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 : 古典名著 : 經濟 : 中國倫理學 : 古典文獻 >史藏 >正史 > 史記
目錄
史記
作者: 司馬遷 Sima Qian
  史記
  作者:司馬遷(東漢)
  捲一 五帝本紀 第一
  捲二 夏本紀 第二
  捲三 殷本紀 第三
  捲四 周本紀 第四
  捲五 秦本紀 第五
  捲六 秦始皇本紀 第六(上)
  捲六 秦始皇本紀 第六(下)
  捲七 項羽本紀 第七
  捲八 高祖本紀 第八
  捲九 呂太後本紀 第九
  捲十 孝文本紀 第十
  捲十一 孝景本紀 第十一
  捲十二 孝武本紀 第十二
  捲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捲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 第二
  捲十五 六國年表 第三
  捲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 第四
  捲十七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第五
  捲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捲十九 惠景閑侯者年表 第七
  捲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第八
  捲二十一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捲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第十
  捲二十三 禮書 第一
  捲二十四 樂書 第二(上)
  捲二十四 樂書 第二(下)
  捲二十五 律書 第三
  捲二十六 歷書 第四
  捲二十七 天官書 第五(上)
  捲二十七 天官書 第五(下)
  捲二十八 封禪書 第六
  捲二十九 河渠書 第七
  捲三十 平準書 第八
  捲三十一 吳太伯世傢 第一
  捲三十二 齊太公世傢 第二
  捲三十三 魯周公世傢 第三
  捲三十四 燕召公世傢 第四
  捲三十五 管蔡世傢 第五
  捲三十六 陳□世傢 第六
  捲三十七 韂康叔世傢 第七
  捲三十八 宋微子世傢 第八
  捲三十九 晉世傢 第九
  捲四十 楚世傢 第十
  捲四十一 越王勾踐世傢 第十一
  捲四十二 鄭世傢 第十二
  捲四十三 趙世傢 第十三
  捲四十四 魏世傢 第十四
  捲四十五 韓世傢 第十五
  捲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傢 第十六
  捲四十七 孔子世傢 第十七
  捲四十八 陳涉世傢 第十八
  捲四十九 外戚世傢 第十九
  捲五十 楚元王世傢 第二十
  捲五十一 荊燕世傢 第二十一
  捲五十二 齊悼惠王世傢 第二十二
  捲五十三 蕭相國世傢 第二十三
  捲五十四 曹相國世傢 第二十四
  捲五十五 留侯世傢 第二十五
  捲五十六 陳丞相世傢 第二十六
  捲五十七 絳侯周勃世傢 第二十七
  捲五十八 梁孝王世傢 第二十八
  捲五十九 五宗世傢 第二十九
  捲六十 王世傢 第三十
  捲六十一 伯夷列傳 第一
  捲六十二 管晏列傳 第二
  捲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 第三
  捲六十四 司馬穰苴列傳 第四
  捲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 第五
  捲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 第六
  捲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 第七
  捲六十八 商君列傳 第八
  捲六十九 蘇秦列傳 第九
  捲七十 張儀列傳 第十
  捲七十一 樗裏子甘茂列傳 第十一
  捲七十二 穰侯列傳 第十二
  捲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 第十三
  捲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 第十四
  捲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 第十五
  捲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傳 第十六
  捲七十七 魏公子列傳 第十七
  捲七十八 春申君列傳 第十八
  捲七十九 範睢蔡澤列傳 第十九
  捲八十 樂毅列傳 第二十
  捲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二十一
  捲八十二 田單列傳 第二十二
  捲八十三 魯仲連鄒陽列傳 第二十三
  捲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 第二十四
  捲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 第二十五
  捲八十六 刺客列傳 第二十六
  捲八十七 李斯列傳 第二十七
  捲八十八 蒙恬列傳 第二十八
  捲八十九 張耳陳餘列傳 第二十九
  捲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 第三十
  捲九十一 黥布列傳 第三十一
  捲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 第三十二
  捲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 第三十三
  捲九十四 田儋列傳 第三十四
  捲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 第三十五
  捲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 第三十六
  捲九十七 酈生陸賈列傳 第三十七
  捲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傳 第三十八
  捲九十九 劉敬叔孫通列傳 第三十九
  捲一百 季布欒布列傳 第四十
  捲一百一 袁盎□錯列傳 第四十一
  捲一百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 第四十二
  捲一百三 萬石張叔列傳 第四十三
  捲一百四 田叔列傳 第四十四
  捲一百五 扁鵲倉公列傳 第四十五
  捲一百六 吳王濞列傳 第四十六
  捲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 列傳第四十七
  捲一百八 韓長孺列傳 第四十八
  捲一百九 李將軍列傳 第四十九
  捲一百十 匈奴列傳 第五十
  捲一百一十一 韂將軍驃騎列傳 第五十一
  捲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 第五十二
  捲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傳 第五十三
  捲一百一十四 東越列傳 第五十四
  捲一百一十五 朝鮮列傳 第五十五
  捲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傳 第五十六
  捲一百一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 第五十七(上)
  捲一百一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 第五十七(下)
  捲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傳 第五十八
  捲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傳 第五十九
  捲一百二十 汲鄭列傳 第六十
  捲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 第六十一
  捲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 第六十二
  捲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 第六十三
  捲一百二十四 遊俠列傳 第六十四集
  捲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 第六十五
  捲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傳 第六十六
  捲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 第六十七
  捲一百二十八 龜策列傳 第六十八
  捲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 第六十九
  捲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上)
  捲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下)
太史公書 Tai Shi Gong books
  書名。原名《太史公書》。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西漢司馬遷著,後褚少孫補撰部分內容。全書一百三十篇。記事起自傳說中的黃帝,迄於漢武帝,共三千年左右。分傳記為本紀、世傢、列傳;以八書述制度沿革,列十表通史事脈絡。在史學、文學上都有很高價值。
shǐ jì shǐ jì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西漢司馬遷著,原名《太史公書》。約於漢武帝太初元年至徵和二年間(公元前104—前91)撰成。司馬遷利用史官典籍,博採《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傢等書與實地采訪寫成。記述黃帝時代至漢武帝天漢年間3000多年的歷史。後其書有缺,《武帝紀》、《三王世傢》、《龜策列傳》、《日者列傳》等篇均為褚少孫所補。體裁分傳記為本紀、世傢、列傳,以八書記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脈絡,為後世紀傳體史書所沿用。書中《河渠書》、《平準書》、《貨殖列傳》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則記述了少數民族的活動,這些都是本書的優點。《史記》不僅僅是史學著作,由於描寫歷史人物生動形象,在文學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被譽為“史傢之絶唱,無韻之離騷”
記載歷史的書 Recorded in history books
  記載歷史的書。《書序》:“約史記而修《春秋》。”《史記·周本紀》:“ 周太史 伯陽 讀史記曰:‘ 周 亡矣。’” 張守節 正義:“諸國皆有史以記事,故曰史記。” 晉 杜預 《<春秋經傳集解>序》:“《春秋》者, 魯 史記之名也。” 宋 曾鞏 《李清臣等轉官製》:“然史記册書,國傢之典……傳之萬世,宜有論次。”
基本概況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又稱《太史公記》。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傢(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傢之絶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嚮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作者簡介
  司馬遷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漢史學家、思想傢、文學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南芝川鎮)人。著有《史記》,《漢書·藝文志》著錄有《司馬遷賦》八篇;《隋書·經籍志》有《司馬遷集》一捲。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司馬遷早在20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跡,瞭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
  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38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官藏的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我國第一部歷書《太初歷》完成,司馬遷就開始撰寫《史記》。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而被關入監獄,並處以宮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司馬遷出獄,後當了中書令。直到漢武帝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記》全書得以完成。
  作者年表
  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生於竜門。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6歲,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談為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公元前136年(漢武帝建元五年),10歲,在夏陽耕讀。《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陽,年十歲,則誦古文。”
  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11歲。竇太後死,漢武帝罷黜黃老之言,發動尊儒。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12歲。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司馬遷時在夏陽耕讀,時在長安求學。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19歲,從夏陽遷居長安。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孔安國為侍中。
  公元前126年(漢武帝元朔三年),20歲,開始外出遊歷,回長安後,為漢武帝近侍郎中,隨漢武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使巴蜀。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36歲。漢武帝封禪泰山,司馬談病死洛陽。司馬遷到泰山參加封禪。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38歲,正式做太史令,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42歲,《太初歷》完成,開始編寫《史記》。
  公元前99年(漢武帝天漢二年),47歲,漢武帝攻打匈奴,騎都尉李陵投降。司馬遷為其辯護,下獄,遭宮刑。(不過《史記》一半左右都是在他入獄的時間中完成的)
  公元前96年(漢武帝太始元年),50歲,漢武帝改元大赦。司馬遷出獄後當了中書令。
  公元前91年(漢武帝徵和二年),55歲,《史記》全書完成。
成書原因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
  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秘力量,而是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瞭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傢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馬遷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為繼承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傢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
  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餘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
  而《史記》以《封禪書》為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
  《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歷下限,撰寫史記
  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絶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
  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傢職責
  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絶。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司馬遷身為太史公,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餘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傢、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决意撰述《史記》。
  在《報任安書》中也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最激動人心的思想
  表現進步的民族觀
  進步的經濟思想
  強烈的民主性批判性
  貫穿全書的豪邁的人生觀,生死觀,價值觀
創作態度
  嚴謹實錄
  司馬遷撰寫史記,態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並對史實反復作了核對。
  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
  客觀公正
  司馬遷堅持“實錄”精神,在給人物作傳記時,並不為傳統歷史記載的成規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
  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醜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治階級的罪惡。
  司馬遷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於漢武帝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無聊行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
  評價分明
  項羽司馬遷想為封建統治者提供歷史的藉鑒作用,反映的是真實的歷史,這是非常可貴的。
  本着實錄的精神,司馬遷在選取人物時,並不是根據其官職或社會地位,而是以其實際行為表現為標準。比如,他寫了許多諸如遊俠、商人、醫生、倡優等下層人物的傳記。在司馬遷心目中,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
  司馬遷首創了以人載事,始終敘述一個人生平事跡的寫法。着重寫其“為人”,並註意其“為人”的復雜性,是司馬遷的筆法。他在作傳時,把自己的看法寓於客觀的事實敘述之中,來表示自己對人物的愛憎態度。
  比如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同情他,以非常飽滿的熱情來寫這位失敗英雄。他既稱贊項羽的驍勇,又對他的胸無大志、殘暴自恃作出批評。可是,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並沒有發議論,但是他對項羽的愛憎態度卻於敘事之中明顯地表現了出來。這便是司馬遷作傳的最大特點,即真實性和傾嚮性的統一。
內容體例
  內容結構
  《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傢、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時間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
  “表”用表格來簡列世係、人物和史事。
  “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
  “世傢”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跡。
  “列傳”是重要人物傳記。
  文章內容
  《史記》的文章可分成兩個部分:前面的正文是人物的生平描述,這部分皆以代表性事件或逸事銜接交雜而成;正文後面會加上作者的評論或感想,通常以“太史公曰”為起頭,內容或有作者的個人經歷,或有對人物的評價,或有收集資料的過程,但仍以評論題材人物的性格與行事為主,這也呼應司馬遷在自序中“究天人之際”的寫作目標。
  編撰主旨
  按司馬遷所說,編寫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
  “究天人之際”:是探究天道和人事的關係,作者批判了原來的“神意天命論”,提出了“帝王中心論”。
  “通古今之變”:即探究歷史的發展實況及其規律。
  參考內容
  《史記》參考了衆多典籍,如《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和諸子百傢等,同時參考檔案、民間古文書籍。司馬遷還親自采訪,進行實地調查,然後對材料精心選擇使用,治學態度異常嚴謹。
  漢代之前的歷史著作在內容、史事、材料、作者編撰水平上都無法和《史記》相比。《史記》不但規模巨大,體係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基本都用這種體裁撰寫。同時,書中的文字生動性,敘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體例結構
  本紀
  實際上就是帝王的傳記,因為帝王是統理國傢大事的最高的首腦,為他們作紀傳而名之曰“本紀“,正所以顯示天下本統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綱紀的緣故。同時,也是全書的總綱,是用編年體的方法記事的。在“本紀”的寫作中,司馬遷采取了詳今略遠的辦法,時代愈遠愈略,愈近愈詳。
  “本紀”托始黃帝,是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又是“正名百物”的祖師。將項羽列入“本紀”,一是秦漢間幾年“政由羽出”,一是推崇其人格。
  書
  是記載歷代朝章國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專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傢,是無法撰寫成書的。班固《漢書》改稱“志”,成為通例。“書”的修撰,為研究各種專門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孔子世傢
  是記載諸侯國之事的。這因諸侯開國承傢,子孫世襲,也就給了他們的傳記叫做世傢。從西周的大分封開始,發展到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先後稱霸稱雄,盛極一時,用“世傢”體裁記述這一情況,是非常妥當的。
  司馬遷把孔子和陳涉也列入“世傢”,是一種例外。孔子雖非王侯,但卻是傳承三代文化的宗主,更何況漢武帝時儒學獨尊,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將之列入“世傢”也反映了思想領域的現實情況。
  至於陳涉,不但是首先起義亡秦的領導者,且是三代以來以平民起兵而反殘暴統治的第一人,而亡秦的侯王又多是他建置的。司馬遷將之列入“世傢”,把他的功業和湯放桀,武王伐紂,孔子作《春秋》相比,將他寫成為震撼暴秦帝國統治、叱咤風雲的偉大歷史英雄,反映了作者進步的歷史觀。
  列傳
  是記載帝王、諸侯以外的各種歷史人物的。有單傳,有合傳,有類傳。
  單傳是一人一傳,如《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等。
  合傳是記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傳》、《老莊申韓列傳》等。
  類傳是以類相從,把同一類人物的活動,歸到一個傳內,如《儒林列傳》、《循吏列傳》、《刺客列傳》等。
  司馬遷把當時我國四周少數民族的歷史情況,也用類傳的形式記載下來,如《匈奴列傳》、《朝鮮列傳》、《大宛列傳》等,這就為研究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來源。
全書篇目
  本紀
  史記捲一 五帝本紀 第一
  史記捲二 夏本紀 第二
  史記捲三 殷本紀 第三
  史記捲四 周本紀 第四
  史記捲五 秦本紀 第五
  史記捲六 秦始皇本紀 第六
  史記捲七 項羽本紀 第七(雖非皇帝,司馬遷以“在權不在位”之名將之編入。)
  史記捲八 高祖本紀 第八
  史記捲九 呂後本紀 第九(不列名義上的天子漢惠帝本紀,理由與項羽同)
  史記捲十 孝文本紀 第十(原篇己闕,從《漢書》補)
  史記捲十一 孝景本紀 第十一(原篇己闕,從《漢書》補)
  史記捲十二 孝武本紀 第十二(原篇名為‘今上本紀’,原文己闕,褚少孫據《封禪書》補並改篇名)
  三皇本紀 (司馬貞補,有些版本收錄此篇)
  
  史記捲十三 三代世表 第一
  史記捲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 第二
  史記捲十五 六國年表 第三
  史記捲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 第四
  史記捲十七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 第五
  史記捲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史記捲十九 惠景閑侯者年表 第七
  史記捲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第八
  史記捲二十一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 第九
  史記捲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 第十
  書
  史記捲二十三 禮書 第一(已殘,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荀子的《禮論》及《議兵》來代替正文)
  史記捲二十四 樂書 第二(已殘,僅存篇首“太史公曰”以下的引言。取《禮記》《樂記》來代替正文)
  史記捲二十五 律書 第三(原“兵書”篇散佚,後人把原“律歷書”拆分成“律書”和“歷書”兩篇)
  史記捲二十六 歷書 第四
  史記捲二十七 天官書 第五
  史記捲二十八 封禪書 第六
  史記捲二十九 河渠書 第七
  史記捲三十 平準書 第八
  世傢
  史記捲三十一 吳太伯世傢 第一
  史記捲三十二 齊太公世傢 第二
  史記捲三十三 魯周公世傢 第三
  史記捲三十四 燕召公世傢 第四
  史記捲三十五 管蔡世傢 第五
  史記捲三十六 陳杞世傢 第六
  史記捲三十七 衛康叔世傢 第七
  史記捲三十八 宋微子世傢 第八
  史記捲三十九 晉世傢 第九
  史記捲四十 楚世傢 第十
  史記捲四十一 越王勾踐世傢 第十一
  史記捲四十二 鄭世傢 第十二
  史記捲四十三 趙世傢 第十三
  史記捲四十四 魏世傢 第十四
  史記捲四十五 韓世傢 第十五
  史記捲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傢 第十六
  史記捲四十七 孔子世傢 第十七
  史記捲四十八 陳涉世傢 第十八
  史記捲四十九 外戚世傢 第十九
  史記捲五十 楚元王世傢 第二十
  史記捲五十一 荊燕世傢 第二十一
  史記捲五十二 齊悼惠王世傢 第二十二
  史記捲五十三 蕭相國世傢 第二十三
  史記捲五十四 曹相國世傢 第二十四
  史記捲五十五 留侯世傢 第二十五
  史記捲五十六 陳丞相世傢 第二十六
  史記捲五十七 絳侯周勃世傢 第二十七
  史記捲五十八 梁孝王世傢 第二十八
  史記捲五十九 五宗世傢 第二十九
  史記捲六十 三王世傢 第三十
  列傳
  史記捲六十一 伯夷叔齊列傳 第一
  史記捲六十二 管晏列傳 第二
  史記捲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 第三
  史記捲六十四 司馬穰苴列傳 第四
  史記捲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 第五
  史記捲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 第六
  史記捲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 第七
  史記捲六十八 商君列傳 第八
  史記捲六十九 蘇秦列傳 第九
  史記捲七十 張儀列傳 第十
  史記捲七十一 樗裏子甘茂列傳 第十一
  史記捲七十二 穰侯列傳 第十二
  史記捲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 第十三
  史記捲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 第十四
  史記捲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 第十五
  史記捲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傳 第十六
  史記捲七十七 魏公子列傳 第十七
  史記捲七十八 春申君列傳 第十八
  史記捲七十九 範睢蔡澤列傳 第十九
  史記捲八十 樂毅列傳 第二十
  史記捲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 第二十一
  史記捲八十二 田單列傳 第二十二
  史記捲八十三 魯仲連鄒陽列傳 第二十三
  史記捲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 第二十四
  史記捲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 第二十五
  史記捲八十六 刺客列傳 第二十六
  史記捲八十七 李斯列傳 第二十七
  史記捲八十八 蒙恬列傳 第二十八
  史記捲八十九 張耳陳餘列傳 第二十九
  史記捲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 第三十
  史記捲九十一 黥布列傳 第三十一
  史記捲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 第三十二
  史記捲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 第三十三
  史記捲九十四 田儋列傳 第三十四
  史記捲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 第三十五
  史記捲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 第三十六
  史記捲九十七 酈生陸賈列傳 第三十七
  史記捲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傳 第三十八
  史記捲九十九 劉敬叔孫通列傳 第三十九
  史記捲一百 季布欒布列傳 第四十
  史記捲一百一 袁盎晁錯列傳 第四十一
  史記捲一百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 第四十二
  史記捲一百三 萬石張叔列傳 第四十三
  史記捲一百四 田叔列傳 第四十四
  史記捲一百五 扁鵲倉公列傳 第四十五
  史記捲一百六 吳王濞列傳 第四十六
  史記捲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傳 第四十七
  史記捲一百八 韓長孺列傳 第四十八
  史記捲一百九 李將軍列傳 第四十九
  史記捲一百十 匈奴列傳 第五十
  史記捲一百十一 衛將軍驃騎列傳 第五十一
  史記捲一百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 第五十二
  史記捲一百十三 南越列傳 第五十三
  史記捲一百十四 東越列傳 第五十四
  史記捲一百十五 朝鮮列傳 第五十五
  史記捲一百十六 西南夷列傳 第五十六
  史記捲一百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 第五十七
  史記捲一百十八 淮南衡山列傳 第五十八
  史記捲一百十九 循吏列傳 第五十九
  史記捲一百二十 汲鄭列傳 第六十
  史記捲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 第六十一
  史記捲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 第六十二
  史記捲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 第六十三
  史記捲一百二十四 遊俠列傳 第六十四
  史記捲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 第六十五
  史記捲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傳 第六十六
  史記捲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 第六十七(未闡述諸侯國之俗,僅記司馬季主之事。)
  史記捲一百二十八 龜策列傳 第六十八
  史記捲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 第六十九
  史記捲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 第七十
研究考證
  篇數及續補
  《史記志疑》(清朝·梁玉繩)據司馬遷說,《史記》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 書八篇,世傢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衛宏給《漢書舊儀》這本書作註,說道:“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傢》、《龜策列傳》、《傅靳蒯列傳》。
  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漢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其中《武帝紀》、《三王世傢》、《龜策列傳》和《日者列傳》四篇由漢博士褚少孫補缺。
  《漢書·藝文志》載馮商續補《太史公》七篇,韋昭註云馮商“受詔續《太史公書》十餘篇”,劉知幾認為續補《史記》的不衹是褚、馮兩傢,而有十五傢之多。
  “《史記》所出,年止太初,其後劉嚮,嚮子欲,及諸好事者,若馮商,衛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相繼撰續,迄於哀平間,尤名《史記》”。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
  《史記》以後的歷代正史,除極個別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實的官史。而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記》卻並不體現最高統治者漢武帝的意志。
  朝廷曾下詔刪節和續補《史記》。《後漢書·楊終傳》雲,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被刪後僅十餘萬言的《史記》,在漢以後即失傳,以後一直流傳的是經續補的《史記》。
  考據與集註
  《史記探源》(清朝·崔適)《史記》在比較廣泛地傳播流行,大約是在東漢中期以後,“史記”成為司馬遷著作的專稱,也始於這個時候。在這以前,《史記》都稱為《太史公書》、《太史公記》和簡稱“太史公”。據現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
  唐朝時期,由於古文運動的興起,文人們對《史記》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當時著名文學家韓愈、柳宗元等都對《史記》特別推崇。
  宋元之後,歐陽修、鄭樵、洪邁、王應麟各傢,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贊賞《史記》的文筆。於是《史記》的聲望與日俱增,各傢各派註釋和評價《史記》的書也源源不斷出現。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俗稱“三傢註”的《史記集解》(劉宋·裴駰註)、《史記索隱》(唐·司馬貞註)和《史記正義》(唐·張守節註)。
  《史記集解》兼采當時裴駰所能見到的前人有關《史記》諸書的研究成果,並一一註明作者名字,一絲不苟。
  《史記索隱》進一步指出了《史記集解》中考證不當的錯處。並對《史記》原文提出辨正,發語警闢。
  《史記正義》的作者長於輿地之學,對《史記》中地名的考證尤為精闢。
  讀《史記》原文,同時註意看一看這“三傢註”,對原書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1959年,中華書局重新標點校勘排印的《史記》,就是與這“三傢註”合刻的本子。
  研究專著綜述
  《史記校正》 王叔岷《史記》成書後,由於它“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姦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蔽也。”(《漢書·司馬遷傳》),被指責為對抗漢代正宗思想的異端代表。因此,在兩漢時,《史記》一直被視為離經叛道的“謗書”,不但得不到應有的公正評價,而且當時學者也不敢為之作註釋。
  自宋朝以後,研究《史記》的著述增多了,較有代表性的如清朝梁玉繩的《史記志疑》、崔適的《史記探源》、張森楷的《史記新校註》、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的《史記會註考證》,以及清朝趙翼的《廿二史札記》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的有關部分,都是重要的參考書籍。
  張文虎著《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一書對《史記》的史文及註文進行了精審的校訂。他根據錢泰吉的校本和他自己所見到的各種舊刻古本和時本,擇善而從,兼采諸傢,金陵局本就是經過他的校考之後刊行的。
  自漢代至清代,《史記》的研究專著達101部,單篇論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韻訓詁、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讀法、評註等領域。方法是抄攝材料,排比引證,基本是微觀的甲說乙說的“文獻”研究。
  相關工具書
  有關《史記》的工具書,以《史記研究的資料和論文索引》最為有用。索引內容,包括版本、目錄、題解、關於《史記》全書及各個部分的研究、司馬遷生平事跡及其學術貢獻的研究、稿本和未見傳本目錄、有關《史記》的非專門著作日錄、唐宋元明筆記中有關《史記》的文字條目、外國研究論文和專著目錄等,甚為詳備。
  此外,尚有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編的《史記及註釋綜合引得》,黃福鑾《史記索引》、鐘華《史記人名索引》、段書安《史記三傢註引書索引》等書。其中黃福鑾《史記索引》對查索《史記》中的人名、地名、事件、詞彙及習俗語,最為有用。
貢獻特點
  《史記》的貢獻和特點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開創了“紀傳體”體例
  紀,指本紀,即皇帝的傳記;傳,指列傳,是一般大臣和各式人物的傳記。司馬遷在前人的基礎上,在《史記》中以本紀、表、書、世傢、列傳五體結構,創造性地探索了以人物為主體的歷史編纂學方法。
  “本紀”按年代順序記敘帝王的言行和政績;“表”按年代譜列各個時期的重大事件;“書”記錄了各種典章制度的沿革;“世傢”載述諸侯國的興衰和傑出人物的業績;“列傳”記載各種代表人物的活動。司馬遷創造性地把這五種體裁綜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係。
  二、開創了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各種知識的綜合纂史方法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貫通古今、內容廣博的百科全書式的通史。在《史記》中,司馬遷第一個為經濟史作傳:《平準書》、《貨殖列傳》;司馬遷又第一個為少數民族立傳:《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他還第一個為卑微者列傳:《刺客列傳》、《遊俠列傳》等。
  《史記》第一次把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包容在歷史學的研究範圍之內,從而開拓了歷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了我國歷史學的發展。由於紀傳體可以容納廣泛的內容,有一定的靈活性,又能反映出封建的等級關係,因而這種撰史方法,為歷代史傢所采用,影響十分深遠。
  三、秉筆直書,是我國寶貴的史學傳統,司馬遷的《史記》對此有很好的發揮
  所謂秉筆直書,就是史學家必須忠於歷史史實,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歷史的本來面貌撰寫歷史。《史記》明確表示反對那種“譽者或過其失,毀者或損其真”的作法。
  對於先秦的法傢和秦代的暴政,從感情上司馬遷是憤恨的,但他做到了不因憎而增其惡。相反,對法傢的改革和秦代統一中國的歷史作用,他都予以充分的肯定。正因為司馬遷的實錄精神,纔使《史記》以信史聞名於世。
  《史記》還貫穿一條重要綫索,即重視人的歷史作用。司馬遷是反天命的。強調人是歷史的中心。因此,他在寫帝王將相的同時、註意為社會上的各種人立傳,尤其是把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放到與王侯功臣以及封建社會的聖人孔子同等的地位來寫。所以在《史記》中,既有戰國七雄的世傢、蕭丞相(蕭何)。留侯(張良)的世傢、孔子的世傢,同時也有《陳涉世傢》。
  司馬遷也很重視物質生産活動在歷史上的作用,把經濟狀況同政治上的治亂興衰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還強調總結歷史經驗。提出以史為鏡、鑒往知來的思想。由於司馬遷在歷史編纂學上的偉大創造精神,他的進步的史學思想和嚴謹的治史方法,使《史記》成為我國史學史上一座巍峨的豐碑,司馬遷也贏得了“中國史學之父”的美名。
  四、《史記》也是一部形象生動的歷史傳記
  《史記》的文采歷來為我國文學界所稱頌,它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司馬遷像一個出色的畫傢,以他那十分傳神的畫筆,為我們勾畫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畫像;又像一位善於捕捉瞬間的雕塑傢,以他那鋒利的刻刀,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風采各異的雕像。
  在《史記》這座人物畫廊裏,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歷史上那些有作為的王侯將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計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傢爭鳴的先秦諸子、“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諾必誠的遊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賈,以及醫卜、俳優等各種人物的風采,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啓迪。
  司馬遷創造性地把文、史熔鑄於一爐,為我們寫下了一部形象的歷史。所以,魯迅先生稱贊《史記》為“史傢之絶唱,無韻之離騷”。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記》擁有的讀者量是首屈一指的。
後世評價
  《史記》的誕生,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展而言,《史記》的貢獻巨大。
  一、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無論說它是古代中國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還是說它是世界古代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都毫不為過。這一點,衹要將之與希羅多德的《歷史》相比較,就會非常明白。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啓先例,樹立了榜樣,於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傢風,一直影響着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
  我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範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裏,都是附在《春秋》的後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於是,晉朝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纔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裏纔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
  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綫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
  但必須特別指出的是,由於司馬遷受時代的限製,《史記》也存在某些缺點與不足之處。例如,存在“天命”、災異和歷史循環論的神秘思想的影響。在《六國年表序》論述秦並天下的原因時,指出這是“天所助”的結果。《高祖本紀》帶有“三統循環論”的色彩,以為“三五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在《天官書》中,記述各種特殊的自然天象時,常常與人事聯繫在一起,更多地表現了災異的神秘思想。這些說明《史記》在“究天人之際”時,仍然沒有擺脫“天人感應”神學思想的影響。
文化影響
  京劇《趙氏孤兒》《史記》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
  《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徵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衹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
  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小說
  在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中國傳統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並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徵,主要是淵源於《史記》的。
  後世小說多以《史記》為取材之源。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馮夢竜的《東周列國志》、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和寒川子的《戰國縱橫》。
  戲劇
  京劇《霸王別姬》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衝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
  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所載,取材於《史記》的劇目就有180多種。 據李長之統計,在現存132種元雜劇中,有16種采自《史記》的故事。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後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於《史記》的,如衆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宋元時期,隨着中國戲劇的形成與成熟,《史記》的內容與藝術也影響到戲劇創作。例如宋元戲文有《趙氏孤兒報冤記》;元明雜劇有《冤報冤趙氏孤兒》(元·紀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權)、《灌將軍使酒駡座記》(明·葉憲祖);.明清傳奇有《竊符記》、《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戲及新編歷史劇有《搜孤救孤》(京劇)、《臥薪嚐膽》(漢劇 越劇)、《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歸趙》(京劇)、《鴻門宴》(京劇 川劇 漢劇 秦腔)、《蕭何月下追韓信》(京劇 川劇 漢劇 秦腔)、《霸王別姬》(京劇)、《大風歌》(話劇)。
  傳記文學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於《史記》的紀傳體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産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
  雖然,後代史書的文學性顯著不如《史記》,但其數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將其中優秀傳記提取出來,也是極為可觀的。
  此外,史傳以外的別傳、傢傳、墓志銘等各種形式的傳記,也與《史記》所開創的傳記文學傳統有淵源關係。
版本源流
  抄本刻本
  《史記》問世之後,刊印的版本甚多,目前現存最早的版本為南北朝時期的抄本殘捲。最早的刻本為北宋時期的《史記集解》單刻本。南宋的黃善夫刊本為最早的三傢註合刻本。宋代以前的刻本都已失傳。
  現存的南宋黃善夫刻本、明嘉靖萬歷間南北監刻的《二十一史》本、毛氏汲古閣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年間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清同治年間金陵書局刊行的《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都匯刻了三傢註,有別於它種單刻本,是流傳至今較好的版本。《史記》 中華書局版
  通行本
  通行本主要是黃善夫本、武英殿本、金陵局本。黃善夫本比較善,中華書局的1959年新標本,就是以金陵局本為底本,分段標點排印的。
  現行本
  中華書局的1959年新標本,廣泛地吸取了前人研究的結果,重新作了校訂。
  在編排格式上也作了較大改動,依照武英殿本,把每篇大題(即書名)排在前面,小題(即篇名)排在後面,並把金陵局本原來排列在正書之前的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序》、《史記索隱後序》、張守節的《史記正義序》、《史記正義》的《論史例》、裴駟的《史記集解序》全部移到書後,依照年代先後排列次序。
  經過這番整理,眉目較前清楚。另外字體的選擇,標點的使用,十表部分加公歷紀元等等都益於讀史者。
傳世名篇
  梁啓超指定的史記“十大名篇”分別是:
  “大江東去 楚王流芳”——《項羽本紀》
  “禮賢下士 威服九州”——《信陵君列傳》
  “文武雙雄 英風偉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功成不居 不屈權貴”——《魯仲連鄒陽列傳》
  “曠世奇才 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
  “官場顯形 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
  “戎馬一生 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
  “漢匈和親 文化交融”——《匈奴列傳》
  “商道貨殖 安邦定國”——《貨殖列傳》
  “史公記史 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
傳世名句
史记 传世名句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紀》
  衆口鑠金,積毀銷骨。《史記·張儀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失之毫釐,謬以千裏。《史記·太史公自序》
  匈奴未滅,無以傢為。《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傢》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傢》
  運籌帷幄之中,决勝千裏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史記·留侯世傢》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史記·報任少卿書》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衝天。《史記·滑稽列傳》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長孫無忌一槌定音
  現在有許多人以為說司馬遷寫了《史記》乃是班固的“發明”,此種說法大可存疑。
  不錯,班固及乃父班彪確實曾稱司馬遷之書為《史記》,但在班氏父子的辭典中,“史記”卻是作為一個比較通用的名詞而非專稱出現的。
  為了說明問題,我們不妨引幾段《漢書》:
  (1)《漢書•藝文志》:“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
  (2)《漢書•司馬遷傳•贊》:“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
  我們知道,《漢書》係班固的苦心經營之作,上引兩段話中出現的“史記”顯然不是司馬遷所寫,這說明,“史記”一名在班氏父子那裏還是個通稱。
  漢代以後至唐朝初年,官方修撰的史書中並無“經籍志”一欄,所以,對司馬遷的那部巨著稱史記,也稱太史公書,對別的史書也稱史記,比如敦煌寫本《貞男》稱:“顔叔子,魯人也……周時人,出‘史記’”,這裏面的“史記”指的是《後漢書》的一條註。
  初唐人釋玄應所撰的《一切經音義》捲八十一:“《史記》雲:‘籀者,周時史官教國子學童之書……’”中的史記指的又是《漢書》。(詳見《漢書•藝文志》)
  把司馬遷的作品正式定名為《史記》並賦予其官方權威色彩的是長孫無忌。
  《隋書》乃係長孫無忌與魏徵、於志寧、李淳風等人聯合撰成的。
  書成時間為公元656年,該書經籍志記古今圖書存佚及其源流,創立四部分類法,對後世目錄學有深遠影響。
  《隋書•經籍志》上有這樣一段話:“史記一百三十捲,目錄一捲,漢中書令司馬遷撰……漢書一百一十五捲,漢護軍班固撰。”
  將《史記》與《漢書》並列,在官修史書中出現,正式確立了《史記》的名稱,從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七世紀,相隔了將近一千年之後,司馬遷纔為自己的嘔心瀝血之作“爭”來了一個正式的名稱,我們倘若忽略了這一點,武斷地告訴別人,司馬遷寫了一部當時就題名為《史記》的書,那就犯了以今斷古的錯誤,同時也無從窺見史學前輩如司馬遷等人進行史學創作時所經歷的萬苦千辛。
作品影響
  《史記》的誕生,就中國史學的具體發展而言,《史記》的貢獻巨大。
  一、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無論說它是古代中國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還是說它是世界古代史學史的最輝煌成就,都毫不為過。這一點,衹要將之與希羅多德的《歷史》相比較,就會非常明白。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啓先例,樹立了榜樣,於是仿效這種體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繼而起了。通史傢風,一直影響着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
  我國古代,史學是包含在經學範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藝文志》裏,都是附在《春秋》的後面。自從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於是,晉朝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纔把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裏纔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
  司馬遷的文學修養深厚,其藝術手段特別高妙。往往某種極其復雜的事實,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貼,秩序井然,再加以視綫遠,見識高,文字生動,筆力洗煉,感情充沛,信手寫來,莫不詞氣縱橫,形象明快,使人“驚呼擊節,不自知其所以然”。(《容齋隨筆·史記簡妙處》)
  但必須特別指出的是,由於司馬遷受時代的限製,《史記》也存在某些缺點與不足之處。例如,存在“天命”、災異和歷史循環論的神秘思想的影響。在《六國年表序》論述秦並天下的原因時,指出這是“天所助”的結果。《高祖本紀》帶有“三統循環論”的色彩,以為“三五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在《天官書》中,記述各種特殊的自然天象時,常常與人事聯繫在一起,更多地表現了災異的神秘思想。這些說明《史記》在“究天人之際”時,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天人感應”神學思想的影響。
  文化方面京劇《趙氏孤兒》《史記》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首先,從總體上來說,《史記》作為我國第一部以描寫人物為中心的大規模作品,為後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基礎和多種可能性。
  《史記》所寫的雖然是歷史上的實有人物,但是,通過“互見”即突出人物某種主要特徵的方法,通過不同人物的對比,以及在細節方面的虛構,實際把人物加以類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學中,都有這樣的現象,這是人類通過藝術手段認識自身的一種方法。衹是中國文學最初的類型化人物出現在歷史著作中,情況較為特別。
  由此,《史記》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小說
  在小說方面,除了人物類型,它的體裁和敘事方式也受到《史記》的顯著影響。中國傳統小說多以“傳”為名,以人物傳記式的形式展開,具有人物傳記式的開頭和結尾,以人物生平始終為脈絡,嚴格按時間順序展開情節,並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評論,這一切重要特徵,主要是淵源於《史記》的。
  後世小說多以《史記》為取材之源。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馮夢竜的《東周列國志》、孫皓暉的《大秦帝國》和寒川子的《戰國縱橫》。
  戲劇京劇《霸王別姬》
  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衝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
  據傅惜華《元代雜劇全目》所載,取材於《史記》的劇目就有180多種。 據李長之統計,在現存132種元雜劇中,有16種采自《史記》的故事。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後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於《史記》的,如衆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宋元時期,隨着中國戲劇的形成與成熟,《史記》的內容與藝術也影響到戲劇創作。例如宋元戲文有《趙氏孤兒報冤記》;元明雜劇有《冤報冤趙氏孤兒》(元·紀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權)、《灌將軍使酒駡座記》(明·葉憲祖);.明清傳奇有《竊符記》、《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戲及新編歷史劇有《搜孤救孤》(京劇)、《臥薪嚐膽》(漢劇 越劇)、《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歸趙》(京劇)、《鴻門宴》(京劇 川劇 漢劇 秦腔)、《蕭何月下追韓信》(京劇 川劇 漢劇 秦腔)、《霸王別姬》(京劇)、《大風歌》(話劇)。
  傳記文學
  在傳記文學方面,由於《史記》的紀傳體為後代史書所繼承,由此産生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傳記。
  雖然,後代史書的文學性顯著不如《史記》,但其數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將其中優秀傳記提取出來,也是極為可觀的。
  此外,史傳以外的別傳、傢傳、墓志銘等各種形式的傳記,也與《史記》所開創的傳記文學傳統有淵源關係。
研究考證
  篇數及續補
  《史記志疑》(清朝·梁玉繩)據司馬遷說,《史記》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 書八篇,世傢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衛宏給《漢書舊儀》這本書作註,說道:“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傢》、《龜策列傳》、《傅靳蒯列傳》。
  今本《史記》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漢成帝時的博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其中《武帝紀》、《三王世傢》、《龜策列傳》和《日者列傳》四篇由漢博士褚少孫補缺。
  《漢書·藝文志》載馮商續補《太史公》七篇,韋昭註云馮商“受詔續《太史公書》十餘篇”,劉知幾認為續補《史記》的不衹是褚、馮兩傢,而有十五傢之多。
  “《史記》所出,年止太初,其後劉嚮,嚮子欲,及諸好事者,若馮商,衛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相繼撰續,迄於哀平間,尤名《史記》”。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鑿無疑的。
  《史記》以後的歷代正史,除極個別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實的官史。而司馬遷雖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記》卻並不體現最高統治者漢武帝的意志。
  朝廷曾下詔刪節和續補《史記》。《後漢書·楊終傳》雲,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被刪後僅十餘萬言的《史記》,在漢以後即失傳,以後一直流傳的是經續補的《史記》。
  考據與集註
  《史記探源》(清朝·崔適)《史記》在比較廣泛地傳播流行,大約是在東漢中期以後,“史記”成為司馬遷著作的專稱,也始於這個時候。在這以前,《史記》都稱為《太史公書》、《太史公記》和簡稱“太史公”。據現知材料考證,最早稱司馬遷這部史著為《史記》的,是東漢桓帝時寫的《東海廟碑》。
  唐朝時期,由於古文運動的興起,文人們對《史記》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當時著名文學家韓愈、柳宗元等都對《史記》特別推崇。
  宋元之後,歐陽修、鄭樵、洪邁、王應麟各傢,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贊賞《史記》的文筆。於是《史記》的聲望與日俱增,各傢各派註釋和評價《史記》的書也源源不斷出現。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俗稱“三傢註”的《史記集解》(劉宋·裴駰註)、《史記索隱》(唐·司馬貞註)和《史記正義》(唐·張守節註)。
  《史記集解》兼采當時裴駰所能見到的前人有關《史記》諸書的研究成果,並一一註明作者名字,一絲不苟。
  《史記索隱》進一步指出了《史記集解》中考證不當的錯處。並對《史記》原文提出辨正,發語警闢。
  《史記正義》的作者長於輿地之學,對《史記》中地名的考證尤為精闢。
  讀《史記》原文,同時註意看一看這“三傢註”,對原書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1959年,中華書局重新標點校勘排印的《史記》,就是與這“三傢註”合刻的本子。
  研究專著綜述
  《史記校正》 王叔岷《史記》成書後,由於它“是非頗謬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姦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蔽也。”(《漢書·司馬遷傳》),被指責為對抗漢代正宗思想的異端代表。因此,在兩漢時,《史記》一直被視為離經叛道的“謗書”,不但得不到應有的公正評價,而且當時學者也不敢為之作註釋。
  自宋朝以後,研究《史記》的著述增多了,較有代表性的如清朝梁玉繩的《史記志疑》、崔適的《史記探源》、張森楷的《史記新校註》、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的《史記會註考證》,以及清朝趙翼的《廿二史札記》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的有關部分,都是重要的參考書籍。
  張文虎著《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一書對《史記》的史文及註文進行了精審的校訂。他根據錢泰吉的校本和他自己所見到的各種舊刻古本和時本,擇善而從,兼采諸傢,金陵局本就是經過他的校考之後刊行的。
  自漢代至清代,《史記》的研究專著達101部,單篇論文1435篇,囊括了名物典章、地理沿革、文字校勘、音韻訓詁、版本源流以及疏解、讀法、評註等領域。方法是抄攝材料,排比引證,基本是微觀的甲說乙說的“文獻”研究。
  工具書
  有關《史記》的工具書,以《史記研究的資料和論文索引》最為有用。索引內容,包括版本、目錄、題解、關於《史記》全書及各個部分的研究、司馬遷生平事跡及其學術貢獻的研究、稿本和未見傳本目錄、有關《史記》的非專門著作日錄、唐宋元明筆記中有關《史記》的文字條目、外國研究論文和專著目錄等,甚為詳備。
  此外,尚有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編的《史記及註釋綜合引得》,黃福鑾《史記索引》、鐘華《史記人名索引》、段書安《史記三傢註引書索引》等書。其中黃福鑾《史記索引》對查索《史記》中的人名、地名、事件、詞彙及習俗語,最為有用。
  班固的《史記
  現在有許多人以為說司馬遷寫了《史記》乃是班固的“發明”,此種說法大可存疑。
  不錯,班固及乃父班彪確實曾稱司馬遷之書為《史記》,但在班氏父子的辭典中,“史記”卻是作為一個比較通用的名詞而非專稱出現的。
  為了說明問題,我們不妨引幾段《漢書》:
  (1)《漢書•藝文志》:“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行事,仍人道。”
  (2)《漢書•司馬遷傳•贊》:“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
  我們知道,《漢書》係班固的苦心經營之作,上引兩段話中出現的“史記”顯然不是司馬遷所寫,這說明,“史記”一名在班氏父子那裏還是個通稱。
  漢代以後至唐朝初年,官方修撰的史書中並無“經籍志”一欄,所以,對司馬遷的那部巨著稱史記,也稱太史公書,對別的史書也稱史記(歷史記錄之意),比如敦煌寫本《貞男》稱:“顔叔子,魯人也……周時人,出‘史記’”,這裏面的“史記”指的是《後漢書》的一條註。
  初唐人釋玄應所撰的《一切經音義》捲八十一:“《史記》雲:‘籀者,周時史官教國子學童之書……’”中的史記指的又是《漢書》。(詳見《漢書•藝文志》)
  把司馬遷的作品正式定名為《史記》並賦予其官方權威色彩的是長孫無忌。
  《隋書》乃係長孫無忌與魏徵、於志寧、李淳風等人聯合撰成的。
  書成時間為公元656年,該書經籍志記古今圖書存佚及其源流,創立四部分類法,對後世目錄學有深遠影響。
  《隋書•經籍志》上有這樣一段話:“史記一百三十捲,目錄一捲,漢中書令司馬遷撰……漢書一百一十五捲,漢護軍班固撰。”
  將《史記》與《漢書》並列,在官修史書中出現,正式確立了《史記》的名稱,從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七世紀,相隔了將近一千年之後,司馬遷纔為自己的嘔心瀝血之作“爭”來了一個正式的名稱,我們倘若忽略了這一點,武斷地告訴別人,司馬遷寫了一部當時就題名為《史記》的書,那就犯了以今斷古的錯誤,同時也無從窺見史學前輩如司馬遷等人進行史學創作時所經歷的萬苦千辛。
宋乾道七年蔡夢弼東塾刻本《史記
  Song Qiandao Qi Nian Cai Mengbi Dongshu keben Shiji宋乾道七年蔡夢弼東塾刻本《史記》 此本合劉宋裴《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為一書。蔡夢弼為南宋建陽的著名書肆。 此書半葉 12行,行 22字,註文小字雙行,行28字,白口,左右雙邊。書中宋諱缺筆至慎字。捲一上《三皇本紀》後有“建蔡夢弼傅卿親校刻梓於東塾時歲乾道七月春王正上日書”二行,“七月”當是七年。目錄後有“三峰樵隱蔡夢弼傅卿校正” 一行,捲十五、 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後,有“建蔡夢弼傅卿謹案京蜀諸本校理梓於東塾”二行,其他捲後尚有蔡夢弼刻書題記多處。此書刻印精美,鐵畫銀鈎,字體有瘦金書餘風,紙墨版式,純係南宋早中期建本風格。蔡夢弼曾撰《杜工部草堂詩箋》五十捲,有宋刻建本傳世。 此書舊藏楊以增海源閣,《楹書隅錄》捲二著錄海源閣藏蔡夢弼刻本《史記》有二部,其一即《楹書隅錄》著錄之本,是楊氏四經四史之齋舊藏宋版四史之第一部,明代藏朱承爵傢,入清為常熟錢氏、季振宜、汪士鐘遞藏。有朱子儋印、錢興祖印、彭城、季振宜藏書、季振宜印、汪士鐘藏、閬源真賞、東郡楊氏鑒藏金石書畫印、四經四史之壘等印。捲四十三缺,配光緒七年楊保影宋抄本,此本後為陳清華所有,今歸北京圖書館。另一部存九十二捲,其中捲一百二十至一百二十三配宋淳熙三年張桐川郡齋刻本,捲一百一、一百十配清顧柔嘉抄本。1947年楊氏海源閣書92種由北京圖書館收購,其四經四史中《史記》一書即此本,今亦藏北京圖書館。                 冀淑英
司馬遷寫《史記》
    蘇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單於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儘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但是匈奴兵越來越多,漢軍寡不敵衆,後面又沒救兵,最後衹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動了朝廷。漢武帝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兒都下了監獄,並且召集大臣,要他們議一議李陵的罪行。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嚮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麽多的敵人,也可以嚮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吆喝一聲,就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審問。  審問下來,把司馬遷定了罪,應該受腐刑(一種肉刑)。司馬遷拿不出錢贖罪,衹好受了刑罰,關在監獄裏。  司馬遷認為受腐刑是一件很丟臉的事,他幾乎想自殺。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件極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不應該死。因為當時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寫一部書,這就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  原來,司馬遷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史官,父親司馬談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司馬遷十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了長安,從小就讀了不少書籍。  為了搜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就遊歷祖國各地。他到過浙江會稽,看了傳說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領開會的地方;到過長沙,在汨羅江邊憑吊愛國詩人屈原;他到過麯阜,考察孔子講學的遺址;他到過漢高祖的故鄉,聽取沛縣父老講述劉邦起兵的情況……這種遊覽和考察,使司馬遷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又從民間語言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給司馬遷的寫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以後,司馬遷當了漢武帝的侍從官,又跟隨皇帝巡行各地,還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帶視察。  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承父親的職務,做了太史令,他閱讀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準備着手寫作的時候,就為了替李陵辯護得罪武帝,下了監獄,受了刑。他痛苦地想:這是我自己的過錯呀。  現在受了刑,身子毀了,沒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裏,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睏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裏有鬱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纔寫出來的。我為什麽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  於是,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跡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因此,《史記》既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又是一部傑出的文學著作。  司馬遷出了監獄以後,擔任中書令。後來,終於鬱鬱不樂地死去。但他和他的著作《史記》在我國的史學史、文學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  
英文解釋
  1. n.:  Shi Ji(Historical Records)
近義詞
太史公書
相關詞
成語典故成語詞典科學網絡用語生活鐘錶項羽本紀
歷史國語史學孫臏軍事運籌學故事大全恥辱
淮陰侯列傳人物典籍英雄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