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 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臺灣鬣羚
目錄
物種名稱
  中文科名:牛科
  中文屬名:鬣羚屬
  中文俗名:無中文俗名
  拉丁文名:naemorhedus swinhoei
  英文名:taiwan serow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gray, 1862
外形特徵
  臺灣鬣羚的形態與鬣羚十分相似,衹是體形略小,頸部和背部的鬣毛較短。體長為100—120釐米,尾長10—12釐米,肩高60—72釐米,體重50—60千克。體色素雅,以黑灰色為主,下頜為淡黃色,有黃褐色的喉斑,腹面的顔色較淺,四肢的顔色卻較深而黑,體毛粗糙,但顯得非常密實,給人一種鮮明的立體感。雄獸和雌獸均有角,生於頭的前部。角短而尖,直接嚮後伸出。吻鼻部裸露,眶下腺明顯。耳朵狹長。四肢強健。尾巴較短。
分佈範圍
  臺灣鬣羚僅産於我國的臺灣省,在産地又有“野山羊”、“臺灣羚羊”等俗名。主要生活於海拔1000—3000米的高山密林、懸崖峭壁或者草原和平原地帶。
生活習性
  經常單獨出沒或2—3衹在一起活動。主要在早晨和黃昏出來覓食,喜食青草、種子和菌類等。特別喜歡伫立在視野良好的懸崖之巔,嚮四處瞭望。它善於奔跑和跳躍,非常靈活,跳躍的高度可達60多釐米,奔跑的時速為80公裏,能在碎石崖坡上用粗短的後腿用力一蹬,便可前後腳同時離地,凌空飛躍起來,然後前蹄輕巧而穩當地落在地上。這是因為它不僅具有良好的視力與平衡感,而且擁有擅長在峻岩峭壁行走的副蹄,在攀岩時可以利用副蹄緊緊地抓住地面,以堅硬的主蹄支撐着體重,蹄緣柔軟富有彈性的角質層又能增加附着力,所以從來不會因失足而從懸崖峭壁上掉入萬丈深淵。性情比較剛烈,遭到襲擊後常與對方搏鬥。
生長繁殖
  臺灣鬣羚在9—10月發情交配,發情周期為20天左右,每次持續時間為2—4天。這時雄獸食欲減退,鳴叫,頻頻排尿追逐雌獸,並且常用前腳觸摸雌獸的後腿。達到高潮時,雌獸主動叉開後腿,稍微下蹲,雄獸則舉起前肢,一躍而上,交配時間為20—40秒,有1—2次衝動動作。雌獸的妊娠期為7—8個月,翌年5—6月生産,每胎産1仔。哺乳期為2—3個月,2—3歲性成熟。壽命大約為15年。