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麽到底當初西蒙先生的定義到底是怎麽一回事?而所謂的"後搖滾"到底又是什麽?它和所謂一般的"搖滾樂"又有何區別?如果說"後搖滾"音樂便如同"後現代主義"相對於"現代主義"的反動,那麽它主要便是企圖顛覆搖滾樂的基本概念與傳統架構,或是甚至針對整個所謂音樂工業的運作做一消極的反抗。
譬如說,同樣是玩電吉他、鼓及貝斯的搖滾團體,但換到玩"後搖滾"的樂手中,卻可能完全轉變成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創作觀念。簡略地說,所謂"後搖滾"其實就是一種由概念或理論去顛覆傳統搖滾音樂創作的模式(如主旋律-橋段-主旋律-橋段)。而如果你聽過一點"後搖滾"的音樂的話,你或許就會發現,他們所引用的理論則大都是援用所謂"解構主義"或西洋文學理論裏頭的"後現代主義"或者"後結構主義"的觀念。也因此,就像十年前南轅北轍的"解構主義"作品一樣,現在你若去找尋所有的"後搖滾"樂隊,那你可能會發覺他們聽起來沒有一個樂隊是相近或相類似的風格(或許在他們的腦中,風格早已被 打破或不存在了)。
所以,當初西蒙先生心裏所想的定義應該是很廣泛的,因為當94年芝加哥樂隊Tortoise和Sea And Cake發表同名專輯時,這兩張專輯便已呈現出兩種頗為不同的風格:Tortoise深受七十年代前衛搖滾樂隊Can及電子樂實驗樂隊Kraftwerk的理念影響,但有的作品又直承現代音樂、極簡主義(如Philip Glass)或是Free Jazz大師Miles Davis、Ornette Coleman 及Sun Ra的影響;至於Sea And Cake,則反而專註於營造漂浮低調的情感;甚至在"後搖滾"領域較為知名的Stereolab則是大量運用流行音樂的基調,然後再加以解構重組而成另一種風貌的。
實驗運動失敗的例子
然而就在幾年論述交替紛沓的時候,一些情勢跟着改變,Grunge或另類音樂逐漸面臨衰退期,而Electronica則逐漸興起。那時候西蒙先生視為新的音樂創作手法的概念,如今卻已經變成時下電子音樂的基本技巧與常識;從新世代青年代言人Beck到電子樂新寵Massive Attack、Prodigy或Chemical Brothers 等,或多或少都應該受到這些"後搖滾"團體的啓發與影響。結果,後搖滾運動及當初被西蒙先生所指涉的樂隊,不得不朝着更艱澀前衛的方向走去,甚至導致有人已將這個運動視為一個實驗運動失敗的例子。
儘管在這樣嚴厲的各方誤解與爭論下,Tortoise、Gastr Del Sol及Tran AM等芝加哥團體 卻仍還是陸續發表了他們各自的代表作品以宣告"後搖滾"時代的來臨。除了從94年開始從芝加哥獨立廠牌發行的專輯外,Tortoise在96年發表的《Millions Now Living Will Never Die》 來被Alternative Press視為九十年代跨世紀的經典;而冷峻精準的Gastr Del Sol則在98年的《Camoufleur》被評為"後搖滾"新的里程碑;甚至其它較不知名的歐美團體如Dirty Three、Labradford、Oval、Ui、Shellac、 Flying Saucer Attack、Spiritualized、Mogwai、U.N.K.L.E、Cul de Sac、Spectrum、Third Eye Foundation等等也都不斷有着讓人激賞的佳作.如果你稍微註意的話,甚至連在去年推出新專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R.E.M. 樂隊也轉而開始嚮這些後搖滾團體學習。
當然,有的媒體預測下一波新的潮流應該就會輪到後搖滾音樂。而這些"後搖滾"樂隊也將會慢慢地浮出水面。衹是,這樣逐漸的被主流拉攏,對於一些堅持理想,追求前衛新觀念的人來講,他們則又再度提出質疑與反對,認為當初這些"後搖滾"團體所實驗出的方法,如今已被使用的太頻繁了,也失去了當初追求革新的意義。
1998年一位Paul Dickow先生曾為文提出,現今已沒有任何新的後搖滾作品足以讓他感到興奮,也目前沒有新的創作者來挑戰這些後搖滾團體,這讓他感到憂心。於是他接着提出三個值得思考的概念,以供未來的創作者去努力:
1、將主旋律去中心化;
2、開始采用非豐富表情的樂器來表現;
3、以最便宜的數字化機器做為每個人創作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