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葉猴
目錄
yè hóu yè hóu
  亞洲産的若幹種長尾的猴子,與長鼻猴及非洲産的疣猴一起,共同組成一科(疣猴科Colobidae),體形細瘦,一般灰色或棕灰色,有叢密的眉毛和頦垂毛。2.東方産的各種葉猴的任一種(葉猴屬Presbytis)。
No. 2
  東方産的各種葉猴的任一種(葉猴屬Presbytis)
No. 3
  我國有6種葉猴,即黑葉猴、白頭葉猴、長尾葉猴、菲氏葉猴、戴帽葉猴和白臀葉猴,它們也都是我國的i級保護動物。葉猴起源於歐洲,它們的祖先從歐洲經非洲再到亞洲,首先進入東南亞地區,然後沿着河𠔌或低地進入我國華南和西南一帶具有熱帶岩溶地貌的亞熱帶森林,即在目前的分佈區生存繁衍,形成優勢種群。這個過程發生在大約距今300萬年前的第四紀,恰好與我國南方熱帶岩溶在熱帶氣候條件下開始發育、形成的時間相一致,並且得到了很好的適應和充分的發展,生存至今,是大自然所賦予的寶貴財富。
  黑葉猴主要分佈於廣西、貴州、四川等地,是葉猴中數量相對較多的一種。但由於黑葉猴的肉有滋補作用,"烏猴結"和骨、肉均可供藥用,"烏猴結"用於治療婦女血虛和貧血癥等,骨性平、味酸,肉性溫、味甘、略酸,用肉和米蒸熟發酵或者用骨在酒中浸泡3個月以上加工製成的"烏猿酒"馳名中外,其味醇香,對醫治風濕病有顯著的療效。因此,有人常利用黑葉猴夜晚在岩洞中棲宿的特點前去捕捉,從前在我國廣西僅大新縣一個縣每年收購的皮張就達1000張。但由活捕率很低,使這一資源的破壞十分嚴重。
  菲氏葉猴分佈于云南,它的膽囊和腸道中生有結石,是因吞食的體毛與碳酸鈣結合所形構成的,可以入藥,藥名也叫"猴棗",可以治療很多疾病,因此在市場的價格非常高。於是,菲氏葉猴也遭到了無情的捕殺,在我國境內已經有很多年沒有發現它的蹤跡了。
  白頭葉猴是我國學者首先發現的,也是唯一一種由我國學者發現和命名的靈長目動物。它是我國的特産物種,僅分佈在廣西的左江和明江之間的一個十分狹小的三角形地帶內,面積不足200平方公裏,野外總數大約僅有600衹左右。
  長尾葉猴分佈於西藏,野外數量僅有1000衹左右。戴帽葉猴分佈于云南貢山的獨竜江一帶,在僅存有大約500-600衹。白臀葉猴唯一的産地據說是海南島,但從發現時到現在,已經過了100多年,不僅從來沒有采到第二衹標本,而且也沒有發現過它的任何蹤跡,因此白臀葉猴可能很早就已經在我國絶滅了。
  葉猴揭示自然選擇如何塑造復製基因的進化
   一種瀕危猴子使科學家們對進化有了新見解。原産於東亞和東南亞的食葉的葉猴(douc langur),基因組中有一個“復製”基因,這個基因是從一個編碼特異酶的基因的突變體復製而來的,這個突變體突變後編碼産出另外一種功能不同的酶。重建該基因突變的路徑後,科學家們就自然選擇如何塑造這樣的基因復製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縱觀整個進化史,自然發生的基因多餘拷貝在許多生物體的基因組中都出現過。基因復製被認為是新基因的主要來源以及對環境的適應。但科學家就自然選擇采用什麽方法來改變這些額外拷貝存在分歧。一些科學家認為正嚮選擇對行使新功能的復製基因有利,但另一些科學家則把原因歸結為缺少負嚮選擇;因為這些新基因是多餘的。但目前大多數研究都是建立在統計分析基礎上,其分析結果不能明確區分這兩種方法。
    現在,密歇根大學的進化遺傳學家jianzhi zhang聲稱,兩種理論都是正確的。他和他的同事在葉猴中發現了一個編碼核糖核酸酶的復製基因。在人類和其它靈長類動物中,核糖核酸酶作用的是雙鏈rna;這種酶可能有助於機體抵禦病毒,這些病毒中一些含有雙鏈rna。但在葉猴中,復製的核糖核酸酶基因進化成一個編碼消化酶的基因。消化酶通過消化寄生於葉猴腸道中的發酵葉子的細菌的單鏈rna來幫助機體補充蛋白。
    為查明這個復製基因是如何進化的,研究人員設計了9種突變基因編碼的蛋白,每一蛋白都有一個氨基酸發生變化,這樣就能與原始基因編碼的蛋白區分開來。每一氨基酸變化都降低了酶的原始職能--降解雙鏈rna的能力。這暗示復製基因進化的原因在於缺少負嚮選擇。但統計分析的結果又顯示,復製基因的進化速度要比隨機變化快得多,這提示,正嚮選擇也在起作用。研究小組將結果發表在2002年3月期的《自然遺傳學》上。
    紐約州syracuse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shozo yokoyama認為,zhang的復製基因功能檢測是通嚮瞭解基因復製在進化種扮演的角色的艱難而必要的一步。“但這還不是最後的答案。”他說。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不僅要證明氨基酸變化是如何降低核糖核酸酶的原始功能的,而且還要查明氨基酸變化是如何幫助復製基因獲得新功能的。
英文解釋
  1. n.:  langur,  leaf monkey
相關詞
國傢一級保護動物珍稀動物猴類靈長類自然動物猴科生物
哺乳動物
包含詞
葉猴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