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君臣佐使
拼音: jūn chén zuǒ shǐ用法: 聯合式;作定語、賓語;用於中藥方面解釋: 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種人分別起着不同的作用,後指中藥處方中的各味藥的不同作用資料來源: 《神農本草經》:“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用藥須合君臣佐使 。”例子: 開中藥處方時,要安排好各味藥的~關係。 中醫配方,針對病因或主癥的主要藥物為君,輔助主藥發揮作用的藥物為臣,治療兼癥或消除主藥副作用的藥物為佐,引藥直達病所或起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為使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 for the main disease etiology or the main drug for King, assistant principal role of drugs in the drug minister, treatment and elimination of disease or drug side effects as the main Zuo, cited by the drug directly to disease or d君臣佐使 中医配方,针对病因或主症的主要药物为君,辅助主药发挥作用的药物为臣,治疗兼症或消除主药副作用的药物为佐,引药直达病所或起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为使
中醫配方,針對病因或主癥的主要藥物為君,輔助主藥發揮作用的藥物為臣,治療兼癥或消除主藥副作用的藥物為佐,引藥直達病所或起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為使。《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捲一:“‘藥有君臣佐使 ,以相宣攝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右本説如此。今按用藥猶如立人之製,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則氣力不周也。” 清 錢謙益 《俞嘉言<醫門法律>序》:“徵君外服儒行,內閟心宗,由 曹洞 五位君臣旨訣妙悟醫理,用以判斷君臣佐使 之法。” 清 魏源 《默觚上·學篇十二》:“非煅製不能入品,非劑和衆味,君臣佐使 互相生剋,不能調其過不及。”參閱《神農本草經》、《素問·至真要大論》。 指上下各職守 Refers to the upper and lower duty 指上下各職守。《西遊記》第一回:“﹝ 美猴王 ﹞分派了君臣佐使 ,朝遊 花果山 ,暮宿 水簾洞 ,合契同情。” 成語 君臣佐使
發音 jūn chén zuǒ shǐ
解釋 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種人分別起着不同的作用,後指中藥處方中的各味藥的不同作用。
出處 《神農本草經》:“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用藥須合君臣佐使 。”
示例 開中藥處方時,要安排好各味藥的~關係。
用法 作定語、賓語;用於中藥方面。
君臣佐使
方劑學術語。係方劑配伍組成的基本原則。《素問·至真要大論》:“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君一臣二,製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製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製之大也。”組成方劑的藥物可按其在方劑中所起的作用分為君藥、臣藥、佐藥、使藥,稱之為君、臣、佐、使。君指方劑中針對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臣指輔助君藥治療主證,或主要治療兼證的藥物。佐指配合君臣藥治療兼證,或抑製君臣藥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藥物。使指引導諸藥直達病變部位,或調和諸藥的藥物。以治療傷寒表證的麻黃湯為例,麻黃發汗解表為君藥,桂枝助麻黃發汗解表為臣藥,杏仁助麻黃平喘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一方之中,君藥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藥則可酌情配置或刪除。
君臣佐使
一、含義:
所謂“君臣佐使 ”,即從多元用藥的角度,論述各藥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後的性效變化規律。它高度概括了中醫遣藥組方的原則,是七情配伍的進一步發展,對學習研究中藥成方和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內容:
1、君藥:即在處方中對處方的主證或主病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它體現了處方的主攻方向,其藥力居方中之首,是組方中不可缺少的藥物。
2、臣藥:意義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和主證的藥物,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
3、佐藥:意義一是為佐助藥,協助君藥、臣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二是為佐製藥,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藥、臣藥的毒性或烈性的藥物,三是為反佐藥,即根據病情需要,使用與君藥藥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4、使藥:意義一是引經藥,引方中諸藥直達病所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調和諸藥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君臣佐使
principals, associates, adjuvants and messengers
君臣佐使 (Prineipals,assoeiates,adjuvants
and messengers)古人對方劑組成原則的歸
納。又稱主輔佐使。它體現了方劑的結構和藥物配
伍的主從關係。《黃帝內經·素問》中說:“主病之謂君,
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
君藥針對病因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又稱主藥。
臣藥輔助主藥,以加強治療作用的藥物。又稱
輔藥。
佐藥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用於治療兼證或次
要證候;二是製約主藥的毒性或烈性,也就是“因主藥
之偏而為監製之用”的意思;三是用作反佐,即在溫熱
劑中加入少量寒涼藥,或於寒涼劑中加入少許溫熱藥,
以消除病勢拒藥(“格拒不納,’)的現象,也就是“因病氣
之甚而為從治之用”的意思。
使藥方中的引經藥,或協調、緩和藥性的藥物。
以主治脾,濕阻的平,徽為例,方中的蒼術性溫
而燥,除濕運脾,為君藥.厚樸助蒼術行氣化扭,
能除滿,為臣藥;陳皮理氣化滯為佐藥、甘草甘緩和
中,調和諸藥,加生薑、大棗調和脾胃,均為使藥。
一般君藥用t多,藥力大;其他藥的用,和藥力
則相對較小。有人甚至強調,藥t的多寡是區分君、
臣.佐,使的主要依據。如李東垣在《脾胃論》中說:
“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佐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
於君。君臣有序,相互宜攝,則可以禦邪除病矣。”
至於一個方劑中,君、臣、佐、使各藥藥味的多
少,《黃帝內經·素問》中說:‘’君一臣二,製之小也。君
一臣三佐五,製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製之大也。”
“君一臣.二,奇之製也;君二臣四,偶之製也。”但並非
定數,應根據辨證立方需要而靈活配伍。
方劑中君臣佐使 的藥味劃分,是為了使處方者在
組方時註意藥物的配伍和主次關係,並非死板的格式。
有些方劑,藥味很少,其中的君藥或臣藥本身就兼有
佐使作用,則不再另配伍佐使藥。有些方劑,根據病
情需要,衹須區分藥味的主次即可,不必都按君臣佐
使的結構排列。
(張剋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