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於2003年8月25日發射升空,是人類史上最大的紅外綫波段太空望遠鏡,取代了原來的iras望遠鏡,史匹哲前身名為sirtf(space 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
它的觀測波段為3微米到180微米波長,由於地球大氣層會吸收部份的紅外綫,而且地球本身也會因黑體輻射而發出紅外綫,所以在地球表面無法獲得紅外波段的天文資料。
它的總長度約4米,總重量約865公斤,它有1個0.85米的主鏡及3個極低溫的觀測儀器,為了避免望遠鏡本身因黑體輻射而發出紅外綫幹擾觀測結果,所以觀測儀器溫度必須降低到接近絶對零度,除此之外為了避免太陽熱能及地球本身發出的紅外綫幹擾,望遠鏡本身還包含了1個保護罩,而且望遠鏡在太空的位置刻意安排在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上,在地球後面遠遠的跟著地球移動。
由於紅外綫可以穿透密集的塵埃雲氣,所以它可以讓我們觀測到許多可見光無法觀察的天文現象。例如:透過它的觀測可以幫助天文學家更進一步的釐清恆星形成、星係的核心及行星係統的形成的機製。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是美國太空總署great observatories program計畫的最後1座太空望遠鏡。 |
|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耗資8億美元,原名為空間紅外望遠鏡設備(SIRTF),2003年12月,經過公衆評選,該衛星以空間望遠鏡概念的提出者、美國天文學家萊曼·斯皮策(Lyman Spitzer, Jr.)的名字命名。望遠鏡工作在波長為3-180微米的紅外綫波段,以取代先前的紅外綫天文衛星(IRAS)。史匹哲太空望遠鏡雖然不比它口徑大很多,但得益於紅外探測設備的快速發展,性能上有了顯著的提高。2003年8月25日,史匹哲太空望遠鏡鏡在美國佛羅裏達州的卡納維爾角由德爾塔Ⅱ型火箭發射升空,運行在一條位於地球公轉軌道後方、環繞太陽的軌道上,並以每年0.1天文單位的速度逐漸遠離地球,這使得一旦出現故障,將無法使用航天飛機對其進行維修。 |
|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總長約4米,重量為950千克,主鏡口徑為85釐米,用鈹製作。除此之外還有3臺觀測儀器,分別為:
紅外陣列相機(IRAC),大小為256×256像素,工作在3.6、4.5、5.8和8微米4個波段。 紅外攝譜儀(IRS),由4個模塊組成,分別工作在5.3-14微米(低分辨率)、10-19.5微米((高分辨率)、14-40微米(低分辨率)和19-37微米(高分辨率)。 多波段成像光度計(MIPS),工作在遠紅外波段,由3個探測器陣列組成,大小分別為128×128像素(24微米)、32×32像素(70微米)和2×20像素(160微米)。 為避免望遠鏡本身發出的紅外綫幹擾,主鏡溫度冷卻到了5.5K。望遠鏡本身還裝有一個保護罩,為的是避免太陽和地球發出的紅外綫幹擾。
銀盤上充滿了大量的塵埃和氣體,阻擋了可見光,因此在地球上無法直接用光學望遠鏡觀測到銀河係中心附近的區域。紅外綫的波長比可見光長,能夠穿透密集的塵埃,因此紅外觀測能夠幫助人們瞭解銀河係的核心、恆星形成,以及太陽係外行星係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