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進食 |
|
我們今晚在哪兒吃飯 |
|
維持生活 |
|
靠打獵吃飯 |
泛指生活或生存 Refers to life or survival |
亦作“喫飯”。
泛指生活或生存。 清 袁枚 《隨園詩話》捲二:“ 蘇州 薛皆三 進士有句云:‘人生衹有修行好,天下無如喫飯難。’” 瞿秋白 《餓鄉紀程》三:“各人吃飯問題的背後,都有世界經濟現象映着。” 毛澤東 《反對黨八股》:“共産黨不靠嚇人吃飯,而是靠馬剋思列寧主義的真理吃飯,靠實事求是吃飯,靠科學吃飯。” |
|
英文:eat rice
◎ 吃飯 chī fàn?(安徽廬江一帶方言音為qi fan)
(1) [eat;have a meal]∶進食
我們今晚在哪兒吃飯
(2) [make a living]∶維持生活
靠打獵吃飯
泛指生活或生存。例:靠打獵吃飯(以打獵為生)。
在中國及世界的許多國傢,吃是一種文化。一般一日三餐,分吃早飯、午飯和晚飯,發展到現在,在許多大中城市,許多人形成了吃夜宵的習慣。
吃飯是人攝入負熵維持耗散體係的主要方式
(3)吃飯並不是衹是吃米飯,吃饅頭、麵條等等都能說是吃飯的。 |
|
作者簡介
錢鐘書(1910——1998)
文摘
吃飯有時很像結婚,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吃講究的飯事實上衹是吃菜,正如討闊佬的小姐,宗旨倒並不在女人。這種主權旁移,包含着一個轉了彎的、不甚樸素的人生觀。辯味而不是充饑,變成了我們吃飯的目的。舌頭代替了腸胃,作為最後或最高的裁判。不過,我們仍然把享受掩飾為需要,不說吃菜,衹說吃飯,好比我們研究哲學或藝術,總說為了真和美可以利用一樣。有用的東西衹能給人利用,所以存在;偏是無用的東西會利用人,替它遮蓋和辯護,也能免於拋棄。柏拉圖在《理想國》裏把國傢分成三等人,相當於靈魂的三個成份;饑渴吃喝是靈魂裏最低賤的成份,等於政治組織裏的平民或民衆。最巧妙的政治傢知道怎樣來敷衍民衆,把自己的野心裝點成民衆的意志和福利;請客上館子去吃菜,還頂着吃飯的名義,這正是舌頭對肚子的籍口,彷佛說:“你別抱怨,這有你的份!你享着名,我替你出力去幹,還虧了你什麽?”其實呢,天知道——更有餓癟的肚子知道——若專為充腸填腹起見,樹皮草根跟雞鴨魚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區區消化排泄的生理過程裏還需要那麽多的政治作用。
古羅馬詩人波西藹斯(Persius)曾慨嘆說,肚子發展了人的天才,傳授人以技術(Magister artising enique largitor venter)。這個意思經拉柏萊發揮得淋漓盡致,《巨人世傢》捲三有贊美肚子的一章,尊為人類的真主宰、各種學問和職業的創始和提倡者,鳥飛,獸走,魚遊,蟲爬,以及一切有生之類的一切活動,也都是為了腸胃。人類所有的創造和活動(包括寫文章在內),不僅表示頭腦的充實,並且證明腸胃的空虛。飽滿的肚子最沒用,那時候的頭腦,迷迷糊糊,衹配作癡夢;咱們有一條不成文的法律:吃了午飯睡中覺,就是有力的證據。我們通常把饑餓看得太低了,衹說它産生了乞丐,盜賊,娼妓一類的東西,忘記了它也啓發過思想、技巧,還有“有飯大傢吃”的政治和經濟理論。德國古詩人白洛柯斯(B.H.Brockes)做贊美詩,把上帝比作“一個偉大的廚師傅(dergross Speisemeister)”,做飯給全人類吃,還不免帶些宗教的稚氣。弄飯給我們吃的人,决不是我們真正的主人翁。這樣的上帝,不做也罷。衹有為他弄了飯來給他吃的人,纔支配着我們的行動。譬如一傢之主,並不是掙錢養傢的父親,倒是那些乳臭未幹、安坐着吃飯的孩子;這一點,當然做孩子時不會悟到,而父親們也决不甘承認的。拉柏萊的話似乎較有道理。試想,肚子一天到晚要我們把茶飯來嚮它祭獻,它還不是上帝是什麽?但是它畢竟是個下流不上臺面的東西,一味容納吸收,不懂得享受和欣賞。人生就因此復雜了起來。一方面是有了腸胃而要飯去充實的人,另一方面是有飯而要胃口來吃的人。第一種人生觀可以說是吃飯的;第二種不妨喚作吃菜的。第一種人工作、生産、創造,來換飯吃。第二種人利用第一種人活動的結果,來健脾開胃,幫助吃飯而增進食量。所以吃飯時要有音樂,還不夠,就有“佳人”、“麗人”之類來勸酒;文雅點就開什麽銷寒會、銷夏會,在席上傳觀法書名畫;甚至賞花遊山,把自然名勝來下飯。吃的菜不用說盡量講究。有這樣優裕的物質環境,舌頭像身體一般,本來是極隨便的,此時也會有貞操和氣節了;許多從前慣吃的東西,現在吃了彷佛玷污清白,决不肯再進口。精細到這種田地,似乎應當少吃,實則反而多吃。假使讓肚子作主,吃飽就完事,還不失分寸。舌頭揀精揀肥,貪嘴不顧性命,結果是肚子倒黴受纍,衹好忌嘴,舌頭也衹能像李逵所說“淡出鳥來”。這誠然是它饞得忘了本的報應!如此看來,吃菜的人生觀似乎欠妥。 |
|
好的“食相”
首先,要嚴記吃飯衹吃七分飽,這樣不僅避免“眼睛大肚子小,”也有利於身型保持。現在很時興“All you can eat”這種任你吃到飽的自助餐。
其次,衹揀眼前的菜吃,歪着身子撐着筷子夾菜,實在不可取哦。不過,現在中式餐桌一般都裝有圓轉盤,想吃什麽轉一下就在眼前,方便許多。但在轉盤前,先看看同桌人是否在夾菜或盛湯,避免讓人有“搶菜”的感覺。
再次,用餐時,嘴中有食物請勿說話,否則菜屑從口中噴出,很失禮也很難堪哦。手裏拿着筷子,如果想盛湯先將筷子放下再拿起湯勺,不要拿了筷子又拿湯勺,所有器皿一手握,那樣感覺會“很土氣”。
最後,所有的食屑,碎骨,應當放在骨碟裏,直接丟在餐桌下或在桌旁都是很有礙觀瞻的,如果沒有骨碟可以用紙巾鋪墊代替。如果可以的話,請盡量使用“公筷母匙”,既衛生又雅觀。
觀察飯桌上的“食相”是考量人教養最簡單的方法,因為“吃”是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素質和背後的家庭教育了。
鑒於食相的私密性,觀看一個人進食其實是一件既興奮又娛樂的事,還帶着點犯罪感。社會也一嚮有藉共飯來增加瞭解、促進交流之風俗。於是同桌吃飯也就具有了表演的性質,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學意義。
食相,又做“吃相”,有的時候並不僅是指進食的樣子,而是指做事的漂亮與否,姿態和“姿勢”的醜陋與否。做人做事可以做得合理合法,但是也可以做得“吃相”難看,例如,13年前聶衛平與藤澤秀行對局時以“一個老北大荒知青的頑強”所放出的那一個製勝的棋招,至今仍有人為其“吃相”的難看而感到難過。
食相和大部分的禮儀一樣,都具有禁忌的性質,說穿了,無非就是要我們盡量剋製各自的動物本能,成為一個合乎社會規範的文明人。然而,飲食和性,正是人類最難以剋服的兩種頭號動物性衝動。從《禮記》開始的種種食相禁忌,基本上都是反自然的。例如,中外的食相禁忌皆無一例外地反對以犁庭掃穴和狼吞虎咽的風格進食,這一條顯然是針對我們的先人而來。
食相是多媒體的,不雅的食相,還包括一些不該在餐桌上發出的聲音。儘管進食過程中所發出的聲音也來自於空氣的振動,但是這種聲音被公認為不雅和非禮。與反對狼吞虎咽相比,禁止在吃飯時發出非禮之聲還是有些道理的,屬於“遠古的回聲”。在那些比舊社會還舊的社會裏,食物總是短缺的,肚子總是餓着的,一旦得到了吃的,除了盡快把它吃掉,還得在進食的時候把音量收細,以免招引來搶掠者。而《國傢女排管理細則》首次觸及食相:第13條:“文明進餐,吃有吃相。” |
|
用大吃大喝表示感謝,這是阿富汗一些地區的習俗。這裏招持客人十分誠懇,如果你吃得差不多了,對主人說“夠了,我不想再吃了。”主人會不理睬你,你必須繼續吃下去,吃得越多,對方越高興,那纔是禮貌。如果隨便吃幾口就停嘴,對方會不高興。到這些地方去做客,需事先帶點助消化藥。
吃多吃少,隨你便,這是文萊人的待客習俗。在文萊,傢裏來了客人,不管認識不認識,衹要嚮自己問好,主人就會笑臉相迎,熱情接待,把傢中吃的東西都拿出來供客人享用。但是主人從不勸食,對方吃不吃、吃多吃少、好吃不好吃,從不過問。主人認為這樣問客人是不禮貌的。
“我吃飯,你付錢。”在印度的一些地區,如果同商業談判對象和朋友共進晚餐館,他們會自自然然地說“你的資本比我的多,所以這筆餐費應該由你付。”不熟悉情況或初來乍到的客人,常常會被這種場面鬧得啼笑皆非。錢多的人或是受歡迎的人應該付錢---他們認為這是對你的尊重,與摳門或挨宰不能相提並論。
吃定量,多吃自費。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傢之一,但瑞士人精打細算,節約成風。在這個國傢承辦的世界性高層活動,一日三餐固定供應每人一份份餐,或是把這份餐費發給個人,讓你自己找地方去吃。除此之外,每人免費供應一茶。誰要是多吃多喝,得自己另外付錢,國內外客人一視同仁,概不例外。先訂“協議”後吃飯。
與澳大利亞人共進午餐要特別註意記住哪一頓飯該由誰付錢,如果你付錢過於積極或忘記付錢都是不禮貌的,在一般情況下,你提議喝酒,通常由你付錢,不可各自付錢,除非事先說好。吃多少要多少,嚴格“三光”。
德國人視浪費為“罪惡”,討厭凡事浪費的人,所以一般人都沒有奢侈的習慣。與德國人相處,務必遵守這個習慣,才能跟他們打成一片。如與他們共進餐館,不能多要根本吃不了的東西,自已要的飯菜必須吃光,也要用面包蘸着吃下去或喝光,用舌頭舔光盤子的場面也司空見慣。
荷蘭人習慣於每天吃一頓熱飯,農民一般中午吃,其他家庭則把熱飯安排在黃昏,飯前人們要喝上一杯冰鎮的酒。這頓飯總是從上菜湯開始,然後上茄汁對蝦、鯡魚之類。早午餐主食多為面包,配以冷肉、熏排骨、罐頭魚、奶酪、果醬。早餐飲茶,午餐喝加咖啡加奶或涼牛奶。甜食有牛奶蛋糊、燉水果加奶油、薄餅或蘋果餡餅。
埃及人煮飯一般是先放4碗水和4湯匙植物油和????放在鍋中煮沸,再放入淘洗過的大米,旺火煮開後用文火燒。
西班牙人愛吃雞飯。他們先將帶骨雞肉煮湯,再炒熟這些雞骨肉,加入米後炒至略焦黃,再倒入洋蔥、蒜頭、番茄醬和雞湯,慢火煮20分鐘,湯幹飯熟即可。
意大利人煮飯則是將米和蔥末一同倒入油鍋炒一下,再加????和水,用文火煮一小時,食前加黃油和幹酪攪拌。這是傳統的歐洲食法。
海地人喜食橄欖油飯。做飯時,先把水燒開後下米,然後倒入橄欖油,水幹飯熟後,過冷水,再塗上牛油,上火再燜,水幹即可。
羅馬尼亞人煮飯時用一份大米、二份水再拌以適量的????、醋、油,用文火煮熟,再倒入大盤子中,上面鋪些番茄片食用。
南美洲一些國傢流行洋蔥飯。先把水煮開,放入碎洋蔥、????和大米,慢火煮熟即可。
中東地區流行吃菜飯。這種飯是先炒熟,再將切好的菠菜倒進去翻炒,一加入米、番茄、????、鬍椒,再加水用小火煮幹吃。此飯叫菠菜飯。
瑞士人煮飯比較講究,將大米、水、牛奶各一份,加上雞蛋黃、糖和????,攪拌均勻後再用文火煮。當米飯水分吸幹時,再將打成泡沫的蛋白倒入,飯稍為發黃即起鍋食用。
美國人善做番茄汁飯,方法是先將洋蔥、蒜頭炒出香味,加入番茄汁和水,倒入米煮熟即可。 |
|
- : dine, chow down
- n.: chow, dining, take out, put on the feed bag, feed one's face, meal ticket, have [take] a meal, make a living, have a meal, having a meal
- v.: eat, eat a meal
|
|
- v. manger, prendre un repas;
vivre
|
|
用餐 |
|
飲食 | 烹飪 | 菜餚 | 北京菜 | 菜譜 | x86 | 晚宴 | 百科大全 | 飯店 | 飯館 | 食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