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cerya purchasi maskell
別名:吹綿蚧
分佈於我國東北、華北、西北、華中、華東、華 南、西南;在國外分佈於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 尼西亞和斯裏蘭卡,歐洲、非洲、北美洲也有分佈。
雄成蟲體長3毫米,翅長3-3.5毫米。蟲體橘紅色;觸角11節,每節輪生長毛數根;胸部黑色;翅紫黑色;腹部8節,末節有瘤狀突起2個。雌蟲體長6-7毫米;身體橙黃色,橢圓形;無翅;觸角們節,黑色兩性蟲體腹部扁平,背面隆起,上被淡黃白色蠟質物,苟擻邪咨誓?腹部周緣有小瘤狀突起10餘個並分泌遮蓋身體的綿團狀蠟粉,故很難見其真面日。
每年完成2-3代,多以若蟲態過鼕,一般4-6月間發生嚴重,溫暖潮濕的氣候有利於蟲害的發生。主要危害柑橘、油桐、蘋果、梨等林木和果樹。 | | Icerya purchasi Maskell
別名:吹綿蚧
簡介
同翅目(Homoptera)的一種害蟲,學名為Icerya purchasi。世界性分佈,常見於多種植物(金合歡、柳、橘)上,對枸椽科植物為害甚烈,一度對南加利福尼亞的柑橘業造成威脅,後引進澳大利亞的瓢蟲,短期內即控製害蟲。
分佈地區
分佈於我國東北、華北吹綿蚧(Icerya purchasi)放大圖、西北、華中、華東、華 南、西南;在國外分佈於日本、朝鮮、菲律賓、印度 尼西亞和斯裏蘭卡,歐洲、非洲、北美洲也有分佈。
形態特徵
1、 雄成蟲體長3毫米,翅長3-3.5毫米。蟲體橘紅色;觸角11節,每節輪生長毛數根;胸部黑色;翅紫黑色;腹部8節,末節有瘤狀突起2個。
2、雌蟲體長6-7毫米;身體橙黃色,橢圓形;無翅;觸角們節,黑色兩性蟲體腹部扁平,背面隆起,上被淡黃白色蠟質物,腹部周緣有小瘤狀突起10餘個並分泌遮蓋身體的綿團狀蠟粉,故很難見其真面日。
繁殖
每年完成2-3代,多以若蟲態過鼕,一般4-6月間發生嚴重,溫暖潮濕的氣候有利於蟲害的發生。主要危害柑橘、油桐、蘋果、梨等林木和果樹。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 隨時檢查,用手或用鑷子捏去雌蟲和卵囊,或剪去蟲枝、葉。
2、生物防治 保護或引放大紅瓢蟲、澳洲瓢蟲,捕食吹綿蚧,這是在生物防治史上最成功的事例之一,因其捕食作用大,可以達到有效控製的目的。
3、藥物防治 在初孵若蟲散轉移期,可噴施40%氧化樂果1000倍液,或50%殺螟鬆1000倍液,或用普通洗衣粉400-600倍液,每隔2周左右噴1次,連續噴3-4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