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陝西 > 延安 >吳起縣 > 吳起鎮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1935年10月19日天未亮,毛澤東同志與陝甘支隊一縱隊出發,於下午4時進入陝北蘇區的大門--吳起鎮,這標志着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長徵的勝利結束。從此,吳起鎮作為紅軍長徵的終點地址而名揚國內外。毛澤東在吳起鎮做了一首題為《昆侖》的《念奴嬌》詞: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竜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吳旗古時曾是邊陲要地,為少數民族角逐之戰場,縣境內現存的有記載的古城有17座,具有歷史意義和觀賞價值。境內長城遺址有兩道,白於山以北為明長城,縣城南為戰國時期秦長城。明長城在吳旗境內長13.25公裏,位於該縣白於山以北的周灣、長城兩鄉鎮。東起靖邊縣中山澗鄉方灘,在駐陀澗入吳旗縣境長城鄉至宋溝畔跨紅柳河經二道壩、雙河澗兩個行政村,繼而西行跨石拐子溝入周灣鎮,經王樹灣、羅澗於東灣村青楊山跨羅澗河入定邊縣境。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領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到達陝甘革命根據地的保安縣吳起鎮
  至此,中共中央、紅一方面軍主力歷時一年的長徵結束。經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11個省,行程二萬五千裏。一年前,紅一方面軍撤出中央蘇區踏上長徵路途時,有近10萬之衆。而到達陝北的陝甘支隊,人數不滿8000人。
  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吳起鎮,毛澤東對紅軍的戰略大轉移作了精闢的總結,對它的意義作了高度的評價。他說:“我們長徵12個月零2天,共367天,我們完成了偉大的遠征,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呀!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衹在我們紅軍纔有這個氣魄,纔有這個决心!長徵是宣言書,嚮全世界宣傳紅軍是英雄好漢,蔣介石反動派是沒有用的。它又是宣傳隊,11個省的廣大老百姓宣傳了共産黨、蘇维埃和工農紅軍的解放道路。它又是播種機,在11個省播下了革命的種子,將來一定會開花結果的。
基本概況 Fast Facts
  吳起鎮地處吳起縣中部,為全縣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東西寬25公裏,南北長30公裏,總面積383.7平方公裏。吳起世代相傳為魏國大將吳起(約前400年)在此屯兵駐守而得名。1935年,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吳起鎮成為長徵落腳點而名播中外。
歷史沿革 History
  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靖邊縣首置吳起鎮。1934年劉志丹率領陝北紅軍將此闢為蘇區,1935年10月19日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進入蘇區大門——吳起鎮,與陝北紅軍會師,結束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裏長徵,毛澤東在此部署和指揮了吳起鎮戰鬥,殲滅了尾追之敵一個騎兵團 ,擊潰了3個騎兵團 ,使反動派對中央紅軍的“圍剿”徹底破産,從而鞏固了陝北革命根據地。現為吳旗縣人民政府駐地。有會師地舊址、革命烈士紀念塔等革命紀念地。後稱吳旗鎮。
自然資源 Natural Resources
  吳起鎮轄18個行政村,105個村民小組,6個居委會,總人口28783人。境內山地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石料石油和機磚等自然資源。鎮內有大型市場4個,功能齊備;電力充足,郵政通信網絡健全;飲食、住宿等服務相互配套,是投資、旅遊、經商的理想之地。
自然條件 Natural conditions
  該鎮有吳起縣白菜心之稱,川地(含水地)面積大,具有發展農業生産的優越自然條件。吳起鎮地處洛河兩岸,七條大川(寧賽川、二道川、亂石頭川、頭道川、三道川、楊青川、顆顆川)之口,最高山嶺海拔1663.5米,最低河𠔌地帶海拔1247米。地勢均嚮洛河傾斜,𠔌寬梁長。全鎮耕地面積3.2萬畝,其中川臺、壩地為1.4萬畝(水澆地780畝),有效灌溉面積0.8萬畝,為全縣糧食、蔬菜生産的主要基地,農産品精深加工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特色産業 Featured Industry
  依托地理位置優勢,藉蔬菜和造林種草,建設秀美山川發展優勢,圍繞植樹種草、捨飼養畜、發展産業、優化結構、促進增收、保持穩定,堅持建設三型農業為主的特色經濟不動搖的工作思路,四大基礎工程建設初具規模,即城郊型效益工程、林牧增收工程、科技增産工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堅持多輪驅動、多軌運行的模式,采取村辦、戶辦、聯辦的方式,帶動鎮域經濟快速發展。目前共種植鼕暖式日光接溫塑料大棚菜151棚,小弓棚988棚,基本緩解了縣城鼕菜外調的矛盾,成為全縣菜籃子基地,同時,還栽植優質葡萄、大桃、梨等,大力發展庭院經濟。該鎮釀造廠生産的蕎麥香醋馳名全國,羊肉係列深加工産品已打開市場,深受用戶歡迎。
英文解釋
  1. :  Wuqi Town
近義詞
吳起
包含詞
吳起鎮路吳起鎮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