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方言 : 河津方言 : 中國 >山西 >運城 >萬榮縣 > 後土祠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後土祠聯繫方式地址:萬榮縣西南40公裏處的寶鼎鄉。
  電話:0359-4528103
  郵編:044000
  後土祠投訴電話運城旅遊投訴電話:0359-2085615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後土祠節慶活動運城也和山西的其他地方一樣,有着豐富的節慶活動,永濟市的“正月十五”非常的熱鬧,每個鎮區代表團都要表演節目,有首陽的背冰最為著名,表演者光這身子在正月十五背着冰塊遊街,其場面可謂精彩,每年都有三天,從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還有關公文化節等等。後土祠最佳旅遊時間最佳旅遊時間:5月——10月後土祠美食運城風味小吃著名的有聞喜煮餅、燒麥、豆沙糕、老勁子麻花、稷山麻花、解州羊肉泡饃、晉南醪糟、“三倒手”硬面饃等等。後土祠住宿運城市住宿比較方便,自助旅行的遊客可下榻於紅旗西路的張傢北巷兩側,這一帶小旅館與網吧較多。其它情況請看運城賓館飯店
  後土祠購物運城土特産十分豐富,最著名的有北相羊肉鬍卜,距今有一百多年歷史,久負盛名,製作方法是:把烙熟的白麵薄餅切成絲條,加鮮羊肉湯煮成,再加香油、蔥花、紅辣椒面等調料。味道清爽,油而不膩,滋補身體,為當地群衆性的名吃佳品。運城市北相鎮人做的最好,故名。
  聞喜煮餅是聞喜縣生産的著名糕點類食品,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煮餅外裹一層芝麻,滾圓狀。將芝麻團掰開,便露出外深內淺的慄色皮層和絳白兩色分明的餅餡,可拉出幾釐米長的細絲。營養豐富,酥沙不皮,甜而不膩,久不變質,越嚼越香。
  芮城麻片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産於黃河北岸的芮城縣。是用芝麻、小米湯、熟面粉、大豆油、檸檬酸、廣東榴花白糖等十餘種原料和質軟甘甜的芮城井水精製而成。片薄如紙,晶瑩透光,其味蜜甜,入口酥脆,食後有餘香。經盛夏而不粘連,存放久而不變味。長久食用,有舒肝健脾、消除疲勞、振奮精神、補充營養、促進新陳代謝之功效,老幼鹹宜。在市場上享有聲譽。
  芮城醬萊,製作考究,花樣30多種。醬筍、醬苴蘭、醬包瓜、豆瓣醬被評為省優質食品。其特點是香甜酥脆,色澤金紅,透明發光,色、香、味俱佳。
  運城池????,因運城曾古名潞村,又名“潞????”;又因????運使曾駐解州,也叫“解????”;還因????呈顆粒狀,人們也稱“顆????”。池????顆粒大,色潔白,質地純淨,含芒硝和鎂元素較多,不但可供人食用,且是化學工業、輕工業和製藥工業的重要原料。用池????腌製的醬菜,色正味美,久存不腐。
  稷山板棗,主要産區在稷山縣陶村、姚村、南陽、辛莊、吳村等地,是當地的傳統特産,早已聞名國內外,板棗呈長圓形,體大肥碩,紅光閃閃,肉厚核小,質地細密,含糖分多,幹製後含糖率達74%。板棗味道甘美,富有彈性,久儲不幹。板棗還有不易裂縫腐爛、大棗核小、小棗無核等特點。目前,已開辦工廠加工成金絲蜜棗,大量出口外銷。
  運城席張白水蜜杏,主要産於席張五馬、李傢墳一帶,迄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這種杏個大形圓,淡黃透白,略綴紅色,皮薄肉厚,質細汁多,含纖維少,味甜醇香,並含有果酸、果糖、蛋白質、鈣、磷、鎂、鐵、抗壞血酸等。
  蒲州青柿,古蒲州一帶産的柿子,以果皮薄、肉細漿多、味甜無籽和最容易脫澀的特點而誘人。品種頗多,有豬頭柿、珠柿、木柿、板柿和青柿等,其中青柿更屬上品。用青柿加工成的柿餅,無核、綿軟、香甜、餅霜厚。把青柿餅掰開,能拉出一尺多長的油絲。把這種柿餅放在碗裏,用濃茶一衝,便可溶化為湯汁。青柿餅個頭特別大,經過加工,可以在柿餅上面雕成各種圖案。所以,在明清兩代,是地方官嚮皇宮進貢之品。
  平陸百合,地處中條山下的平陸縣,盛産百合。由於質量好,營養價值高,有“中條參”的美稱。它是由野生百合移植培育來的。個頭大,肉厚,後味不苦,瓣內無柴。最大的重三兩以上,一般的也在二兩左右。鮮嫩時,鱗莖如一朵白蓮。收穫後的鮮百合,放置起來幹而不爛,埋入濕土可終年保持鮮嫩。含有大量蛋白質、脂肪、澱粉、維生素,並含有少量鈣、磷、鐵等。藥用價值高,具有補中益氣,溫肺止咳,安神、清心之功效。白花鮮百合,成為當地治療支氣管炎,失眠癥的佳品。平陸罐頭廠已製成百合罐頭,頗受顧客歡迎。
  晉南泡泡糕,晉南的侯馬、臨汾、芮城等地,有一種獨特的風味食品,當地人稱之為“泡泡糕”,即泡泡油炸糕。泡泡糕,是在油炸過的糕表面起了許多鼓起來的泡泡,人們便按它的外觀起名為泡泡糕。泡泡糕用料簡單,用白麵、豬油、糖、陳皮、香料等做原料,做起來工藝較為復雜。要經過燙面、製餡、油炸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的程序。油糕從油鍋撈上來後,看上去好像一朵含苞待放牡丹花,泡似銀絮、白中微黃,吃起來香甜、酥、脆。侯馬市一位老師傅屈志明,他製作的“太後御膳泡泡糕”,晶瑩透亮,酥脆香甜。這種原來專供清代末年慈禧太後享用的食品,是用人參、黨參、黃芪等十餘種名貴中藥泡汁和面,以白糖、玫瑰、櫻桃、核桃仁等為餡,油煎而成,不但香甜可口,而且有滋陰補腎延年益壽的功效。
  晉南無鹼饃,山西南部的老百姓把饅頭叫饃,把無鹼饅頭叫做“無鹼饃”。山西南部地區的老百姓製作發酵後的蒸饃時有不在面裏放鹼的傳統做法。這種做法已延傳了數千年,發酵後的面雖然不放鹼,但蒸出來卻甜香可口,個頭大,吃着比放過鹼的味道還要好。在白麵發酵時,首先要掌握發酵的程度。把發酵的“叫子”,即含有酵母菌的面團和到新面中去,在夏天也衹要發酵三到四個鐘頭,面已經充分膨脹時,即停止發酵。把生面加入到發酵的面中,最大量的生面也須控製在發酵過的面的三分之一內。把這三分之一以內的面摻到發酵過的面中,連續揉搓,反復加工,使生面與發酵面完全和勻後,稍稍停放幾十分鐘到個把鐘頭可做成饃的形狀上籠蒸製,蒸出來的饃即是無鐵饃。把饃製作成各種各樣的動物形狀,那就是著名的“晉南面塑”了。
  新絳雲雕、蠃鈿,是一種雕漆工藝品,是山西民間家庭擺設品,舊稱剔犀。這種産品在元代至明代時曾盛極一時。製作雲雕産品,在做好的胎型上,以不同的顔色漆層層堆起,然後剔刻出圖案花紋,不同的顔色的漆層就從刀口暴露出來,花紋最常見的是雲紋,統稱之為“雲雕”。新絳雲雕、蠃鈿産品,綫紋圓潤、漆光瑩亮照人,趣味古樸醇厚,而且設計製作出了許多造型優美、圖案新穎、品種齊全、生動別緻的雲雕、蠃鈿産品,為傳統工藝品生産的發展增添了異彩。後土祠玩法訪古、旅遊、
  後土祠位於萬榮縣西南40公裏處的寶鼎鄉,始建於漢文帝元年,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祠院坐北嚮南,現存山門、戲臺、獻殿、後土大殿、秋風樓等建築。秋風樓位於後土祠最南端,建於清同治年間,構築精巧。樓高三層,磚木結構,正門門額上刻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嗣”的圖像,樓內有漢武帝的《秋風辭》碑刻。登樓可遠眺四周美景。
  華夏始祖今何在,山西萬榮後土祠後土祠位於萬榮縣西南40公裏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後土聖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後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據史載:4000多年前,軒轅黃帝“掃地為壇於上”祀後土。堯舜二帝,夏商周三王在此闢壇構事。2000多年前,漢文帝建廟,漢武帝創建後土祠,8次巡幸,在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絶賦《秋風辭》。唐明皇開元年間3次到萬榮祭祀後土。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到萬榮祭祀後土,並御制御書了《汾陰二聖配饗之銘》碑。從漢代至宋代歷朝皇帝先後24次在萬榮汾陰祭祀後土。明清時皇帝祭祀後土的儀式,遷徙於北京天壇。
  北宋時期的萬榮汾陰後土祠,莊嚴弘鉅,為海內祠廟之冠。後土祠廟貌圖碑所記,廟南北長732步,東西闊320步,約合南北長1204.14米,東西寬526.4米,面積為633859.29平方米,是現存後土祠面積的25倍,比北京故宮還要大。所以說後土祠是海內祠廟之冠,中華之最!
  據《中國古代建築史》載,北宋後土祠是按照最高標準修建的,與文獻所載北宋東京宮殿大致相同。北京故宮在建築佈局和技法上,繼承了萬榮汾陰後土祠的建築特點。祠內的代表建築“秋風樓”巧奪天工,品字戲臺國內外罕見,正殿、獻殿的石雕、木雕、琉璃飾品等精妙絶倫。萬榮後土祠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文明發展史的見證。
  據《資治通鑒·漢紀七》記載,汾陰後土祠正式建廟始於文帝後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另據《史紀·孝武本紀》記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改廟為祠。
  古之帝王即位,均要郊祠社、稷。萬榮後土祠,是明以前歷代帝王祭祀後土的廟宇。據史料記載,早在原始社會,這裏就是軒轅黃帝掃地而祭之所。後土祠位於我國歷史上盛稱為“汾陰脽上丘”。所謂“脽”,是因此地背汾(河)帶河(黃河),自然形成一條長四、五裏,寬二裏有餘,高十多丈的長阜。因東周時屬魏,故又稱為“魏都”。漢武帝劉徹即位,把祭祀後土列為國傢一件重要大事。從元鼎至天漢元年,漢武帝八次巡幸汾陰祀後土,設壇施祭,大筵群臣,中流飲然而賦千古絶調《秋風辭》。元鼎元年六月得寶鼎於祠旁,即興作《寶鼎之歌》,並改年號為元鼎。
  西漢宣帝、元鼎、成帝、哀帝和東漢光武帝,相繼來此祭祀不下10餘次。唐明皇先後三次巡幸,並將後土祠加以擴建,其規模壯麗,同於王居,號奉祗宮。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先命人對祠作了修葺,廟貌倍益增麗,次年亦來親祭,還為後土祠親撰了《汾陰二聖配饗之銘》碑(蕭墻碑),現仍完好地保存於廟內。現廟內明天啓年間重刻的金代廟圖碑上,記載了宋代以前歷朝立廟緻祠實跡。該祠在明以前是皇傢祭祀聖地,而後屬民間祭祀的廟宇。
  明萬歷年間,由於黃河衝刷,脽丘塌陷,後土祠擇地遷建。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黃河泛濫,後土祠被淹,衹留下門殿及秋風樓。到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秋,黃河决口,後土祠建築蕩然無存。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榮河知縣戴儒珍將此祠移遷於廟前村北的高崖上,這就是現在的後土祠。廟內現存建築有山門、井臺、獻殿、香亭、正殿、秋風樓、東西五虎配殿等,建築宏偉,結構精巧。山門與井臺組成國內罕見的“品”字戲臺,對研究中國古代舞臺形製提供了重要例證,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正殿琉璃飾件光彩奪目,極為珍貴。各建築物上的懸雕,玲瓏剔透,栩栩如生。
  主要建築秋風樓,位於祠的最後,憑河而立,崇峻壯麗。樓身分三層,磚木結構,十字歇山頂,高32.6米,下部築以高大的臺階,東西貫通,其上各雕橫額一方,東曰“瞻魯”,西曰“望秦”。正面門額嵌有“漢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圖。綫條流暢、形象逼真,全樓結構玲巧,形製勁秀,因三層藏有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鎸刻漢武帝《秋風辭》碑而得名。
  現存後土祠,雖不及唐宋時之壯觀,但其佈局嚴謹完整,仍為國內最具規模的後土祠廟之冠。近年國內各界人士,港、澳、臺胞及海外華僑,尋根問祖,慕名而來,祭祀後土,絡繹不絶。祈禱後土聖母所轄九州,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世道升平、物阜民豐;保佑全家健康平安,興旺發達,萬事如意。尤其在後土聖母誕辰之日(農歷三月十八)廟會期間,善男信女,商旅遊客,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No. 2
  汾陰後土祠,位於山西省萬榮縣西南40公裏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後土女媧氏的祠廟。後土聖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後土祠又是海內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出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據祠中保存完好的《歷朝立廟緻祠實跡》碑記和《蒲州府記》記載,“軒轅氏祀地祈掃地為壇於睢上,二帝八員有司,三王澤歲舉”。到漢代,進而形成制度,每三年皇帝都要來這裏舉行一次大祀。漢武帝劉徹時更是東嶽封禪,汾陰祀土,於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擴建汾陰後土祠,定為國傢祠廟,作為巡行之地。他一生曾六次祭祀後土,儀式隆重無比,在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絶賦《秋風辭》。漢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和東漢光武帝等先後來此祭祀達11次之多。唐時,玄宗李隆基於開元年間三次來此祭祀,並擴建祠廟。宋真宗趙桓大中祥符四年也來此祭祀,為這次祭祀活動,撥款對後土祠進行了修葺,並御制御書了《汾陰二聖配饗之銘》碑。從漢代至宋代歷朝皇帝先後24次在萬榮汾陰祭祀後土。明清時皇帝祭祀後土的儀式,遷徙於北京天壇。
  北宋時期的萬榮汾陰後土祠,莊嚴弘鉅,為海內祠廟之冠。後土祠廟貌圖碑所記,廟南北長732步,東西闊320步,約合南北長1204.14米,東西寬526.4米,面積為 633859.29平方米,是現存後土祠面積的25倍,比北京故宮還要大。所以說後土祠是海內祠廟之冠,中華之最。
  據《中國古代建築史》載,北宋後土祠是按照最高標準修建的,與文獻所載北宋東京宮殿大致相同。北京故宮在建築佈局和技法上,繼承了萬榮汾陰後土祠的建築特點。祠內的代表建築“秋風樓”巧奪天工,品字戲臺國內外罕見,正殿、獻殿的石雕、木雕、琉璃飾品等精妙絶倫。萬榮後土祠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文明發展史的見證。
  據《資治通鑒·漢紀七》記載,汾陰後土祠正式建廟始於文帝後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另據《史紀·孝武本紀》記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改廟為祠。
  古之帝王即位,均要郊祠社、稷。萬榮後土祠,是明以前歷代帝王祭祀後土的廟宇。據史料記載,早在原始社會,這裏就是軒轅黃帝掃地而祭之所。後土祠位於我國歷史上盛稱為“汾陰脽上丘”。所謂“脽” ,是因此地背汾(河)帶河(黃河),自然形成一條長四、五裏,寬二裏有餘,高十多丈的長阜。因東周時屬魏,故又稱為“魏都”。漢武帝劉徹即位,把祭祀後土列為國傢一件重要大事。從元鼎至天漢元年,漢武帝八次巡幸汾陰祀後土,設壇施祭,大筵群臣,中流飲然而賦千古絶調《秋風辭》。元鼎元年六月得寶鼎於祠旁,即興作《寶鼎之歌》,並改年號為元鼎。
  西漢宣帝、元鼎、成帝、哀帝和東漢光武帝,相繼來此祭祀不下10餘次。唐明皇先後三次巡幸,並將後土祠加以擴建,其規模壯麗,同於王居,號奉祗宮。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先命人對祠作了修葺,廟貌倍益增麗,次年亦來親祭,還為後土祠親撰了《汾陰二聖配饗之銘》碑(蕭墻碑),現仍完好地保存於廟內。現廟內明天啓年間重刻的金代廟圖碑上,記載了宋代以前歷朝立廟緻祠實跡。該祠在明以前是皇傢祭祀聖地,而後屬民間祭祀的廟宇。
  明萬歷年間,由於黃河衝刷,脽丘塌陷,後土祠擇地遷建。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黃河泛濫,後土祠被淹,衹留下門殿及秋風樓。到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秋,黃河决口,後土祠建築蕩然無存。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榮河知縣戴儒珍將此祠移遷於廟前村北的高崖上,這就是現在的後土祠。廟內現存建築有山門、井臺、獻殿、香亭、正殿、秋風樓、東西五虎配殿等,建築宏偉,結構精巧。山門與井臺組成國內罕見的“品”字戲臺,對研究中國古代舞臺形製提供了重要例證,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正殿琉璃飾件光彩奪目,極為珍貴。各建築物上的懸雕,玲瓏剔透,栩栩如生。
  主要建築秋風樓,位於祠的最後,憑河而立,崇峻壯麗。樓身分三層,磚木結構,十字歇山頂,高32.6米,下部築以高大的臺階,東西貫通,其上各雕橫額一方,東曰 “瞻魯”,西曰“望秦”。正面門額嵌有“漢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圖。綫條流暢、形象逼真,全樓結構玲巧,形製勁秀,因三層藏有元至元八年(公元 1271年)鎸刻漢武帝《秋風辭》碑而得名。
  現存後土祠,雖不及唐宋時之壯觀,但其佈局嚴謹完整,仍為國內最具規模的後土祠廟之冠。近年國內各界人士,港、澳、臺胞及海外華僑,尋根問祖,慕名而來,祭祀後土,絡繹不絶。祈禱後土聖母所轄九州,五穀豐登、國泰民安、世道升平、物阜民豐;保佑全家健康平安,興旺發達,萬事如意。尤其在後土聖母誕辰之日(農歷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五廟會期間,善男信女,商旅遊客,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包含詞
後土祠瓊花汾陰後土祠作揚州後土祠瓊花
詠揚州後土祠瓊花清明日後土祠送田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