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恐竜名稱: 後凹尾竜
拉丁文名: opisthocoelicaudia
恐竜體長: 12米長
恐竜體重: 不詳
恐竜食物: 植物和樹上的葉子
生存年代: 7500萬年前,晚白堊紀
生存地點: 蒙古
辨認要决: 不詳
恐竜種類: 蜥臀目·蜥腳類
來
後凹尾竜意為"尾骨後部中空"
簡 介
蒙古戈壁的自然氣候是乾燥、多風。科學家們澇災這裏的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了後凹尾竜的骨架,頭已丟失。僅這一發現就引起了很大的震驚,因為大多數蜥腳類恐竜都生活在幾億年前的侏羅紀。 在後凹尾竜的腿骨化石上發現了牙齒的印記。一定是這衹恐竜被別的什麽動物咬過。大概是一隻路過這裏的恐竜發現了它的屍體,並且吃掉它的頭和脖子。也可能它的頭和脖子在搏鬥中就被咬掉了。科學家們試圖猜測這衹恐竜的頭是個什麽樣子。有些人認為圓頂竜或內美蓋特竜的頭與後凹尾竜的身體骨架很相配。後凹尾竜四肢粗壯、步履蹣跚,行走時尾巴擡離地面。它時而停下來吃樹頂的葉子,有時它要站起來夠汁液豐滿的樹葉,這時前肢擡起,它就用強壯的尾巴着地作為一種支撐。 |
|
恐竜名稱: 後凹尾竜
拉丁文名: opisthocoelicaudia
恐竜體長: 12米長
恐竜體重: 不詳
恐竜食物: 植物和樹上的葉子
生存年代: 7500萬年前,晚白堊紀
生存地點: 蒙古
辨認要决: 不詳
恐竜種類: 蜥臀目·蜥腳類
來
後凹尾竜意為"尾骨後部中空"
化石寫真簡 介
蒙古戈壁的自然氣候是乾燥、多風。科學家們澇災這裏的白堊紀地層中發現了後凹尾竜的骨架,頭已丟失。僅這一發現就引起了很大的震驚,因為大多數蜥腳類恐竜都生活在幾億年前的侏羅紀。 在後凹尾竜的腿骨化石上發現了牙齒的印記。一定是這衹恐竜被別的什麽動物咬過。大概是一隻路過這裏的恐竜發現了它的屍體,並且吃掉它的頭和脖子。也可能它的頭和脖子在搏鬥中就被咬掉了。科學家們試圖猜測這衹恐竜的頭是個什麽樣子。有些人認為圓頂竜或內美蓋特竜的頭與後凹尾竜的身體骨架很相配。後凹尾竜四肢粗壯、步履蹣跚,行走時尾巴擡離地面。它時而停下來吃樹頂的葉子,有時它要站起來夠汁液豐滿的樹葉,這時前肢擡起,它就用強壯的尾巴着地作為一種支撐。
後凹尾竜(屬名:Opisthocoelicaudia)是種蜥腳下目恐竜,身長12米,生存於晚白堊紀地蒙古。
在後凹尾竜的屬名中,opisthe在希臘文意為“後方”,koilos則意為“空的”,而cauda在拉丁語意為“尾巴”,組合起來意為“後方空洞的尾巴”。
後凹尾竜的化石是在1965年發現,由一個波蘭與蒙古科學家共組的挖掘團隊,在戈壁沙漠中發現。在白堊紀時期,蒙古並非全是沙漠,該地擁有繁盛的叢林與濕地,後凹尾竜可能從中涉水而行。後凹尾竜是由Maria Magdalena Borsuk-Bialynicka在1977年所敘述、命名,Borsuk-Bialynicka認為它們是種新的圓頂竜科恐竜;但在1993年,羅多爾夫·科裏亞(Rodolfo Coria)與利安納度·薩爾加多(Leonardo Salgado)發現它們屬於泰坦巨竜類的薩爾塔竜科。後凹尾竜的頭顱骨與頸部並沒有被發現,而它們的屍體似乎在分解前就被掩埋過。Borsuk-Bialynicka認為暴竜科之類的食腐動物曾啃食過這個屍體,將頸部與頭部吞食了,且在骨盆與股骨留下牙齒痕跡。科學家們不能確定後凹尾竜的頭部、頸部外貌,因為這兩個部位從未重建過。
後凹尾竜的骨骸大致上類似泰坦巨竜類的骨骸。但是它們的尾巴脊椎骨擁有獨特關節,這也是它們的名稱由來。每個尾部脊椎骨的前部具有大型圓頂物,而後部擁有半球狀凹孔,形成一係列的球窩關節。後凹尾竜的另一特徵是附着到尾巴上的巨大韌帶與肌肉。因此它們的尾巴稍微往上傾斜,而非如同其他蜥腳類往下垂。有論點認為後凹尾竜以後腳站立進食時,它們的尾巴將充當第三點支撐物。
後凹尾竜曾經出現在幾內亞共和國與蒙古國的郵票上。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竜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下目: 蜥腳下目 Sauropoda
無層級: 泰坦巨竜類 Titanosauria
科: 薩爾塔竜科 Saltasauridae
屬: 後凹尾竜屬 Opisthocoelicaudia
種: 斯氏後凹尾竜 O. skarzynskii |
|
- lat.: Opisthocoelicaudi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