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呂植,甘肅蘭州人,1965年出生,1981年開始就讀於北京大學生物學係;1985年考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學專業,師從著名的大熊貓研究專傢潘文石教授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年在美國國傢健康中心(nh)作博士後研究。1995年任北大生命科學院環境生物學與生態學係副教授,兼任美國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e)noahs中心兼職科學家,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物種保護區負責人。
呂植:體味生命的美麗
1981年,十六歲的呂植從甘肅來到北京求學,從此與北大結下不解之緣。
回憶自己的大學時代,呂植用兩個字來概括——“健康”。十多歲到二十多歲正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定型的時候,她慶幸自己遇到了當時最好的環境。同學們以天下為己任,心無旁騖,課上課下談論的是讀書心得,是國傢大事,或耐心探討,或激烈爭論,這一切都使呂植受益匪淺。我問呂植是否後悔當初的選擇,她笑着說不,她鐘愛自己的事業,她喜歡在空氣清新的山野同純真的野生動物打交道。
1985年春,呂植開始係統的野外研究工作。也許與時時面臨的危險相比,長年生活的艱辛更令人難以承受。炎炎夏日中數不清的蚊蟲,漫漫鼕夜裏驅不散的寒冷,日復一日的工作,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呂植一呆就是八年,這需要怎樣的堅毅與恆心。收穫不僅僅是一項項來之不易的科研成果,還有熊貓的“友情”。一隻年老的熊貓牙齒發炎,無法進食,有人把它送到呂植面前。治好了牙齒的大熊貓真的纏上了呂植,賴着不走,放歸山林沒有幾天又自己跑了回來。她可以隨意出入大熊貓嬌嬌的洞穴,對於疑心很重的大熊貓而言,呂植是世界上第一個可以如此親近它們的人。
從1985年開始從事大熊貓的生態學研究,呂植收集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她所參加撰寫的《秦嶺大熊貓的自然庇護所》,1990年全國第五屆優秀科技圖書一等奬。她所參加撰寫的《秦嶺大熊貓生態學研究》,1991年國傢教委科技進步二等奬。1992年,呂植到美國國傢健康中心作博士後研究,主要作保護遺傳學方面的課題,其中之一就是大熊貓自然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分析。1995年,當她結束課題研究時,美國地理學會等很多機構看中了她。呂植還是謝絶了,回到中國投身動物保護事業。
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林業部合作,作為wwf的中國物種保護區項目負責人,呂植在四川平武縣主持一個項目,藉鑒國外的成功做法,將環境保護和當地的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最終達到了“魚和熊掌”兼而得之的目的。呂植認為科學家固然可以擺脫俗務,但目睹種種現狀,她不得不擔當起一個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呂植在野生大熊貓的研究工作中成績斐然,先後兩次獲原國傢科委、國傢教委科技進步奬,被中國科協評為傑出青年科學家,獲第九界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的榮譽稱號,並於1999年當選海澱區人大代表。說到成功,她說那是別人的標準。她打算以後多做一些實實在在保護自然的事情,包括教書、培訓和政策研究方面的工作,更多地充當一個組織者和協調者的角色。呂植說保護大熊貓並不是僅為了一個物種,大熊貓是一種生存能力很強的動物,人們又這麽喜愛它,如果連它都保護不下來的話,更別奢談別的動物了;而如果成功了,則可以為動物保護工作提供一個範例。
呂植現在過着一種忙碌的生活,比起單純的野外考察,整天與人打交道有時也會使她覺得疲倦,令她感到艱難的往往並非是山林中的“饑寒交迫”,而是保護工作的舉步維艱。說服一兩個人也許不難,可這樣的點滴努力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成效。成名之後新聞媒體的圍追堵截也耗費了呂植不少寶貴的時間,她感嘆中國從事野生動物研究的人太少了,以至於一有這方面的節目便衹有潘老師或她披挂上陣。我一直認為呂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至少她是一個熱愛自由的人,因為熱愛自由的生命,她遠離都市,走入密林,在科學研究中取得纍纍碩果;為了維護自由的生命,她義不容辭,四處奔波,在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中充任先鋒。正如潘文石老師在“實話實說”中所說的,“人生最美的東西不在於你最終是不是能得到一個奬杯,而最美的東西是在你追求的過程。”這也就是生命的美麗吧。 |
北京大學教授 Professor of Peking University |
呂植,女,甘肅蘭州人,1965年出生,1981年開始就讀於北京大學生物學係;1985年考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動物學專業,師從著名的大熊貓研究專傢潘文石教授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1992年在美國國傢健康中心(NH)作博士後研究。1995年任北大生命科學院環境生物學與生態學係副教授,兼任美國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e)NOAHS中心兼職科學家,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物種保護區負責人。先後兩次獲國傢科委、國傢教委科技進步奬,被中國科協評為傑出青年科學家,獲第九屆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的榮譽稱號。
社會兼職:
全國青聯委員(1998至今);IUCN 物種生存委員會熊類組熊貓專傢組組長(2003至今);國際地圈與生物圈計劃中國國傢委員會委員 (2000至今);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CCICED)保護地(生物多樣性)課題組成員(2002 至今);耶魯大學森林與環境學院兼職教授;保護國際中國項目主任。
研究方向:
1. 大熊貓及其棲息地的生態學研究,分析大熊貓作為旗艦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上的作用
2. 對中國西南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大型獸類及其它生物多樣性類群的恢復生態學及其保護策略的係統的、多學科野外研究
3. 西南生物多樣性數據庫的建立和分享以及保護成效的監測係統的建立完善
4. 中國西南森林生態係統變化及其成因的遙感分析和監測
5. 藏區神山聖湖的生物多樣性評價及其保護價值
6. 青藏高原進行野生動物-草原生態係統-牧區發展的動態研究
7. 我國西部生態脆弱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對策
呂植:體味生命的美麗
1981年,十六歲的呂植從甘肅來到北京求學,從此與北大結下不解之緣。
回憶自己的大學時代,呂植用兩個字來概括——“健康”。十多歲到二十多歲正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定型的時候,她慶幸自己遇到了當時最好的環境。同學們以天下為己任,心無旁騖,課上課下談論的是讀書心得,是國傢大事,或耐心探討,或激烈爭論,這一切都使呂植受益匪淺。我問呂植是否後悔當初的選擇,她笑着說不,她鐘愛自己的事業,她喜歡在空氣清新的山野同純真的野生動物打交道。
1985年春,呂植開始係統的野外研究工作。也許與時時面臨的危險相比,長年生活的艱辛更令人難以承受。炎炎夏日中數不清的蚊蟲,漫漫鼕夜裏驅不散的寒冷,日復一日的工作,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呂植一呆就是八年,這需要怎樣的堅毅與恆心。收穫不僅僅是一項項來之不易的科研成果,還有熊貓的“友情”。一隻年老的熊貓牙齒發炎,無法進食,有人把它送到呂植面前。治好了牙齒的大熊貓真的纏上了呂植,賴着不走,放歸山林沒有幾天又自己跑了回來。她可以隨意出入大熊貓嬌嬌的洞穴,對於疑心很重的大熊貓而言,呂植是世界上第一個可以如此親近它們的人。
從1985年開始從事大熊貓的生態學研究,呂植收集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她所參加撰寫的《秦嶺大熊貓的自然庇護所》,1990年全國第五屆優秀科技圖書一等奬。她所參加撰寫的《秦嶺大熊貓生態學研究》,1991年國傢教委科技進步二等奬。1992年,呂植到美國國傢健康中心作博士後研究,主要作保護遺傳學方面的課題,其中之一就是大熊貓自然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分析。1995年,當她結束課題研究時,美國地理學會等很多機構看中了她。呂植還是謝絶了,回到中國投身動物保護事業。
1996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林業部合作,作為WWF的中國物種保護區項目負責人,呂植在四川平武縣主持一個項目,藉鑒國外的成功做法,將環境保護和榮獲2008年全國五一勞動奬章當地的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最終達到了“魚和熊掌”兼而得之的目的。呂植認為科學家固然可以擺脫俗務,但目睹種種現狀,她不得不擔當起一個社會工作者的角色。呂植在野生大熊貓的研究工作中成績斐然,先後兩次獲原國傢科委、國傢教委科技進步奬,被中國科協評為傑出青年科學家,獲第九界全國十大傑出青年的榮譽稱號,並於1999年當選海澱區人大代表。說到成功,她說那是別人的標準。她打算以後多做一些實實在在保護自然的事情,包括教書、培訓和政策研究方面的工作,更多地充當一個組織者和協調者的角色。呂植說保護大熊貓並不是僅為了一個物種,大熊貓是一種生存能力很強的動物,人們又這麽喜愛它,如果連它都保護不下來的話,更別奢談別的動物了;而如果成功了,則可以為動物保護工作提供一個範例。
呂植現在過着一種忙碌的生活,比起單純的野外考察,整天與人打交道有時也會使她覺得疲倦,令她感到艱難的往往並非是山林中的“饑寒交迫”,而是保護工作的舉步維艱。說服一兩個人也許不難,可這樣的點滴努力很難有立竿見影的成效。成名之後新聞媒體的圍追堵截也耗費了呂植不少寶貴的時間,她感嘆中國從事野生動物研究的人太少了,以至於一有這方面的節目便衹有潘老師或她披挂上陣。我一直認為呂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至少她是一個熱愛自由的人,因為熱愛自由的生命,她遠離都市,走入密林,在科學研究中取得纍纍碩果;為了維護自由的生命,她義不容辭,四處奔波,在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中充任先鋒。正如潘文石老師在“實話實說”中所說的,“人生最美的東西不在於你最終是不是能得到一個奬杯,而最美的東西是在你追求的過程。”這也就是生命的美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