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世界 > 史官
目錄
史官 Shi Guan  

穿越歷史 Time-Travel Novels《民國超級電腦》

No. 2
  古代歷史學家司馬遷
  中國歷代均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官職,統稱史官。各朝對史官的稱謂與分類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類記錄類和編纂類兩者。史官剛剛出現的時候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很長時間,這兩者是不大分別的,後來演化出專門負責記錄的起居註史官和史館史官,前者隨侍皇帝左右,記錄皇帝的言行與政務得失,皇帝不能閱讀這些記錄內容,後者專門編纂前代王朝的官方歷史。
  史官的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設立史官,記錄國傢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制度和傳統。
  在夏代的奴隸製國傢機構中,已設置了史官。《呂氏春秋·先識篇》記載:夏桀荒淫無道,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進行勸諫,無效,即棄而奔商。
  商周時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說文解字》:“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即史的初義是指古代記事之官吏,即史官。金文有“作册內史”、“作册尹”的記錄。據王國維在《觀堂集林》中考證,“作册”和“內史”是同樣的官職,其長官稱“尹”,都是掌管文書、記錄時事的史官。《周禮·春官》記載周王室設有五史。
  (一)大史 職位很高。新王登基,大史參加策命典禮。王為國傢大事有時還會訪問大史。如《國語
  ·晉語》載胥臣曰:“文王訪於辛、尹(辛甲、尹佚,二人皆周大史)。”有時大史還命令百官規誡王的缺點,如《左傳》襄公四年載:“魏絳曰:昔周辛甲之為大史也,命百官箴王缺。”此外,大史還掌記錄時事,保管文書等。
  (二)小史 秩卑,金毓黻說:在古代史籍中一般稱之為“史”。《周禮》雲:“凡國事用禮法時,佐大史,掌其小事。”
  (三)內史 其秩最尊。《周禮》說內史掌策命諸侯及孤卿大夫,掌書王命。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載:“王命內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有時,內史還奉王命出使諸侯國,《左傳》僖公十六年載:“周內史叔興騁於宋。”
  (四)外史 秩卑,《周禮》雲其職務是“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書。”
  (五)御史 秩卑,又一名柱下史。其職務是掌管圖書等。
  春秋時期,“君舉必書”,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大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禮記·玉藻》說是“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可見,史官的分工和職責是十分細緻、明確的。
  秦漢以後,史官的名稱繁多,職務各異,但史官的設置卻一直保留下來。秦歸太史令,漢置太史公,史官職責由太史公負責,常務工作由史書令史承擔。唐設起居郎,還有蘭臺令、柱下史、著作郎、左右史等等,歷朝歷代都有史官
  唐朝劉知幾著《史通》,對古代史官建置的起源與演變,有詳細記述。他認為史之為用,是"記功司過、彰善癉惡、得失一朝、榮辱千載"的大事。假如沒有史官,就會善惡不分,是非不辨,功過不清,結果是"墳土未幹,妍媸永滅"。因此他說:"苟史官不絶,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用使後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懼,南史至而賊臣書。其記事載言也則如彼,其勸善懲惡也又如此。由斯而言,則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傢之要道。有國有傢者,其可缺之哉!"其實,對於"史之為用",歷代帝王心裏也很明白。不過,他們設置史官,沿用"君舉必書"的春秋傳統,並不考慮什麽彰善癉惡、激濁揚清的問題,目的衹是為自己樹碑立傳,流芳百世。《史記·孟嘗君傳》載:"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後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侍史記些什麽?後人不得而知。大概是記述他"好客自喜"的善舉,總不會讓侍史記述他在路經趙國時,衹因趙人出觀,笑稱他"乃眇小大夫",便擊殺數百人的罪行吧。
  歷代帝王對於史官們載言記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計較。至於"君舉必書",卻是有選擇、有條件的。有了功績,做了好事,當然要大書特書。就是沒有功績,沒幹好事,也要虛構一些載入史册;或者"假人之美,藉為私惠";或者顛倒黑白,把壞事說成好事。總之,"自稱我長,相謂彼短","略外別內,掩惡揚善"(劉知幾:《史通》),凡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必書"無疑;凡是對自己不利的事,萬萬不可見諸史册。帝王們或多或少都會幹一些壞事,那些賊臣逆子、淫君亂主,幹的壞事就更多,但是幹歸幹,舉歸舉,要載入史册,傳之後代,是絶對不允許的。"穢跡彰於一朝,惡名披於千載",有哪一個帝王願意把自己的"穢跡"載入史册呢?所謂"君舉必書",不過是一句假話。衹有在古代史書作為宮廷秘籍,由太史負責的時候,史官有記載特權,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記載。
  史官們對於“君舉必書”的態度頗為認真。中國古代的史官有“秉筆直書”好傳統,尤其是司馬遷這樣一個特殊的史官,成為後世史官競相繼承的品藻和史德。他們都知道"史之為務,申以勸誡,樹之風聲","夫所謂直筆者,不掩惡,不虛美,書之有益於褒貶,不書無損於勸誡"(劉知幾:《史通》)。因此,對帝王們的言行,隨時都要記錄下來,不管你"舉"得對不對,都要"直書其事"。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說真話,不說假話。"寧為蘭摧玉折,不為蕭敷艾榮",絶對不能"蘭艾相雜,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個要"自稱我長"、"掩惡揚善",一個要"直書其事,不掩其瑕";一個要文過飾非,一個要"君舉必書";一個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一個要對後人"申以勸誡"。兩種目的,兩個標準,南轅北轍,形成兩種力量的尖銳矛盾和較量。較量的結果,常常是權力壓倒亢直者,屠刀強過筆桿子。在封建君主專製下,史官們屢遭厄難,原因就在這裏。
  起居錄則是史官對帝王言行的嚴格把控與記載,早在周已有,那是稱為“內史”。歷經秦漢魏晉南北隋唐宋……而不衰,皇帝皆無全幹預,但這種風氣卻被李世民打破。至此以後,有唐以來,帝王閱著並非罕見之事,卻使得歷史逐漸朝着扭麯的方向發展。
  著名歷史學家
  司馬遷,編撰《史記》
  班固,編撰《漢書》
  陳壽,編撰《三國志》
英文解釋
  1. :  Shi Guan
  2. n.:  historiographer,  a historiographer
近義詞
史官
史官
相關詞
姓氏倉頡人文始祖倉頡鳥跡書文字之祖大臣歷史人物李煜
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