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概述
吸收不良綜合癥(脂肪消化吸收障礙)是指各種原因的小腸營養物質吸收不良所引起的綜合癥。營養物質的吸收必須經過充分的消化作用。因此,廣義的吸收不良綜合癥包括消化不良與吸收不良,故又稱為“消化吸收不良綜合癥”。許多疾病可引起本綜合癥,但其臨床表現及實驗檢查結果往往相似。吸收不良包括各種營養物質,其中脂肪吸收障礙最具特徵。
病因
吸收不良綜合徵的病因繁多,有多種分類方法,通常按病因及發病機理分為下列幾類:
一、 原發性吸收不良綜合癥
係小腸粘膜(吸收細胞)有某種缺陷或異常,影響營養物質經粘膜上皮細胞吸收,轉運。包括乳糜瀉(coeliac disease)和熱帶口炎性乳糜瀉(tropicsprue)等。
二、繼發性吸收不良綜合癥
(一)消化不良
1、胰酶缺乏 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纖維囊腫、胰腺結石、原發性胰腺萎縮等。
2、膽????缺乏 如肝實質彌漫性損害、膽道梗阻、膽汁性肝硬化、肝內膽汁淤積癥、回腸切除、腸內細菌過度繁殖(腸污染綜合癥)
3、腸粘膜酶缺乏 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癥。
(二)吸收不良
1、小腸吸收面積不足 如小腸切除過多(短腸綜合癥)、胃結腸瘻、不適當的胃腸吻合術,空腸結腸瘻等。
2、小腸粘膜病變 如小腸炎癥,包括感染性、放射性、藥物性(新黴素秋水仙素等);寄生蟲病,如賈弟蟲病,園綫蟲病等。
3、腸壁浸潤病變 如淋巴瘤、結核病、剋隆病、whipple病等。
4、小腸運動障礙 動力過速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影響小腸吸收時間,動力過緩如假性小腸梗阻、係統性硬皮病,導致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5、淋巴血流障礙 如淋巴發育不良,淋巴管梗阻(外傷、腫瘤、結核等)、血液循環障礙(門脈高壓癥、充血性心力衰竭);
癥狀
吸收不良綜合癥由於營養物、維生素、電解質吸收障礙,引起一係列病理生理改變,主要臨床表現有:
一、腹瀉及其他胃腸道癥狀
腹瀉為主要癥狀,且最具特徵。每日排便3-4次或更多,糞量多、不成形、色淡有油脂樣光澤或泡沫,有惡臭。也可為水樣瀉。少數輕癥或不典型病例可無腹瀉。伴有腹鳴、腹脹、腹部不適,但很少有腹痛。部分病人可有食欲不振及惡心、嘔吐。
二、營養缺乏癥狀
腹瀉發生後,由於蛋白質丟失及熱能供應不足,患者逐漸感乏力、消瘦、體重減輕,可出現貧血,下肢浮腫,低蛋白血癥。
三、維生素及電解質缺乏癥狀
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各種維生素缺乏或電解質不足的癥狀。如維生素d及鈣的吸收障礙可有骨痛、手足搐搦、甚至病理性骨折;維生素b族吸收不良可出現舌炎、口角炎、周圍神經炎等;維生素b12葉酸及鐵吸收不良可引起貧血;鉀離子補充不足可加重無力、軟弱、生理少尿、夜尿等。
繼發性吸收不良綜合癥除上述吸收不良表現外,還具有原發病表現。
檢查
一、糞脂肪檢查
(一)蘇丹Ⅲ染色鏡檢 正常時糞中不出現脂肪滴,如>10滴/高倍視野,示脂肪吸收不正常。
(二)糞脂定量 正常<6g/24小時,>6g/24小時,可診斷吸收不良綜合癥。
二、脂肪平衡試驗
每日攝入試驗餐,含脂肪70剋以上,連續6天。收集後72小時(第4-6天)糞便測定脂肪含量,計算吸收率。
脂肪吸收率= 攝入脂肪(3天)-糞脂(3天)/(攝入脂肪)×100
正常值:>95%,低於正常指示脂肪吸收障礙。
三、d-木糖吸收試驗
d-木糖(d-xylose)為一種戊糖,口服後不經消化酶分解、直接經空腸粘膜吸收,不在體內代謝,從腎排出。如腎功正常、測定尿內d-木糖排出量可反映小腸吸收功能。方法:空腹口服d-木糖5g,收集5小時尿,測定尿中d-木糖。正常值:>1.25g(25%),1.0~1.2g為可疑,<1.0g(20%)為異常。
四、維生素b12吸收試驗
反映回腸吸收功能,先註射維生素b121000ug,使體內飽和,口服60鈷標記維生素b122ug,收集48小時尿,測定60鈷量,正常值:>8-10%,2-7%為中度吸收不良,<2%重度吸收不良。多用於檢查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五、bt-paba(又稱胰功肽)試驗
苯甲酰-l酪氨酸-對氨苯甲酸(bt-paba)口服後,在小腸經糜蛋白酸酶分解,遊離的對氨苯甲酸易被小腸吸收,經腎排出,收集6小時尿測定其排出量,可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正常值:55~75%。
六、鋇餐x綫全消化道檢查
可瞭解小腸分泌與運動功能及有關病變,如腸管擴張,狹窄、粘膜皺襞改變、憩室、瘻管等。
七、小腸粘膜活檢
可通過空腸鏡檢查或小腸粘膜活檢器,鉗取空腸粘膜活組織檢查,也可通過結腸鏡逆行插入回腸末端取回腸粘膜組織檢查,診斷價值很大。
治療
病因明確者針對病因治療,輔以對癥治療;病因不明確者積極進行對癥及補充性治療。腹瀉頻繁者可給解痙劑或氯哌酰胺(咯哌丁胺、loperamide商品名易蒙停)以減少腹瀉次數。調整飲食,靜脈補充營養、蛋白質、各種維生素、電解質。如靜脈滴註脂肪乳、白蛋白、維他利匹特n(vitalipid n,一種含維生素a、d2、e、k1等的乳劑)、水樂維他n(soluvit n,一種含維生素b1、b2、b6、煙酰胺、泛酸、維生素c、h、b12、葉酸等水溶性維生素註射液)等,必要時輸血漿或全血。 |
|
|
|
吸收不良綜合徵是指各種原因的小腸營養物質吸收不良所引起的綜合徵。營養物質的吸收必須經過充分的消化作用。因此,廣義的吸收不良綜合徵包括消化不良與吸收不良,故又稱為“消化吸收不良綜合徵”。許多疾病可引起本綜合徵,但其臨床表現及實驗檢查結果往往相似。吸收不良包括各種營養物質,其中脂肪吸收障礙最具特徵。 病因病理 吸收不良綜合徵的病因繁多,有多種分類方法,通常按病因及發病機理分為下列幾類:
一、 原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徵:係小腸粘膜(吸收細胞)有某種缺陷或異常,影響營養物質經粘膜上皮細胞吸收,轉運。包括乳糜瀉(coeliac disease)和熱帶口炎性乳糜瀉(tropicsprue)等。
二、繼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徵:(一)消化不良
1、胰酶缺乏 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纖維囊腫、胰腺結石、原發性胰腺萎縮等。
2、膽????缺乏 如肝實質彌漫性損害、膽道梗阻、膽汁性肝硬化、肝內膽汁淤積癥、回腸切除、腸內細菌過度繁殖(腸污染綜合徵)
3、腸粘膜酶缺乏 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癥。
(二)吸收不良 |
|
吸收不良綜合徵由於營養物、維生素、電解質吸收障礙,引起一係列病理生理改變,主要臨床表現有: 一、腹瀉及其他胃腸道癥狀
腹瀉為主要癥狀,且最具特徵。每日排便3-4次或更多,糞量多、不成形、色淡有油脂樣光澤或泡沫,有惡臭。也可為水樣瀉。少數輕癥或不典型病例可無腹瀉。伴有腹鳴、腹脹、腹部不適,但很少有腹痛。部分病人可有食欲不振及惡心、嘔吐。
二、營養缺乏癥狀
腹瀉發生後,由於蛋白質丟失及熱能供應不足,患者逐漸感乏力、消瘦、體重減輕,可出現貧血,下肢浮腫,低蛋白血癥。
三、維生素及電解質缺乏癥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各種維生素缺乏或電解質不足的癥狀。如維生素D及鈣的吸收障礙可有骨痛、手足搐搦、甚至病理性骨折;維生素B族吸收不良可出現舌炎、口角炎、周圍神經炎等;維生素B12葉酸及鐵吸收不良可引起貧血;鉀離子補充不足可加重無力、軟弱、生理少尿、夜尿等。
繼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徵除上述吸收不良表現外,還具有原發病表現。 |
|
一、糞脂肪檢查
(一)蘇丹Ⅲ染色鏡檢 正常時糞中不出現脂肪滴,如>10滴/高倍視野,示脂肪吸收不正常。
(二)糞脂定量 正常<6g/24小時, 6g/24小時,可診斷吸收不良綜合癥。
二、脂肪平衡試驗
每日攝入試驗餐,含脂肪70剋以上,連續6天。收集後72小時(第4-6天)糞便測定脂肪含量,計算吸收率。
脂肪吸收率= 攝入脂肪(3天)-糞脂(3天)/(攝入脂肪)×100
正常值:>95%,低於正常指示脂肪吸收障礙。
三、D-木糖吸收試驗
D-木糖(D-Xylose)為一種戊糖,口服後不經消化酶分解、直接經空腸粘膜吸收,不在體內代謝,從腎排出。如腎功正常、測定尿內D-木糖排出量可反映小腸吸收功能。方法:空腹口服D-木糖5g,收集5小時尿,測定尿中D-木糖。正常值:>1.25g(25%),1.0~1.2g為可疑,<1.0g(20%)為異常。
四、維生素B12吸收試驗
反映回腸吸收功能,先註射維生素B121000ug,使體內飽和,口服60鈷標記維生素B122ug,收集48小時尿,測定60鈷量,正常值:>8-10%,2-7%為中度吸收不良,<2%重度吸收不良。多用於檢查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五、BT-PABA(又稱胰功肽)試驗
苯甲酰-L酪氨酸-對氨苯甲酸(BT-PABA)口服後,在小腸經糜蛋白酸酶分解,遊離的對氨苯甲酸易被小腸吸收,經腎排出,收集6小時尿測定其排出量,可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正常值:55~75%。
六、鋇餐X綫全消化道檢查
可瞭解小腸分泌與運動功能及有關病變,如腸管擴張,狹窄、粘膜皺襞改變、憩室、瘻管等。
七、小腸粘膜活檢
可通過空腸鏡檢查或小腸粘膜活檢器,鉗取空腸粘膜活組織檢查,也可通過結腸鏡逆行插入回腸末端取回腸粘膜組織檢查,診斷價值很大。 |
|
病因明確者針對病因治療,輔以對癥治療;病因不明確者積極進行對癥及補充性治療。腹瀉頻繁者可給解痙劑或氯哌酰胺(咯哌丁胺、Loperamide商品名易蒙停)以減少腹瀉次數。調整飲食,靜脈補充營養、蛋白質、各種維生素、電解質。如靜脈滴註脂肪乳、白蛋白、維他利匹特N(Vitalipid N,一種含維生素A、D2、E、K1等的乳劑)、水樂維他N(Soluvit N,一種含維生素B1、B2、B6、煙酰胺、泛酸、維生素C、H、B12、葉酸等水溶性維生素註射液)等,必要時輸血漿或全血。 |
|
老年吸收不良綜合癥 | 小腸吸收不良綜合癥 | 膽酸吸收不良綜合癥型 | 手術後吸收不良綜合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