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學派 : 攝影 : 書法 : 圍棋 : 飲食 > 名傢
目錄
No. 1
  戰國時討論名”(概念)和實”(事實)的關係問題的學派。主要代表為惠施和公孫竜,惠施強調事物的相同性,公孫竜強調事物的差別性。他們的討論對古代邏輯發展有一定貢獻。
míng jiā míng jiā
  先秦時期以辯論名實問題為中心的一個思想派別,重視“名”(概念)和“實”(事)的關係的研究。代表人物有鄧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孫竜子
No. 3
  在某種學術或技能方面有特殊貢獻的著名人物
No. 4
  名門
No. 5
  戰國 時諸子百傢之一。以正名辨義為主,主要代表為 鄧析 、 惠施 、 公孫竜 等。《莊子·天下》有名傢辯辭的記錄。《史記·太史公自序》:“名傢苛察繳繞……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漢書·藝文志》:“名傢者流,蓋出於禮官。” 梁啓超 《論諸傢之派別》:“名傢言起於 鄭 之 鄧析 ,而 宋 之 惠施 及 趙 之 公孫竜 大昌之。”
No. 6
  猶名門。《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昔 甘茂 之孫 甘羅 ,年少耳,然名傢之子孫,諸侯皆聞之。” 晉 陸機 《吳趨行》:“八族未足侈,四姓實名傢。” 宋 歐陽修 《劉公墓志銘》:“自其皇祖以尚書郎有聲 太宗 時,遂為名傢。” 清 洪昇 《長生殿·定情》:“妃子世胄名傢,德容兼備。”
No. 7
  謂有專長而自成一傢。《漢書·藝文志》:“ 漢 興有 齊 魯 之説。傳《齊論》者……惟 王陽 名傢。” 唐 韓愈 《祭張給事文》:“惟君之先,以儒學名傢。” 宋 何薳 《春渚紀聞·趙安定提研製》:“《研譜》稱 唐 人最重 端溪 石,每得一佳石,必梳而為數板,用精鐵為周郭。 青州 人作此,至有名傢者,歷代寶□。” 清 任泰學 《質疑·經義》:“傳之解經,註之解傳,各自名傢,其實未必盡得。”
No. 8
  指有專長的著名人物。 明 鬍應麟 《詩藪·唐下》:“大傢名傢之目,前古無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捲一:“詩有大傢,有名傢。大傢不嫌龐雜,名傢必選字酌句。” 冰心 《晚晴集·空巢》:“請名傢寫一篇書評比登天還難。”
詞語
  名傢
  讀音:míng jiā ㄇㄧㄥˊ ㄐㄧㄚ
  解釋:
  (1)先秦時期以辯論名實問題為中心的一個思想派別,重視“名”(概念)和“實”(事)的關係的研究。
  (2) 在某種學術或技能方面有特殊貢獻的著名人物。
  (3)名門。
  【詳解】
  (1). 戰國時諸子百傢之一。以正名辨義為主,主要代表為鄧析 、惠施 、公孫竜等。《莊子·天下》有名傢辯辭的記錄。《史記·太史公自序》:“名傢苛察繳繞……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漢書·藝文志》:“名傢者流,蓋出於禮官。” 梁啓超 《論諸傢之派別》:“名傢言起於鄭之鄧析 ,而宋之惠施及趙之公孫竜大昌之。”
  (2).猶名門。《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昔甘茂之孫甘羅 ,年少耳,然名傢之子孫,諸侯皆聞之。” 晉 陸機 《吳趨行》:“八族未足侈,四姓實名傢。” 宋 歐陽修 《劉公墓志銘》:“自其皇祖以尚書郎有聲太宗時,遂為名傢。” 清 洪升 《長生殿·定情》:“妃子世胄名傢,德容兼備。”
  (3).謂有專長而自成一傢。《漢書·藝文志》:“ 漢 興有 齊 魯 之說。傳《齊論》者……惟 王陽 名傢。” 唐 韓愈 《祭張給事文》:“惟君之先,以儒學名傢。” 宋 何薳 《春渚紀聞·趙安定提研製》:“《研譜》稱 唐 人最重 端溪 石,每得一佳石,必梳而為數板,用精鐵為周郭。 青州 人作此,至有名傢者,歷代寶□。” 清 任泰學 《質疑·經義》:“傳之解經,註之解傳,各自名傢,其實未必盡得。”
  (4).指有專長的著名人物。 明 鬍應麟 《詩藪·唐下》:“大傢名傢之目,前古無之。” 清 袁枚 《隨園詩話》捲一:“詩有大傢,有名傢。大傢不嫌龐雜,名傢必選字酌句。” 冰心 《晚晴集·空巢》:“請名傢寫一篇書評比登天還難。”
概述
  名傢是先秦以思維的形式、規律和名實關係為研究對象的學派,戰國時稱“刑名傢”或“辯者”,西漢始稱“名傢”。
  名傢主要活躍在先秦的春秋戰國時期,一善於辯論,善於語言分析而著稱於世。作為一個思想流派而言的“名傢”,它的思想與現代的漢語所說的“名傢”是不同的。這個“名”不是有名的名、出名的意思,而主要是指事物的名稱、概念。由於種種原因,名傢這個學派後來幾乎沒有了繼承人,一般人在談到先秦諸子的時候,甚至還有可能忽略它。首先正式提出“名傢”這個說法的,是漢代的學者。司馬談在《論六傢要旨》中,把先秦諸子學分成了六個學派,其中就有“名傢”在內。
學說主張
  該派萌芽於春秋末期,鄭國大夫鄧析為先驅。作為一個學派,名傢並沒有共同的主張,僅限於研究對象的相同,而各說差異很大。主要有“合同異”和“離堅白”兩派。
  所謂“合同異”,即認為萬物之“同”與“異”都是相對的,皆可“合”其“同”、“異”而一體視之。該派以宋國人惠施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歷物十事”,即“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泛愛萬物,天地一體”等十個命題。
  所謂“離堅白”,即認為一塊石頭,用眼衹能感覺其“白”而不覺其“堅”,用手衹能感覺其“堅”而不覺其“白”。因此“堅”和“白”是分離的、彼此孤立的。該派以趙國人公孫竜為代表,“白馬非馬”、“堅白石二”等命題由其提出。
  合同異強調事物的統一性,離堅白強調事物的差異性。戰國末期,後期墨傢對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糾正,提出了“堅白相盈”的觀點,荀子亦強調“製名以指實”。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有鄧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孫竜子。
  惠施的“遍為萬物說”
   惠施,宋人,是名傢的代表人物。他在公元前三三四年至前三二二年間(魏惠王後元元年到十三年)做魏的相國,主張聯合齊、楚,尊齊為王,以減輕齊對魏的壓力,曾隨同魏惠王到齊的徐州,朝見齊威王。他為魏國製訂過法律。到公元前三二二年,魏國被迫改用張儀為相國,把惠施驅逐到楚國,楚國又把他送到宋國。到公元前三一九年,由於各國的支持,魏國改用公孫衍為相國,張儀離去,惠施重回魏國。
  惠施也和墨傢一樣,曾努力鑽研宇宙間萬物構成的原因。據說,南方有個奇人叫黃繚的,曾詢問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風雨雷霆發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應對,“遍為萬物說”(《莊子·天下篇》)。莊子曾說惠施“以堅白鳴”(《莊子·德充符篇》),批評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莊子·齊物篇》)。可知惠施的論題,主要的還是有關宇宙萬物的學說。他的著作已經失傳,衹有《莊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個命題。
  ●含有辯證因素的觀察和分析
  惠施的十個命題,主要是對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辯證的因素。他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大一”是說整個空間大到無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說物質最小的單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內部。這和後期墨傢一樣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粒子所構成。萬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質粒子構成,同樣基於“小一”,所以說“萬物畢同”;但是由“小一”構成的萬物形態千變萬化,在“大一”中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說“萬物畢異”。在萬物千變萬化的形態中,有“畢同”和“畢異”的“大同異”,也還有事物之間一般的同異,就是“小同異”。他把事物的異同看作相對的,但又是統一在一起的,這裏包含有辯證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題是和後期墨傢爭論的。後期墨傢運用數學和物理學的常識,對物體的外表形式及其測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義。《墨子·經上》曾說:“厚,有所大。”認為有“厚”才能有體積,才能有物體的“大”。而惠施反駁說:“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裏。”認為物質粒子(“小一”)不纍積成厚度,就沒有體積;但是物質粒子所構成平面的面積,是可以無限大的。後期墨傢曾經嚴格區分空間的“有窮”和“無窮”,《墨子·經說下》說:“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認為個別區域前不容一綫之地,這是“有窮”;與此相反,空間無邊無際,這是“無窮”。而惠施反駁說,“南方無窮而有窮”,就是說南方儘管是無窮的,但是最後還是有終極的地方。後期墨傢認為“中”(中心點)到相對的兩邊的終點是“同長”的。《墨子·經上》說:“中,同長也。”而惠施反駁說:“我知天下之中央,燕(當時最北的諸侯國)之北,越(當時最南的諸侯國)之南是也。”因為空間無邊無際,無限大,到處都可以成為中心。後期墨傢認為同樣高度叫做“平”,《墨子·經上》說:“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駁說:“天與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與澤平。”因為測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樣。站在遠處看,天和地幾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頂上的湖泊邊沿看,山和澤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處於變動之中,例如說:“日方中方睨(“睨”是側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陽剛升到正中,同時就開始西斜了;一件東西剛生下來,同時又走嚮死亡了。這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事物矛盾運動的辯證過程。但是他無條件地承認“亦彼亦此”,衹講轉化而不講轉化的條件,這樣就否定了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對主義的泥坑中去。
  公孫竜(公元前320-250)
   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傢。公孫竜,相傳字子秉,趙國人,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20年至前250年間。他的生平事跡已經無從詳知。他可能較長時間作平原君的門客。《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說,“平原君厚待公孫竜”。約於公元前248年至前279年間,公孫竜曾從趙國帶領弟子到燕國,《呂氏春秋·應言》載,是為了說燕昭王以“偃兵”。燕王雖然表示同意,公孫竜卻當面對燕王說,當初大王招納欲破齊、能破齊的“天下之士”到燕國來,後來終於破齊。目前“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盡善用兵者”,所以我認為大王不會偃兵,燕昭王無言應答。 公孫竜又曾遊魏,與公子牟論學。 在趙國,《呂氏春秋·審應覽》載,公孫竜曾與趙惠文王論偃兵。趙王問公孫竜說:“寡人事偃兵十餘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孫竜回答說:“趙國的藺、離石兩地被秦侵占,王就穿上喪國的服裝,縞素布總;東攻齊得城,而王加膳置酒,以示慶祝。這怎能會偃兵?” 《呂氏春秋·淫辭》說:秦國跟趙國訂立盟約:“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過了不久。秦興兵攻魏,趙欲救魏。秦王使人責備趙惠文王不遵守盟約。趙王將這件事告訴平原君。公孫竜給平原君出主意說,趙可以派遣使者去責備秦王說,秦不幫助趙國救魏,也是違背盟約。 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兵攻趙,平原君使人嚮魏國求救。涪陵君率兵救趙,邯鄲得以保存。趙國的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為平原君請求增加封地。公孫竜聽說這件事,勸阻平原君說:“君無覆軍殺將之功,而封以東武城。趙國豪傑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為相國者以親故。夫君封以東武城,不讓無功,佩趙國相印,不辭無能,一解國患,欲求益地,是親戚受封,而國人計功也。為君計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接受了公孫竜的意見,沒有接受封地。 公孫竜善於辯論。《公孫竜子·跡府》說,公孫竜與孔穿在平原君傢相會,談辯公孫竜的“白馬非馬”。晚年,齊使鄒衍過趙,平原君使與公孫竜論“白馬非馬”之說。公孫竜由是遂詘,後不知所終。 公孫竜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孫竜子》一書中。《漢書·藝文志》名傢有《公孫竜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跡府》,是後人匯集公孫竜的生平言行寫成的傳略。其餘五篇是:《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名實論》,其中以《白馬論》最著名。
代表著作
  名傢代表著作有《鄧析子》、《尹文子》、《惠子》、《公孫竜子》等,今衹存《公孫竜子》。今傳本《鄧析子》、《尹文子》皆為後人偽作。
地位與影響
  名傢之地位與對後世的影響均不及儒、墨、道、法諸傢重要,但它在戰國中期卻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學派,標志着中國古代邏輯學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日本的“名傢”
  日本的名傢,是指鐮倉時代以來成立的公傢的其中一個傢格等級。它的地位在羽林傢之下、半傢之上。主要擔任文筆,兼任侍從·弁官·蔵人頭、最高晉升過中納言、大納言的文職官員傢族。
  幕末時的名傢還剩餘不多、其中還有。日野氏、廣橋氏、烏丸氏、柳原氏、竹屋氏、裏末氏、甘露寺氏、葉室氏、勸修寺氏、萬裏小路氏、清閑寺氏、中禦門氏、坊城氏、被人們稱作十三名傢
中國歷史
  ★☆6580.htm>諸子百傢之16683.htm>名傢★☆名傢是專研「名實」關係的學術派別,偏好辯說理論,對2958.htm>邏輯學的思惟方式饒有貢獻,7173.htm>惠施、5171.htm>公孫竜等專研解析名相,不過其中含有混淆辯證的矛盾觀念。 ★☆惠施的“遍為萬物說” ★☆惠施,宋人,是名傢的代表人物。他在公元前三三四年至前三二二年間(600892.htm>魏惠王後元元年到十三年)做魏的59535.htm>相國,主張聯合齊、楚,尊齊為王,以減輕齊對魏的壓力,曾隨同魏惠王到齊的徐州,朝見70193.htm>齊威王。他為魏國製訂過法律。到公元前三二二年,魏國被迫改用張儀為相國,把惠施驅逐到楚國,楚國又把他送到宋國。到公元前三一九年,由於各國的支持,魏國改用42649.htm>公孫衍為相國,2941.htm>張儀離去,惠施重回魏國。 ★☆惠施也和2748.htm>墨傢一樣,曾努力鑽研2496.htm>宇宙間萬物構成的原因。據說,南方有個奇人叫黃繚的,曾詢問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風雨雷霆發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應對,“遍為萬物說”(《莊子·天下篇》)。莊子曾說惠施“以堅白鳴”(《莊子·德充符篇》),批評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堅白之昧終”(《莊子·齊物篇》)。可知惠施的論題,主要的還是有關宇宙萬物的學說。他的著作已經失傳,衹有《莊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個命題。 ★☆含有辯證因素的觀察和分析 ★☆惠施的十個命題,主要是對262972.htm>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辯證的因素。他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大一”是說整個空間大到無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說物質最小的單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內部。這和後期墨傢一樣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粒子所構成。萬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質粒子構成,同樣基於“小一”,所以說“萬物畢同”;但是由“小一”構成的萬物形態千變萬化,在“大一”中所處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說“萬物畢異”。在萬物千變萬化的形態中,有“畢同”和“畢異”的“大同異”,也還有事物之間一般的同異,就是“小同異”。他把事物的異同看作相對的,但又是統一在一起的,這裏包含有辯證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題是和後期墨傢爭論的。後期墨傢運用1284.htm>數學和15707.htm>物理學的常識,對物體的外表形式及其測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義。《墨子·經上》曾說:“厚,有所大。”認為有“厚”才能有體積,才能有物體的“大”。而惠施反駁說:“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裏。”認為物質粒子(“小一”)不纍積成厚度,就沒有體積;但是物質粒子所構成平面的面積,是可以無限大的。後期墨傢曾經嚴格區分空間的“有窮”和“無窮”,《墨子·經說下》說:“或不容尺,有窮;莫不容尺,無窮也。”認為個別區域前不容一綫之地,這是“有窮”;與此相反,空間無邊無際,這是“無窮”。而惠施反駁說,“南方無窮而有窮”,就是說南方儘管是無窮的,但是最後還是有終極的地方。後期墨傢認為“中”(中心點)到相對的兩邊的終點是“同長”的。《墨子·經上》說:“中,同長也。”而惠施反駁說:“我知天下之中央,燕(當時最北的諸侯國)之北,越(當時最南的諸侯國)之南是也。”因為空間無邊無際,無限大,到處都可以成為中心。後期墨傢認為同樣高度叫做“平”,《墨子·經上》說:“平,同高也。”而惠施反駁說:“天與地卑(“卑”是接近的意思),山與澤平。”因為測量的人站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高低就不一樣。站在遠處看,天和地幾乎是接近的;站在山頂上的湖泊邊沿看,山和澤是平的。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作處於變動之中,例如說:“日方中方睨(“睨”是側斜的意思),物方生方死。”太陽剛升到正中,同時就開始西斜了;一件東西剛生下來,同時又走嚮死亡了。這種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事物矛盾運動的辯證過程。但是他無條件地承認“亦彼亦此”,衹講轉化而不講轉化的條件,這樣就否定了事物的質的相對穩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對主義的泥坑中去。 公孫竜 (公元前320-250) ★☆27201.htm>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傢。公孫竜,相傳字子秉,趙國人,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20年至前250年間。他的生平事跡已經無從詳知。他可能較長時間作平原君的門客。《10088.htm>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說,“平原君厚待公孫竜”。約於公元前248年至前279年間,公孫竜曾從趙國帶領弟子到燕國,《呂氏春秋·應言》載,是為了說148454.htm>燕昭王以“偃兵”。燕王雖然表示同意,公孫竜卻當面對燕王說,當初大王招納欲破齊、能破齊的“天下之士”到燕國來,後來終於破齊。目前“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盡善用兵者”,所以我認為大王不會偃兵,燕昭王無言應答。 公孫竜又曾遊魏,與公子牟論學。 在趙國,《33018.htm>呂氏春秋·審應覽》載,公孫竜曾與趙惠文王論偃兵。趙王問公孫竜說:“寡人事偃兵十餘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孫竜回答說:“趙國的藺、離石兩地被秦侵占,王就穿上喪國的服裝,縞素布總;東攻齊得城,而王加膳置酒,以示慶祝。這怎能會偃兵?” 《呂氏春秋·淫辭》說:秦國跟趙國訂立盟約:“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過了不久。秦興兵攻魏,趙欲救魏。秦王使人責備趙惠文王不遵守盟約。趙王將這件事告訴平原君。公孫竜給平原君出主意說,趙可以派遣使者去責備秦王說,秦不幫助趙國救魏,也是違背盟約。 趙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兵攻趙,平原君使人嚮魏國求救。涪陵君率兵救趙,邯鄲得以保存。趙國的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鄲為平原君請求增加封地。公孫竜聽說這件事,勸阻平原君說:“君無覆軍殺將之功,而封以東武城。趙國豪傑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為相國者以親故。夫君封以東武城,不讓無功,佩趙國相印,不辭無能,一解國患,欲求益地,是親戚受封,而國人計功也。為君計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接受了公孫竜的意見,沒有接受封地。 公孫竜善於辯論。《公孫竜子·跡府》說,公孫竜與孔穿在平原君傢相會,談辯公孫竜的“白馬非馬”。晚年,齊使鄒衍過趙,平原君使與公孫竜論“白馬非馬”之說。公孫竜由是遂詘,後不知所終。 公孫竜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孫竜子》一書中。《漢書·藝文志》名傢有《公孫竜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跡府》,是後人匯集公孫竜的生平言行寫成的傳略。其餘五篇是:《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名實論》,其中以《白馬論》最著名。[★☆b]日本的“名傢”[★☆b]名傢,是指85350.htm>鐮倉時代以來成立的694971.htm>公傢的其中一個傢格等級。它的地位在710892.htm>羽林傢之下、710940.htm>半傢之上。主要擔任文筆,兼任59474.htm>侍從·弁官·蔵人頭、最高晉升過386706.htm>中納言、386704.htm>大納言的文職官員傢族。 ★☆幕末時的名傢還剩餘不多、其中還有。日野氏、廣橋氏、烏丸氏、柳原氏、竹屋氏、裏末氏、甘露寺氏、葉室氏、勸修寺氏、萬裏小路氏、清閑寺氏、中禦門氏、坊城氏、被人們稱作十三名傢
百科辭典
  mingjia
  名傢
  Dialectians
    中國先秦時期以思維的形式、規律和名實關係為研究對象的哲學派別。 亦稱辯者。 漢代學者將其與“儒傢”、“道傢”等並列為“六傢”。
    名傢以擅長論辯著稱,他們在論辯中比較註重分析名詞與概念的同異,重視名與實的關係。春秋戰國時期,因出現了“名實相怨”的現象,名實問題成為許多思想傢關心與探討的問題。後來逐漸出現了一批以人的認識本身為研究對象的思想傢,他們致力於論辯中邏輯問題的研究,形成了名傢學派。戰國時期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尹文、惠施、公孫竜以及後期墨傢等。這一學派的代表作有:《鄧析》、《尹文子》、《公孫竜子》、《惠子》等。除《公孫竜子》外,其他原著早已失佚。現存的《鄧析子》、《尹文子》係後人偽托。在戰國與漢人的某些著作中,還保留有鄧析、尹文、惠施、公孫竜言論與行事的片斷記載,從中可以窺見他們的思想面貌。
    名傢作為一個學派,並非有着共同的政治思想或經濟主張,而僅僅在於他們都以“名”作為研究對象,並以此與其他學派相區別。在名傢內部,由於觀點不同又形成若幹派別,其中主要有“合同異”派和“離堅白”派。
    合同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惠施。這一派註意到事物的普遍聯繫和不斷發展,認為事物的差別衹是相對於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而言,主張一切現實差異都衹有相對的意義,提出人們在認識中應該否定差異的界限,直至承認一切對立都為無條件的同一,“畢異”的本是“畢同”的。他們用來論證自己觀點的主要命題有10個,《莊子·天下》篇中記載了這些命題。其中第一個命題說,萬物都由一種叫做“小一”的東西構成,因而彼此在本質上並無差異;由萬物組成的宇宙,又是一個唯一的“大一”,此外別無他物。第五個命題說,一般常識認為,事物之間有“大同”與“小同”的差別,但從本質上說,可以認為萬物是“畢異”的,也可以認為萬物是“畢同”的。第十個命題說,歸根結柢,“畢異”的本是“畢同”的,因而應該不分物我,“泛愛萬物”,天地雖然上下懸隔,其實猶如一人之身,也不必要分彼此。
    離堅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公孫竜。這一派註意到事物和名稱的差異、獨立和穩定,強調不同名實的不同質的規定性和發展的中斷性。他們認為,萬物都是各自獨立、互不相同的,甚至一物之中的各種屬性也是互不相關的,因而否定了事物和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繫。這一派的著名論題為“白馬非馬”和“堅白石二”。他們認為“馬”是“命形”的,“白”是“命色”的,“命色者非命形也”,所以說“白馬非馬”。他們又說,眼看不見石之堅,而衹能看見石之白,因此“無堅”;手摸不着石之白,而衹能觸及石之堅,因而“無白”,由此斷言“堅”和“白”是互相分離、各自獨立存在的。
    上述兩派各自的側重點不同,並且各持一端。合同異派誇大事物的普遍聯繫和變動不居的特性,認為一切都是同一;離堅白派則誇大事物的相對獨立和相對靜止的特性,認為一切都是差異。合同異派合異為同;離堅白派離同為異。前者犯了相對主義的錯誤,後者則犯了絶對主義的錯誤。
    合同異派和離堅白派在認識上所犯的各持一端的片面性錯誤,到戰國末期經其他哲學家的努力而有所糾正。後期墨傢提出了“堅白相盈”的命題,荀況,強調“製名以指實”的原則,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古代邏輯學和認識論的發展。秦統一六國以後,各辯思潮隨之消匿。到清代,西方形式邏輯傳入中國,有人將其譯為“名學”,但它同中國先秦時期的名學實有很大區別。
     (龐樸)
    
英文解釋
  1. n.:  eminence,  master,  star,  virtuoso,  the School of Logicians,  famous expert,  influencial family,  a master (in a branch of art),  the Nominalist school of philosophy,  an illustrious family
法文解釋
  1. n.  personne titulaire d'une distinction académique, expert illustre
近義詞
高手
相關詞
畫傢藝術美術百科辭典藝術研究歷史人物哲學家
戰國白馬論褚子百傢邯鄲名人作品文學文化科教
電視節目講座詩人編輯書法常熟更多結果...
包含詞
名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