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詞彙 : 中國倫理學 : 百科書名 : 文學寫作 : 刑法 : 中國法製史 : 經濟 : 古典文獻 >子藏 >類書 > 呂氏春秋
您是否在尋求:吕氏吕氏春秋更多結果...
目錄
呂氏春秋
作者: 呂不韋 Lv Buwei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傢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捲,一百十六篇,二十餘萬字。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一六國前夜。
  
  《呂氏春秋》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捲,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傢等各傢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傢。在內容上雖然雜,但在組織上並非沒有係統,編著上並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並非沒有體係。正如該書《用衆》篇所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衆白也。”《呂氏春秋》的編著目的顯然也是為了集各傢之精華,成一傢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傢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傢學說。據呂不韋說,此書對各傢思想的去取完全是從客觀出發,對各傢都抱公正的態度,並一視同仁的。因為“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沒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呂氏春秋·序意》)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鼕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本書是在“法天地 ”的基礎上來編輯的,而十二紀是象徵“大圜”的天,所以,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來作為組合材料的綫索。《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鼕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八覽,現在63篇,顯然脫去一篇。內容從開天闢地說起,一直說到做人務本之道、治國之道以及如何認識、分辨事物、如何用民、為君等。六論,共36篇,雜論各傢學說。
  
  【《呂氏春秋》的思想】
  《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說:“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它認為,這不同的思想應當統一起來,“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不二》)思想統一後,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一穴。”統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傢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例如,儒傢主張維護君權,這種思想被《呂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獨特的面目出現的。它主張擁護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權國傢。它說:“今周室既災,而天子已絶,亂莫大於無天子。 ”(《謹聽》):“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執一》)
  
  孔子主張維護周王朝的一統天下,但並沒有強調專製問題,《呂氏春秋》卻有了“執一”、“摶”這樣的觀念。“執一”和“摶”就是中央集權。這是對先秦儒傢思想的發展。又如對墨傢思想,《呂氏春秋》對墨子提倡的“節葬”觀念是贊同的,所以,它對當時厚葬的風氣進行了批評:“愈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為榮,儉節者以為陋,不以便死為故,而徒以生者之誹譽為備。(《節喪》)但是,墨子是主張“非攻” 的,即反對戰爭的。《呂氏春秋》便對此進行了批駁:“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無道而罰不義也。攻無道而伐之義,則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義也,是務湯武之事而遂桀紂之過也。”(《振亂》)《呂氏春秋》主張興“義兵”,“義兵至,則鄰國之民,歸之著流水,誅國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遠,得民滋衆,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懷寵》)《呂氏春秋》認為,一味地反對戰爭是沒有意義,並且是不對的,正義的戰爭,即“攻無道而伐不義”的戰爭,不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還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這實際是為秦國進行統一中國的戰爭辯護。
  
  在物質的起源問題上,《呂氏春秋》把宋尹學派的 “精氣”說拿過來加以改造。宋尹學派認為:“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而《呂氏春秋》說:“萬物所處,造於太一,化於陰陽。”(《大樂》)這就是說,“太一”是萬物的本源,世界萬物都是從“太一”那裏派生出來的,並由陰陽二氣變化而成的。“太一”是什麽呢?它說:“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道也者,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道”就是“太一”,“太一”就是“精氣”。由這裏的論述可以明顯地看到老子的影響。《呂氏春秋》認為,由“精氣”(道)派生出來的萬物是在不停地運動着的,“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下賢》)上至天上的日丹星辰,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都在不停地運動。“天為高矣,而日月星辰雲氣雨露未嘗休也。地為大矣,而水泉草毛羽裸鱗未嘗息也。”(《觀表》)但值得註意的是,《呂氏春秋》把物質的運動看作是一個循環反復的過程。“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圜道》)
  
  在社會歷史觀上,《呂氏春秋》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的:“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長見》)這就是說,歷史的發展是一環扣一環的,今之視者,亦猶後之視今,無古不成今。瞭解過去,有助於瞭解今天。但是,瞭解過去並不意味着拘泥不變,恰恰相反,當時代變化了,相應的法規、政策等也應該變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它還用兩個寓言故事來說明這一道理: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入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以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救劍若此,不亦惑乎!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捨。這兩則寓言都見於《察今》。前一則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刻舟求劍”。這兩則寓言故事都是諷刺那種泥古不知變的人,這也是生動地表現了《呂氏春秋》的歷史觀。
  
  《呂氏春秋》繼承了老莊的無為思想,主張鞏固政權在於清靜無為,“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虛靜以待”。(《知度》),衹有這種“無為”、“虛靜”,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由境界。
  
  《呂氏春秋》還表現了一定的音樂美學思想。它將音樂的産生與宇宙萬物聯繫起來,提出“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樂》),又從“心”“物”感應關係,論述了音樂産生的心理過程。提出了“適”的概念,強調要音“適”和心“適”,才能獲得美的感受。
  
  【世人評價《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傢各派的不同學說,還記載了不少古史舊聞、古人遺語、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學知識,其中不少內容是其他書中所沒有的。
  
  在過去,《呂氏春秋》深得人們的好評。司馬遷稱它“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在《報任安書》中,甚至把它與《周易》、《春秋》、《國語》、《離騷》等相提並論。東漢高誘在給它作註時說它“大出諸子之右”。客觀地說,《呂氏春秋》不是一部係統的哲學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價值,但更主要的是資料價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膾炙人口,富有教育意義。書中還提出了“法天地”、“傳言必察”、等思想,和適情節欲、運動達鬱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義因素。同時,書中還保存了很多的舊說傳聞,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另外,書中也有一些天人感應的迷信思想,應該加以分辨。
  
  《呂氏春秋》的註釋本有清朝人畢沅的《呂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來,陳奇猷的《呂氏春秋校釋》可以作為參考。
《呂覽》 "Lu Lan"
  亦稱《呂覽》。戰國末秦相呂不韋招集門客共同編寫。為雜傢代表著作。共二十六捲,一百六十篇。為當時秦國統一天下、治理國傢提供思想武器,也保存了先秦各傢的許多資料,以及古史舊聞、古人遺語、古籍佚文等。
《呂氏春秋》簡介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呂不韋是一代名相,任職於戰國末年秦國。呂不韋因散盡傢財幫助在趙國為人質的秦昭王孫異人立嫡有大功勞,在異人後來繼位為秦莊襄王後,被任用為丞相。
  在那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把不如他們當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與四公子不同的是,呂不韋招攬門客,並不甚看重勇夫猛士,卻十分註重文才。原來,呂不韋有他自己的見解。他素來善於謀略,瞧不起那些頭腦簡單的勇夫。再說秦國猛將如雲,軍力強大,沒有必要再蓄養徵殺之士。還有一個原因,其時許多善辯之士紛紛著書立說,廣為流傳,不但天下聞名,還可傳之後世,永垂青史,這一點尤其令呂不韋眼熱。呂不韋本是商人出身,沒有條件去著書立說,但他可以藉助這些擅長舞文弄墨的門人,來實現自己的抱負和願望。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書立說,流行天下。
  待到一切準備就緒,呂不韋就令門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聞所見和感想都寫出來。等到文章交上來後,五花八門,寫什麽的都有,古往今來、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複。呂不韋又挑選幾位文章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遴選、歸類、刪定,綜合在一起成書,取名叫《呂氏春秋》。為了慎重起見,成書後,呂不韋又讓門人修改了幾遍,直到確實感到滿意為止。呂不韋對此書十分看重,他自己認為這部號稱《呂氏春秋》的書是傑作,誇口說該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例如在相當全書總序的《序意篇》中,對十二世紀的論述也可見一斑:“凡十二世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兇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
  為了精益求精,也是為擴大影響,呂不韋還想出一個絶妙的宣傳該書的辦法,他請人把全書謄抄整齊,懸挂在鹹陽的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給千金。消息傳開後,人們蜂擁前去,包括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在內,卻沒有一個人能對書上文字加以改動。當然,這不一定就證明《呂氏春秋》字字珠璣,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而很可能是因為人們都敬畏呂不韋的威勢,沒有人願意出頭罷了。不過,這樣一搞,其轟動效應卻是巨大的,《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的大名遠播東方諸國。值得一提的是,這部書作於戰國時期的大作,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遺文佚事和思想觀念,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呂氏春秋》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傢”。呂不韋藉門客之手撰寫《呂氏春秋》,雖主要靠藉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業上確實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沒。
呂不韋生平
  呂不韋(約前292年~約前235年),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
  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纍起千金的傢産。
  秦昭王四十年(前267年),太子去世了。到了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把他的第二個兒子安國君立為太子。而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安國君有個非常寵愛的妃子,立她正夫人,稱之為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安國君有個排行居中的兒子名叫異人(後改名楚)”,異人的母親叫夏姬,不受寵愛。異人作為秦國的人質被派到趙國。秦國多次攻打趙國,趙國對子楚也不以禮相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孫子,在趙國當人質,他乘的車馬和日常的財用都不富足,生活睏窘,很不得意。呂不韋到邯鄲去做生意,見到子楚後非常喜歡,說:“異人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成語“奇貨可居”的出典)。於是他就前去拜訪異人,對他遊說道:“我能光大你的門庭。”異人笑着說:“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門庭,然後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呂不韋說:“你不懂啊,我的門庭要等待你的門庭光大了才能光大。”異人心知呂不韋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談。呂不韋說:“秦王已經老了,安國君被立為太子。我私下聽說安國君非常寵愛華陽夫人,華陽夫人沒有兒子,能夠選立太子的衹有華陽夫人一個。現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間,不受秦王寵幸,長期被留在諸侯國當人質,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國君繼位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長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邊的其他兄弟們爭太子之位啦。”異人說:“是這樣,但該怎麽辦呢?”呂不韋說:“你很貧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麽來獻給親長,結交賓客。我呂不韋雖然不富有,但願意拿出千金來為你西去秦國遊說,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你為太子。”異人於是叩頭拜謝道:“如果實現了您的計劃,我願意分秦國的土地和您共享。”
  呂不韋於是拿出五百金送給子楚,作為日常生活和交結賓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買珍奇玩物,自己帶着西去秦國遊說,先拜見華陽夫人的姐姐,把帶來的東西統統獻給華陽夫人。順便談及異人聰明賢能,所結交的諸侯賓客,遍及天下,常常說“我異人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夫人非常高興。呂不韋乘機又讓華陽夫人姐姐勸說華陽夫人道:“我聽說用美色來侍奉別人的,一旦色衰,寵愛也就隨之減少。現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寵愛,卻沒有兒子,不趁這時早一點在太子的兒子中結交一個有才能而孝順的人,立他為繼承人而又像親生兒子一樣對待他,那麽,丈夫在世時受到尊重,丈夫死後,自己立的兒子繼位為王,最終也不會失勢,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一句話能得到萬世的好處啊。不在容貌美麗之時樹立根本,假使等到容貌衰竭,寵愛失去後,雖然想和太子說上一句話,還有可能嗎?現在異人賢能,而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按次序是不能被立為繼承人的,而他的生母又不受寵愛,自己就會主動依附於夫人,夫人若真能在此時提拔他為繼承人,那麽夫人您一生在秦國都要受到尊寵啦。”華陽夫人聽了認為是這樣,就趁太子方便的時候,委婉地談到在趙國做人質的子楚非常有才能,來往的人都稱贊他。接着就哭着說:“我有幸能填充後宮,但非常遺憾的是沒有兒子,我希望能立子楚為繼承人,以便我日後有個依靠。”安國君答應了,就和夫人刻下玉符,决定立子楚為繼承人,安國君和華陽夫人都送好多禮物給子楚,而請呂不韋當他的老師,因此子楚的名聲在諸侯中越來越大。
  呂不韋選取了一姿色非常漂亮而又善於跳舞的邯鄲女子一起同居,知道她懷了孕。異人有一次和呂不韋一起飲酒,看到此女後非常喜歡,就站起身來嚮呂不韋祝酒,請求把此女賜給他。呂不韋很生氣,但轉念一想,已經為異人破費了大量傢産,為的藉以釣取奇貨,於是就獻出了這個女子。此女隱瞞了自己懷孕在身,足月之後,生下兒子名政。異人就立此姬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派王齮圍攻邯鄲,情況非常緊急,趙國想殺死異人。異人就和呂不韋密謀,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給守城官吏,得以脫身,逃到秦軍大營,這纔得以順利回國,老傢是楚國的華陽夫人給這位繼子改名為子楚。趙國又想殺子楚的妻子和兒子,以子楚的夫人是趙國富豪人傢的女兒,纔得以隱藏起來,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前251年),終於去世了,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趙國也護送子楚的夫人和兒子趙政回到秦國。
  安國君繼位秦王一年之後去世,謚號為孝文王。太子楚繼位,他就是秦莊襄王。莊襄王尊奉為母的華陽王後為華陽太後,生母夏姬被尊稱為夏太後。莊襄王元年(前249年),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
  莊襄王即位三年之後死去,太子趙政繼立為王,尊奉相國呂不韋為“仲父”。秦王年紀還小,太後常常和呂不韋私通。呂不韋傢有奴僕萬人。
  秦始皇越來越大了,但太後一直淫亂不止。呂不韋唯恐事情敗露,災禍降臨在自己頭上,就暗地尋求了一個陰莖特別大的人嫪毐(làoǎi,烙矮)作為門客,不時讓演員歌舞取樂,命嫪毐用他的陰莖穿在桐木車輪上,使之轉動而行,並想法讓太後知道此事,以此事引誘她。太後聽說之後,真的想在暗中占有他。呂不韋就進獻嫪毐,假裝讓人告發他犯下了該受宮刑的罪。呂不韋又暗中對太後說:“你可以讓嫪毐假裝受了宮刑,就可以在供職宮中的人員中得到他。”太後就偷偷地送給主持宮刑的官吏許多東西,假裝處罰嫪毐,拔掉了他的鬍須假充宦官,這就得以侍奉太後。太後暗和他通姦,特別喜愛他。後來太後懷孕在身,恐怕別人知道,假稱算卦不吉,需要換一個環境來躲避一下,就遷移到雍地的宮殿中居住。嫪毐一直跟着太後,得到的賞賜非常豐厚,而太後凡事也都由嫪毐决定。嫪毐的僕人有數千人,希望成為嫪毐的門客,而自願成為太監的,也有上千人。
  秦始皇七年(前240年),莊襄王的生母夏太後去世。孝文王後叫華陽太後,和孝文王合葬在壽陵。夏太後的兒子莊襄王葬在芷陽,所以夏太後另外單獨埋葬在杜原之東,稱“嚮東可以看到我的兒子,嚮西可以看到我的丈夫。在百年之後,旁邊定會有個萬戶的城邑”。
  秦始皇九年(前238年),有人告發嫪毐實際並不是宦官,常常和太後淫亂私通,並生下兩個兒子,都把他們隱藏起來,還和太後密謀說“若是秦王死去,就立這兒子繼位”。於是秦始皇命法官嚴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事情牽連到相國呂不韋。這年九月,把嫪毐傢三族人衆全部殺死,又殺太後所生的兩個兒子,並把太後遷到雍地居住。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十月,免去了呂不韋的相邦職務。等到齊人茅焦勸說秦王,秦王這纔到雍地迎接太後,使她又回歸鹹陽,但把呂不韋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又過了一年多,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絶,前來問候呂不韋。秦王恐怕他發動叛亂,就寫信給呂不韋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麽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傢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呂不韋一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被誅殺,就喝下酖酒自殺而死。秦王所痛恨的呂不韋、嫪毐都已死去,就讓遷徙到蜀地的嫪毐門客都回到京城。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太後去世,謚號為帝太後。與莊襄王合葬在芷陽。呂不韋墓,位於洛陽市東約20公裏的偃師市南蔡莊大塚頭村東。
《呂氏春秋》的分篇
  《呂氏春秋》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捲,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傢等各傢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傢。在內容上雖然雜,但在組織上並非沒有係統,編著上並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並非沒有體係。正如該書《用衆》篇所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衆白也。”《呂氏春秋》的編著目的顯然也是為了集各傢之精華,成一傢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傢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傢學說。據呂不韋說,此書對各傢思想的去取完全是從客觀出發,對各傢都抱公正的態度,並一視同仁的。因為“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沒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呂氏春秋·序意》)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鼕紀》。每紀都是5篇,共60篇。本書是在“法天地”的基礎上來編輯的,而十二紀是象徵“大圜”的天,所以,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來作為組合材料的綫索。《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鼕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八覽,現在63篇,顯然脫去一篇。內容從開天闢地說起,一直說到做人務本之道、治國之道以及如何認識、分辨事物、如何用民、為君等。六論,共36篇,雜論各傢學說。
《呂氏春秋》的思想
  《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不二》篇中說:“老聃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倪良貴後。”它認為,這不同的思想應當統一起來,“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不二》)思想統一後,才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一穴。”統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批判吸收的過程。所以,《呂氏春秋》對各傢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例如,儒傢主張維護君權,這種思想被《呂氏春秋》吸收了,但是它是以獨特的面目出現的。它主張擁護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權國傢。它說:“今周室既災,而天子已絶,亂莫大於無天子。”(《謹聽》):“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執一》)
  孔子主張維護周王朝的一統天下,但並沒有強調專製問題,《呂氏春秋》卻有了“執一”、“摶”這樣的觀念。“執一”和“摶”就是中央集權。這是對先秦儒傢思想的發展。又如對墨傢思想,《呂氏春秋》對墨子提倡的“節葬”觀念是贊同的,所以,它對當時厚葬的風氣進行了批評:“愈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為榮,儉節者以為陋,不以便死為故,而徒以生者之誹譽為備。(《節喪》)但是,墨子是主張“非攻”的,即反對戰爭的。《呂氏春秋》便對此進行了批駁:“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無道而罰不義也。攻無道而伐之義,則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義也,是務湯武之事而遂桀紂之過也。”(《振亂》)《呂氏春秋》主張興“義兵”,“義兵至,則鄰國之民,歸之著流水,誅國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遠,得民滋衆,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懷寵》)《呂氏春秋》認為,一味地反對戰爭是沒有意義,並且是不對的,正義的戰爭,即“攻無道而伐不義”的戰爭,不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還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這實際是為秦國進行統一中國的戰爭辯護。
  在物質的起源問題上,《呂氏春秋》把宋尹學派的“精氣”說拿過來加以改造。宋尹學派認為:“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而《呂氏春秋》說:“萬物所處,造於太一,化於陰陽。”(《大樂》)這就是說,“太一”是萬物的本源,世界萬物都是從“太一”那裏派生出來的,並由陰陽二氣變化而成的。“太一”是什麽呢?它說:“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道也者,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道”就是“太一”,“太一”就是“精氣”。由這裏的論述可以明顯地看到老子的影響。《呂氏春秋》認為,由“精氣”(道)派生出來的萬物是在不停地運動着的,“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下賢》)上至天上的日丹星辰,下至地上的草木泉水,都在不停地運動。“天為高矣,而日月星辰雲氣雨露未嘗休也。地為大矣,而水泉草毛羽裸鱗未嘗息也。”(《觀表》)但值得註意的是,《呂氏春秋》把物質的運動看作是一個循環反復的過程。“物動則萌,萌而生,生而長,長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殺,殺乃藏,圜道也。”(《圜道》)
  在社會歷史觀上,《呂氏春秋》認為歷史是不斷發展的:“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長見》)這就是說,歷史的發展是一環扣一環的,今之視者,亦猶後之視今,無古不成今。瞭解過去,有助於瞭解今天。但是,瞭解過去並不意味着拘泥不變,恰恰相反,當時代變化了,相應的法規、政策等也應該變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世易時移,變法宜矣……故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它還用兩個寓言故事來說明這一道理: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入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以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救劍若此,不亦惑乎!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捨。這兩則寓言都見於《察今》。前一則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刻舟求劍”。這兩則寓言故事都是諷刺那種泥古不知變的人,這也是生動地表現了《呂氏春秋》的歷史觀。
  《呂氏春秋》繼承了老莊的無為思想,主張鞏固政權在於清靜無為,“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虛靜以待”。(《知度》),衹有這種“無為”、“虛靜”,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由境界。
  《呂氏春秋》還表現了一定的音樂美學思想。它將音樂的産生與宇宙萬物聯繫起來,提出“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樂》),又從“心”“物”感應關係,論述了音樂産生的心理過程。提出了“適”的概念,強調要音“適”和心“適”,才能獲得美的感受。
《呂氏春秋》的評價
  《呂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傢各派的不同學說,還記載了不少古史舊聞、古人遺語、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學知識,其中不少內容是其他書中所沒有的。
  在過去,《呂氏春秋》深得人們的好評。司馬遷稱它“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在《報任安書》中,甚至把它與《周易》、《春秋》、《國語》、《離騷》等相提並論。東漢高誘在給它作註時說它“大出諸子之右”。客觀地說,《呂氏春秋》不是一部係統的哲學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價值,但更主要的是資料價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膾炙人口,富有教育意義。書中還提出了“法天地”、“傳言必察”、等思想,和適情節欲、運動達鬱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義因素。同時,書中還保存了很多的舊說傳聞,在理論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另外,書中也有一些天人感應的迷信思想,應該加以分辨。
  《呂氏春秋》的註釋本有清朝人畢沅的《呂氏春秋新校正》,近代以來,陳奇猷的《呂氏春秋校釋》可以作為參考。
  百度國學《呂氏春秋》全文閱讀地址:
  http://guoxue.baidu.com/page/c2c0cacfb4bac7ef/
  呂氏春秋的翻譯
  http://zhidao.baidu.com/topic?ct=29&tn=iktopic&word=%b7%ad%d2%eb+%c2%c0%ca%cf%b4%ba%c7%ef
  1、引嬰投江:
  有過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嬰兒啼。人問其故。曰:“此其父善遊。”其父雖善遊,其子豈遽善遊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譯文】
  有個從江邊上走過的人,看見一個人正在拉着個嬰兒想把他投到江裏去,嬰兒啼哭起來。旁人問他為什麽這麽做。(他)說:“這孩子的父親很會遊泳。”孩子的父親儘管很會遊泳,那孩子難道就一定也很會遊泳嗎?用這種方法處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謬的。
  【哲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是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二是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諷刺那些做事不考慮實際情況,是主觀判斷的人
  加點字
  過:經過
  方:正在,正要
  引:牽,拉
  故:原因,緣故
  善:擅長,善於
  雖:即使
  豈:難道,反問句式。
  遽(jù):就,遂
  任:處理
  悖(bèi):荒謬
  2、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裏,他就在船幫上刻下一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判斷句) ”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裏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哲理】情況發生了變化,解决問題的途徑應靈活有變,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問題。
  涉:渡
  墜:落
  遽:急忙,快
  契:用刀刻
  是:這是(判斷句)
  惑:糊塗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3、循表夜涉: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捨。嚮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循表夜涉譯文:
  楚國人想要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水作了標記,澭水暴漲,楚國人不知道,按照標記夜裏渡河,淹死者一千多人,軍隊驚叫發出的聲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樣。先前標記的時候可以通過,現在水已經變化而增多了,楚國人還按照標記通過,這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寓意】
  處理問題要從實際出發,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的觀念也應該隨着變化,解决問題的方法也要靈活多變。
呂氏春秋》與諸子百傢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期秦相國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的著作,又稱《呂覽》。呂不韋(?~公元前235年),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巨商,因幫助秦始皇的父親子楚繼承秦國王位,被任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10萬戶。秦始皇繼位後,尊他為相國,號稱“仲父”。秦始皇十年被免職,十二年自殺。《呂氏春秋》全書體例劃一,篇與篇之間內容有一定的聯繫與分工,表明它是按統一的計劃有組織地編寫的。全書的序文《序意》篇敘述著作大旨的部分冠有“文信侯曰四字,表明書中貫徹了呂不韋的思想文化觀念及政治主張。
  戰國末期政治上統一的趨勢加強,各傢思想也迅速走嚮融合,在此背景下産生的《呂氏春秋》,註重博採衆傢學說,因而漢代以來一直被稱為“雜傢“。以今人眼光衡量,《呂氏春秋》一書的寫作目的,是為了綜合各傢學說之長,指導秦國統治階級兼併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並實現長治久安。它對各傢學說實際上是有所吸收,有所揚棄,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較合理,進步和有利於實現上述目的的內容。因而它是“雜而不雜”,宗旨明確。《呂氏春秋》明確聲明它是“集腋成襲”。不管哪傢哪派,衹要是好的思想都要綜合進來。《用衆》篇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衆白也。……故以衆勇無畏乎孟賁矣,以衆力無畏乎烏獲矣,以衆視無畏乎離婁矣,以衆知無畏乎堯舜矣。夫以衆者,此君人之大寶也。”《呂氏春秋》對先秦各傢各派着重審視其優長,偏重於汲取其精粹,力圖超出門戶之見,它說:“老耽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兼,關尹貴清,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責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此十入者,皆天下之豪士也。”由於《呂氏春秋》有這種兼容並包的眼光,故能取精用宏,融匯百傢。
  關於儒傢。《呂氏春秋》重視並吸收了儒傢的民本思想。《務本》篇說:“主之本在於宗廟,宗廟之本在於民”;《順民》篇說:“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貴公》篇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 下世。”這些言論,正如郭沫若所言,“具有一種鋼鐵的聲音”,尤其在君主專製的時代。《呂氏春秋》贊賞儒傢修齊治平的賢人政治, 它說/‘聖人行德乎己,而四荒鹹傷乎仁。”“為國之本在於為身,身為而傢為,國為天下為。故曰:以身為傢,以傢為國,以國為 天下。”當然,《呂氏春秋》的“重視”人民,仍是封建統治階級的“重視”。它雖然說“宗廟之本在民”,接下去卻說“民之治亂 在有司”,人民始終是被統治者;至於《呂氏春秋》貫徹修齊治平的賢人政治,也是為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長治久安。
  關於道傢。《呂氏春秋》大量吸收道傢虛靜無為之說,並把它運用於為君之道的政治理念中。它說:“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事,故能使衆智也。智反無能,故能使衆能也。能執無為,故能使衆為也。無智,無能,無為,此君之所執也。”“善為君者無識,其次無事。有識則有不備矣,有事則有不恢矣。不備不恢,此官之所以疑,而邪之所從來也。”“天子不處全,不處極,不處盈。全則必缺,極則必反,盈則必虧。”《呂氏春秋》認同先秦道傢“無為而無不為”的主張,它說:“大聖無事而幹官盡能。”“善為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治事。”《呂氏春秋》認為這種表面的“無為”,才能達到“事省而國治”的目的。相反,“人主好暴示能,好唱自奮;人臣以不爭持位,以聽從取容;是君代有司為有司也”,其結果必然是君臣職能倒置,造成混亂和危殆。應該說,《呂氏春秋》中的這些見解,來自於老莊而又發展了老莊。
  關於墨傢。相對儒、道二傢,《呂氏春秋》對墨傢思想吸收較少。墨傢的尊天、明鬼、非攻、非樂等主張,它基本據棄或予以駁斥。但對尚賢、兼愛之說,還是有所吸收的。《愛類》篇說:“賢人之不遠海內之路而時往來於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為務故也。”“仁人之於民也,可以便之,無不行也。”《精通》篇強調:聖人“以愛利民為心”。《圜道》篇贊賞堯、舜“以賢者為後,不肯與其子孫”,也與墨子“官無常貴,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的尚賢主張相一致。《呂氏春秋》中有一篇《節葬》,吸收並改造了墨子“薄葬短喪”的思想,主張:人死雖不為鬼,亦無知覺,但出於活着的親人在感情上的需要,送死仍要有一定的儀節,然而“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無有不亡之國,是無不揚之墓也”,故此厚葬是無益的。那麽社會上何以盛行厚葬之風呢?《節葬篇》說:“今世俗:大亂之主,愈侈其葬,則……生者以相矜尚也。侈靡者以為榮,儉節者以為陋……此非慈親孝子之心也。”這一見解比起墨子的節葬觀,更顯得理智和深刻。另外,《呂氏春秋》提出唯物主義的真理觀、名實觀,註重類比推理的正確運用,批駁詭辯的名辯思想,顯然也是吸收、繼承了《墨經》中的優秀思想。關於法傢。《呂氏春秋》肯定法的重要性和變法的必要性,明確指出:“有金鼓,所以一耳;必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衆也;勇者不得先,忄瞿者不得後,所以一力也;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故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不變則悖,悖亂不可以持國。事易時移,變法宜矣。”這些觀點顯然與商、韓的思想有直接的聯繫。但是《呂氏春秋》對於法傢“慘{石敫}少恩”的一面,對於《韓非子》中的種種陰謀權術,是拒斥不取的。
  此外,《呂氏春秋》還吸收了先秦農傢的思想。該書《士容論》中《上農》、《任地》、《辯土》、《審時》四篇,顯然是農傢之言。《上農》篇重視農業生産,其理由是:“古先聖之所以導其民也,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這就是說,倡導重農,不僅為了生産,還有“貴其志”的目的。它接着說:“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境安,主位尊。”當然,《呂氏春秋》重農並不排商,它主張先農後商,與商鞅“睏末作而利本事”的唯農抑商政策,是有區別的。先秦兵傢是思想苑地的一枝奇葩,《呂氏春秋》中《蕩兵》、《振亂》諸篇,繼承了這一份文化遺産,尤其是它總結出的“義務必勝”的思想,是比一般先秦兵傢更卓越的觀點。綜上所述,歷史上號稱“雜傢”的《呂氏春秋》並不是混雜不分,毫無原則的。《呂氏春秋》有自己的特點。它的特點是:博採各傢學說,但不取鬼神、迷信的思想,而是吸取各傢比較進步的思想。如對於儒傢,主要吸取其民本思想、修齊治平思想;對於道傢,主要吸收其清靜無為的思想;對於墨傢,主要吸收其薄葬的思想;對於法傢,主要吸收其法治思想。《呂氏春秋》雖采取各傢學說,但所采取的觀點之間,並不牴牾。因此,《呂氏春秋》可謂“雜而不雜”,具有博綜衆傢的融合傾嚮。
呂氏春秋·察傳
  夫傳言不可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瀋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也,故國亡身死也。
  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傢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傢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
呂氏春秋》中的軍事思想
  《呂氏春秋》中的軍事思想
  Lüshi Chunqiu (Master Lü's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military thought in
    之其
  Lushi Chunqiu zhong de iunshi six
  《呂氏春秋》中的軍事思想〔L
  Chunqiu(對口slerL“’5 SPring and Au
  Annals),milita叮thought in〕中國
  雜傢代表作《呂氏春秋》中關於戰爭和
  等問題的理性認識。《呂氏春秋》,亦稱
  覽》,戰國末秦相呂不韋(?一公元前
  會集門客共同編撰。雜取諸傢之長,為
  完成一統大業及新王朝的長治久安提
  想武器。全書分12紀、8覽、6論,尹
  篇,26捲。有東漢高誘註和清畢沉《
  春秋新校正》等本。
  該書多篇論及軍事,其中《蕩兵》、
  亂》、《禁塞》、《懷寵》、《論威》、《簡玉
  《决勝》、《愛士》、《召類》、《貴卒》等
  兵專篇。其主要內容是:①反對戰爭問
  的“堰兵”、“非攻”之說,提出“古聖
  義兵而無有堰兵”的觀點。認為戰爭“
  有民俱”,故“誅伐不可堰於天下”。戰
  義與不義之分,“兵苟義,攻伐亦可,
  亦可;兵不義,攻伐不可,救守不可”
  有興“義兵”,“攻無道而伐不義”,
  現天下的統一。②主張尚德順民,以德
  和以力服人相結合。爭勝天下必先自勝
  勝的根本在於“行德愛人”,“先順民J
  為此,要體恤民情,“務除其災,思
  ingishi﹄膝縱((8l35)胭蟋160抵
  ((te孤毗恥哺淤腑狩衹鐵隊自”叭
  《四部叢刊》本《呂氏春秋
  福”。攻伐敵國,也要“以愛利民為心”,{
  其“歸之若流水”,“望之若父母”。經國屯
  軍,不能專恃威勢和刑賞,要用德、義扣
  士民,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共同一致的“死{
  榮辱之道”,形成“三軍一心”的無敵
  量,“先勝之於此,則必勝之於彼”。③註;
  兵精械良,強調軍事訓練。認為剋敵製勝·
  能單靠難以把握的“時變”,而士卒之教
  將佐之精,兵械之利,加上地形之便,;
  “義兵之助”,勝敵之策。因此,必須“簡j
  精良,兵械恬利,令能將將之”。④提出-
  係列“决勝”的指導原則:以威攝緻勝,“:
  (士)民未合,而威已諭矣,敵已服矣”;習
  亂國不攻治國,“亂則用,治則止”;力,
  快速與先手,“凡兵欲急疾捷先”;因時l
  勢製宜,兵“貴其因”,‘能審因而加勝”
  務求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兵不貴勝,而“1
  不可勝”;益氣養勇,以勇勝敵,“有氣!
  實,實則勇,無氣則虛,虛則怯”。
  《呂氏春秋》的基本思想在先秦諸子(
  兵論中占有重要地位,對於推動秦統一砂
  爭及後世軍事思想的發展,都産生了重湮
  的影響。但其某些論述相互抵悟,在對戰老
  起源的認識上也存在唯心主義的傾嚮。
  (張麗榮)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
    硯鑫燕舉…
  卜七盆舀
  「一‘畢青秋硼萬萬七釘巧7幻刻主
  …拼硯介{
  L叱句ChUnqlu
  《呂氏春秋》中國戰國末期秦相國呂不韋組織
  客編寫的著作。又稱《呂覽》。《史記·呂不韋傳鼕說:“
  不韋乃令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
  門呂一l
  因封湘增撾汾瀉一升
  。在
  之以
  J
  二紀’,二十餘萬言。”今本排列次序是“十二紀”在前:
  覽”、“六論”在後,與《史記》所說次序不同,當是後
  定。“一十二紀”後附有《序意》篇,是全書的序,其中-
  “維秦八年,歲在獵灘”。“秦八年,,,有人認為是指秦
  八年(前器9年),也有人認為是指從秦滅東周的次
  算的第八年,即秦始皇六年。當時的習慣是全書寫
  再寫序,故序言寫作的年代也就是全書完成的年代。
  昌不韋(?一前235)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巨商
  幫助秦始皇的父親子楚繼承秦國王位,被任為叢相
  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秦始皇繼位後,尊他
  國,號稱夥伸父”。秦始皇十年被免職,一卜二年自殺。
  “招致賓客遊士,欲以並天下”,對秦統一六國的事業:
  貢獻。《呂氏春秋》全書體例劃一,篇與篇之間內容
  定的聯繫與分工,表明它是按統一的計劃有組織地
  的。《序意》中敘述著作大旨的部分冠有“文信侯日’丫
  表明書中貫徹了呂不韋的政治思想意圖。
  戰國末期統一趨勢加強,各傢思想迅速走嚮融健
  此情況下産生的《呂氏春秋》,因博採各傢學說,從漢
  來一直被稱為“雜傢”。寫作《呂氏春秋》的目的,是
  綜合各傢學說之長,指導秦國統治階級兼併六國,建
  一統的封建王朝,並實現長治久安。它對各傢學說
  吸收,有所揚棄,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較合理、進步和
  於實現上述目的的成分。因此它是“雜而不雜”。在
  觀上,它將道傢關於世界具有統一本原的思想與《嚷
  中《心術》等4篇表述過的“精氣”說結合起來,提出
  一”是産生天地、陰陽、萬物的本原,“太一”又稱精氣
  氣,指細微的原始物質。在認識論上,吸取宋尹(見
  學派)的“別餚代思想、《管子》4篇的“靜因之道”和苟
  物主義認識論中某些因素,強調認識其理必須破除
  成見,判斷言論的是非必須“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
  聞”,並且“驗之以理,’;對“有道之士”的言論要“愉易
  以待之”,“因然而然之,’;對自以為已經認識而毫不
  的東西要“察之以法,櫻之以量,驗之以數氣認為鑒
  所以能“先知”,側卜神非幸”,而在於能夠“審徵表”,
  察事變之前出現的各種徵兆,認為“無徵表而欲先;
  舜與衆人同等”。在歷史觀上,吸取陰陽傢的“五德鄉
  學說,作為以秦代周的理論根據。在政治思想上,
  以德治為主,兼用法治。吸取儒享德治、仁政學說
  關教育、音樂等理論,強調人君“以愛利民為
近義詞
呂氏春秋, 呂覽
相關詞
中國歷史taobao029百科大全寓言電視劇娛樂萬條成語文言文
文化成語詞典成語詞典刻舟求劍歷史諧鐸孔子
更多結果...
包含詞
呂氏春秋集釋呂氏春秋詞典呂氏春秋順民
呂氏春秋通詮呂氏春秋校釋漫說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察今呂氏春秋孝行呂氏春秋·審時篇
呂氏春秋詞類研究呂氏春秋/中華經典藏書呂氏春秋的領導智慧
《呂氏春秋·察今》中華經典藏書―呂氏春秋漫說《呂氏春秋》
明崇禎刻本《呂氏春秋中華經典藏書呂氏春秋呂氏春秋兼容並蓄的雜傢
呂氏春秋音樂文字譯註呂氏春秋》:兼容並蓄的雜傢呂氏春秋題秦呂不韋撰清畢沅校
呂氏春秋莊適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