從豫章來此地定居,成為羅傢一脈的祖先。明代中葉,羅氏先人還對古村和衆川河進行了大規模的工程治理。使古村完全處在“枕山、環水、面屏”的理想空間模式環境裏,具備了合理完善的村落結構。
  呈坎歷史上人才輩出,宋代竜圖閣大學士、吏部尚書羅汝楫和其子史志學家羅願(朱熹詩中所提到的“雙賢”),和另外一位響當當的人物——“揚州八怪”之一羅兩峰都是出自於這裏。
  呈坎歷史上人才輩出,宋代竜圖閣大學士、吏部尚書羅汝楫和其子史志學家羅願(朱熹詩中所提到的“雙賢”),和另外一位響當當的人物——“揚州八怪”之一羅兩峰都是出自於這裏。
  七十年代,隨着“尚書坊”的倒塌,呈坎就結束了有石牌坊的歷史。牌匾歷經滄桑至今仍保存28塊,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一方面浸透着勞動者的血汗,一方面卻也顯示出呈坎歷史上的一番輝煌。
  牌匾多、名人多,是呈坎村的一大特色。為何該村名人歷久不衰,似有三點值得探討、註意:
  1、尊師重教,造成人材成長的良好氣氛和環境。呈坎村舊時村民祭竈神中貼着的紅紙上寫的是“天地君親師”五個字,把尊師當作一種美德。呈坎歷來流傳着“三代不讀書,好比是個豬”的俗語,也說明普遍重視讀書。
  2、封建文化的熏陶,人材成長有了必要的動力。呈坎人歷史上受封建文化的熏陶,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強烈的宗族觀,舊時呈坎各姓人聚族而居,規章習俗各有一套,但都希望讀書做官,出人頭地,榮宗耀祖。采用挂匾之舉,本身即是各族人運用封建“彝倫”對名人的一種大奬勵行為,這對各族後人的成長,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3、徽商的財力是名人成長的基礎與後盾。徽商的雄厚財力,造成了名人輩出的經濟基礎和有力後盾,名人成材有的做官發財,有的經商發財,反過來又辦教育,通過教育又促名人成長,如此良性循環,造成了呈坎名人歷久不衰的歷史。
  呈坎名人歷久不衰,對我們目前來說也有很多啓發:
  1、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歷史經驗證明,那裏有足夠合格的人材,那裏就很快會出現經濟和社會的繁榮,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擁有人材,是實現新的經濟戰略目標的關鍵。
  2、加強德育,改革好奬懲辦法,解决好人材成長的動力。
  3、大力發展經濟、懲腐倡廉,造成足夠的財力作為辦教育的經濟基礎。
  4、開發名人文化旅遊。
旅遊文化
  呈坎村景點介紹: 呈坎村簡介:被朱熹譽為“呈坎雙賢裏,江南第一村”的呈坎村位於黃山市徽州區北部,距2O5國道僅5公裏,為呈坎鄉政府所在地、現有人口2700餘人,呈坎古名竜溪,自唐末江西南昌府秋隱、文昌羅氏二兄弟舉傢遷此“擇地築是而居”易名呈坎以來,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我國當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呈坎依山傍水,融自然山水為一體,二圳五街九十九巷,聚集着不同風格的亭、臺、樓、閣、橋、井,祠、社及民居,全村現保存着明清建築100餘處,其中有羅東舒祠、長春社、羅潤坤宅等國傢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精湛的工藝和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彩繪將徽州古建築藝術的古、大、美、雅體現得淋漓盡致。被中外專傢和遊人譽為“中國古建築藝術博物館”;呈坎人傑地靈、人文薈萃、名人輩出,歷史文化沉澱深厚,至今仍保留着董其昌、林則徐等歷代名人題寫的牌匾30餘塊。
  呈坎村景點介紹:1995年5月,呈坎村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公佈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現被列為第五批國傢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推薦目錄;
  呈坎村景點介紹: 呈坎依山傍河而建,座西朝東、背靠大山、地勢高爽、選址完全符合“忱山、環水、面屏”的古代風水理論;兩條水圳引衆川河水穿街走屍,現仍發揮着消防、排水、泄洪、灌溉等功能;衆種河繞村而過,故而呈坎村橋多,其中著名的有元朝修建造型優美的環秀橋、明代修建的江南單孔跨度最大的石拱橋----隆興橋;十字路口與丁字路口至今仍保留着3座打更防盜和節日懸燈照明的明代更樓,由於選址審慎、佈局合理,精心設計、施工,古村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以山為本,以水為魂的山水田園特色顯著。(左圖為:呈坎村局部鳥瞰)
  呈坎村景點介紹: 呈坎五街大體平行衆川河延展,呈南北走嚮,小巷與大街垂直,呈東西走嚮。街巷全部由花崗條石鋪築,兩側民宅鱗次櫛比、縱橫相接、排列有序、青墻黛瓦、高低錯落、黑白相間、淡雅清秀、長街短巷、犬牙交錯、宛如迷宮、漫步街頭、一步一景、步移景異、無處不景、人在畫中、其樂無窮;呈坎現有宋、元建築各一幢,其一是長春社,宋建明修是徽州僅存的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公共建築;其二是羅會泰宅(俗稱老虎潤)為元代建築,呈正方形、高大精美、宛如古堡。呈坎明清建築不僅數量大,而且祠堂、民居、更樓、石橋類型多樣,僅三層樓民居現仍保存7幢,尤其是羅會炯宅(羅應鶴官邸)石牌樓門罩;羅會炳宅(俗稱石柱廳)木牌樓門罩、須彌座、高大客廳和獨柱旋轉樓梯;羅長銘宅天井魚池;羅季穎宅雕甍鏤棟;羅來竜宅豬食槽天井;敬老院支祠暗壁樓梯;汪閨秀宅陶瓷水梘;環秀橋水構亭;靈山嶺石構亭以及民宅的斜門、鐵皮門、樓廳美人靠、窗戶遮羞板、石雕、木雕、磚雕以及月梁、梭往、彩繪等,特色顯著;呈坎古村保存至今的明代建築,雖遭大量破壞,但仍占黃山市首位,而且類型豐富,風格之獨特,在全國都屬獨一無二,故有“呈坎民居甲天下”之譽;
  呈坎村景點介紹:呈坎歷史上科甲不斷、英才輩出、人文會萃,呈坎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高官、隱士、高僧、巨賈、詩人、畫傢、史學家、製墨傢、自然科學家;蘇東坡在《羅氏族譜》題辭中有“文德武功名留簡竹,理學真儒後先繼續”評說,如宋代吏部尚書羅汝楫、安徽省第一部地方《新安志》作者羅願、元代國子監祭酒羅綺、明代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羅應鶴、製墨大傢羅竜文、地理學家羅洪先,清代朝議大夫羅宏化、直奉大夫翰林羅廷梅、揚州八怪後起之秀羅聘、近現代欽點內閣中書孫中山秘書羅會坦、文物鑒賞傢羅長銘、當代物理學家羅遼復等;其中,羅汝楫、羅願、羅竜文、羅洪先、羅聘5人《中國名人大辭典》有載。
  景點介紹:呈坎自宋代以後徽商興起,賈而好儒,賈德結合,儒政相通,文化教育事業興旺發達,在徽州文化歷史發展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正如朱熹在《羅氏族譜》序中贊曰“以進士發科嗣世傢業赫,為歙文獻稱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呈坎鐘靈毓秀、英才輩出、興旺發達、經久不衰,是當之無愧的文化村和江南第一村。
  二、呈坎古村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國保單位:羅東舒祠(明代、1996年公佈)
  國保單位:呈坎古民居建築群(2001年公佈)
  1、羅嗣海宅(明代) 2.環秀橋(元代) 3、羅永祈宅(明代) 4.鐘英樓(明代)
  5、羅純夫宅(清代) 6、羅傢坤宅(明代) 7.燕翼堂(明代) 8.羅會錚宅(明代)
  9.羅潤坤宅(明代,省保單位,1961年公佈) 10.羅會泰宅(元代)
  11、長春社(宋代.省保單位,l998年公佈) 12.隆興橋(明代)
  13、羅子琴宅(明代)14、汪閨秀宅(明代) 15、金漢竜宅(明代)16.羅重光宅(明代)
  17.章金標宅(明代)18.羅來林筆(清代) 19.杜歡喜筆(明代)2O.文獻祠(明代)
  21、羅光榮宅(明代.市保單位.1998年公佈)22、羅來濱宅(明代)
呈坎交通和旅遊
  呈坎位於安徽黃山市徽州區境內,在合(肥)銅(陵)黃(山)高速公路開通之前,衹能從老舊的205國道從湯口翻山越嶺到達。新修的合銅黃高速公路開通之後,可以從岩寺出口下高速,約7公裏左右即可抵達;或者在高速公路呈坎服務區下即達,交通非常方便。
  目前的205國道湯口到潛口段也在拓寬整修,一旦於2009年完工之後,自駕也可從湯口經205國道經潛口到達呈坎。該路段翻山越嶺、迂回麯折、風景優美,很富刺激性,沿途還有豐樂水庫和電站等。
  呈坎門票:80/人(2009年),學生50/人。
近義詞
呈坎
包含詞
呈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