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江蘇 >????城 >東臺市 > 吳嘉紀祠堂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吳嘉紀祠堂投訴電話????城市旅遊投訴電話:0515-8348666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吳氏宗祠,座落在東臺市安豐鎮南石大街8號,為磚木結構前後兩進平房,建築面積120平方米,進大門另有兩間小平房,建築面積18平方米,前門臨街,後門通海河邊,現列為????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吳嘉紀(1681一1684),泰州安豐場(今東臺市安豐鎮)人,字賓賢,號野人,明末清初聞名的布衣詩人。他的詩作,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一定的聲譽。安豐古稱東淘,是著名的淮南十大????場之一,居民大多是燒????竈戶。吳嘉紀年輕時以燒????為生,雖傢境貧寒,卻喜讀書做詩,好學不倦。由於他長期生活在貧民中間,他的詩能真實地反映當時勞苦大衆的生活睏境和思想感情,如他在一首描寫????民窮苦生活的詩中寫道:
  白頭竈戶低草房,六月煎????烈火旁。
  走出門前炎日裏,偷閑一刻是乘涼。
  小捨煎????火焰舉,鹵火沸騰煙莽莽。
  斯人身體亦猶人,何異雞鷸釜中煮!
  況復今年春夏雨弗息,沙柔泥淡絶鹵汁。
  坐思烈火與烈日,求受此苦不可得。
  ????民備受煎熬而身習交瘁的情狀,在他筆下生動而又入骨地得到了反映,充分表現了對勞苦民衆的無限同情。對於兩淮????商的豪華奢侈生活,吳嘉紀也用詩予以無情的揭露:
  廣陵奢尤甚,巨室如王公。
  食肉被紈素,極意媚微躬。
  歡樂成惛愚,不幸財貨豐。
  不事勞作而荒淫貪毒的????商,在吳嘉紀筆下無處遁形,愛憎分明的情感表現得淋離盡致。吳嘉紀的一生,正是明王朝從衰亡到清王朝統治逐步鞏固這一動蕩離亂、變化巨大的時代,親眼看到了滿族統治者入關後如何屠殺和鎮壓廣大漢族人民的反抗。明崇禎17年(公元1645年)4月,清軍攻破揚州古城之後,屠城十日,除了王秀楚寫《揚州十日記》記載了當時屠城的慘絶人寰罪行外,吳嘉紀在《李傢娘》一詩中,描述了屠城情況,憤怒地控訴了清兵侮辱、殺戮一個無辜漢族婦女的罪行。其詩曰:
  城中山白死人骨,城中水赤死人血。
  殺人一百四十萬,新城舊城內有幾人活?
  妻方對鏡,夫已墮首。腥刀入鞘,紅顔隨走。
  西傢女,東傢婦。如花李傢娘,亦落強梁手。
  ……
  李傢娘是一個普通民女,城破之後,因其貌美,為一清軍所擄。她的堅貞和反抗,使徵服者"百計求近"而不得。七天後,她聽到丈夫已為亂兵所殺,哀號慟絶,猛力撞壁,"顱碎腦出而死"。"時掠者他出,歸乃怒裂婦屍,剖腹取心肺示人,見者莫不驚悼,鹹稱李傢娘雲"。詩人歌頌了在敵人面前堅貞不屈,寧可玉碎,不為瓦全,悲壯殉難的李傢娘的高尚氣節。
  吳嘉紀的詩詞以"????場今樂府"詩聞名於世。風格遒勁,語言樸素,運思深刻。代表作有《决堤詩》、《臨場歌》、《朝雨下》、《海潮嘆》、《流民船》、《翁履冰行》、《鄰翁行》等。這些詩篇,達難達之情,狀難狀之景,在古詩中殊不多見。
  吳嘉紀住在安豐場吳傢橋西的破茅屋裏,自額其居曰"陋軒",他的詩集也就取名《陋軒詩集》,集中收錄了他的一千零九十一首詩。當時的文壇名流,如屈大均、汪楫、孫枝蔚、程雲傢等,都極推崇吳嘉紀,給予很高評價。因《陋軒詩》有不少抨擊清朝政治的作品,"語多違礙","多怨尤之音",曾被清廷列入禁毀書之列。南京圖書館珍藏的幾部《陋軒詩》清初刻本,上面開了不少"天窗",將較為激烈的反清詩句從版中剜去,但真正好的作品是不會被禁絶的,他的詩歌仍然在人民群衆中廣為傳誦。被譽為"詩史"。
  吳嘉紀的妻子王睿,不僅是位很好的賢內助,也是清初詩壇上一位富有才華、志趣高潔、能與丈夫唱和的女詞人,一生也留下了許多富有現實主義精神的詞作,她的詞集取名為《陋軒詞》,夫婦二人,一詩一詞,珠聯璧合,被傳為文壇佳話。王睿父親王三重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心齋)後裔。乃祖樸實的唯物主義和平民思想給了她深刻的影響。清王朝舉辦博學鴻詞科,多次徵召吳嘉紀去做官。王睿規勸丈夫婉謝,寧可隱居海隅,窮守陋軒,也不失節。清朝徐樹敏、錢嶽等合選、由孔尚任等校閱的《衆香詞》,其中就收了王睿的兩首佳作。一為《清平樂·柳絲》,詞曰:
  柳絲何意?葉葉閑垂地。收拾春光都是你,可是新愁不係!板橋雲外啼鶯,斜陽掩映簑城。不願生同飛絮,如何死化浮萍!
  女詞人藉詠柳絲,抒發了與丈夫"生同飛絮","死化浮萍"的伉儷深情。"收拾春光都是你,可是新愁不係"二句,立意新穎,匠心獨運,與李清照的"知否,知否?應是緑肥紅瘦",有異麯同工之妙。
  另一首《卜算子·秋夜寄外》,詞曰:
  風急雁書空,露冷蟄吟戶。莫道秋來便可憐,有恨憑誰訴?記起意中情,惹卻心頭苦。咒得銀河不肯明,坐到三更鼓。
  丈夫在外與抗清的仁人志士進行反清復明活動,其詩受到查禁,雖早將生死置之度外,唯希一死報國,但卻增添了閨中妻子的憂慮。作者不說她徹夜難眠,對丈夫思念之深,卻說自己唯希銀河不明,寧可坐守三更,等"外子"歸來。清代著名詩人瀋德潛說:《陋軒詩》以性情勝,不須典實,而胸無渣滓。語語真樸,而益見空靈。"王睿的《陋軒詞》亦然。
  王睿過生日時,吳嘉紀寫了一首《內人生日》詩以示祝賀。詩曰:
  潦倒丘園二十秋,親炊葵藿慰餘愁。
  絶無暇日臨青鏡,頻過兇年到白頭。
  海氣荒涼門有燕,溪光搖蕩屋如舟。
  不能沽酒持相祝,依舊歸來嚮爾謀。
  此詩生動形象地概括了這兩位詩人憂患餘生,堅持操守,相濡以沫的生活。
  1683年秋,王睿逝世,吳嘉紀寫了《哭妻王氏》詩12首,悲慟欲絶。詩序雲:"(王氏)歸餘四十五年,嘗願先餘死。問之,曰:'冀得君輓詩耳。'今子死,餘哭子有詩。涕泗之時,詩愧不工,然子願酬矣!子願獲酬,餘悲可勝言哉!"一字一淚,令人掩捲啼噓,可惜這位才華出衆的女詞人生前太窮,《陋軒詞》未能印行,連原稿也不知下落。一代纔女的星光就這樣湮滅了。翌年,67歲的吳嘉紀也在悲痛和窮愁潦倒中離開了人間,他身後蕭條,由摯友汪舟次、程雲傢為其料理喪事,汪舟次題寫墓碑:"東淘布衣吳野人先生之墓"。辛亥革命後,由南通著名實業傢張謇資助,樹立了石牌坊,設了石桌、石凳等,張謇親筆為牌坊撰寫了對聯:
  蒹葭秋水伊人思,
  禾黍西風故國愁。
  寄托了推翻帝製後,人民對這位愛國詩人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