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術語 : 物理學類 : 醫學心理學 : 經濟 : 病癥 : 釣魚 > 聽覺
目錄
定義
  聲波作用於聽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奮並引起聽神經的衝動發放傳入信息,經各級聽覺中樞分析後引起的感覺。聽覺是僅次於視覺的重要感覺通道。它在人的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形成過程
  外界聲波通過介質傳到外耳道,再傳到鼓膜。鼓膜振動,通過聽小骨傳到內耳,刺激耳蝸內的纖毛細胞而産生神經衝動。神經衝動沿着聽神經傳到大腦皮層的聽覺中樞,形成聽覺
  聲源--耳廓(收集聲波)--外耳道(使聲波通過)--鼓膜(將聲波轉換成振動)--耳蝸(將振動轉換成神經衝動)--聽神經(傳遞衝動)--大腦聽覺中樞(形成聽覺
  聲波經外耳道到達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動。鼓膜振動又通過聽小骨而傳達到前庭窗(卵圓窗),使前庭窗膜內移,引起前庭階中外淋巴振動,從而蝸管中的內淋巴、基底膜、蠃旋器等也發生相反的振動。封閉的蝸窗膜也隨着上述振動而振動,其方向與前庭膜方向相反,起着緩衝壓力的作用(圖12-10)。基底膜的振動使蠃旋器與蓋膜相連的毛細胞發生彎麯變形,産生與聲波相應頻率的電位變化(稱為微音器效應),進而引起聽神經産生衝動,經聽覺傳導道傳到中樞引起聽覺聽覺傳導道的第一級神經元位於耳蝸的蠃旋神經節,其樹突分佈於耳蝸的毛細胞上,其軸突組成耳蝸神經,入橋腦止於延髓和腦橋
  交界處的耳蝸核,更換神經元(第二級神經元)後,發出纖維橫行到對側組成斜方體,嚮上行經中腦下丘交換神經元(第三級神經元)後上行止於丘腦後部的內側膝狀體,換神經元(第四級神經元)後發出纖維經內囊到達大腦皮層顳葉聽覺中樞。當衝動傳至聽覺中樞則産生聽覺(圖12-11)。另外,耳蝸核發出的一部分纖維經中腦下丘,下行終止於腦幹與脊髓的運動神經元,是聽覺反射的反射弧。
  此外,聲音傳導除通過聲波振動經外耳、中耳的氣傳導外,尚可通過顱骨的振動,引起顳骨骨質中的耳蝸內淋巴發生振動,引起聽覺,稱為骨傳導。骨傳導極不敏感,正常人對聲音的感受主要靠氣傳導。
  外耳和中耳擔負傳導聲波的作用,這些部位發生病變引起的聽力減退,稱為傳導性耳聾,如慢性中耳炎所引起的聽力減退。內耳及聽神經部位發生病變所引起的聽力減退。稱為神經性耳聾。某些藥物如鏈黴素可損傷聽神經而引起耳鳴、耳聾,故使用這些藥物時要慎重。
  在一般情況下,聽覺的適宜刺激是頻率為16——20000次/秒(赫)的聲波,也叫可聽聲。不過,不同年齡的人,其聽覺範圍也不相同。例如:小孩子能聽到30000——40000赫的聲波,50歲以上的人衹能聽到13000赫茲的聲波。一般人對16赫一下和20000赫以上的聲波,是難以聽到的。當聲強超過140分貝時,聲波引起的不再是聽覺,而是壓痛覺。
醫藥詞典
    通過聽覺係統的感受和分析引起的感覺。人耳能感受的聲波頻率範圍是16~20000赫茲,以1000~3000赫茲是最為敏感。由聲源振動産生的聲波,經兩條途徑傳入內耳:一是通過外耳道、鼓膜和由三塊聽小骨組成的聽骨鏈傳遞至內耳,即聲波的空氣傳導(氣導),此為正常聽覺的主要傳導途徑。二是直接通過顱骨傳遞至內耳(骨導),此在生理狀態下作用甚微,衹是當氣導發生嚴懲障礙時,骨導纔顯重要。聲波傳入內耳,刺激耳蝸蠃旋器,使耳蝸毛細胞興奮,並以神經衝動形式經聽神經傳嚮大腦皮層聽覺中樞,産生聽覺。內耳不僅具有感受聲音刺激的功能,而且能對聲音的音強與音調進行初步分析。聽覺具有容易適應和疲勞的特點。人處在嘈雜的強音環境中,聽力會有所減退,若離開環境10~15秒後聽力恢復正常,則為聽力的適應;若聽力恢復需要數月或更長的時間,甚至不能完全恢復則屬於聽覺的疲勞。中耳的鼓膜、聽小骨受損傷或發生障礙,能引起聽力下降,産生傳導性耳聾。耳蝸、聽覺中樞和與聽覺有關的神經損傷,也能引起聽力下降或喪失,産生神經性耳聾。
百科辭典
  tingjue
  聽覺
  hearing
    人體通過聽器官接受外界聲波刺激産生的感覺。聲波經外耳收集、中耳傳導到達內耳,引起聽覺感受器的興奮,經耳蝸神經傳至聽中樞,經過中樞的分析而産生完整的聽知覺。
    任何介質受外界機械力影響産生一疏一密的振動並嚮四周擴散即是聲波。聲波在介質中的傳導與阻抗有關,阻抗越小,傳導越好。人們能聽到的聲波頻率一般在16~24000Hz之間,語言一般在300~5000Hz之間。計算聲音的物理量是聲壓和聲強。聲壓係指聲波傳播時在單位面積上引起的壓力改變。聲強係單位時間內穿過垂直單位面積上的能量,聲強必須超過某一最小值才能引起聽覺,這個值稱聽閾。在臨床上聲強量度(□)是采用某一聲強 (□)與標準聲強(□0)的比值來表示,人的聽覺區域其聲強級為0~120dB(分貝)。零分貝表示正常成年人的聽閾。響度是聽覺器官對聲音強度的感覺。聲音的位相是質點在周期運動中某一瞬間所處的位置。位相對判斷聲源位置有重大作用。在許多單純音合成的復音中位相也有重大意義。
    一個振動波在介質中傳播時,介質中的各質點都先後以同樣頻率振動,當介質中有兩組振動波同時作用在某一質點時,則該質點按兩組波合成後的振動波形而振動,當頻率相同、位相相反時(相差180°),則兩波相互抵消或消弱。
    兩組以上頻率不同的波,可以合成為復合波。相反,任何一復合波都可以分解為多組不同頻率的正弦波。
    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聲音大多數是復合音而非純音,各種樂器所産生的聲音是由若幹頻率和振幅不同的純音所組成,其中頻率最低的音稱基音,其他稱泛音。樂器基音頻率决定它的音調,泛音頻率與強度决定它的音色,每個人說話聲音不同就是泛音不同之故。
    聽生理學 感音主要在內耳。聲波傳入內耳的途徑有二:一為空氣傳導,二為骨傳導。空氣中的聲波必須傳至內耳外、內淋巴液中才能刺激到科爾蒂氏器。內、外耳淋巴的聲阻抗比空氣大3800倍,故當聲波由空氣傳到液體時接收的聲能約衰減30dB,抵消這種衰減要靠外耳及中耳的傳音功能。
    耳廓對聲源的判斷起一定作用。外耳道可傳導聲波,有共振作用,根據聲學原理,圓柱形管長度等於共振波波長的1/4,一般外耳道長2.5cm,其共振頻率約3440Hz,由於外耳道終端是有彈性的鼓膜,加上外耳道又是彎麯的,故外耳道按其長度計算的共振頻率需進行修正,由於外耳道的共振效應,鼓膜可增益10~17dB左右。
    中耳的生理 中耳分鼓膜、鼓室、聽骨、咽鼓管等。鼓膜各部位振動不同,中心振動大而周圍振動小,聲波通過鼓膜及聽骨鏈的作用傳至前庭窗時,其振動壓力增大,壓力增大的原因是因為鼓膜與鐙骨底板面積有差別。
    中耳肌肉的聲反射,給一側耳聲音刺激後,可以誘發出雙耳中耳肌收縮,鼓膜張肌收縮時牽拉鼓膜嚮內,鐙骨肌收縮時牽扯鐙骨,與鐙骨底板的內外往反運動方向呈垂直關係,産生微弱的內嚮運動,故此二肌收縮增加了中耳僵直度,減低低頻傳音效能,起保護內耳作用。
    咽鼓管平時處於閉合狀態,吞咽、哈欠、咀嚼時瞬時開放,以維持鼓室內外氣壓平衡,使鼓膜保持在正常位置,保持聽骨鏈適宜勁度,還可對自己體內發出的聲音有阻聲作用,以及淨化鼓室減少感染作用。
    圓窗位於耳蝸外淋巴腔的另一端,正常時外界空氣的聲波不直接作用於圓窗,它對外淋巴有減壓作用,利於外淋巴液的流動,若鼓膜穿孔,聽骨鏈中斷,則圓窗可能成為聲波傳入內耳的途徑。
    聲波另一個傳入內耳的途徑是骨傳導。聲波從顱骨傳入耳蝸,其主要作用是使耳蝸壁發生振動來刺激內耳感受器,它的振動形式有兩種:①擠壓式骨導。振動通過顱骨傳到耳
英文解釋
  1. :  audio,  hearing,  auditory sensation,  hearing, audition
  2. n.:  audition,  ear,  imagination,  sense of hearing,  anditory sensation,  acouesthesia,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sounds, esp in music and language
法文解釋
  1. n.  ouïe
近義詞
聽力
觸覺, 知覺, 視覺, 嗅覺, 味覺, 感覺官能
品味的能力
相關詞
物理科學解剖生理百科辭典醫用物理詞語詞彙
漢語聲音普通心理學心理學記憶學
包含詞
聽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