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 名人 > 嚮警予
目錄
嚮警予簡介
  嚮警予(1895-1928)原名嚮俊賢,女,土傢族,湖南省漵浦縣人,中共黨員。嚮警予是我黨最早的女黨員之一,被譽為“我國婦女運動的先驅”。1895年9月4日出生,土傢族,湖南漵浦人。是傑出的共産主義戰士、忠誠的無産階級革命傢,黨的早期卓越領導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和領袖。1918年參加毛澤東、蔡和森領導的“新民學會”,1919年她與蔡暢等組織湖南女子留法勤工儉學會,為湖南女界勤工儉學運動的首創者。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回國後加入中國共産黨。在黨的二大、三大、四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四大後增補為中央局委員。是黨的第一位女中央委員和第一任婦女部長。1923年領導上海絲廠和煙廠的女工罷工。1925年去蘇聯莫斯科大學學習。大革命失敗後在武漢堅持鬥爭,1928年3月20日因叛徒出賣在漢口法租界被捕,敵人對她進行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於五一國際勞動節被反動派殘酷殺害,年僅33歲。
嚮警予的革命歷程
  嚮警予(1895—1928),女,土傢族。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人。
  嚮警予自幼聰明好學,她大哥嚮仙鉞曾留學日本,思想進步,是湘西同盟會負責人,嚮警予受他的影響很深。1903年,嚮警予的大哥在城西文昌閣辦了一所小學,嚮警予取名俊賢,入小學學習,在縣城開女子入校讀書之先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嚮警予由湘西到長沙,先後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周南女校讀書,改名嚮警予。在上學期間,她關心國事,當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簽定後,她和長沙的同學們一起走上街頭演講,喚起同胞們救國救民的熱情。
  1916年夏,嚮警予從周南女校畢業,懷着“教育救國”的抱負,回到家乡。她四處奔波,剋服重重睏難,得到當地進步人士的支持,在縣城西街文昌閣創辦了男女合校的漵浦小學堂,並擔任校長,聘請進步青年任教員。學校在她的主持下,傳授新知識,提倡新風尚,宣傳新思想。規模不斷擴大,由一個班幾十個學生發展到八個班300多人,培養了不少人才。
  1918年4月,毛澤東、蔡和森在湖南發起成立新民學會,以“革新學識,砥礪品行”為宗旨。嚮警予得到消息,很想出去幹一番“真事業”。於是,她來到北京,拜訪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並結識了蔡和森,二人結下了深厚友誼。
  1919年7月,嚮警予應蔡暢之邀,離開漵浦,到長沙參加發起組織“周南女子留法勤工儉學會”。隨後,又組織了湖南女子留法勤工儉學會。12月,她同蔡和森、蔡暢及蔡母葛健豪等30餘人遠涉重洋,赴法勤工儉學。
  1920年初,嚮警予一行來到巴黎,進入蒙達尼女子公學。在這裏,她以頑強的毅力致力於學業,刻苦學習法文,閱讀馬剋思主義著作。還廣泛地接觸法國工人階級,受具有巴黎公社鬥爭傳統的法國工人階級的影響,進一步堅定了共産主義信念。1920年5月,志同道合的嚮警予和蔡和森結為革命伴侶。
  在留學期間,嚮警予始終站在鬥爭的前列,密切註視着世界形勢和國內鬥爭,表現出非凡的組織和領導才能。1920年5月26日,她為李大釗主辦的《少年中國》雜志撰文《女子解放與改造的商榷》,批駁改良主義的錯誤主張,明確指出“財産私有製”是“萬惡之源”,把婦女解放與社會改造聯繫起來,表明她對中國革命有了高度的認識。7月6日—10日,留法的湖南籍部分學生在蒙達尼召開了一次重要會議,對中國之改造提出了社會主義的原理方法和無政府主義改良主義原理方法兩種意見。嚮警予堅定地支持蔡和森提出的組織共産黨實行無産階級反對資産階級的革命主張。由此可以看出,他們通過學習馬剋思主義著作,樹立了對馬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確立了無産階級世界觀,成為了堅定的共産主義戰士。
  1921年初,留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們面臨無書讀、無工做、無飯吃的威脅,2月7—8日,嚮警予參加了勤工儉學學生爭取“求學權”、“生存權”的請願鬥爭。還參加了進駐裏昂大學的鬥爭,在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0月18日,法國當局以“強占校捨,擾亂治安”的罪名將蔡和森、陳毅等104人驅逐回國。嚮警予也於年底啓程回國。
  1922年初,嚮警予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最早的女共産黨員之一。7月,在黨的二大上,她當選為第一個女中央委員,擔任黨中央第一任婦女部長。開始領導中國最早的無産階級婦女運動,撰寫大量文件,用馬剋思主義理論闡述中國婦女問題,號召廣大婦女團结起來,為解放自身投入到革命運動中去。
  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通過了嚮警予起草的《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婦女運動决議案》。嚮警予當選為中央委員,擔任婦女運動委員會第一任書記。1924年,她參與領導了上海14傢絲廠一萬多名女工的聯合大罷工。使女工們的階級覺悟得到很大提高。不久,她發動組建了“婦女解放協會”,培養了大批婦女幹部,成為當時反帝反封建鬥爭中的又一生力軍。
  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舉行,嚮警予出席大會,繼任中央委員。四大後增補為中央局委員。10月,嚮警予、蔡和森等同志受黨中央派遣赴莫斯科東方共産主義者勞動大學學習,1927年3月回國。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4月27日,中共五大在武漢召開,嚮警予出席大會並參加了大會主席團。會後,她到武漢市總工會宣傳部工作。7月15日,武漢國民政府也發動反革命政變,在極其險惡的局勢下,嚮警予置生死於度外,繼續留在武漢湖北省委機關工作,編輯黨刊《長江》,指導武漢地下黨的工作和工人運動,號召人民群衆團结起來,與敵人鬥爭到底,影響極大。
  1928年3月20日,由於叛徒的出賣,嚮警予在法租界三德裏被捕。面對敵人的酷刑,她大義凜然,視死如歸,表現了共産黨員堅貞不屈的高風亮節。5月1日,嚮警予英勇就義,年僅32歲。她的革命精神永遠激勵着革命者前仆後繼,奮鬥不息。
蔡和森悼嚮警予文
  《嚮警予同志傳》 (原載《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
  警予,湖南漵浦人,生於1895年。她的父親是小販出身,積纍成富商。警予幼時正當康梁改革運動繼續發展。這運動在湖南的影響很大。警予的大哥是這運動中的活動分子之一。他提倡“新學”,在淑浦縣本鄉也早就建立起新式的學校。警予是這新式學校中有名的女學生,她會做熱烈的民族色彩的小論文,會操體操,尤其會“翻捍(杠)子”。在學校以及在每次全縣學生比賽運動中,警予是最聳聽聞的“文武雙全”的第一名。在這種社會的奬勵空氣之下,愈加把這個新式的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子興奮起來,於是她自早到晚想做“天下第一個偉人”,睡夢中都是這樣的想着。
  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之後,警予以常德女子師範學校高才生的資格升學於湖南省城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此時教育仍為半封建半資産階級的混合體,而女子教育方面尤其保持舊禮教,以養成賢母良妻為方針。警予受此陶冶,在學校有“聖人”之稱。她的刻苦,她的奮發,她的誠懇,為一般同學所敬愛。畢業後,回鄉創辦漵浦女學校,任校長職三年。在一縣之中,盡其“上說下教”之能事,忘寢忘食是她生活中的經常狀況。“五四”運動,她在鄉村號召廣大的群衆運動,終日演講,宣傳“愛國主義”。她的感情熱烈得很,她為國傢大事,常常號啕大哭。她相信所謂“教育救國”,她抱“獨身主義”,要終身從事於教育來改造中國。她絶對的與一般嬌弱的女學生不相同,她自幼男女同學,青年時代出入一般男女學生群衆及農民群衆之中而常居於指導地位,故她的言行完全象一個最誠懇的傳教師。她真實無比,她異常的勇敢,同時又很瑣細,她對於一點小小的事情,常常是要澈日澈夜的去思想去準備。她不知道別的欲望,唯一的欲望衹是要她能幹出“驚天動地的事業”。她是一個“事業的野心傢”,她每每自己這樣奮激的幻想,“將來我如做不出大事業,我要把自己粉碎起來,燒成灰!”她每每這樣激烈的幻想便要大哭一場。她每一奮激的時候,便不認識任何險阻與艱難。她的大哥早年留學並死於日本,她還有兩個兄弟在日本受過近代教育。她要到“五四”運動及“新青年”文化運動,在湖南青年急進分子中有很大的影響。此時毛澤東、蔡和森等在湖南形成一“新民學會”,傾嚮於革命的社會運動;聽說法國有幾萬華工——歐戰中去的,又有所謂“勤工儉學”之可能,於是號召同志冒險赴法。警予遂與和森及和森之母與妹一蔡暢等同船赴法。警予與和森多次談話之後,開始拋棄教育救國的幻想而相信共産主義,同時警予與和森之戀愛亦於此發生。這是1920年1月15日在印度洋船中的事情。警予和森戀愛之後,一切熱情集中於共産主義運動的傾嚮,一到法國遂糾集同志及華工中的先進分子形成這種傾嚮的組織。1921年底,和森被法政府逮捕,遣送回國;不久警予亦回國,此後遂共同參加黨的工作。警予責任心極重,同時好勝的“野心”亦極強,因為她自幼以來即養成了她這種心理。自與和森戀愛及參加實際工作後,她精神上常常感受一種壓迫,以為女同志的能力不如男同志,在她看來,仿佛是“奇恥大辱”。同志們愈說她是女同志中的最好的一個,她便愈不滿足。她是“五卅“運動中有力的煽動者組織者之一;她是黨的婦女工作的負責者;但她自己總是不甘於“婦女的”工作——縱然她在這種工作上得到一般的信任。當然,以警予的能力說,本來可以擔任一般黨的指導工作,這是從前黨的組織上分配工作的缺點。1927年3月,警予回到武漢,擔任湖北全省總工會女工運動委員會、黨省委婦女部的工作,成績甚大,組織了五六萬女工於赤色工會之下,不久又任漢口市委宣傳部主任;七月政變時被選為武昌市委負責人;最後任湖北省委宣傳部工作兼《大江》報主筆。她的工作成績,她的忠實,她的責任心,她的過度的刻苦耐勞,她的思想行動,生活之無産階級化,為黨及一般同志所通曉。七月叛變後,武漢處於最嚴重的白色恐怖之下,在這革命轉變的嚴重時期中,警予充分的表現了她的積極性和戰鬥性,證明她是中國無産階級勞苦群衆最好的戰士之一個。廣州暴動後,黨有兩湖暴動計劃,湖北同志爭以湖北為暴動中心,警予亦異常積極參加此暴動準備工作,不久武漢整個黨部被敵人破獲,警予被捕於法工部局(1928年3月)。國民黨軍閥鬍宗鐸急於要絞殺此掀起大江革命赤潮的女主筆,疊次嚮法領事要求引渡,因警予頗能法語抗辯,緻引起法領事與國民黨軍閥間一時的衝突,鬍宗鐸等甚至召集所謂民衆大會,通電全國,要求引渡易夏氏——(即警予的假名)並收回法租界。
  最後法帝國主義讓步,更換駐漢口的法領事。警予引渡之日,武漢勞苦群衆,人山人海,都來瞻仰此將要永別他們的領袖。警予慷慨激昂,沿路嚮着群衆高聲演說,大呼一切革命口號,群衆感情如受閃電一般的刺戟。鬍宗鐸恐群衆起而劫獄,乃於5月1日天未明時槍斃警予於漢口。警予的血是流於偉大光榮的“五一”勞動節呵!警予的血是為中國勞苦群衆的蘇维埃的紅旗而流的呵!這種“驚天動地的事業”不僅有武漢勞動群衆,而且有全中國的勞動群衆來替這偉大的無産階級的女英雄來完成呵!年年今日——“五一”——不僅武漢的而且全中國的工農群衆都要紀念你If自死的號召,並來完成你的號召——武裝暴動建立工農兵蘇维埃呵!偉大的警予,英勇的警予,你沒有死,你永遠沒有死!你不是和森個人的愛人,你是中國無産階級永遠的愛人!
  警予生一女一孩。女名義義(妮妮),現七歲,孩名博博,現五歲,都聰明可愛。警予有不少論文,在《大江》報上尤多,最後有一很詳細的全國宣傳計劃,黨中央曾采納她的建議,指定一委員會討論並采納她此計劃。這些將來可搜集成一專册。警予有一最親愛之老友,即和森的老母,老母異常可憐警予,警予亦異常可憐老母,兩個孩子都是老母撫養着,警予死耗至今猶瞞着老母!
  蔡和森 1928年7月22日於莫斯科 (原載《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
嚮警予的故事
  ■不當“將軍夫人”而找“磨豆腐”的
  ■“嚮蔡同盟”的結婚照為兩人同讀一本打開的《資本論》
  ■臨刑前她拿出兩個孩子的照片在唇邊親吻,喃喃自語。
  嚮警予與蔡和森的愛情曾長期傳為佳話,其革命浪漫激情今天看起來仍能讓人動情。嚮警予在家乡漵浦縣城任校長時,被湘西鎮守副使第五區司令周則範看中並想娶她為妻,嚮的繼母也想藉此高攀。嚮警予卻衹身闖進周公館,表示“以身許國,終身不嫁”。當時的周則範還算是個新派軍官,但嚮警予鄙視軍閥的權勢,反對無愛情就與人結婚。
  1919年秋,嚮警予與蔡和森同船赴法勤工儉學,在漫長的旅途中,二人一起觀日出,一起討論學術和政治問題,憧憬美好的未來,由道合而志同,萌發情愫。不過他們二人反對舊式婚姻,要實行新式愛情和理想的“同盟”。1920年6月,二人在法國蒙達尼正式結合,其結婚照為二人同讀一本打開的《資本論》。二人還將戀愛過程中互贈的詩作收集出版,題為《嚮上同盟》,隨後人們把他們二人的結合稱為“嚮蔡同盟”。嚮的繼母得知此事,氣憤地說:“現成的將軍夫人不做,卻去找個磨豆腐的!”(蔡和森當時在法國的豆腐公司打工。)
  毛澤東聞知此訊卻極為高興,於1920年11月26日緻信說:“以資本主義做基礎的婚姻制度,是一件絶對要不得的事,在理論上是以法律保護最不合理的強姦,而禁止最合理的自由戀愛……我聽得‘嚮蔡同盟’的事,為之一喜,嚮蔡已經打破了‘怕’,實行不要婚姻,我們正好奉嚮蔡做首領,組成一個‘拒婚同盟’。”這裏講的“拒婚”,是反對舊式的婚姻,追求自由的愛情結合。
  由於生活習慣不合等原因,1926年,嚮警予與蔡和森在莫斯科分手。生活“同盟”雖已不再,革命理想同盟卻猶在。得知嚮警予犧牲,蔡和森悲痛不已,撰文悼念“我的妻”。
  嚮警予對家庭子女,一直深負責任。臨刑前在獄中,她拿出兩個孩子的照片放到唇邊親吻,喃喃自語着:“妮妮、博博,媽媽叫你們呢。”
  嚮警予作為一個女性,謀求自由的戀愛、結婚、生養,是與她追求理想、實踐革命道路同步完成的,這正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女性的可敬之處。
  ■白天打工,晚上學習法文,短短幾個月後就能讀法文版著作了
  ■在法庭審問中,嚮警予用流利的法語質問法租界領事:“你們把法國大革命的歷史都忘記了嗎?”
  ■“五一”就義的路上,她高唱《國際歌》,敵人慌忙嚮她嘴裏塞石頭,並用皮帶勒住她的雙頰
  嚮警予在法國勤工儉學時,白天打工,晚上學習法文,短短幾個月後就能讀法文版的《共産黨宣言》、《家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等著作。由於學習刻苦,夜以繼日,以至於“煎傷太過”,幾乎“不能支持”,但她仍認為不如此不足以追趕形勢。她在給國內毛澤東的信中寫道:“此後駕飛艇以追之,猶恐不及;而精力有限,更不足以饜予之所欲,奈何?計惟努力求之耳!”嚮警予回國後,全身心投入工作,蔡和森曾開玩笑似的對朋友說:“警予呀,常常在深夜還研究問題,有時還要拉我討論,鬧得我睡眠不足,真苦!”
  1928年春,因省委交通員宋若林叛變,國民黨當局勾結法租界逮捕了嚮警予。在法庭審問中,嚮警予先用中文接着用流利的法語質問租界當局,這裏是中國的土地,你們有什麽權利來審問中國革命者?你們把法國大革命的歷史都忘記了嗎?你們法國人不是鼓吹自由、平等、博愛嗎?不是說信仰自由嗎?
  法國領事聽後,也對她産生了敬佩之情,認為作為政治犯不該引渡。然而,法國殖民當局與國民黨政府在政治上畢竟串通一氣,隨之撤換了領事並將嚮警予交給國民黨桂係軍閥。
  在獄中,嚮警予大義凜然,看守們都對她肅然起敬。武漢的許多工人因同她關係親密,謀劃劫獄營救。桂係軍閥在恨怕交加之中,選擇“五一”當天公開將其殺害。
  在去刑場的路上,嚮警予高唱《國際歌》並呼喊口號,敵人慌忙嚮她嘴裏塞石頭,並用皮帶勒住她的雙頰。這一壯烈情景,使聚集在路邊的許多群衆落淚。當夜,便有工人冒生命危險將她的遺體擡走安葬。此後,烈士長眠於龜山以西的“紅色戰士公墓”之中。
“嚮蔡同盟”: 人人稱羨的紅色知己
  蔡和森與嚮警予的結合是志同道合、自由戀愛的結晶。
  1913年秋,蔡和森以優異成績考入湖南省第一師範學校。在一師,他和毛澤東、蕭子升三人品學兼優,志趣相投,都是楊昌濟最得意的學生,人稱“湘江三友”。1918年4月,他們共同組織的“新民學會”,是中國共産黨早期胚胎之一。1916年春,同樣是楊昌濟最得意的學生嚮警予從周南女校畢業後,衝破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回到家乡擔任漵浦女校校長,走上了婦女解放和教育救國的道路。她在學校要求女生放腳,親自為她們解開裹腳布,並一個個地陪其回傢嚮父母作動員,在當地開女子解放之風氣。1918年底,嚮警予為聯繫湖南女子赴法勤工儉學之事到達北京,第一次見到了在湖南學生界中享有盛名的蔡和森。不久,嚮警予也加入了“新民學會”。她與蔡和森的交往因此逐漸增多,但並未産生愛慕之情。
  1919年底,蔡和森、嚮警予、蔡暢等五十多人乘坐“盎特萊蓬”號法國郵輪從上海啓航前往法國。在35天的航程中,蔡嚮兩人經常一起觀看日出,討論學習和政治問題。在談到個人婚姻問題時,他們都強烈地反對舊式婚姻,主張大膽追求新式愛情和理想的完美結合。當郵輪停靠在終點站法國馬塞港時,他們倆都驚喜地發現自己完全被對方吸引住了。於是,“嚮蔡同盟”的愛情之舟揚帆啓航了。
  耐人尋味的是,在此之前,蔡嚮兩人都曾立下終生不婚的誓言。1918年,“湘江三友”一起來到嶽麓山愛晚亭談古論今。當談到個人婚姻問題時,毛澤東首先提議為尋求救國真理,甘願終生不娶。對此倡議,蔡和森、蕭子升深以為然。豈料時間纔過去一年,蔡和森便率先食言。嚮警予在擔任周南女校校長期間,一些工作得到了當地一位名叫周則範的軍官的支持。出乎意料的是,周則範竟然要求漂亮文雅的嚮警予做他的二房夫人。嚮警予的父親雖是位富商,但懾於周的權勢,衹得同意。可是,早已接受婦女解放新思想的嚮警予則堅决反對。她衹身衝進周傢,發誓“終生不嫁,以身許國”。為避免周的再次糾纏,嚮警予幹脆離開漵浦老傢,前往長沙,住在同學蔡暢的傢裏。
  到達法國蒙達尼城後,異國他鄉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更加需要中國留學生的相互關照。在這些關照中,蔡嚮之間的感情和理想的同盟得到了升華。1920年5月,他們在蒙達尼結婚。婚禮熱烈而簡樸,幾十名中國留學生為這一對志同道合的新人送上了溫馨的祝福。蔡嚮分別朗誦了兩人在戀愛過程中互贈的詩歌,婚禮達到了高潮。不久,他們將這些詩作結集出版,題目為《嚮上同盟》,分別贈送給親朋好友。蕭子升在看完詩集後幽默地對他們說:“你們兩位都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深深地祝福你們,並獻給你們四個字——‘嚮下同盟’。這是你們書的名稱,我衹不過改換了一個字而已。”遠在東半球的毛澤東收到詩集後,“為之一喜”,表示“我們正好奉蔡做首領”。1920年鼕,同樣是一對佳偶的毛澤東和楊開慧也走嚮了婚姻的殿堂。
  “嚮蔡同盟”,不僅僅是男女愛情上的同盟,信誓旦旦,更是理想事業上的同盟,同舟共濟。他們的結婚照片上,一對馬剋思主義的虔誠信徒並肩坐在草坪上,共同捧着一本打開的《資本論》。這種寓情寓義的完美結合的結婚照片,恐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還有他們寫給親友的信件中也能反映出這種理想的問題。婚後,嚮警予給父母寄了一張印有一對十分可愛的小孩的明信片。她針對明信片上的小孩,藉題發揮,寫道:“和森是九兒(嚮警予在傢排行第九,小名‘九兒’)的真正所愛的人,志趣沒有一點不同的。這畫片上的兩小也合他與我的意。我同他是一千九百廿年産生的新人,又可叫做廿世紀的小孩子。”蔡和森在給毛澤東的信中也說:“我與警予有一種戀愛上的結合。”“嚮蔡同盟”正是具有了健康嚮上、率真獨特和豐富多彩的內涵,纔平添了其無窮的魅力。
  1921年底,蔡和森等人因為領導留法學生爭回裏昂大學的入學權的鬥爭而得罪法國當局,被強行遣送回國。稍後,嚮警予也回到了中國。僅僅幾年的時間,他們夫婦倆就迅速成長為中國政治舞臺上叱咤風雲的革命人物。蔡和森是中國共産黨中央局的核心成員,陳獨秀的左膀右臂。嚮警予是中國共産黨第一位女性中央委員,傑出的婦女運動領袖。夫婦倆同時當選為中央委員,共同投身於革命事業,這在黨的早期奮鬥歷史上是絶無僅有的。何以如此?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嚮蔡同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於是,“嚮蔡同盟”的佳話在黨內和許多進步青年中也迅速地傳播開來。
蔡和森和嚮警予的婚變
  嚮警予與蔡和森的結合曾被稱作“嚮蔡同盟”,然而,數年之後,這樁看似牢不可破的婚姻,卻由於另一個男人的出現,觸礁傾覆。這個人,在中共黨史上也是赫赫有名,他就是彭述之,時任中央宣傳部長。後來墮落為“托派”,1929年被開除出黨。
  二人的戀情發生在嚮蔡婚後的第六年,亦即1925年。當時彭述之以中共的“四大”中央委員的身份接替多病的蔡和森擔任中央宣傳部部長,蔡和森則專職主編《嚮導》周報。為方便工作,中央决定蔡和森夫婦、彭述之夫婦和秘書鄭超麟一起住在宣傳部的寓所。
  彭述之是一個風流才子式的革命者,他處理工作和日常生活都顯得輕鬆而又有節奏。他瀟灑的舉止,幽默的談吐,深深地吸引了嚮警予,給她帶來了許多樂趣。而這些正是蔡和森不註意或者本身缺乏的。無庸置疑,蔡和森也曾是一位風流才子,否則,就沒有“嚮蔡同盟”的佳話。但是,一方面,蔡和森的性格和工作作風與彭述之截然不同。他是那種把生命完全奉獻給革命事業的忠誠的革命傢,是中共早期領導人中得到公認的特別艱苦勤奮的領導人。工作廢寢忘食,生活不拘小節,甚至不講衛生,加之自幼患有哮喘病,等等,嚴重地影響了他人的工作和生活。與蔡和森一起工作好幾年的張國燾曾說“和他一起生活是一件苦事”。同志間尚有此種不愉快,更何況夫妻間朝夕相處。另一方面,蔡和森忽略了自己的角色轉換和角色分工。婚前的“嚮蔡同盟”就感情方面而言,理想浪漫的成分居多,但婚後則是實實在在的過日子。作為職業革命傢的蔡和森,他當之無愧。但作為人父人夫的蔡和森,則並未完全盡到責任。蔡妮、蔡博出生不久就被送回老傢,由祖母撫養。這樣,蔡嚮間就缺乏通過孩子而帶來的交流和歡樂。還有,他們夫婦都忘我地工作,誰都不願意為家庭多作點犧牲。嚮警予不善理傢務,蔡和森無固定收入,以致於家庭有時發生斷炊之事。為解决他傢的生活睏難,李大釗曾多次給鬍適寫信,說“和森很窮,專待此(蔡的《俄國社會革命史》一書的稿酬)以為糊口”。所以,蔡嚮的婚姻雖然是崇高的,但總讓人感到缺少點什麽。
  嚮警予原本是一位活潑多情的女子,崇尚婦女解放和個性自由。但婚後的她還是受到舊式禮教的一些束縛,處處壓抑自己,不苟言笑,也反對工作和生活中其他人的談情說笑,少婦老成。同事們送她“老祖母”的綽號。處於從封建專製社會嚮近代民主社會轉型時期的嚮警予,她本身就是趨新和守舊、開放和封閉的矛盾統一體。婚後她對蔡和森的愛沒變,但對他拖沓和不註意衛生的生活習慣比較反感。另外,“嚮蔡同盟”的經典故事也使她感到很大的壓力,她必須盡量地顯得莊重。
  1925年6月,蔡和森因為領導上海“五卅”運動等工作,過度勞累,哮喘病和胃病復發,不得不離滬到北京療養。彭述之除了擔任中央宣傳部長之外,還自告奮勇地兼管中央婦女委員會的工作,而負責婦委工作的正好是嚮警予。這樣,兩人接觸的機會便更多了。特別是蔡和森離開上海後,彭述之在生活上對嚮警予更是關照有加。這使嚮警予十分感動。對她而言,彭的出現仿佛打開了她的另一扇情感的窗口,令其耳目一新。兩人很快墜入情網。
  9月,病情緩解的蔡和森與陳獨秀一同返回上海。當晚,有愧於丈夫的嚮警予嚮蔡和森坦言一切。剎那間,蔡和森如遭電擊,木然無語。嚮彭的戀愛風波不僅大大地傷害了蔡和森的感情,敗壞了嚮警予的形象,而且影響到中央領導的威信和團结。為了修復有了裂痕的“嚮蔡同盟”,在一定程度上輓回其不良影響,中央决定嚮蔡兩人同時赴莫斯科,嚮警予進入中山大學學習,蔡和森參加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第六次擴大會議。
  破鏡有時很難重圓。幾個月過去,儘管嚮蔡兩人都曾努力忘記過去,但是,他們最終還是無奈地發現,他們的感情同盟已是明日黃花。在莫斯科,他們十分理智而平靜地分手了。然而,令人肅然起敬的是,他們的理想、事業和友誼的同盟卻延續到他們生命的終點。1928年3月,嚮警予在武漢被敵人拘捕後,蔡和森心急如焚,曾給在國民黨中做官的蕭子升拍電報,望其營救。嚮警予犧牲後,蔡和森撰文表示深切的悼念。
  “六大”會議結束後,蔡和森留在莫斯科擔任中國共産黨駐共産國際的代表。此時的蔡和森可謂身心交瘁,他迫切感到需要有一個人來關心他,照料他。當時,與蔡和森夫婦一同赴莫斯科的還有李立三夫婦等人。李立三的妻子李一純出於同情和關心,對病中的蔡和森給與了許多照顧,慢慢地兩人竟然産生了不能自拔的愛情。1926年底,他們正式結婚。如果說“嚮蔡同盟”有着濃郁的羅曼蒂剋色彩的話,那麽,李蔡聯姻則更多的是生命之戀,是患難之情,是以破壞另一個家庭為代價的婚外戀的結果。
  李一純,原名李崇英,是一名受新思想影響的湖南青年,1923年參加革命,1925年入黨。她本是楊開智的妻子,毛澤東和楊開慧的嫂子。1923年1月,楊開智找到當時正在北京從事工人運動的李立三,說他在北京還有一些事情要處理,因此,拜托李立三照顧他的妻子李一純南歸湖南長沙。出乎意料的是,兩李在南歸的途中産生了愛慕之情。結果,李一純沒有回到長沙,而是跟隨李立三到安源另組了家庭。
  1927年3月,李一純跟隨蔡和森從莫斯科回到國內,夫唱妻隨,共同投入到革命事業的艱苦奮鬥之中。4月,蔡和森、嚮警予在武漢出席黨的五大會議。蔡和森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任中央宣傳部部長。李一純作為工作人員,負責會議記錄。
  1931年春,蔡和森被中央派往香港恢復廣東省委。為節省黨的活動開支,他和李一純衹在一傢罐頭公司的樓上租了一間小房子,沒有另租辦公室,很不安全。其實,早在他從上海準備赴港時,剛從香港回來的他的外甥女劉昂就曾勸他,不要去香港,那裏的白色恐怖和內地一樣嚴重。蔡和森一到香港,就引起國民黨特務的註意。更為危險的是,曾經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並熟識蔡和森的大叛徒顧順章也到了香港。
  然而,蔡和森嚮來不考慮個人安危。在他身上有一股敢拼敢闖的湖南人精神。6月10日,他不顧廣東省委的勸告,硬是參加了一次非常重要的海員工會會議。臨行前,他親了一下三歲多的女兒蔡轉,然後對李一純說:“這個會我不去不放心,下午1點鐘前我一定回來,如果沒有回來,那就是被捕了。”他剛進入會場,即遭顧順章指認而被捕。不久,蔡和森被香港當局引渡給廣東國民黨軍閥,英勇就義。
  蔡和森犧牲後,李一純得到黨組織的妥善安排,先後在延安魯迅師範學校、陝甘寧邊區行政學院和北戴河中直療養院等單位工作。1984年在北京逝世。
  可以告慰烈士英靈的是,蔡和森兩次婚姻所生下的兒女們,在黨和政府的多方關懷下,對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蔡博是蔡和森與嚮警予所生的兒子。1939年赴莫斯科學習,曾獲得斯大林奬學金。1949年8月,隨劉少奇回國,後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傑出的煉鐵專傢。蔡轉是蔡和森與李一純所生的女兒。1938年赴莫斯科學習。1953年學成歸國,先後在北京、武漢工作,是一名成績顯著、備受尊敬的醫療戰綫上的高級知識分子。
蔡和森嚮警予的兒女
  蔡妮,1922年4月出生於上海;蔡博,1924年5月出生在湖南湘雅醫學院;蔡轉,1928年2月出生在天津;蔡霖,1929年5月出生在上海。蔡妮與蔡博是嚮警予所生,與母親一起生活的日子最短暫。蔡妮在上海出生後僅4個月,就由母親送回湖南,住在長沙五舅嚮仙良傢。蔡博接受母愛的時間更少,出生不到1個月,就由大姑媽蔡慶熙哺養。1923年秋,其祖母葛健豪從法國勤工儉學歸來,帶回了外孫女李特特。其時,黨派蔡暢與李富春由法國轉莫斯科學習,無法把孩子帶在身邊,衹好由外婆帶回國來。葛健豪歸國後,帶着李特特住長沙天茂花園,在顔子廟創辦的平民女子職業學校,既是她的傢,也是我黨的地下聯絡點。從此,蔡傢以葛健豪為中心,蔡妮、蔡博、李特特與大姑媽蔡慶熙、大表姐劉千昂等組成一個傢。在這個革命的大家庭裏,祖母(外婆)是靈魂,大姑媽是頂梁柱,大表姐是3個小不點兒的帶頭羊。
  1927年4月,嚮警予從莫斯科歸國,由廣州去武漢,順道到長沙看望蔡傢的父母及自己的兩個孩子。這是她最後一次與蔡傢的親人相聚,好在蔡父、蔡母的張羅下,拍了一張照片,算是唯一的一張“全家福”,留下了永久的紀念。僅過一年,嚮警予就英勇獻身了,年僅33歲。
  大革命失敗後,為了避免被敵人“斬草除根”,葛健豪安排丈夫蔡蓉峰帶着長女蔡慶熙及大外孫女劉千昂、孫兒蔡博回老傢雙峰永豐鄉下,自己則帶着長孫女妮妮、外孫女特特,轉輾武漢、上海,為兒女們掩護革命。1928年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召開,蔡和森與蔡暢兄妹都是“六大”代表,將妮妮帶走,第二年去了莫斯科。葛健豪則帶着劉千昂、李特特回到了家乡。從此,蔡和森、蔡暢的子女都隨祖母(外婆)隱居到永豐附近,先後住過的地方有毛塘、茶亭子、楊梅子咀、石板衝等處。
  在進入土地革命時期後,中國共産黨關心革命先烈和在中央工作的領導人的子女成長,陸續地派員將他們從鄉下接出,護送去蘇聯學習。至1929年,繼蔡妮已跟隨爸爸赴了蘇聯後,蔡博、蔡轉、蔡林、李特特都先後離開家乡,送去莫斯科近郊的莫尼諾國際兒童院,融入到了這個更大的國際大家庭裏。
  蔡妮是1929年抵莫斯科的,到1953年歸國,在那裏整整生活了24年。據她自己回憶說:“當時,蘇聯正處於睏難而又動蕩的時期,但蘇聯對那些不在父母身邊的孩子們的教育極為關心,為他們組建了兒童教養機構——國際兒童院。於是,我的父親就把我安置在一個兒童院中。從幼兒園、小學、中學直到莫斯科醫學院畢業。”半個多世紀過去後,蔡妮對留蘇生活仍記憶猶新。她說: “蘇聯是我成長的第二故鄉,但我的事業還是在我們的祖國——中國。”
  1953年,蔡妮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國。因為父母早於戰爭年代就壯烈犧牲,所以最先接待她的親人是姑媽蔡暢和姑父李富春。當她分配到北京兒童醫院去上班時,姑父姑母對她的贈言就是:“要好好地為人民服務”。她在北京兒童醫院工作3年後,1957年組織上把她調到北京紅十字醫院,為中央首長和外國朋友服務。
  “文革”結束後,蔡妮調入北京外國語學院俄語係,當了一名俄語教授。她的俄語與她的醫學一樣,功底很深。她在蘇聯莫尼諾國際兒童院時,就與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代表中國兒童出席在白俄羅斯首府召開的國際兒童會議,毛岸英用中文講演,由她作俄語翻譯,宣傳中國抗日戰爭。她還在伊萬諾沃師範大學歷史係專修過俄羅斯歷史。她在北京外國語學院以一口流暢動聽的俄語,主講俄羅斯概況及歷史,深受師生的歡迎。現在蔡妮已83歲高齡,身體尚健。她關愛家乡,對70多年前在家乡生活過的情況記憶還深。
  蔡博,自母親嚮警予犧牲後,跟着祖母、大姑媽在雙峰隱居,是兄弟姐妹中在家乡住的時間最長的一個。在雙峰高小31班畢業後,考取湘鄉中學,1938年秋,周總理派朱惠把他接去重慶轉送烏魯木齊,再由毛澤民帶去莫斯科國際兒童院。
  1943年秋,蔡博在10年製的學校畢業後,考入了莫斯科鋼鐵學院冶金係煉鐵專業,時年19歲,是中國留蘇學生中的佼佼者。在伊萬諾沃兒童院時,他是繼毛岸英之後的中國兒童委員會主席,是中國留蘇學生同學會的發起人。他在鋼鐵學院學習期間,榮獲了斯大林奬學金。
  1945年底,毛岸英突然來到鋼鐵學院學生宿舍,把他要回國的喜訊告訴蔡博。蔡博緊握着岸英的手說:“我也在等待着這一天。”隨即他提筆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與打算,决心努力學習蘇聯的先進技術,煉就社會主義建設本領,盡快回到祖國。
  毛澤東在延安收到蔡博等人的信後,於1946年1月8日給他們回信。信中說:“永福(岸英)回來,接到你們的信,十分高興。正如你們信上所說,新中國需要很多的學者及技術人員,你們嚮這方面努力,是很適當的。……總之,是希望你們一天一天成長,壯健、愉快、進步,並望你們團结一切留蘇的中國青年朋友,大傢努力學習,將來回國服務。”
  1948年6月,蔡博已在莫斯科鋼鐵學院畢業,獲得煉鐵冶金工程師學位。黨為保護這位學有專長的烈士後代,在解放戰爭還緊張進行之時,沒有及時令他歸國。建國前夕,劉少奇秘密訪蘇,與斯大林商討新中國的經濟建設等問題。期間,接見了蔡博等人。蔡博提出願回國的要求,劉少奇高興地說:我與斯大林會談,其中就提到接你們回國參加祖國的經濟建設。隨後,劉少奇與蔡博等人就國內形勢、任務,討論了一個多小時。幾天後,他就隨同劉少奇回到了祖國。
  蔡博歸國後,見到的第一個親人是李富春。他嚮姑父提出要求去鞍山鋼鐵廠工作。當時,李富春在中央主持經濟工作,特別是蘇聯援助我國的重點工程。李根據留蘇歸國學生的專業特長,對他們作了全面安排。蔡博先後擔任了鞍鋼煉鐵廠副廠長、廠長。
  蔡博是新中國第一代傑出的冶金專傢。他去鞍鋼煉鐵廠後,結合該廠的生産實際,成功地運用蘇聯的煉鋼技術和管理經驗。蔡博還大膽地提出與實行廠長負責製。建立廠長、車間主管和工段長的“三級一長”負責製,建立生産指揮係統的單一領導關係,並相應建立職能部門的專責製和生産工人的崗位專責製。實行這個制度,強化了企業管理,使鞍鋼煉鐵廠成為鋼鐵戰綫上的一面紅旗,曾在全國冶金會議上介紹推廣。 不幾年,廠長負責製遭到了批判,蔡博受到錯誤的批判和撤職處分。60年代,黨安排他在鋼鐵總院煉鐵室工作,他大膽地主持了多項重大科研課題,攻破了許多難關。
  “文革”中,蔡博在劫難逃。被打成“修正主義分子”,在廠裏“管製勞動”。“文革”後,蔡博被落實政策,作為鋼鐵研究總院技術顧問,他夜以繼日地工作,總結中國煉鐵技術經驗,撰寫了《鋼鐵研究院煉鐵科研三十年》,得到了聶榮臻元帥的高度評價。
  1984年5月,蔡博年滿60歲,退居第二綫。他退綫不退休,參加了中國科學院鋼鐵工業戰略研究,提出了在沿海港口建立“港廠合一”的大型鋼鐵工業基地的建議。晚年,蔡博對其父蔡和森、母嚮警予作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為家乡及有關中共黨史研究部門提供不少資料。他曾多次回到家乡參與、指導蔡和森與蔡暢的紀念活動。
  不幸的是,1991年9月應邀回雙峰參加蔡暢同志逝世一周年暨蔡暢同志生平事跡陳列開幕典禮回京後,因勞累過度,突發心髒病,猝然離世。 (作者∶羅紹志)
嚮警予同志紀念館
  為紀念中國共産主義女戰士、婦女運動的先驅嚮警予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位於湖南省漵浦縣城。前身是嚮警予故居管理所。1981年7月1日開放。1985年9月4日改名嚮警予同志紀念館。
  紀念館由嚮警予同志故居、嚮警予同志生平事跡陳列室、紀念碑廣場三部分組成。嚮警予故居始建於明末清初,是一棟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結構四合院,建築占地1200多平方米。故居院內有“故居復原陳列”和“嚮警予同志手跡展覽”,展出實物40多件和她學生時代的作文、日記、讀書筆記以及從事革命活動撰寫的文稿、書信30餘件;嚮警予同志生平事跡陳列室在故居的東側,展綫長41米,陳列面積84平方米,展品中有嚮警予同志學生時代用過的書籃、梳妝盒、針筒、鞋刷,有在黨的創建時期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撰寫的文稿、書信手跡;在紀念碑廣場,有座嚮警予同志塑像紀念碑,高9.4米,鑲刻有蔡和森同志1928年7月在莫斯科撰寫的《嚮警予同志傳》全文。
  為紀念嚮警予烈士犧牲80周年,學習她的革命精神,由共青團中央、中央黨史研究室、國傢檔案局主辦,團中央信息辦、國傢檔案局辦公室和中國青少年社會服務中心承辦的網上“嚮警予紀念館”(http://xjy.china5000.org.cn )2008年正式開通。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包含詞
嚮警予墓嚮警予精神嚮警予故居
嚮警予紀念館嚮警予同志紀念館武漢龜山嚮警予烈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